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郊拢囊患疾桓檬悄闵蛞皇龅摹W瞿募愣际窃谡宜馈T趺椿厥履兀课蚁氩幻靼祝父鐾砩厦凰啪酰恢钡茸拍憬裉炜缸拍源乩此登宄D闼担庋龅降孜耸裁矗俊�
沈一石:“为了公公,也为了我自己,为了我们能全身而退。”
杨金水紧紧地盯着他。
沈一石:“公公当时不在杭州,情形起了变化。来了个高翰文,是小阁老派的人,又来了个海瑞,还有个王用汲,是裕王向吏部举荐的人。这就很明显,是裕王和阁老小阁老在改稻为桑这件事上较上劲了。如果那个高翰文来了后压着海瑞和王用汲按原来的方略办,那也就是他们上边自己跟自己争,我们织造局买田产丝绸就是。没想到在巡抚衙门议事的时候,高翰文也不同意用十石的田价去买田。这就摆明了,裕王他们不愿失去民意,想用这件事来倒严。严阁老和小阁老也都看到了这一点,不愿担这个恶名,这才派来个搞理学的高翰文,又要补国库的亏空,还不愿让裕王那边的人抓到辫子。便算计着把恶名栽给我们织造局来担。打量着牵涉到宫里,牵涉到皇上,朝野也就没有人敢说个‘不’字。”
杨金水点了点头:“是这个理。郑泌昌、何茂才呢?他们可是从一开始就卷进来了,他们就不担一点担子?”
沈一石:“这两个人更不用提了,就是两个官场的婊子!开始想讨朝廷的好,自己又能在中间捞好处,便踏青苗、毁堤淹田什么事都敢做。等到发现情形复杂了,又慌了神。便一门心思既把小阁老派来的人和裕王派来的人推到前面,更是想把咱们织造局推在前面,他们躲在后面。打量着哪一日天塌下来了也砸不着他们。”
杨金水:“于是就叫你把芸娘找了去使美人计,逼高翰文到前面去干?”
沈一石:“是。”
杨金水:“高翰文既然被你们摆平了,改稻为桑为什么还搞不下去?”
沈石:“因为裕王他们更厉害。”
杨金水:“怎么说?”
沈一石:“也不知他们从哪里找来了这个海瑞,一来就是玩命的架势,在大堂上突然帮高翰文抱不平,还翻出了淹田的事,刀刀见血,把郑泌昌、何茂才都逼得没了办法。”
杨金水:“他们就又弄个通倭的事逼着那个海瑞到前面去干?”
沈一石:“是。”
杨金水:“然后叫你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把织造局推到前面去干?”
沈一石:“是。”
杨金水:“你也就都依了他们,瞒着我去于?”
沈一石想了想,还是答道:“是。”
杨金水一怔,直勾勾地审视着沈一石。
沈一石:“在下做的就是要让朝廷将来知道,他们所有的事都是瞒着公公干的。”
杨金水似乎明白了点什么:“说下去。”
沈一石:“公公仔细想想。为了改稻为桑,先是毁堤淹田,后来又搞了个通倭大案,闹到这种地步,严阁老小阁老和裕王滁、高涨他们,迟早在朝廷要决一死战。那个时候,谁明白的越多谁越脱不了干系。谁越是被瞒着,谁越没有干系。”
杨金水两只眼翻了上去,在那里急剧地思索着。少顷,倏地又望向了沈一石:“你是说一开始你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假装去买田,有意不让我知道。让我向朝廷奏一本,然后把粮借了,朝廷更会相信这个事从头到尾我都不知道?”
沈一石:“这样做是会给公公惹点麻烦,但大不了挨几句训斥。可最后,老祖宗和皇上心里都明白,这一切都与公公无关。”
杨金水这一下心里什么都明白了,望着沈一石的目光便有些百感交集起来。接着,他望向了还在弹琴的芸娘:“甭弹了。你先出去。”
琴声停了,芸娘慢慢站了起来,也不看二人,缓缓走了出去。
杨金水双手捧起了沈一石面前那杯酒,递了过去:“我们这些人从小就没了家。
做了这号人,讲的就是两个字,对上面要忠,交朋友要义。老沈,我没有交错你这个朋友。喝了它再说。“
沈一石双手接过酒杯,慢慢饮完,放下酒杯时,眼睛有些湿了。
杨金水神色也有些伤感了,叹了口气:“这几年跟着我,你也不容易。宫里的生意是大,也不要缴税,外面都打量着你赚了多少钱。可你赔进去的比赚的不少。为了给我装面子,把芸娘也送了我。你赔了多少小心,担了多少干系,我今天全领会了。赏你点什么东西吧你也不缺。这样吧,今天你就把芸娘领回去。”
“公公。”沈一石的声调突然高了起来,“芸娘我是绝不会再领回去了。公公在杭州一天她就伺候公公一天,公公回了宫,愿意带她走就带她走。不愿意带她走,我就准备一份嫁妆,让她挑个人嫁了。”
杨金水盯着他:“怎么?嫌她跟了我几年掉价了?”
沈一石立刻站了起来:“公公这样说,我沈一石更是无地自容了。”
杨金水:“你和我什么缘分?说高一点,你认我做干爹,说低一点,我认你做兄弟。
告诉你吧,我这次一回来就让芸娘搬到外面屋子去住了。名分也给她定了,做我的干女儿。借这杯酒我们也把名分定了,你就做我的干女婿吧。“
沈一石原就湿了的眼睛这时盈出了泪水:“公公真不嫌弃,我这就拜了干爹吧。”
说着撩起长衫跪了下去,磕了个头。
杨金水望着他:“你嫌弃她了?”
沈一石抹了把眼泪站了起来:“干爹领会错了,是她嫌弃我。”
杨金水:“不会吧?”
沈一石:“她怎么想我心里比公公明白。她是看上那个高翰文了。”
“怎么会?”杨金水一怔,“你们几年的交情,你还养着她一家子,就这回她见了那个什么高翰文一面,就看上他了?
沈一石:“芸娘本是个心高的人,跟着我,她心里憋屈。”
杨金水:“什么心高?秦淮河尽出这样的婊子!她要敢住着南京又想着北京,我第一个饶不了她。”
沈一石:“公公!这几年她肯为了我伺候公公也不容易。念在这一点,您就真把她当女儿看吧。”
杨金水望着他,叹了口气:“你这个人哪,吃亏。面带权谋,心肝肠子都是软的。”
沈一石拿起水晶瓶给杨金水倒上了酒,双手递给杨金水,又给自己杯里倒上了酒,端了起来:“这么多年过来我也看空了。说句让干爹见怪的话,哪一天要是可以,我也愿意断了自己这条子孙根,随公公到宫里当差去。”
杨金水一愕:“怎么可以这样想!江南织造局这摊子事朝廷还得靠你。听干爹的,咱们过了这一坎,我向老祖宗说,给你请个正经的功名,管个盐厂铜矿,好好干下去,光宗耀祖。”
沈一石:“但愿能有那一天。”
杨金水:“怎么没有那一天?我今天就给老祖宗上个本,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说清楚。谁有功,谁有过,老祖宗心里明白,皇上心里也明白。咱们把粮赈了灾,全为给万岁爷挽回面子。可改稻为桑还得搞,怎么搞,这团乱麻就让他们扯去。我给你露个风,锦衣卫的人已经来了,事情会一件一件去查。改稻为桑要是被他们搅黄了,郑泌昌、何茂才这两个畜生,还有那个什么高翰文、海瑞和王用汲,一个也跑不了!”
明朝的水陆两驿都十分通达,但水有水驿,陆有陆驿。车马走的都是陆驿,舟船才走水驿。可锦衣卫那四骑马,却是沿着新安江岸边的河堤向这里驰来。六月中旬的下晌,往年正是骄阳晒穗的时候,马在流汗,人也在流汗。
恰好是一处江流的拐弯处,又有几株大树遮掩,从这里已经能望到远处的码头。
锦衣卫的头儿勒住了马,另外三个锦衣卫也勒住了马。四顶尖顶斗笠下,四双鹰一样的眼立刻望向了码头的江面。
沈一石那几十船粮食留在这里已有几天了,这时依然一字排开在江面上,桅杆上“织造局”的灯笼和“赈灾”的招帖也还挂在那里。更奇怪的是一袋袋粮仍然满满地装
在船上。护船的兵却没了,只有一些衙役和船工懒懒地守在那里。
四个人有些诧异,对望了一眼,又往岸上望去。
原来站在沿岸一线省里派来护粮的兵也不见了,却摆了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前像是都竖着一块牌子,每张桌子后都坐着一个人,每人都是一手举着伞,一手挥着扇,蔫蔫的,忒没精神。
四个人又向岸边的田野望去。
荒废的田野里几天之间搭起了无数的窝棚。到处是灾民,有些在窝棚里,有些在窝棚外,有些静静地坐着,有些静静地躺着。离窝棚不远,约十丈一处,还搭有十几座粥棚,每座粥棚里都有一只忒大的千人锅。一些孩童正拿着碗在那些粥棚间追跑。
一些衙役挥着鞭子在那里吆喝着。
“不是说那个姓沈的把粮都赈灾了吗?怎么粮食都还在船上?”一个锦衣卫说道。
“是有些怪。”另一个锦衣卫说道。
“难怪把万岁爷和老祖宗都搞昏了。看样子,浙江这鬼地方真有名堂。”又一个锦衣卫跟着说道。
正在这时码头那边响起了钟声,窝棚里的人都涌出来了,分别向那些粥棚跑去。
锦衣卫头儿:“你们几个在这里放马吃些水草。我先过去问问。记住,照商量好的,不要露了身份。”
另外三个锦衣卫:“明白。”
四个人都下了马。锦衣卫头儿下了堤,从田野的水革间徒步向那些窝棚走去。
淳安县城外码头窝棚
无数的灾民都拿着碗排队去领粥了,窝棚里都空着,只偶尔有些老、弱、病人还躺在那里,大约是有家人帮他们去领粥。
锦衣卫的头儿带着斗笠,穿的也是粗布衫子,脚下蹬的又是草鞋,凭借奔忙领粥的人群挡着,一路走到了窝棚间,也就投人在意。穿过一些窝棚,两只眼在斗笠下睃巡着,他看到一个老者坐在一处窝棚前正闭着眼在那里似笑非笑,便走了过去。
“老丈,放粥了您老还不去领?”锦衣卫的头儿挨着老丈蹲了下去。
那老丈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慢慢睁开了眼,却不望他,目光中满是警觉:“你是谁?你不是本地人?”
锦衣卫的头儿一诧,仔细端详着那老丈,这才发现老人是个睁眼瞎。连忙赔着笑说道:“我是做丝绸生意的客商,从北边来,听说贵地遭了灾,生丝便宜,想来买些。”
老丈听他这一番介绍反而更加警觉,大声说道:“我不管你说从哪里来,你要是倭寇趁早赶快走了,这里可到处是官兵。”
锦衣卫的头儿:“您老误会了。我不是倭寇。要是倭寇,这里离海那么远,又到处有兵,我跑来找死吗?”
老丈兀自不肯全信,翻着两眼,一副要叫人的样子。
锦衣卫头儿接着说道:“要不您老叫当兵的过来,让他们盘查我。”
老丈这才有些信了,脸色也好看了些:“你要不是倭寇也趁早走。前不久就有倭寇假扮客商到我们这里卖粮换丝绸,把我们好几十个人都拖累了,现在还关在牢里。这一向凡是有外乡人来买丝绸,见一个抓一个。”
“有这样的事”锦衣卫头儿露出诧异的样子,“那官府也要问清楚,总不成不分青红皂白冤枉了好人。”
老丈:“什么年头,还分青红皂白?我们被抓的那些人就都是老实巴交的桑户,也不问口供,也不过堂,省里一句话,第二天就要杀头。”
“您老刚才不是说关在牢里吗?”锦衣卫头儿故意问道。
老丈听他这样一问立刻来了精神:“也是老天有眼,来了个海老爷到我们淳安新任知县。那天是他老第一天上任,省里就叫他来监斩。来的时候还穿着便衣,几百个兵跟着,也不说话,也不搭理人,一来就在大堂上坐着。拖到午时三刻突然要看案卷口供。省里的人拿不出口供和案卷,海老爷发了威,拿着一本《大明律》,愣是不肯杀人,把这些人从鬼门关拖回来了。”
锦衣卫头儿:“一个知县敢这样和省里顶着干?”
老丈犹自兴奋:“你们外乡人不知道,这个海老爷是太子派来的人。”
“哦。”锦农卫头儿拖长了声音,装出一副赞赏的声调,“您老眼睛看不见,却什么事都知道。”
老丈有些得意:“看不见还不会听?”
锦衣卫头儿:“这倒也是。看不见的人心里更明白些。江上这么多粮船又是怎么回事,”
老丈感慨起来:“皇上还是好的,太子爷也是好的。这才派了个海老爷来给我们做主。江南织造局一定是奉了皇上和太子的密旨,叫他们帮海老爷的忙,这才给我们送来了粮,借给我们度灾荒。”
锦衣卫头儿听他如此胡乱琢磨真忍不住笑了。
老丈:“你不相信?”
锦衣卫头儿立刻答道:“不是。我是说织造局既然把粮运来了,为什么还装在船里,不借给你们。‘’
老丈:“不是不借,是我们现在不愿借。”
锦衣卫头儿:“你们不是等着粮救命吗?怎么又不愿借了?”
老丈:“官府说了,借了粮以后要把田都改种桑苗,大家伙便不愿借。”
锦衣卫头儿:“听说种桑产丝比种粮卖的钱还多,为什么改种桑苗你们反倒不愿借?”
老丈:“都六月半了,现在种桑苗,今年也收不了多少丝。到时候官府叫我们还粮,还不起,把我们的田收了去怎么办?”
锦衣卫头儿:“这粮不是皇上借你们的吗?皇上不催你们还,谁敢催你们还?”
老丈:“说是皇上借的,其实是那个大老板沈一石和省里的人抵不过我们海老爷,这才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借的。皇上离得那么远,到时候海老爷要是升官调走了,谁给我们做主。”
锦衣卫头儿:“总不成你们跟官府就这样耗着?”
老丈:“只要官府不逼我们改种桑苗我们便借。惜了粮赶插秧苗,到十月收了稻,还一半还有一半,这个灾年便过去了。几十船粮都在江上,一日两顿,到时候便有粥喝,总不成还有谁敢把皇上运来的粮又都运回去。”
“我明白了。”锦衣卫头儿站了起来。
淳安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