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生指南-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时候,大汉十三州,张涵已占据了十一州。人心思变。张涵是其势力之首,但他的部曲可不光是为了张涵打天下的。他们有的是为了济世救民,成就一番事业;也有的是觉得张涵有前途,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更多的,则是两种欲望交织在一起。忠诚地,也有一部分。但任何时候,忠诚都是有条件的。张涵若继续忠于汉室,必然会令某些部下失望,进而甚至会被抛弃。而张涵称帝后,就可以凝聚人心,大大地鼓舞士气。显而易见,有利的影响更多一些儿。
至于不利影响。凭借西南、西北,是不可能与张涵相抗衡的。大不了。战事绵延,战斗个三年五载好了——张涵终究会取得最后胜利。后来的结果,打击就都知道了。张涵作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值得庆幸的是,西北的战事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坦率地说,那时西北地战事进行得不是很顺利。伍子方手下的骑兵多被派往并州。协助张律作战。战事一起,伍子方措手不及。加之,南方还要防范袁术的潜在威胁。伍子方只得依托潼关防守。关中之地,仅保留下来长安等寥寥几城。稍后,河北派遣的援兵中,也没有多少骑兵。这是参谋室的失误。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伍子方麾下有骑兵;另一方面,张涵手里没有多少骑兵。
既然伍子方部下有骑兵,参谋室自然觉得。将之调回来就是。殊不知,张律集中了大批骑兵,在与羌氐交战,一时调不回来。而张涵虽然训练了大批骑兵,但是,骑兵地训练远比步兵艰难许多。精锐的骑兵数量有限,且大多部署在并州和幽州。张涵手中总要留下支后备力量,不可能把直辖的骑兵军也派出去。其中的心思不便细究。也不足为外人道,反正,援兵里没有骑兵。
在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上,用步兵打骑兵,可就为难伍子方了。失败倒是不多见,可要取得决定性的大胜,消灭马家军地有生力量,便不是件容易事了 骑兵打不过,也能够跑掉。所以。伍子方兵力充足后,逐渐将战线推进到了长安一带。陆续夺回了不少城池,却始终无法决出胜负。
而张律在凉州的进攻也不顺利。
并州与凉州之间,多大漠荒野,补给颇为困难。韩遂采取小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方针,以守为攻,又派出了不少骑兵去骚扰张军的补给线。张军器械精良,待遇优厚。换言之,就是后勤负担重。补给困难,大大削弱了张军地进攻能力。张律迫不得已也派遣大批骑兵去保护补给线。这又分散了他的兵力,进一步削弱了他的进攻能力。
韩遂、马超等人,与羌胡素有恩义,在羌胡之中颇有威望。张律在凉州手段稍为缓和,对羌胡以掠夺劳力为主,但他在并州的行事,足以恶名远播了。羌胡群起响应,全面支持韩马叛军。这也是叛军能够支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夏天打到春天,双方死伤惨重,也依然相持不下。
然而,形势很快便改变了。这个诱因却不是张涵篡位,而是江南诸侯的土崩瓦解。在短短的数月间,张涵平定了江南,得以倾全力应付西北的战局。消息传到了西北,群情震撼。
马超沮丧了几日,也就算了。他本来便考虑过失败。在他看来,割踞凉州也是个不错地结局。
但是,韩遂却没有他那么乐观。以西北一隅,对抗全国,即使关中残破,张军劳师远征,胜算也是不大。张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只要张涵决心不变,西北终究无力抵挡——韩遂此时已失去了胜利的信心。
而且,韩遂的独子尚在信都作人质,即使割踞了凉州,对他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在儿子手书,使者许为列侯的情况下,韩遂便投靠了张涵。
隆武元年(198年)七月,伍子方与马超战于陈仓,韩遂带领兵马从后面,偷袭了马超的营寨。马超大败,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身边只剩下几十骑而已。
马超逃入了汉中,孙齐云率领骑军紧追不舍,一路便追到了汉中。
汉中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益州的门户,地势极为险要。进入汉中只有四条路——陈仓古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除了陈仓古道外,后三条路蜿蜒崎岖,都很难走。张鲁踞汉中之后,这几条通道就已经断绝了。而陈仓古道上又有着大散关和阳平关两座雄关。
但是,再险要的雄关也需要人来人往守卫。蜀兵不是不勇悍,然益州人相当信奉鬼神。五斗米教在汉中广为传播,信者就更多了。张涵因焰火一事,本已有传闻称之“天命所归”,而张军地火药武器,又使之博得了御使雷火的威名。
因此,在亲身体会了雷火地威力后,守军大溃,孙齐云轻而易举夺得了两关。汉中震动,张鲁就主动率众投降了。其实,相对割踞而言,张鲁更重视五斗米教,事不可为,他投降的很是干净利落。
前文曾经说过,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汉中一失,益州一日数十惊,虽斩杀也不能控制住恐慌。待伍子方欲挥师南下,刘璋很是以刘表为戒,早早便举州投降了。张鲁和刘璋都因此被封为侯。
刘璋是外来户,家眷没有多少,早就随着刘璋一起到信都去了。而张鲁已经在巴郡落户两代了,又因五斗米教一事,影响深远。此前,随同张鲁去信都的,只有他的长子张富和弟弟张卫。幼子张贵和女儿张月都留在了汉中。这才有张贵等受命迁移之事。
至于马超,张涵下诏,欲尽诛其满门。不过,马家人口众多,却有一支漏网之鱼,外逃到了亚美尼亚。这是闲话,则与本书无关了。
第四卷 第二章 恩科
“又去哪里闲逛了?有时间的话,多在房中读书!又不是小孩了,都这么大人了,还不能让人放心……”
姜冏回去,姜父却沉着脸坐在房中等候,劈头盖脸就是一番训斥,姜冏恭恭敬敬地立在那里,口中唯唯诺诺,等父亲训完话。
每次帝王迁移富豪望族,都会有一大批家族败落下去。京都的物价肯定贵——世家有世家的体面,又都是豪强聚集到一起,各自有各自的门路,没有谁是好欺负的,不能继续把持地方、鱼肉乡里了;这一进一出,慢慢的,腰包自然便要瘦下去了。而众多豪强聚在一处,群英荟萃,争夺有限的入仕之路,其间的竞争自是惨烈之至。若是一代人、两代人,都不能从中脱颖而出,门楣的败落,也就势在必然了。
可以说,此时正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 天水姜氏是会兴盛,还是会败落,就看他们这一代了。姜父见儿子这样不长进,当然是痛心疾首了。
“父亲,此事孩儿也有一点浅见……”
好不容易待父亲说累了,趁他喘息之际,姜冏赶紧开口为自己辩解。
虽然姜氏身在天水,与中原之地远隔千山万水,可姜冏近年来对隆武帝的种种举措却是十分关切。待天下大势已定,他人用心于此时,姜冏早已走在了前头。
“陛下励精图治,革弊求强,此诚千古未有之变革……(姜冏对张涵好一番歌功颂德。姜父大为不耐,在他的催促下,姜冏省略了八百字)
如今,孩儿欲进身仕途,有三条路可行:第一是察举;察举继承自大汉的传统,由于种种原因,这条路希望不大。孩儿属意地是后两条路——恩科和诸学。
诸学之中,高级军官学校最是难进;
那里除了皇族子弟,便是勋贵子弟。要想进入其中进修,只有加入军中。一步步晋升,才能有机会。除此以外,就只是去年中了武举的六个人了。
不其太学大儒云聚,在诸学里名声最为响亮,要求也最严,出了名的易进难出;
然孩儿并不看好它。陛下更注重事功。从那里毕业,也许在最后会走的更远些儿,可在入仕初期的晋升恐怕便不如人意了。
医学园自不必提,余下的法学园和牛山太学里,孩儿更中意牛山太学……
以孩儿看来。由牛山太学毕业,再赶上恩科。那就再好不过了……”
姜冏挺直了胸膛,双目炯炯有神。显然对自己所言,富有信心。说着说着。他忍不住YY起来。姜父看了,不觉嘴角微翘。对这个儿子,他也是寄予厚望的。如今看,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满意归满意,姜父嘴上可不会服软,不过,温和的口气完全出卖了他。
“胡说什么?!那恩科是特开的,哪里有那么容易让你赶上?再说,知道是这样,还不好好看书,准备牛山学园地入学考试。你以为牛山太学是谁都能考进去的吗?
你能看到,那看到的人就多了……”
见父亲额头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姜冏也欣慰地松了口气,微一躬身,含笑称“是!”
隆武元年(198年),张涵称帝后,为了收拢天下读书人之心,立刻下诏宣布:特开恩科,举行科举考试。随同公布的,还有科举考试的一些具体规定。
比如说,科举具体分为八科:秀才、明法、明算、明经、进士、明字、营造和武科;考试地形式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应试人地身份没有要求,只要不是罪犯奴隶,任何国人都可以到京都应试;考试时间定为隆武二年二月;经过公开考试后,择优取仕,授予官职;若考生原为官吏,则在原有品级上升迁。
张涵倒不是不想废除察举制度,以考试制度取而代之。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从某方面来讲,世家望族的整体势力,是有所削弱。但是,若把不其太学当成世家势力新的大本营,却也不为过分。其间学子多出自寒门,可大儒们却多是世家子。这时候,师徒可真是如父子一样的。如此说来,世家的影响力可谓不降反生一一由于读书人地数量猛增,相对还是下降了。
世家望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旧地世家倒下,便会有新的世家兴起。消灭不了,张涵便希望削弱转化他们。使之成为大齐忠心耿耿地臣子,而不是祸乱之源。既然如此,张涵就不能不顾及世家的反应。这次特开恩科,既是个试探,也是为下一步计划作铺垫。
诏令一下,天下震动。此前,只有不入流地小吏才可以考取。现在,只要经过考试便可以做官。时人皆称之“跃龙门”。形容应试者从布衣,一跃成为有品级的官吏。
坦率地说,这次科举考试办得十分仓促,又是初次举办,其间闹出了很多笑话。在信都城,云集了上万前来应试的读书人。这些人的吃饭、住宿都成了难题。张涵这才发现,自己第一次举办科举,却疏忽了初试这一关,只得在信都先举行了初试,以筛选掉部分应试者。
在恩科之中,以秀才科最为尊贵,要求也高,必须兼通诸经方可。秀才就是茂才,东汉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方改为茂才的。秀才只取三名。其实,三名张涵都觉得多。那大儒卢植读书近三十年,方取中茂才。张涵当初取中茂才,自己也觉得勉强。考秀才的难度,可见一斑。
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上万人中只取了两名秀才。一个是原丞相府东曹椽崔琰,郑玄的得意门生。另一个就是与华歆、管宁二人齐名的邴原——时人把三人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邴原的才学可想而知。
邴原先前屡辟不就,不肯为张涵效力,那时竟主动前来应试——充分说明了传统士大夫对新政权的认可——张涵更是欢喜,很是体会了一把唐太宗那种“天下英才尽入吾囊中”的快乐。
月法就是法律科,考察士人对法令的了解程度,培养专门的人才,一共取了六名。明法科的应试者,多是官吏——三名,也有部分来自法学园的学生——两名。只有一名来自民间,却也是律法世家出身的。
明算科旨在培养和选拔精通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的专门人才。因为张涵喜欢以数字说话,又规定所有官吏卸任时需要经过审计,所以,对会计的需求非常大。所招收的十二名人员多是财会人员。考试的时候,就见考场里人手一把算盘,手指翻飞把算盘珠子打的霹雳啪啦响。考官忍不住心中大恨,暗道“有辱斯文”云云,面色惨不忍睹。时人知道结果后,也取笑说“这不是明算科,而是虞科!”
说起来,中国的聪明人从来不曾少过。计帐方式发展很快,自张涵把帐目分为收支两栏后,迅速又被人分作四栏,依次“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四栏也就是后来会计帐目中的“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这种计帐方法就是赫赫有名的,发于唐朝,兴于宋朝的“四柱清册法”。
明经考的也是《五经》,但考的是家法,要求也远不如秀才严格,能通一二经即可。不过,天下读书人学的就是这个,又以为容易考取,应试者却是最多的,竞争也很激烈。
进士科考的是诗赋,一般字写的不差,诗赋写地好。便可以了不过,进士科的地位不高,和明字科一样,都是为了选拔文秘人员。当然,文秘也是升官的捷径,这个古今如一。
营造科主要是选拔精通建筑、营造等技艺的人才。
在古代,工匠的地位比较低,连管理这些事务的技术官吏也被人看不起。张涵特意设置了营造科,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是,张涵拥有崇高的威望。很容易便说服了张涧、戏志才等人。这些元老重臣不加反对,其余大臣的反对,影响就不大了。张涵力争之后,又适时大幅削减了录取名额,减少到三名。大臣们也就给了张涵一个面子。过后想想,大臣们隐约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似乎张涵本就没想多取——坚持也好。削减也罢,都是为了讨价还价。不过,张涵后来发现,大臣们越来越难以骗倒了。
考取地三人,都是原将作大匠、今工部尚书岑涛的属下官吏。张涵多少有些失望。提高技术官员地位的目的。算是达成了,但招揽出色工匠的目的却失败了。在岑涛地提醒下。张涵才想起来,尽管他倾力普及教育。可时间尚短,识字地好工匠依然罕见。
于是。张涵诏令地方官吏选拔优秀工匠,连同其得意之作一起送往信都参加年中举办的皇家百工大赛,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