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1936年和1937年,德国的压力无情地迫使小协约国分裂。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强大压力;波兰摆脱罗马尼亚;意大利摆脱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日益仰赖于同俄国联盟,南斯拉夫是东欧唯一拒绝和俄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国家,罗马尼亚在俄国问题上和法国一样意见分歧。捷克斯洛伐克由于既是一个战略堡垒,又是一个坚决实行民主制的国家,成为德国控制东欧的主要障碍。贝奈斯和他的人民愈顽强地拒绝为德国的利益效劳,他们受到的压力也就愈大。匈牙利和波兰都卷入了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争端中,都指望得到领土。在德国的鼓动下,匈牙利修改和约的要求暂时从南方和东方转向北部边界,解除了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压力,从而削弱了小协约国对它们的价值。这时匈牙利的外交目的是,放弃匈牙利对南斯拉夫的领土要求以换取后者同意在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交战时保持中立,通过德国对匈南边界的保证以取得德国的合作,与德国参谋部会谈以便联合进攻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仍然不好。这时波兰的外交目的是,恢复与法国和罗马尼亚的联盟(不开罪德国),它陷于幻想而妄图组成东欧的中立集团,重萌曾鼓舞罗马集团的反德联盟的动机。1936年9月,贝克谋求与立陶宛和解,但遭到拒绝。在蒂图列斯库的继任者安东尼斯库的领导下,罗马尼亚的政策电是旨在加强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关系,恢复1921年原有的“防疫线”,这为两国提供了妄图建立独立路线的幻想,又符合德国削弱现有东欧外交结构的意图。小国不可能在它们之间成功地推行再保险政策以对抗侵略性的大国,这必须与另一个大国合作。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正在和德国结成前所未有的经济关系,和意大利结成前所未有的外交关系并恢复旧有的经济关系。1934年亚历山大国王的被刺成为意南关系中的转折点;从那时起,随着德国的幽灵逐渐向亚得里亚海延伸,墨索里尼大力推行对南斯拉夫的再保险政策,此项政策虽在埃塞俄比亚战争时期由于南斯拉夫参加了对意制裁而中断,但并未终止。斯托亚迪诺维奇就是墨索里尼的贝克上校,他们两人在1937年3月签订了一项友好条约,此项条约在亚得里亚海就等于1937年的德…波条约。如果该条约是由亚历山大国王谈判签订的,那将成为他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因为条约使意大利承认南斯拉夫在亚得里亚海彼岸是有生存权的,但这时看来此项条约似乎只是为了轻率而失策地同轴心国拉上关系而削弱了小协约国。
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也是巴尔干公约的签署国,但它们向着轴心国的游离或摇摆政策成了巩固公约的阻力。希腊已为自己对巴尔干公约承担的义务规定了界限,以避免被拖进一场对非巴尔干国家作战的危险,特别是对意大利。保加利亚最早最全面地陷于德国的经济控制之下,重新充当德国在巴尔干帮手的老角色。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于1937年1月签订了一项单纯的永久友好条约,这本可以说是斯坦博利斯基、维尔切夫和亚历山大的伟大传统的成果,把拜占庭的斯拉夫人联合起来,对抗西方长期来的剥削和侵略,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都是在不得人心的独裁者统治之下,两国的政策都已在遵循德国主子所规定的路线。唯一不受德国压力影响而由自己制定其政策的巴尔干协约国家是土耳其,这个东欧国家在东欧承担义务的领土最少,是唯一既与俄国也与西方大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这是个有利条件,也是一个危险。
1936年3月莱茵兰的重新武装在东欧到处都有影响,接着在四个月内便是黑海海峡的重整军备。这是土耳其自1933年来一直提出的要求,大国保证土耳其安全的洛桑条约到了1936年已完全失去价值。导致1936年6…7月举行蒙特勒会议的外交活动,只是使土耳其赢得以和平手段修改条约的道义声望。但原来为允许土耳其重新武装黑海海峡而召开的会议却讨论了怎样修改海峡通行的条件,俄国希望作有利于它的修改。跟1923年的洛桑会议一样,蒙特勒会议也发展成为英国和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过这一次法国是站在俄国一边,土耳其再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会议前它已在原则上达到了它的目的(这一次是重新武装海峡,1923年则是收复东色雷斯)。自洛桑会议以后,俄国的实力和威望都已大为增加,它这时希望取得海峡的出口以便与它的法国盟友保持联系。英国希望减少土耳其对俄国的依赖,也希望为允许俄国舰队进入地中海取得补偿,因为俄国舰队驶入地中海将影响那里的均势。伹英国在蒙特勒会议上是孤立的,1936年7月的蒙特勒公约按下列条件确定了黑海海峡的新体制:(1)重申商船自由通过海峡的原则。(2)非黑海国家只限于派遣轻型水面舰只驶入黑海,总吨数也有限制,但黑海国家得派遣任何吨位的主力舰驶入地中海。(3)撤销国际海峡委员会,其职责交由土耳其行使。(4)土耳其在战时或战争迫在眉睫时得关闭海峡。(5)土耳其准予立即重新武装海峡。在洛桑会议上由俄国扮演的不满者的角色在蒙特勒会议上改由意大利扮演了,因为限制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势力是土耳其、俄国和英国政策的共同目标;所以意大利既不参加会议,也不签署公约。蒙特勒解决方案是在土耳其国家安全和俄国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俄国又一次被正式承认为黑海的主要大国。当年意大利纵谈它“在亚洲的历史性目标”,并梦寐以求在爱琴海的优势,蒙特勒公约便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所以它也预示着,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的冲突,即将成为五年后破坏德苏协定的主要因素。
自从罗马…柏林轴心于1936年形成以来,德奥合并实际上已不可避免。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作为缓冲的一个小国还有可能保持它的独立,因为这也有利于那个较弱的大国。但如果两个大国建立了协议,那个缓冲国就很可能被瓜分了。德国于1938年3月11…12日征服奥地利就属于这种情况。德奥合并是变相的瓜分;因为虽然最明显的现象是奥地利共和国并入第三帝国,但它也导致德国承认勃伦纳边界,还把奥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弃绐意大利,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并的南蒂罗尔居民,他们在那里生活、消失、受着迫害。
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胜利地升起他们的旗帜时'纳米埃尔写道',整个中欧和东南欧,从波希米亚山和喀尔巴阡山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希腊和黑海海峡,都将燃烧起来了,欧洲的政治均势将被破坏了。
德奥合并对于推翻均势所产生的影响好象1796年法国入侵意大利一样,扩张中的大国征服小国是逐步累积的,征服了一个,下一个便更容易更有把握了,如此一个又一个直到大国之间的真空地带全部填满为止,在十八个月内,苏联也签署了它的福米奥营条约。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后使自己循多瑙河而下,同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有了共同边界。捷克各省五分之四的边界已被包围。
与奥地利合并……不仅实现了一个长期以来的民族目标,而且肯定地改善了我们的战略地位,从而有助于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直到现在为止,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插入德国境内,形成很大威胁(它是朝向法国的蜂腰,又是盟国特别是俄国的空军基地),现在捷克撕洛伐克自身也被钳住了。它自己的战略地位现在已经变得如此不利,以致在能得到西方的有效援助之前,它势必成为强有力攻势下的牺牲品。
希持勒并不是一直打算先征服奥地利然后再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五个月以前他声称有必要同时征服这两个国家;在4月21日,维也纳失陷后五个星期,在这个被征服的首都自杀的浪潮尚未减退,恐怖统治才开始成为常规时,希特勒便开始详细考虑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三天以后,亨莱因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举起了叛乱的旗帜,他在卡罗维发利发表了演说,这一回不象1936年在赫布的那次演说那样有保留了,他在取得胜利的德意志帝国全部威望的支持下,要求德意志民族集团的行政自治权和法律上的人格尊严,要求他们有权“宣布接受德国国籍和德国政治哲学”,即在德意志人地区建立纳粹极权主义政权来肢解这个民主共和国。他还要求“修改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曾经把国家引导到德意志民族的敌人的行列”。5月20日深夜,贝奈斯鉴于德国军队集结的报道,下令实行部分动员。这就激怒了希特勒,促使他提前实施他的计划,5月30日他写道:“在最近的将来以军事行动摧毁捷克斯洛伐克是我的决不更改的决定”。
力量均势的破坏不但改变了小国与德国的关系,也改变了小国之间的关系。“狗腿子”改善了它们的地位,指望分到一些赃物。波兰计划军事占领立陶宛,以抵销德奥合并的影响;可是它却在3月17日送去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俄国警告波兰,如果波兰武装进攻立陶宛,俄国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因为德国胜利地摧毁的和约所规定的限制不能迫使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再遵守了。保加利亚于7月31日在萨洛尼卡与巴尔干协约集团签订了互不侵犯公约,公约承认保加利亚在军备方面的平等地位,承认它对自己国境内的充分主权,但它并未加入巴尔干协约集团,也未放弃修改和约的主张。8月22日,匈牙利和小协约国也在布莱德签订了一项相似的协定。如果保加利亚不象十年前当意大利的附庸国那样当今天德国的附庸国,如果匈牙利不是被迫在政治上,经济上部分转变成为“同等地位的辅助力量”的话,这些协定本来是可以具有小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威胁的性质的。德奥合并激励了匈牙利国内的德裔和匈牙利裔纳粹党人,增强了德国的压力和宣传;1938年5月霍尔蒂以伊姆雷迪替代达兰伊,以遏制匈牙利的国家社会主义。但是象陶尔斐斯、卡罗尔和斯托亚迪诺维奇一样,伊姆雷迪所能执行的政策只能是效法形成威胁的病害,其效果并不是使人具有免疫力,而是为真正的病害铺平道路。当夏季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日益高涨时,小协约国生命力的唯一迹象是许多南斯拉夫青年到捷克使馆和领事馆去申请,愿意在发生战争时服役。他们是7月来到布拉格参加全国体育组织“索科尔”最后一次盛大联欢节日的最热烈的来宾。他们向马萨里克的国家提供援助,正如过去欧洲走向毁灭时,马萨里克在阿格拉姆审判中赞助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事业一样,但是最后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还是那些大国,而不是一些小国,所有这一类危机几乎都是如此。
1938年9月至11月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没有进行战斗的战争的结果,它推翻了凡尔赛解决方案并使德国成为无可争辩的东欧主宰。这次危机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对西方大国的政策也是这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一年后爆发真正战争的各种力量提供了可资选择的模式。决定性因素是西方国家的政策,它们的决心可以使法…捷联盟不起作用,因此东欧的命运又一次要取决于东欧以外的力量;然而其次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在东欧内部,即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政策。波兰的政策纯粹是机会主义的,贝克天真地称之为“独立的”政策。在外表上,波兰的政策是基于既怕德国又怕俄国,所以在1938年9月又妄想在德国和俄国之间玩弄中立集团的把戏,这一次还想扩大为“赫尔辛基…布加勒斯特轴心”,好象波兰站上一张椅子就能俨然成为大国似的。但随着战争的迫近,可以看得清的是,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并不是保持平衡的,在两者之间德国对波兰虽然是更为直接的危险,但波兰却倾向于德国,它对俄国的敌对态度更露骨。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即波兰渴望马上获得领土利益。如果德国单独与捷克斯洛伐克作战,波兰会协同德国一起击败并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尽管波兰的军事措施并不与德国怎样协调,而且它还可能认为自己是可以独立作战的。即便法国履行它与捷克斯洛伐克联盟的义务,波兰也不愿向法国驻波兰大使诺埃尔保证遵守中立。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法国联盟体系最后是要陷于自身内部的重重矛盾之中的。同法国订有主要是针对德国的同盟条约的波兰,竟会加入德国一起去进攻法国的另一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即便在法国为保卫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国交战时,它也会这样干。波兰人对此所阐明的论据是:捷克斯洛伐克反正免不了要瓦解,波兰从中可以收复它被夺去的领土,这是波兰的利益所在,让波兰这样增强并扩大而成为介于德俄之间的东欧中立集团的领袖,这是法国的利益所在。此种需要、贪婪、误断加在一起的论据就成了不坚持原则的非常充分的理由了。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也许还是波兰不喜欢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苏联。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对德国作战几乎肯定地意味着站在俄国一边对德作战,这就带来了要让苏联陆军和空军过境的危险,而对此波兰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同意的。最后,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决非不偏不倚,它可与德国合作共同反对俄国,但决不与俄国合作去反对德国,这和捷克斯洛伐克同这两国的关系正好相反。
波兰本身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限于切欣。但是它支持南边的匈牙利,而匈牙利要想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欲望仅次于德国。波兰还支持罗马尼亚,因为罗马尼亚介于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之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务关系重大。波兰与罗马尼亚有共同边界,与匈牙利的共同边界还有待产生。在波兰的中立集团计划中,争取波兰与匈牙利接壤是现实和成就的小核心,其部分目的是扩大德国和俄国之间的屏障。实现的办法便是匈牙利扩大其边界,恢复它昔日在喀尔巴阡山脊一度有过的边界,那就要把它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修改和约的要求全部实现,不仅要和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