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天过去了,罗荣桓仍然天天尿血,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人那能经得住这样折腾,没过多长时间,罗荣桓的眼窝就凹陷下去了,脸色焦黄、身体也消瘦了许多。但罗荣桓每天照样批阅文电,凡是需要他参加的会议,他总是坚持参加。在行军转移时,罗荣桓体力不支,不得不听从人们的劝告,上了担架。
共产党领导人生病后的专用运输工具,罗荣桓也用上了。
有一天,他与抬担架的战士们拉起家常,抬担架的是从“老六团”(即686团)来的,有的还当过红军战士,他马上挣扎着起来,非要从担架上下来不可。他对大家说:“你们都是部队的骨干,可以以一当十,你们几个人就等于一个连的战斗力,你们赶快回去参加战斗,我还是骑马。”于是,他强撑着骑上马,坚持到达了目的地。
罗荣桓的病情越来越重,在那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想到最坏结果。1943年1月间,他抱病写成了《坚持我们的边沿游击区》一文。文章开头就写道:
“接近胜利的难关,拂晓前的黑暗,是要我们用最大努力才能渡过和克服的。”
这段话,既是对广大抗日干部和八路军指战员的激励,也是他的自勉。他打算忍受病痛,尽力坚持下去。
根据罗荣桓的身体状况,朱瑞、陈光和肖华等人商量后,决定向中央报告。
就在这时,中央有关罗荣桓的任命也下来了。
罗荣桓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于是就在3月11日致电中央,要求准许他休养半年。
毛泽东的决心已下,并考虑到如再调整,对工作不利。12日,毛泽东和朱德迅速复电:
“你的病如果还不是很严重,暂时很难休息。”
从复电可以看出中央和毛泽东对罗荣桓的信任,罗荣桓不但要干,而且还要干好。
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的关系的决定》精神,决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成立新的山东军区,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委兼代师长。这一任命,使罗荣桓成为山东共产党抗日武装的领导核心。
罗荣桓集山东八路军军政于一身,权威有了,责任也更重了。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斗争的主要内容就是军事斗争。中央调整山东军事领导的主要用意,就是要改变山东共产党军事斗争的局面。
实践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罗荣桓在山东4年多来的工作,充分证明了他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也充分表现了他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善于团结干部的优良作风。罗荣桓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肯定,特别是毛泽东的肯定,也得到了八路军总部彭德怀的认可。正因为如此,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几经考虑后,才决定在山东的军事指挥上,委罗荣桓以统一领导的重任。
对于罗荣桓的为人,他的老搭档陈光最有发言权。山东军事领导班子调整后,陈光奉命赴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临行前,他诚恳、坦率地对身边工作的战友们说:“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罗荣桓同志是正确的,希望你们今后在他的领导下,搞好团结,好好工作。”
中央的决定已不可能再更改了,罗荣桓自然也就不再提休养的事。他忍受着病痛,挑起了领导山东共产党抗日武装的重任。
陈光走了
山东的统一领导问题解决后,为了便于罗荣桓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山东分局部分人员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决定调陈光和朱瑞到延安党校学习。
1943年3月,遵照党中央的决定,陈光调离115师,到延安学习并参加党的七大。这样陈光就离开了他工作了15个年头的老部队,离开了与他共事多年的老战友。
在115师,与陈光共事最长的人当然是罗荣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他们已经在一起工作了5年。罗荣桓对这位并肩战斗的老战友,有着深厚的友谊。他很了解陈光,认为陈光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治军严格,性格直爽。陈光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也有骄傲、急躁、固执等毛病。在工作中,罗荣桓很尊重陈光,特别是在作战指挥上,总是支持陈光的正确决定。对陈光的缺点,他也常作诚恳的交谈,善意地提出批评。陈光要调走,罗荣桓依依不舍。他们二人虽然也有过分歧,但更多的是多年结下的友谊。
由于当时处在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陈光调延安学习和参加党的七大的事还是严格保密的,因此,不能组织欢送活动。但对陈光回延安的各种保护性措施,罗荣桓还是进行了精心安排。他选派了11名精干人员,护送陈光及其夫人史瑞楚和儿子东海回延安。他还给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交待,要他保证陈光安全通过铁路封锁线。115师政治部主任梁必业到驻地同随行人员开会,把他们组成临时党支部,指定史瑞楚为支部书记,规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陈光路上的安全。
临出发前,陈光和史瑞楚将衣物、文件等都作了清理,全部换上便衣。史瑞楚打扮成农村妇女模样,把头发挽成髻,骑一头毛驴。挑夫一头挑着衣物,一头挑着放在筐里刚满两周岁的陈东海。
陈光心情非常沉重,他太舍不得离开115师这个老部队了。从1928年初湘南暴动后参加红军起,除1936年到红军大学学习半年外,他从未离开过这支英雄的部队。他在这支部队中经历了大小百余次战斗,10次负伤。他在这支部队中,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锻炼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高级指挥员。在这支部队里,还有他多年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的老战友。
陈光一行于4月中旬从莒县的胡子村出发,一路向西北行进。他们经过湖西、冀鲁豫、冀南军区,越过津浦、平汉铁路封锁线,于8月到达位于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在那里休息了半个多月,遂同党的七大代表罗瑞卿、刘志坚、薄一波于10中旬到达延安。
1944年5月,陈光所在的中央党校一部党小组,通过了《对陈光同志的历史总结》。在这个总结中,对陈光过去的工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
“陈光同志自农民出身,领导济南战争始到现在,已成为我党有数的军事人才之一,亦看出他一贯忠心耿耿,为党为阶级事业虚心学习、联系群众的优良品质。在指挥作战中,机智英勇,曾创造出不少有名的战斗范例……”
陈光走了,离开了他魂系梦绕的115师。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也到此为止。
陈光是115师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在全国有影响的共产党著名抗日将领之一。陈光离开山东后,直到他去世,再也没有回到过这里。1945年大反攻的时候,本来他要同林彪一起回到山东的,但因后来中央决定调山东八路军的主要力量去东北,林彪改道从河南直接去了满洲。陈光与罗荣桓再见面的时候,已是1945年10月底,地点是沈阳。
第一把“火”
山东八路军统一领导问题解决后,罗荣桓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把手。新官上任三把火,当时的工作千头万绪,第一把火该“烧”什么呢?
罗荣桓认为,搞好精兵简政是当务之急。
还是在1942年,山东八路军各部队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两次进行精兵简政。然而由于存在两个指挥系统,精简并不彻底。因此,在实行了一元化领导之后,又进行了第三次比较彻底的精简整编。精简整编工作的中心,主要是解决主力部队地方化为重点的统一军事领导问题。
1943年3月8日,召开了山东军区机关干部大会,进行了关于精简机构和统一领导的动员。随后,原山东军区(即山东纵队)与115师的各直属机关即实行合并,改为新的山东军区。以当时的分局机关为基础,成立了分局委员会办公厅,同司令部合并为一个行政管理单位。罗荣桓、朱瑞、黎玉等领导人均在一起办公。
主力部队全部地方化后,新的山东军区管辖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6个军区。各军区共辖16个军分区。13个兵员充实、领导坚强的主力团,分属各军区(滨海:4团、6团、13团;鲁中:1团、2团、4团;胶东:13团、14团、16团;鲁南:3团、5团;清河:直属团;山东军区直辖特务团)。其余部队分别编为军分区、县、区地方武装。
按照新老干部相结合的原则,经过慎重考虑,罗荣桓提出了各区主要领导干部配备方案。3月11日,经中央书记处复电批准,以后又在4至9月作了调整。
山东军区各区的主要领导干部是: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区党委书记兼政委林浩;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黄骅,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王卓如;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区党委书记兼政委景晓村;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罗舜初;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王麓水;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符竹庭。
精简整编时,罗荣桓特别注意处理好两支部队的关系。在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在干部的使用上,搞五湖四海,坚持任人唯贤。罗荣桓认为,特别是任人唯贤这一点,在战争时期更为重要。如果只是根据关系的亲疏,或是为了照顾一些人的面子,把一些能力低下的人推上某一领导岗位,最后将会付出血的代价。他经常讲,干革命团结的人越多越好,不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一次会议上,他很透彻地谈到:
“如果因为个人的熟悉不熟悉,决定使用与不使用,领导者就不会使用大量的干部,容纳大量的干部,只是在熟人的小集团中打圈子,领导者要变动工作,就想把熟人也来一个搬家,必然会造成个人的干部政策倾向。”他还谈到,如果以合乎个人口味为标准,那么能够使用的干部就少得可怜了,甚至可能用些庸俗的吹牛拍马的角色。
在精简整编中,罗荣桓十分注意使新老干部、主力军与地方军的干部互相交流、加强团结。他认为,红军干部经过长期锻炼,十分可贵,但数量很少。而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与当地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熟悉本地斗争的历史状况,所以在整编中,安排了大批本地干部做领导工作。如林浩、景晓村、张光中等都是各区的领导人。在红军干部中,罗荣桓对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干部也一视同仁,各军区负责人中,一、二、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有。
在整编中,旅都缩编为团,一部分团缩编为营,一部分营缩编为连。这样,就有许多干部编余。对于这批干部,除将老弱病残交地方妥善安置外,对骨干均予保留。有很多干部被降级使用,去充实基层,有的班长排长去当战士,使基层干部的军政素质和部队的战斗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罗荣桓说:“这样做,干部可能有点思想问题,总认为没有犯错误,为什么降级使用?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他亲自找梁兴初、罗华生、曾国华几位由旅级降为团级的干部谈话,勉励他们从当时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部队的长远发展看问题。他们出于对罗荣桓的信任和尊敬,都愉快地接受了新的任命。
日本投降以后,以保留下来的骨干为基本力量,在山东一下子就拉起了八个师。这时,有些干部回过头来才认识到,罗荣桓在精简整编中保留骨干的深远意义。罗荣桓一开始未必想到要拉起八个师,但他心里明白,骨干是革命的财富,财富就不能随便丢掉。
在整编中,新的山东军区还把抗大第一分校和115师教导大队合编为教导团,由袁仲贤(后为曾国华)任团长,梁必业任政委。在胶东的抗大支校改编为教导第二团。
教导团共办三期,第三期下设三个大队。原训练连排干部的大队编为第一大队;将原分校中知识分子分配到部队,把部队中有实战经验而文化水平较低的老战士、班长调进教导团,编为第二大队,亦称文化大队,着重进行文化训练;招收初中毕业以上的学生入伍,编为第三大队,亦称特科大队,准备培养工兵、炮兵等特种兵。这个大队的学员后来到东北,成为各军兵种的骨干。解放军空军部队的林虎、徐登昆、张积慧等英雄人物,均出自这个大队。
实现主力部队地方化,并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增强了部队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的团结,减少了领导层次,精简了机关,提高了部队的指挥效率和战斗力,为转变山东斗争形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陈毅邀请罗荣桓
部队的精简工作完成后,罗荣桓似乎松了一口气。第一把火烧得不错。但有一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3个多月过去了,罗荣桓的病情依旧。最急的当然是林月琴,她看到丈夫日渐消瘦的脸,忧心如焚。罗荣桓的同事和医生们也很着急,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还不能确诊究竟是得了什么病。
除山东有人着急外,在江苏也有一个人着急,他就是新四军军长陈毅。当陈毅得知罗荣桓的病情后,拍电报给中共中央,建议让罗荣桓去新四军所在地治病。他说,新四军里有位奥地利的泌尿科专家,名叫罗生特,医术很高明。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八路军总部同意了这一提议,批准了罗荣桓到华中新四军驻地去治病。罗荣桓也意识到了自己病情的严重性,这次也没有推辞,决定到苏北去治病。115师的很多人认为,罗荣桓的病这次有了希望。
4月间,罗荣桓在原115师卫生部部长谷广善和夫人林月琴等陪同下,从滨海驻地出发,越过陇海路,经过苏北的沿海区、盐阜区到淮北区,然后渡过洪泽湖,于5月28日到达驻在淮南区盱眙县东南黄花塘的新四军军部。
陈毅立即风尘尘仆仆地从前线赶回来,迎接他的“客人”。
当时,115师与新四军是近邻,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