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349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49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有财产准备全部发还”。然而尽管有这些对波罗的海民众的保证,俄国国有的全部财产只不过由德国国有所皆代。德国人的意思是,这种情况应维持到形势允许德国当局在东方实施其战后的殖民政策时为止。目前,私有经济只准在小规模的农业和企业中予以恢复,但也只有在那些私有主答应充当德国人的代办人的条件下才能获准。这是必要的,就算只是为了使经济运转下去的话。可是,对于大规模的企业,处理办法就不同了,它们归柏林的托拉斯管理局控制。德国信托所有制的建立有双重好处,既保证了大规模农业、工业和商业企业的正常运转,又为德国移民保留一个地位,让他们在战后可以发展。在1939年以前就是苏联领土的地区,由于从第一次大战结束以后便一直在巩固苏维埃制度,所以那里的情况就很不相同,需要有一种不同的政策。对于德国民政机构已经接管或预定要接管的苏联被占领区(1939年以前已是苏联领土的地区),罗森贝格的办公室制定了一项“新土地法”,经同戈林商定后于1942年2月16日颁布。根据这项法令,苏联的“集体农庄法规”被废除了,同时要建立。一种“新秩序”来引导农民逐渐回到个体耕作上去。这要分几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把集体农庄改为公田。这项农业政策的前景使德国领导人,包括罗森贝格以外的最高集团的其他人员,都激动起来,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赢得俄国民众支持的关键。
  虽然罗森贝格在1月间向新闻界说,首要的任务是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去保护奥斯兰和供给德军的需要,他同时却全神贯注在取得当地民众帮助的种种措施上。1941年秋季在德方监督下建立起来的波罗的海国家的行政机构显得很有效能,这使它在1942年3月7日的一项法令中得到了正式承认。波罗的海人民在一定范围内预定是可以受到优惠待遇的,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有着血缘关系的民族。同时,根据德方促使他们同西方而不是同东方保持密切关系的意图,他们同那些所谓“劣等种族”(诸如犹太人以及略胜一筹的斯拉夫人)相比,受到的待遇要宽大得多。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因为德国人在内政上从地方当局方面,特别是从地方警察和民兵方面,能够获得很有价值的帮助,而且许多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还自愿到东线去参加作战。在奥斯兰,也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合法自治,但是德国人后来发觉他们被法典方面的一片混乱搅得十分烦恼。然而,当人们知道正在制订计划,准备让1941年根据1939年纳粹…苏联条约回到德国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卷土重来时,取得当地人民支持的种种尝试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遭到了失败。波罗的海人民普遍同情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心理,也对德国人起了不利的影响,但是德国人在宣传工作中作了很大的努力去抵销它。对布尔什维克的恐惧和仇恨则被很有效地加以利用,特别是在1942年英苏条约签订的时候,因为德国人当时可以有充分理由声称,英国人已经秘密同意让苏联政府在波罗的海地区自由行动了。同波兰和俄国的大量犹太人比较起来,这里的犹太人相当稀少,这就为德国人简化了波罗的海各国的犹太人问题,不过已有的犹太人却也足以使民政当局要为他们在塔林、里加和考那斯建立起犹太人区来了。
  在白俄罗斯,象在乌克兰和苏联其他被攻占的地区那样,罗森贝格从一开始就打算挑动反对莫斯科的民族意识。他也曾把这个地区看成是比较落后的,并考虑在那里安置各个不同的种族作为抵挡俄国人的堡垒。由于这个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苏联的一部分,罗森贝格在实施一种获得当地民众支持的政策方面遇到了困难。1942年间,因为实行了他的“新土地法”,他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在普斯科夫地区,但是任何有可能成功的建设性政策都受到若干因素的妨碍。例如,希姆莱办公室和罗森贝格办公室正在试行对这个地区殖民的种种不同的计划,而荷兰和罗马尼亚的日耳曼人迁移到奥斯兰去的计划已相当提前。可是,从一开始,德国民政当局就被迫得去应付游击队的活动,这种活动早在1941年11月便已经十分严重,使洛泽不得不宣布了集体负责办法以对付当地的民众。此外,除了森林中迅速发展的抵抗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外,罗森贝格的权力在平行管辖权这种混乱状态中正变得越来越不生效。
  将近1942年底时,由于军事形势开始变得对德国不利,在奥斯兰推行的种种政策也就不那么宽大了。他们为了德国的利益加紧努力去利用该地区的经济潜力,同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尝试,想为战争努力去征募人力。8月里,他们在波罗的海各国发动了一个协调一致的运动,要征募壮丁或者参加武装党卫队的波罗的海军团,或者参加强迫劳动。这个运动在爱沙尼亚是成功的,但在拉脱维亚收到的实效较少,而在立陶宛则一无成绩。实际上,随着这个计划在立陶宛的完全失败,接下来就是大逮捕,其中也逮捕了“自治机构”的好几个成员。此外,前不久才同波罗的海其他大学一起获准恢复活动的维尔纳大学和考那斯大学又被关闭了,作为对大学生的一种报复措施。征募人员的方法日益严厉,这也使游击队的活动相应地有所增加,因为许多人为了逃避征募,全都溜到森林里去。立陶宛的形势由于征募运动的结果已经大为恶化,这时又因为在苏联占领时期撤离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的重返而更加恶化了。德国当局在成立一个党卫队军团的计划失败以后,就同立陶宛人订立了一个为时已晚的协议,由立陶宛人组成几个工兵营在立陶宛领土上建筑防御工事。在苏联被占领区,罗森贝格几乎不顾一切地挣扎着想挽救他的农业政策,他命令农庄的“重新私有化”应加速进行。可是,在1943年初期,游击队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多。苏联对游击队的援助正变得日益有效,而游击队也已达到了一种比以前先进得多的组织状态。
  在俄国被占领区,政治运动于3月间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变化,因为德国人当时把一个被俘的苏联将领(A·A·弗拉索夫中将)捧出来作为针对苏联公民和战俘的一场宣传攻势的中心。弗拉索夫将军并不同帝俄时代的逃亡者或其他可疑分子联合起来,而是在德国人的支持下,自行宣布为一个“俄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和一支“俄国解放军”的领导人。他在柏林电台的广播中,鼓吹对于从苏维埃政权下解放出来的俄罗斯实行一项新的社会和经济政策,根据这项政策,他将废除强迫劳动并把集体农庄重新改为个体所有的土地。在3月和4月间,弗拉索夫被送往东欧去对那里的俄国战俘和俄国被占领区的民众集会讲话。他的呼吁显然在德国战俘营里的俄国人中间引起了某种议论,他甚至还拼凑成了一支杂牌军,不过主要由于他所激起的俄国民族主义同罗森贝格鼓励他们反对莫斯科的权力的政策有抵触,德国人不久就撤销了给予他的支持,弗拉索夫也就逐渐从公众的眼前消失了。
  将近1943年底时,奥斯兰的情况迅速趋于混乱。除爱沙尼亚外,德国民政当局这时在绝大部分地区已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由俄国伞兵和俄国给养有效地支持着的游击队活动所取得的成功,使德国人在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也发动了一场恐怖运动。从东方占领区逃来的大批德国难民和日耳曼族难民,以及德国城市里被炸得无家可归而逃来的难民,使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动荡不安更加复杂。因此,罗森贝格所期望的奥斯兰成为“强大的德国边疆”一事,仍旧只不过是一个梦想。德军发动进攻后在不过两年的时间里,令人畏惧的那种“俄罗斯扩张主义者的压力”重新又在施加到德国来了,而被占领的波罗的海各国和俄国的领土则成了行政混乱、难民杂沓和游击战争活跃的场所。
  第三章 芬兰
  1940年夏季,德军占领了挪威,这使苏联不致立即卷入战争,从而使苏联领导人舒了一口气,让他们有时间占领1939年俄…德边界和互不侵犯协定中规定为苏联势力范围的大部分地方,以发展其西部战略地位。这样,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和两次大战间的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就同先前得到的波兰领土一起,被并入了苏联版图。只有芬兰留了下来。那年夏末,俄国人开始朝这个方向施加其全部压力,其意图显然是遵循一种同前不久用于苏联占优势的其他地区的步骤相类似的做法。大约就在这时,德国由于关心它新近在挪威取得的几个港口的安全,同芬兰军事当局达成了协议,把人员和物资经由芬兰铁路运送到芬兰北部的基尔克内斯去。从6月份起,俄国人就在催促芬兰人,要同他们就阿兰群岛问题签署一项协定,同时还一直在向佩特萨莫方面增加压力。但是德国也对佩特萨莫很感兴趣,俄…德在佩特萨莫及其镍矿方面的利害冲突发展成为两国权力斗争的要点之一,到11月莫洛托夫同希特勒在柏林会谈时,这种冲突达到了严重关头。
  根据德国提供的文件来看,希特勒在11月作出的建议,即苏联政府应成为四强公约签字国之一,看来只不过是企图使苏联的注意力转向中亚细亚方面。因为就在莫洛托夫到达柏林的那天(1940年11月12日),希特勒已向他的司令官们下令,要他们准备东方战役。可是,要实现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的直接意图,不少事情要取决于苏联的态度,这种态度仍然得加以探索。希特勒的计划也许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至少在他同莫洛托夫会谈以前是这样。假如德俄之间要发展一种较为真诚的关系,即使是暂时的活,那么造成紧张的论点就有必要用微妙而克制的手法加以处理,可是苏联外长在这方面的修养却很不够。莫洛托夫坚持要把讨论引向巴尔干和波罗的海问题,并且在11月12日又提出了芬兰问题。希特勒在下一天的讨论中向他保证说,就德国而言,芬兰在政治上仍然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为了加强这项保证,他表示愿意终止根据过境协定正在通过芬兰领土的德国军队和装备的运送。但是作为这项保证的代价,希特勒强调德国在战争期间对芬兰的镍和木材所存在的利害关系。而且,他说,在波罗的海地区发生另一场战争可能会有“预见不到的后果”。然而,莫洛托夫决心要确切地试探一下希特勒对苏联在芬兰的计划究竟打算采取什么立场。他的持续不断的询问使希特勒作了一个明确的声明,大意是说德…俄关系将经受不起在波罗的海地区发生另一场战争的严峻考验。莫洛托夫在这个问题上最后感到满意了,虽然他执意要澄清一下德…苏在芬兰和东南欧的争论要点,一定使希特勒很恼火,并使他不大想再设法缓和对苏的紧张关系,或把苏俄作为一个参加者算入轴心国划分世界为几个势力范围的计划。莫洛托夫对于希特勒所暗示的他们应该“背对背”地斗争这一点没有作出反应,相反地却坚持要“面对面”地对付德国。
  不管希特勒凭什么理由决定要进攻苏俄,“巴巴罗萨行动”的明确命令反正是在1940年12月18日发布的,其中芬兰和罗马尼亚全被算作这场战争的积极参加国。保卢斯元帅和布申哈根将军在纽伦堡审讯中的证词,描述了从巴巴罗萨命令发布之日起芬兰和德国军事当局之间在对俄作战计划方面所进行的密切和真诚的合作。实际上,德国陆军参谋总长1941年2月3日同希特勒开会时所作的一项声明暗示出,德国军事领导人那时已同芬兰人进行过广泛的军事讨论,虽然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表明,“直到不再需要隐瞒以前”,将不缔结任何协定。布申哈根叙述了德国和随后芬…德在芬兰北部进行联合军事行动的计划的发展,这是在一系列会议中和2月份下半月的一次联合侦察中所进行的。他说,最终的计划由最高统帅部批准作为“蓝狐狸行动”。然而,如果说德国人在北部的计划中完成了同芬兰人的合作,他们在南部想使芬兰主力部队卷入的尝试,看来却不十分成功。据后来担承同芬兰人联系的联络官德将瓦尔德马尔·埃尔富特说,1941年上半年的合作完全是德国人主动提出的。他描述了5月25日和26日在萨尔斯堡和柏林举行的会议,德军司令官约德尔和哈尔德在会上所作的试探并没有得到芬兰参谋长的反应。芬兰人讨论了假如他们受到俄国攻击时他们所要参加的那些行动,但是他们继续回避同德国直接结成联盟。
  与此同时,假如总的说来11月在柏林举行的会谈已经挫败了俄国人的芬兰计划,它们却并未使苏联领导人对于他们在佩特萨莫的谋略感到泄气。1月和2月间,莫洛托大和维辛斯基利用各种各样的外交手腕打算在该地区获得一个立足点。可是,芬兰人设法不让他们提起镍矿的管理问题,到5月初以后,在德国人给予的道义支持下,芬兰人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芬兰卷入这次战争以前那一时期的真相,到本书写作时(1953年)还没有完全澄清。芬兰同德国的军事合作,特别是在北部,以及某些芬兰领导人的活动和同情,暗示出他们同德国的关系比事后所声称的还要密切。不论实际情况如何,芬兰无疑是被卷入了一连串的事件之中,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芬兰存在着德国军队。
  当德国和俄国军队在德方发动进攻以前彼此严阵以待时,芬兰人于6月初开始分阶段进行动员,芬兰部队也逐步集结到了各防御阵地。德军在芬兰已驻了两个师,6月17日德国海军舰艇便着手保卫芬兰海域以防停泊在喀琅施塔得港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埃尔富特将军几天以前以德军联络官的身分到了芬军司令部。芬兰政策的主要目的显然是防御。然而德军司令官们已作了充分的准备,使德军北翼得到掩护,而人数极少的芬军如果需要支援时,也不应没有支援。
  在6月22日德军发动进攻以后出现的那片混乱中,以及在希特勒把芬兰人牵连进去的那篇讲话所造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