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传-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了,过去了,在姚蓬子的笑声中这一切不快都过去了
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张姚
令人不解的事发生了:“上海人民公社”成立之后,尽管《文汇报》套红刊登整版消息,而《人民日报》不吭一声!
春节刚刚过去,毛泽东电召张春桥、姚文元速去北京。
农历正月初四——二月十二日,张春桥和姚文元飞抵北京,立即奔赴中南海。
张春桥的衣袋里,放着关于“一月革命”和“上海人民公社”的汇报提纲。他和姚文元的脸上,都荡漾着春风——他们在上海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毛泽东一定会翘起大拇指。
当他们向毛泽东问候新春好的时候,毛泽东眉间的竖纹没有展开,这意味着不是个好兆头。
张春桥和姚文元刚刚坐定,张春桥还没来得及掏出汇报提纲,毛泽东就发话了:“上海的情况,我都知道了。你们成立上海人民公社,为什么不跟我打一声招呼?”
并不是因为屋里的暖气开得太大,并不是因为张春桥和姚文元的军装里面还穿着厚厚的毛线衣——他们出的不是热汗,而是冷汗。
以下是当时秘书记录下来的毛泽东的原话,句句都是“最高指示”:
“你们成立‘上海人民公社’,一系列的问题你们考虑过没有?
“现在出了个问题,各省、市都想叫人民公社,与上海一样。有的地方已经这么叫了。如果各省、市都叫人民公社,国务院叫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叫什么?
“这样下去,就发生了改变政体、国家体制问题,国号问题。是否要改为中华人民公社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是否改变成中华人民公社的主任或叫社长?这就发生外国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因为改变国号,外国的大使都作废了,要重新换大使,重新承认……”
经毛泽东连珠炮似的提出一系列问题,张春桥和姚文元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张春桥在解决“安亭事件”的时候,来了个先斩后奏,擅自做主在工人造反派提出的五项条件上签字。
后来,他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毛泽东说:“可以先斩后奏,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
这么一来,壮了张春桥的胆,这一回又来了个“先斩后奏”。一月初,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相继被造反派夺权。八日,毛泽东肯定《文汇报》、《解放日报》的夺权说:“这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这是一场大革命。”“上海革命力量起来,全国就有希望。它不能不影响整个华东,影响全国各省市。”于是,张春桥和姚文元跟上海各造反派组织密商夺取上海市委、市人委大权。
就在这时,康生抢先一步。一月十九日,这个山东老乡在人民大会党召见了自己的儿子,要他转告山东的王效禹:“不但要考虑青岛夺权问题,还要考虑山东省的夺权问题。”
一月二十二日,“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在康生的“直接关怀”下宣告成立。
一月二十五日,“贵州省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总指挥部”宣告诞生,《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西南的春雷》予以支持。
一月三十一日,“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夺权委员会”通电全国,宣告建立。《人民日报》为之庆贺,发表社论《东北的新曙光》。
不能再落后了,张春桥和姚文元急于在上海也“宣告”一下。可是,向来喜欢“震撼”全国的张春桥和姚文元,不甘于跟着别人叫“革命造反委员会”、“红色革命造反者夺权委员会”之类。上海有人提议叫“政治联络总站”,他们也以为缺乏新意。
有了!到底是秀才,姚文元从毛泽东的一句话中,得到了灵感:一九六六年,毛泽东曾称赞北京大学的“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公社宣言”。不言而喻,毛泽东很喜欢“公社”这字眼。一九五八年,当“人民公社”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第一个发出“人民公社好”欢呼声的便是毛泽东……
“就叫‘上海人民公社’!”张春桥立即赞同姚文元的意见。
他们觉得,“上海人民公社”这名字非同凡响,有着“首创”意义,富有“革命”色彩:既象征着接过了巴黎公社的神圣大旗,又符合毛泽东的“北京公社宣言”的含义,真是天底下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
不料,毛泽东给张春桥、姚文元两颗发热的脑袋泼了一盆冷水。
毛泽东神情严肃,继续说道:
“如果都叫公社,那么党怎么办?党放在哪里呢?因为公社里有党员、非党员。公社的委员里有党员和非党员,那么党委放在哪里?总得有个党嘛!有个核心嘛!不管叫什么,叫共产党也好,叫社会民主党也好,叫社会民主工党也好,叫国民党也好,叫一贯道也好,总得有个党,一贯道也是个党。公社总要有个党,公社总不能代替党吧?还有,什么人叫社员?农村里地主、富农不能当社员,那么上海人民公社什么人能当社员,什么人不能当社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毛泽东的一连串问话,问得张春桥和姚文元哑口无言。思想深邃的毛泽东,纵论古今中外,从理论上谈透了这个问题:
“这些名字改来改去,都是形式上的改变,不解决内容问题。
“巴黎公社是一八七一年成立的,到现在诞生九十六年了。如果巴黎公社不是失败而是胜利了,据我看,现在也已经变成资产阶级的公社了,因为法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法国的工人阶级掌握政权这么久。
“再一个是苏联的政权的形式。苏维埃政权一出来,列宁当时很高兴,认为是工农兵的伟大创造,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形式。但当时他没有想到,这种形式工农兵可以用,资产阶级也能用,赫鲁晓夫也可以用。
“英国是君主制,不是有国王吗?美国是总统制,本质上却跟英国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还有很多例子。南越伪政权是总统制,它旁边的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是国王,哪一个比较好一点呢?恐怕还是西哈努克好一点。
“印度是总统制,它旁边的尼泊尔是王国。这两个,哪一个好一些?看起来还是尼泊尔王国比印度好一点。
“中国古代是三皇五帝,周朝叫王,秦朝叫皇帝,太平天国叫天王,唐高宗(也就是武则天的丈夫)叫天皇。你看名称变来变去,能说明什么呢?
“我看,不能看名称,问题不在名称,而在实际。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总统制、国王制、君主制,所谓资产阶级民主制,这些都是形式。总统这名称在英文里和校长是一个词。我们看来好象校长低得多,总统高得多,在英文里是一样的。
“所以,名称不易改得太多。在中国历史上,最喜欢改名字的人要算是王莽了,他一当皇帝就把所有的官职统统改了,就象现在有人不喜欢”长“字一样。王莽还把全国的县名统统改了,就象红卫兵把北京街道名称全改了差不多。王莽改了那么多地名,连自己都记不得了,闹糊涂了。王莽皇帝下诏书就困难了,不得不把老地名写在诏书里。这么一来,使公文来往变得非常麻烦……”
毛泽东边说边笑起来。张春桥却没有笑,他的脑袋里乱糟糟的,盘旋着一个巨大的问号:“主席是不是把我看成那个篡政的王莽?”这么一想,张春桥的内衣被冷汗湿透了,冰凉地紧贴在嶙峋的脊梁骨上。
毛泽东并没有觉察到张春桥的脸色变白,却还在那里阐述自己的思想:
“再如,话剧这形式,中国可以用,外国也可以用,无产阶级可以用,资产阶级也可以用。其实,不光是巴黎公社、苏维埃,就连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阶级都可以用,无产阶级可以用,资产阶级也可以用。……”
“我看,我们还是稳当一点好,不要都改名了。原来宪法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市人民代表大会,这些都不动了。国务院还叫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必改名字。”
“现在建立的临时权力机构,不要叫公社了吧。是不是叫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好!”
“大学里的,还是叫文化革命委员会,因为这是十六条所规定的。”
“革命委员会要实行革命的‘三结合’,有革命干部的代表,有军队的代表,有革命群众的代表……”
听到这里,姚文元赶紧问:“主席,我们上海怎么办?”
毛泽东思索了一下,扳着手指头道:
“我看,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是不改名字。不过,这么一来,全国只有你们一家叫‘公社’,那不是很孤立吗?而且,又不能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你们成立‘上海人民公社’的消息。一登,全国都要叫‘公社’,否则人家有意见,为什么只准上海叫,不准我们叫?”
“第二种是全国都改,那么就要发生刚才提到的问题,要改变政体,改变国号、旗号,发生外国承认不承认的问题。
“第三个办法是上海改一下,和全国一致。”
这时,张春桥才明白了《人民日报》为什么不登“上海人民公社”成立的消息。他连声对毛泽东说:“改,改,我们一定照主席的意见改!”
从毛泽东那里出来,张春桥和姚文元面面相觑。张春桥下意识地摸了摸帽上的红五角星,犹如摸了摸乌纱帽,虽说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总算乌纱帽还在。
回到中央文革,张春桥的一身冷汗刚干,徐景贤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又使他出了一身冷汗:由于《人民日报》迟迟不登“上海人民公社”成立的消息,被上海的群众看成中央不承认“上海人民公社”。上海民心浮动、“炮轰张春桥大会”已经准备就绪,将有上万人参加这一大会……
火烧眉毛。张春桥和姚文元不敢在北京久留,在二月十八日匆匆飞回上海。
二月二十三日,挂在上海外滩的巨大的“上海人民公社”牌子终于取下来了,换上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招牌。
《人民日报》终于发表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诞生的消息。张春桥和姚文元这才松了一口气。不过,他俩原先想抢旗帜,使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夺权样板”。这时,却落了个第四名;继贵州和黑龙江之后,“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也已在《人民日报》上亮相了!
虽说如此,由于张春桥和姚文元回上海后吹嘘“在一个星期中主席接见了三次”,由于《人民日报》总算承认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那个“炮轰张春桥大会”被张春桥借用“最高指示”镇住了,张春桥和姚文元化险为夷,总算没有在这场政治风浪中翻船。
与王、关、戚并驾齐驱
象穿梭似的,张春桥和姚文元来来回回,往返于上海和北京之间。
他们不能放掉上海,因为上海是他们的老巢,是“基地”;
他们不能丢掉北京,因为不在北京称雄,无法夺得中央大权。
“炮轰张春桥”的浪潮象地火在上海滩下运行,不时喷射出火光,震颤着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的根基;
北京,大搏斗在持续,江青时时需要她的“军师”和“棍子”,而张春桥和姚文元也时时需要“第一夫人”的提携,觊觎着中南海、新华门里的交椅。
上海,北京;北京,上海。张春桥和姚文元几乎要买京沪之间的“飞机月票”了。
就在上海的“一月革命”闹得地覆天翻之际,北京也大风大浪,大起大落:
“中南地区专揪王任重革命造反派”开进北京。江青和康生正在为打倒王任重而筹划于密室,闻讯大喜,当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
顿时,“打倒王任重”的大字标语铺天盖地,贴满京都。
于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刷掉了一个书记。
紧接着,江青顺风助澜,大声疾呼:“王任重的后台是谁?是陶铸!他是刘邓的新的代表人物!”
顿时,“打倒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的大字标语,又刷满北京的大街小巷。
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陶铸下台了。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被打倒了。
中共中央书记处停止了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取而代之。这样,“中央文革小组”升了一级。
一九六七年二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被林彪、江青一伙诬为“二月逆流”。
在反“二月逆流”的大轰大嗡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被刷掉了好几个,政治局陷于瘫痪。
姚文元兴高采烈,居然“诗兴”大发,在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日记中写道:
反对资本主义复辟逆流斗争已经取得胜利,群众起来了,很高兴。感而赋诗一首。
贺反‘二月逆流’胜利
画皮恶魔现原形,
红日喷薄夜气沉。
敢横冷眼驱白虎,
岂畏热血洒黄尘!
雄文四卷擎天柱,
人民七亿镇地金。
大海自有飞龙起,
跳梁小丑岂足论。
兆文
三月二十六日
字里行间,姚文元咬牙切齿之声可闻。
中共党史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现象:“中央文革小组”取政治局而代之!
可是,翻遍“中国共产党党章”,找不到“中央文革小组”这样的机构!
“中央文革碰头会”,成了中国的政治核心,成了最高决策中心!
直到这时,还叫“中央文革小组”,还只不过是个“小组”,而它已成了至高无上的“小组”。这倒被毛泽东说中了:“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实质。”
随着这个“小组”一步步登天,“小组”不是越来越大,反而越来越小:
顾问陶铸被打倒了,只剩下康生;
副组长王任重、刘志坚被打倒了,只剩下江青、张春桥;
组员谢镗忠、尹达等也被打倒了,只剩下四枝秃笔——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
这个“小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组”,加上组长陈伯达,全组不过八个人而已。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