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40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40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排除在外,而波兰也又一次成为小国之一。维也纳议定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要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和1919年一样,这再一次意味着要处理卢西尼亚。匈牙利和波兰的目的是由匈牙利恢复昔日的喀尔巴阡山边界,并作有利于波兰的小小修正,它们两国得到意大利的支持,罗马集团的政策和波兰集团的政策携起手来了。波兰想拉罗马尼亚一起瓜分卢西尼亚,可是罗马尼亚却有顾虑,深怕匈牙利的修改和约的主张下一回便要轮到特兰西瓦尼亚了,这是当初建立小协约国的共同利益的最后一次消极表现。卫星国的加强联合又一次出现了相互矛盾:对德国说来,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可以加强一个从属于德国政策的反苏集团,但这一集团的主要动机或许也是反德的,因为它拦住了德国向东发展的道路。维也纳会议暴露了轴心国家内部的潜在矛盾,意大利支持匈牙利,德国则支持斯洛伐克,但德国具有更大的发言权。维匹纳议定书对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宰割较之分割波希米亚更武断,但是还保存了一部分残余的卢西尼亚,正如它依然是其一部分的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作为德国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新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开始就是德国的傀儡国。它的天然防线和建筑的防御工事都交出去了,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它都无法维持,它的生存只能听命干德国,而德国从一开始就准备全部并吞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利用人民群众对西方国家的愤怒情绪同轴心国合作。10月5日贝奈斯辞去了总统职务并于10月22日离国出走。紧接着慕尼黑事件之后,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出现了两种事态发展,都是在德国鼓励下促成的具有煽动性的急进主义。第一种是国家联邦化,第二种是部分建立了法西斯体制。在德国控制下,捷克斯洛伐克分解成为各该组成的民族,它们迄今潜在而受到抑制的自治倾向现在实现了。10月6日成立了斯洛伐克的自治政府,10月11日成立了卢西尼亚的自治政府,后者的古老首府乌日戈罗德已割让给匈牙利,现在只好在穷村胡斯特建立新首府。11月17日通过了全国新宪法,国名由捷克斯洛伐克改为捷克…斯洛伐克,11月21日又正式制定了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自治法规。捷克各州的宪法也有了变革:各政党合并为两个集团,其余一律解散,权力集中在行政部门。可是两个新的自治政府既无独立基础,又没有独立传统,所以德国对它们的影响远胜于布拉格。斯洛伐克一向有教权和专制的传统,所以在斯洛伐克民粹党及其按纳粹党党卫队模式组织的赫林卡卫队的控制下,建立了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斯洛伐克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纳粹的模范卫星国,连匈牙利也黯然失色,德意志少数民族领袖卡马辛成为德意志事务部长,实际上监督政府的全部工作。卢西尼亚由于过分落后,无法实行有效的自治,担任总理的年长的东正教教士沃洛辛和继贝奈斯之后担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年老的哈查法官一样,对于担任这样的重要职务都缺乏准备;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鼓舞下,建立了一个半法西斯主义的政权,采取反犹太人的措施,并成立了一个效法赫林卡卫队的冲锋队组织,名叫“西奇”;但是卢西尼亚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德国进一步扩张的前哨阵地。
  库隆德在1938年12月写道:“由于命运的不可思议的颠倒,为了遏制德国的扩张所建立的堡垒捷克斯洛伐克,今天却成了德国用以突破东方大门的撞锤。”通过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征服,德国便从西面和北面包围了匈牙利,使它在经济方面实际上并给德国了,此种屈从地位可不是在领土方面占一些小便宜所能补偿的。波兰所处的新地位更引人注意。波兰仅次于捷克斯洛伐克本身,是慕尼黑和贝尔维德雷议定书的主要的和最直接的受害者,它在这方面所受到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它被排除于上两次会议之外在威望上所受到的打击。德奥合并从三方面包围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变成了德国卫星国的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同样又从三方面包围了波兰,使它也处于贝克所不曾预见到的战略上的不利地位。慕尼黑会议以后三个多星期,新主题的第一个调子奏起来了,10月24日里宾特洛甫召见波兰驻柏林大使利普斯基,向他提出要求,把但泽割让给德国,并要求一条通过波兰走廊而不受波兰管辖的公路和铁路。波兰就这样身不由己地只能紧跟着德国的轨道走了,它的愚蠢就在于没有早在自己的领土完整尚未成为问题时就避免这一危险,这时它才感到与另一个被排除于慕尼黑和维也纳会议之外的主要大国有共同利益,因此也倾向东方了。为了驳斥波兰将参加反共产国际公约的报道,波兰和俄国于1938年11月26日发表了联合公报,重申它们于1932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
  对波兰最明显的威胁并非来自西部边界的压力,而是来自自冶的卢西尼亚,从慕尼黑会议到1939年3月,卢西尼亚已成为德国谋求破坏东欧残余结构的支点。德国在卢西尼亚策动了一项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这个落后的小省本是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之间的桥梁,又即将成为匈牙利和波兰之间的短时期内的桥梁,业已上升为民族统一主义的中心,一个乌克兰的皮埃蒙特,一心想把它的吸引力传播到远远超越于它自己的小小边境之外,传播到波兰东部的被压迫的乌克兰人中间去,传播到苏维埃乌克兰的大部分乌克兰民族中间去。从1938年10月起,德国报纸将这个地区称作喀尔巴阡…乌克兰,12月31日起又正式改用这一名称。在这里历史的车轮又倒退了,但不是倒退到1919年的混战年代,而是倒退到前一年的德国势力短暂的鼎盛时代,就是在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与德国西线崩溃之间的时期,那时一个自治的附庸乌克兰成了德军向东一直推进到顿河流域的康庄大道。十八年来波兰一直预料到并且害怕来自东方俄罗斯的民族统一主义将影响它的乌克兰居民,现在看来这种影响却来自南方的德国。从这里它危及桑多米埃什周围的工业储备库,那是背靠喀尔巴阡山的安全中心区或三角区,当初所以选定并发展这一带地区正是因为那儿既远离德国的边界,同样也远离俄国的边界。1938年12月8日,波兰的乌克兰民族民主党要求取得当时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乌克兰所拥有的那种自治权,即要有独立的军队和参与外交关系的权力。曾经摧毁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外包围和国内分裂,这时也结合在一起同样威胁着波兰,而更为可怕的是国内分裂。
  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标志着德国按照民族原则修改和约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那就是帝国主义了。不仅如此,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也煽动了东欧要求修改和约的小国、少数民族和一些小民族。民族原则第一次被用之于瓦解继承国的新目的,而那些继承国当初也都是根据民族原则而缔造的。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象波兰的乌克兰人一样,被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自治美景所吸引。德国要求修改和约的主张第一次附带地使一个要求修改和约的小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匈牙利的领土扩张,保加利亚的欲望也更强烈了。这些运动为德国的政策提供了多种机会,可是正当德国集中力量最后摧毁捷克斯洛伐克并开始对波兰施加压力时,它的目标却在于全面巩固它在东南欧的统治地位而不欲挑起新的分歧。正如在1936年那样,当德国首次使东欧与西方分离时,它对这一地区的开拓是以沙赫特作为经济部长出访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各国首都开始的,同样,在1938年的最后季度,沙赫特的继承者丰克也以同样的旅程庆祝并加强该地区的德国优势。1938年10月28日,里宾特洛甫在罗马会见墨索里尼和齐亚诺时,在列举“要求和轴心国家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其他国家”中,不仅是匈牙利,而且还有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然而德国在这个地区的外交并不是毫无阻力的,在那年年终和1939年初,多瑙河流域到处出现了抗拒的微微波动。这些国家尽管在外交上仍屈从于德国,却企图在内部事务上取得更多的管理权和独立权。11月和12月,在布加勒斯特的一个德国贸易代表团未能得到它想谋求的长期贸易协定,从4月起就被监禁的铁卫团领袖科德里亚努于11月30日被一星期前才自贝希特斯加登访问归来的卡罗尔杀害了。希特勒大力震怒,加芬库则以他特有的自我表演方式,深信他之所以在12月23日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是为了应付德国可能沿多瑙河发动一场“惩戒性征讨”的局势。在整个冬天,罗马尼亚是最积极主张联合的东欧国家,因为它尚未与德国接壤,尚未沦于附属地位,它也不象希腊和土耳其那样由于距离危险较远而宁愿让其他国家去采取主动。但是联合起来对抗德国可不象联合起来对抗保加利亚那么容易,加芬库频繁出访外国首都所取得的唯一具体结果,就是巴尔干协约集团于1939年2月22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了会议,这次会议再一次肯定现有的边境,反对任何修改边界的主张。
  同南斯拉夫结盟对意大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墨索里尼于1939年1月8日明确地把吞并阿尔巴尼亚列入了他的扩张计划,但是要依靠南斯拉夫的支持,而南斯拉夫在征服萨洛尼卡方面则要得到意大利的赞助。从1月18日至23日,齐亚诺访问了南斯拉夫,与斯托亚迪诺维奇举行会谈。应德国的要求,齐亚诺问南斯拉夫是否愿意参加反共产国际公约,为了意大利自己的利益,他建议瓜分阿尔巴尼亚,斯托亚迪诺维奇对两个建议都作了积极的回答。但在1938年12月11日的大选中,斯托亚迪诺维奇实际上是被击败了,独裁制大有助于把克罗地亚的自治运动转变成为连大多数塞尔维亚人都支持的南斯拉夫全国反对派。1939年2月4日,斯托亚迪诺维奇被迫辞职,轴心国在贝尔格莱德的影响动摇了。齐亚诺写道:“在斯托亚迪诺维奇去职以后,南斯拉夫这张牌对我们已失去了百分之九十的价值。”墨索里尼这时决定,“如果斯托亚迪诺维奇的政策继续下去,就与南斯拉夫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否则就抛开南斯拉夫,必要时甚至反对南斯拉夫,以占领阿尔巴尼亚。”
  与德国关系最不明确的卫星国是匈牙利。匈牙利为贝尔维德雷议定书没有使它得到卢西尼亚而感到强烈不满,它认为是德国的卑劣行动使它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它以不断地在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边界发动恐怖袭击来发泄它的不满情绪,并在政治演说中和报纸上批评德国。这样做必然也激怒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12月,被希特勒视为德国敌人的匈牙利外交部长坎姚由恰基取代;1939年1月13日,恰基和希特勒举行了一次争论得很激烈的会晤,不过在告别时他得到了希特勒不再禁止匈牙利占领卢西尼亚的保证。
  在他会见希特勒以前三天,恰基宣布匈牙利已接受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的邀请;俄国便于2月2日与匈牙利断绝关系。理由是匈牙利这时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性。罗马尼亚为此很高兴,因为对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的三个国家中有两个国家又进一步疏远了。2月14日,伊姆雷迪由于他对德国的卑躬屈膝的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而被迫辞职,在这个反犹太的政治人物的世系上发现有犹太人血液的这一事件,说明了那种祸福无常但又难以避免的命运,而他的国家正在对它作战是徒劳的。捷列基继他之后担任总理,不过恰基仍留任外长。匈牙利在2月24日正式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公约,它是第四个签署国,是缔约国中的第一个小国。同一天捷列基解散了匈牙利纳粹党,他希望将内政和对外政策分别处理。当时看来,德国之所以决定在3月占领布拉格,部分原因似乎“是为了要摧毁当时德国东南方的大部分邻邦小国所表现的不驯服”。
  罗马尼亚长期来希望对多瑙河口取得无限制的主权,就象土耳其于1936年取得对黑海海峡的无限制主权一样。早在1925年,罗马尼亚就谋求废除多瑙河欧洲委员会,而代之以国际委员会。由于土耳其的外交在蒙特勒会议上取得成功,罗马尼亚的不满更加深了。此外,俄国从1925年开始,德国从1927年开始都一直要求派代表参加欧洲委员会。1936年11月,德国废弃了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国际水道的条款,并退出国际河流委员会,这对多瑙河的国际体制是一个决定性的打击。罗马尼亚反对欧洲委员会的活动在1939年8月的锡纳亚会议上达到了目的,那时欧洲委员会放弃了与罗马尼亚主权不相容的一切权力。1939年3月1日,德国终于被接纳参加欧洲委员会。但是1856年的体制现在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了,罗马尼亚一向致力于摧毁对它本身独立的欧洲保证,现在为德国和俄国之间进行控制多瑙河口的斗争已经铺平了道路。
  希特勒后来说过:“对我说来,从一开头就很清楚,我不能满足于得到苏台德…德意志人领土。”慕尼黑会议划定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边界对捷克斯洛伐克来说,是无法维持生存的,对德国来说,也不会是一直可以接受的。一个捷克的突出部仍在破坏它的东部边界线,在战略上还需要拉直从西里西亚的南端到厄斯特马克的东北端之间的那一条线。1939年1月16日,希特勒告诉恰基说,从10月到3月之间在欧洲不可能采取军事行动。这是指明德国准备最后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那个月,前几年德国就在那个月重新实行征兵制,重新武装莱茵兰,又征服了奥地利。1938…1939年的冬天,德国一直在准备完成它在慕尼黑只实现了一半的目标。军事和经济计划均已完备,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德国第五纵队已高度组织起来,在外交上对布拉格政府又不断施加压力。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是计划通过国家的瓦解来实现的。到1939年初,这个国家的三个组成部分已经不再在一个共同的结构内活动,而是各自在国际上存在。卢西尼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