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8部分

曹操秘史-第18部分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好在有侄子袁绍支撑着,袁隗还算不太慌乱。袁绍好像早有主意,他请叔父出面召开一次会议,邀请公卿以及目前在洛阳的所有重要人物参加,包括董卓在内。
  对于下一步如何安排董卓,袁绍还没有想好,一切等到会上再看吧。
  这时候,有一个人比袁绍看得更清楚,他就是刚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一带)募兵回来的鲍信。作为各路募兵队伍中最先抵达洛阳的一支,鲍信建议袁绍趁董卓人马较少之际一举将其拿下,免生后患。
  类似的话多年前孙坚曾跟张温讲过。但结果是一样的,袁绍的反应跟张温差不到哪儿去(绍畏卓,不敢发)。鲍信失望之下,借口回去再征点兵,重返陈留郡去了。
  如果采纳了鲍信的建议,拿下董卓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但董卓兵团的大批人马随后就会赶到,他们不会放弃这个用兵的借口,会趁机攻占关中乃至洛阳以西的地区,他们还会转而跟韩遂、马腾这些新崛起的反叛武装联手,整个帝国的西部将丧失。
  然后就要看袁绍等人有没有能力重新夺回这些地区的主导权。这个结果虽然不好,但却比后面将要发生的事强得多。
  由于袁绍胆气不足,丧失了清除董卓的唯一机会。在后面召开的会议上,董卓因为有三千战斗力极强的凉州兵作后盾,左右了话语权,司空刘弘被当场罢免,因为他要给董卓腾个位子。董卓被任命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没过两天,董卓又想当太尉,于是少帝下诏任命其为太尉。
  在董卓的主导下,人事安排有了较大调整。袁隗仍任太傅,但录尚书事(主持朝廷日常工作)不再提了。司徒由杨彪担任。
  袁绍仍任司隶校尉。袁术的职务有了变动,由虎贲中郎将改任后将军,由准将直接升为中将,看起来挺美,实际是明升暗降。
  虎贲中郎直接指挥天子的御林军,而后将军只是一个名号,毫无意义,袁术掌握的兵权被剥夺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袁隗、袁绍都明白,眼前这个董太尉已经不是昔日那个仰袁家人鼻息的小董了,对于最坏的结局,他们必须有充分的打算。
  曹操的职务也有了变动,此前他的职务是都尉,负责训练步兵新军。董卓任命曹操到另一支骑兵部队任职。有人认为这也是明升暗降之举,目的是夺去曹操手中的兵权。但还有人认为,董卓对曹操比较器重,在此用人之时,有意对他进行拉拢。
  袁隗、袁绍在这次人事变动中也没有完全失败,毕竟董卓此时立足未稳,还要考虑合作。这样,亲袁氏一派的荀爽、王允、丁原等人进入九卿行列,何、郑泰、周毖、伍琼、郑泰等成为董卓身边的幕僚。
  何等人是如何赢得董卓信任的,情况不清楚,这是一件颇为匪夷所思的事。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只能说何等人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此前一直隐藏得很深,董卓不太清楚他们与袁绍的真实关系。
  从以后的事情发展看,何等人主动来到董卓身边帮助出谋划策,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好的潜伏计划。
  现在不是撕破脸的时候,对董卓是还不能,对袁绍是还不敢。接下来,双方展开了各自的布局,在表面相安无事的情况下,跟时间赛跑。
  【六、董卓玩起了心理战】
  印象中,这个时候的袁绍在董卓的淫威面前有点束手无策,祸是他闯下的,他却没有办法收场,最后只好一逃了之。
  印象中,董卓也就是靠耍野蛮镇住了朝廷里的百官,这个家伙之所以能大权在握,除了袁绍是个草包外,就是运气实在太好。他掌权后无恶不作,纵容凉州兵祸害百姓,成为社会公敌。但这些都只能称为印象,因为它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真实的情况。
  真实的情况是,袁绍并不是草包,董卓也不是一味耍横。这二位都是有本事的人,面对何进被杀以后的新局面,他们都没有坐等。
  先说董卓,他此番能够趁虚而入决不是靠运气,靠的是嗅觉,是准确的情报工作和果断的决策。在果断这方面,袁绍比董卓差得多。
  但董卓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他带来的人实在太有限。
  因为是去并州上任,按规定他只能自己去,后来经过跟朝廷讨价还价,允许他带少数凉州兵前往。他能公开带出来的只有三千人,尽管是挑出来的精锐,但人数也有点少。长驱直入到达洛阳后,实际上成为孤军。
  此时他的旧部还远在长安以西的右扶风一带,即使日夜赶路,没有十来天也到不了洛阳。如果袁绍采纳鲍信的建议,董卓必将在援军到达之前被解决掉,但袁绍没有这样做,给董卓留下了反扑的时间。
  董卓一方面派人急令后续部队快速前进,一面玩起了小花招。
  据《后汉书》记载,董卓每隔四五天就趁夜把队伍调出城去,住在城外的军营里,第二天隆重地搞一个入城仪式,反复运用,造成凉州军源源不断到来的假象。
  这种小把戏瞒不住袁绍等人,但却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董卓的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不久之后,这种心理战收到了实际效果,何进、何苗以前的旧部,在吴匡、张璋等人带领下,率先向董卓表示效忠。
  洛阳附近此时驻扎有许多互不隶属的武装力量,何氏旧部投奔董卓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多的武装力量倒向凉州军,最有影响的是并州军。
  并州军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队伍,虽不如凉州军那么闻名,却也十分善战。并州军的核心人物是丁原,他是前并州刺史,现京城卫戍部队司令(执金吾)。
  丁原字建阳,出身贫寒之家,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不要命,但在谋略方面相对较差(为人粗略)。他担任并州刺史,张杨、张辽都是他的部下,他坚定地支持何进,派张杨、张辽领兵驻扎在洛阳外围。
  何进被杀后,丁原陷入迷茫,他不是袁绍一伙的,袁绍也没有及时派人来跟他联络,丁原本来就缺少谋略,下一步如何行动,真是不知道。
  丁原在用人方面也问题,吕布这时候给他当办公室主任(主簿)。这是一个公认的反复无常的人,丁原将要毁在他的手里。
  吕布字奉先,并州刺史部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一带)人,骁勇而有武力,精于骑马射箭,力量过人,号为飞将。
  当时的洛阳,能单独跟董卓动手的除了袁绍就是丁原,丁原在人数上占优,再加上张杨、张辽、吕布这样的猛将,如果真打起来,袁绍、袁术、曹操这些人再帮把手,董卓必败无疑。不管丁原有没有这个想法,董卓都认为这很可怕,必须先发治人。但不能硬来,只能智取,吕布就成了拿下丁原的关键。
  董卓也先摸了摸底,发现吕布这个人道德水准差,可以作为攻击的目标。他策反了吕布,然后由吕布杀死丁原。董卓升吕布当师长(骑都尉),后来又升他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丁原的旧部张杨见势不妙退到黄河以北的河内郡,在那里独立发展,成为割据军阀。丁原的另一个旧部张辽在洛阳无依无靠,也投降了董卓。
  张辽字文远,并州刺史部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人,也是数得上的猛将,他勇力过人,为丁原所器重,此后一直追随吕布,吕布死后,成为曹操手下的重要将领之一。
  董卓短时间内收服了何进、何苗旧部,策反了吕布,将并州军纳入自己帐下,一时间势力大增。这时,他的后续部队也到了,先期抵达的有两万人之多,兵力不足的危机完全解除。
  当董卓大搞策反和兼并的时候袁绍也没有闲着。经过与许攸、逢纪等核心幕僚商议,他采取的策略是保存有生力量,不跟董卓在洛阳死拼,积极向外部发展,扩充实力,积蓄力量,跟董卓在洛阳之外决战。
  这个战略也不失为当前形势下的一种高明之举。在袁绍的安排下,王匡、桥瑁等人秘密带人离开了洛阳,向东部的冀州、兖州一带发展,加上此前离开的鲍信,袁绍在洛阳以东的外围地带布下了几颗棋子。
  在袁绍的秘密授意下,何、周毖、伍琼等人摇身一变,成为董卓的谋士。董卓是个武夫,手下也都是武将,最缺文人和谋士,这几个人取得很大成功,慢慢得到董卓的信任。
  周毖等告诉董卓要想稳定局面必须重用一批党人和名士,这与董卓的想法吻合,他绝不是街头打打杀杀的混混,既然干到了这个份儿上,做个中兴之臣、开创自己的王朝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这样,就必须提高品味,上点档次,干出点让人称道的事。
  对于周毖等人的建议他全部采纳。董卓让何开出一份名单来,他全部任用。何先拿出一份名单,上面有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人的名字,董卓照单全部录用。
  这些人大多数是何进当年重用的名士,只有一个蔡邕,本朝最具知名度的大学者、音乐家,一直在外面流放,他是何的好朋友。何告诉董卓要是把他也能弄来加以重用,影响力将非同一般。于是董卓立即派人寻找蔡邕,果然被他找到了。董卓请蔡邕到洛阳来,加以重用。
  周毖等人其实只是虚晃一下,他们的目的是取得董卓的信任,让董卓觉得他们是真心为自己着想。这个目的达到后,他们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又给董卓递上了第二份名单。这份名单上有韩馥、刘岱、孔、张邈、张咨、张超等人,这些人其实董卓都不大认识,全凭何忽悠。何说这些都是老实人,且都深得名望,如果能任用这些人当地方官,地方上的局面就能稳定下来。
  韩馥、刘岱、张邈已经作过介绍。孔字公绪,陈留郡人,最初为名士符融所举荐,在陈留郡太守冯岱手下当郡政府驻京办主任(上计吏),能言善辩,有一定活动能量,也有一些小名气。张咨情况知道得很少,张超是张邈的弟弟。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袁绍的死党。
  董卓不明就里,稀里糊涂地把他们全部任命了: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为豫州刺史,张邈为豫州刺史部陈留郡太守,张咨为豫州刺史部南阳郡太守,张超为徐州刺史部广陵郡太守。
  接到任命,袁绍悄悄和这些人分别谈了话,交待了下一步行动方略。然后,这些人一刻不停地离开洛阳上任去了。
  这个任命很有讲究,冀州、兖州、豫州以及陈留郡、南阳郡、广陵郡,自北向南呈一个弧状,在洛阳以东和以南地区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半包围圈。董卓,这就是给你预备的!董卓没有心思照着地图看这些,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整合洛阳的武装上。除此之外,就是想办法收买人心。
  荀爽在老家颖川郡待得好好的,突然接到诏书,纳闷极了,自己老百姓一个,怎么会突然被任命到上千里之外的青州刺史部平原国当行政长官?
  但诏令写得很明确,不接受就是抗旨。荀爽只能动身,刚出发就被人追上,让他掉转马头去洛阳,因为第二道诏令刚下达,他被改任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由副省长改任中央政府部长。总算到达了洛阳,就任部长刚三天,他再次接到职务晋升通知,改任三公之一的司空。
  由一介布衣,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司空高于部长级的九卿),有人会用一辈子时间,更多的人用完一辈子的时间也没有完成,而荀爽前后只用了九十三天。
  董卓确实有点求贤若渴了。为了进一步争取党人的支持,他还做了一场秀:给陈蕃、窦武平反。
  陈蕃、窦武的事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董卓旧事重提,搞得极其夸张。他以太尉的身份,约了司徒黄琬、司空荀爽二人,身上套着刑具,跪到宫门外上书(俱带诣阙上书),要求给陈蕃、窦武平反。
  他们上书的对象是十四岁的天子刘辩,陈蕃、窦武被杀时他还没有出生。现在哪怕是想给王莽搞平反,也只是董卓一句话的事,董卓把声势搞得那么大,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他是党人的可靠盟友。
  有人相信,有人冷笑,有人不以为然。
  韩馥等人赴任后,袁绍整天盯着日历表算时间,他在做最后的等待。
  该走的都走得差不多了,现在洛阳的盟友,只有身边的许攸、逢纪,以及袁术、曹操等少数人。袁绍秘密通知他们也做好撤退的准备,因为跟董卓最后摊牌的时候快到了。
  【七、分歧大爆发】
  在袁绍琢磨如何跟董卓摊牌时,董卓先出手了。他突然提出来,想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其实,董卓一来到洛阳就有这样的想法。有人认为,董卓之所以固执地推行废帝之举,是因为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以机智、镇定和回答问题大方得体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刘辩在他眼里懦弱不堪,不足以承担天子的大任。
  但这失于表象,于逻辑上似乎也不通。对于董卓这样的人而言,拥戴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还是拥戴一个懦弱、愚钝的君主,哪一个更有利,回答肯定是后者,除非他脑子进水了。如果要解释他执着地想立刘协为帝的原因,唯一靠谱的理由是年龄,因为少帝十四岁,陈留王九岁,拥戴小一点的做傀儡,便于掌握。
  但这仍然不是真相。真相是:董卓要彻底肃清何进遗留下来的势力。
  少帝刘辩是何进的外甥,何进虽然死了,但忠于何进的人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十四岁的天子身上,再过几年,天子成人就可以亲政了,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董卓一直支持刘协,刘协的背后是灵帝刘宏和董太后。董卓跟董太后曾经续过家谱,皇太后很高兴地认下了他这个“远房侄子”,他成了刘宏的“皇兄”。如果刘协当了皇帝,他就跟皇室有了名义上的血缘关系。
  刘辩登基后董卓的打算落空了,所以他第一眼看到刘辩时就没有多少好感,还是想把刘协换上去。董卓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么做也没有大问题,但他犯了致命的错误:时机不对。
  董卓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解决袁绍,通过分化瓦解的办法,将袁绍的同盟各个击破。袁绍没有了活动能力,其他事情都好解决。拉拢党人也罢,废立新君也罢,尽在掌握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