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国学的天空 >

第31部分

国学的天空-第31部分

小说: 国学的天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七十章》)
  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践。天下人却没办法了解,也没办法实践。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正是因为无知,所以不了解我。能了解我的很少见,能效法我的很可贵。因此,圣人外面穿着粗衣,怀里揣着美玉。
  老子说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践。什么样的言论呢?减少欲望。不要有过度的欲望,知足知止,一切顺着本性和禀赋去发展,一切回归到自己如此的状态;你做所的,只是“无心而为”与“无所作为”,由此延伸出柔弱、顺从、不争的表现,确实可以说是易知,易行。可惜,“减少欲望”很少有人能做到,许多人一辈子都陷于欲望的追逐之中,但得到之后会快乐吗?不一定。譬如我们经常有一些执著,看到好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得到之后却弃之如敝屣毫不在乎;隔一段时间又会出现更想要的东西,心态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饱受不安定之苦。反之,如果能与根源结合的话,世界就没有非要不可的东西,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就好像《庄子》寓言里提及的“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看着鸟雀、蚊子从眼前飞过,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现代人对“道”太陌生了,不仅遗忘了“道”,连“德”(本性与天赋)也一并迷失了。社会上许多人以“德”为工具去换取外在短暂的利益,即使他成功了,也是不可替代的失败,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道”。所以老子感叹说,天下没有人可以了解,也没有人可以实践。当然这句话说得过于夸张了,至少老子之后,庄子就做到了。像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他的学生颜渊就能做到。颜渊怎么可能喜欢美色超过美德呢?不可能。所以,老子和孔子这么说,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而不在于它合不合逻辑。
  接着,“言有宗,事有君”,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据,这六个字可以当成座右铭。人年轻的时候,经常意气用事,说话时常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往往对人对己造成伤害。说话有宗旨,也指言简意赅,不要说废话,和别人相处才不会产生太多困扰。“事有君”,做任何事都有根据,有原则。人做一件事必定有其道理,而不是非这样做不可。如果可以选择这样做或不这样做,就表示没有理由非这样做不可,那么他人也不妨有他人的做法。
  老子的言论宗旨在于为世人展示“道”,而他的行事原则是保存天赋之“德”。“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当然很难理解。不理解“道”,就容易忘记万物的起源及归宿,困陷于人间相对的价值观中,做徒然无谓的挣扎,并在最后留下各种遗憾。所以老子说,能了解我的很少见,能效法我的很可贵。最后,他说出四个字“被褐怀玉”,圣人的外表和平常人一样,好像很平凡,没什么特别,但他的内在不同凡响,怀揣着一块美玉——智慧,只是不轻易显露出来,免得被不识货的人糟蹋了。
  这句话很深刻,耶稣在《圣经》里说:“你们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珠宝投在猪前,怕它们用脚践踏了珠宝,而又转过来咬伤你们。”什么意思呢?宗教里的教义是很珍贵的,不要轻易对别人说;如果轻易地说了,可能会引来别人嘲笑或侮辱。任何宗教都一样,向没有准备好的人宣传教义,往往会招来一些轻慢的话。所以“圣人被褐怀玉”,亦即我们有什么珍宝或心得的时候,不要急着让他人知道,否则他人不懂得欣赏,反过头来说一些轻蔑的话,那就很可惜了。
  3。不为物役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注意力大多被分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常因为外在的诱惑而引发自己的困扰。圣人会从自身着手来化解这些问题,自己先“去甚、去奢、去泰”,采取防御措施,避免被外物所役。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个神妙之物,对它不可以有为,不可以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控制就会失去。所以,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天下”指天下万物,也包括人在内,但是谈到圣人,由于他是统治者,所以这里的天下是指人间所构成的整体。如果统治者有心治理,那么结局一定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无法久安。譬如现在是要保存农业,还是发展工商业?发展工商业不但得牺牲农业,甚至还得牺牲环保,很难全面兼顾。为政者虽然看得长远,百姓图的却是眼前的利益。历代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政治领袖,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一定是某些阶级满意,另外一些阶级就抱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面的要求。所以最好是无心而为,顺其自然。
  “夫物或行或随”的“物”是一切事物,在此特别指涉“人”的世界。世间一切各有其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这就是“神器”的妙用。前行、后随;性缓、性急;强壮、瘦弱;成功、失败——这八种状况两个一组,合而观之就是一种均衡的状态。有些人生下来适合当领袖,那就当领袖,何必跟他争?有些人生下来就适合在别人后面善后,又何必跑到前面去呢?有些生下来个性缓慢,反应慢半拍;有些人个性很急,事情还没发生,就跑到前头去了。这一切没有对错,只要能够互相配合,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一个搭配的问题。
  老子说,圣人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要回复自然如此的状态。因为极端、奢侈、过度,必定会有后遗症,乐极生悲、纵欲伤身,自古即有名训。这个道理可以联想一般人对古董的态度,如果没有占有欲,欣赏过后赞赏一番,放在一旁再给其他人看;一旦起了占有的心思就麻烦了,不知又有谁家的祖墓要遭殃了。
  有个故事,古时候有个有钱人,家里有好几座仓库都堆满各种金银珠宝。他的穷朋友对他说:“你的金银珠宝能不能借我一看?”他说:“当然可以,不过你不能拿。”穷朋友答应绝不拿,这个人就带他的朋友进仓库看。出来之后,穷朋友对他说:“我现在跟你一样有钱了。”他吓了一跳:“怎么会呢?你什么都没拿呀,怎么会跟我一样有钱呢?”穷朋友说:“你这些财宝是用来看的,我进去看了一遍之后,不就跟你一样有钱了吗?”这话很有道理,我们想一想,当初这个有钱人的财宝,现在在哪里呢?当然早已落在别人的手上,或许由他的子女继承了;或许子孙不孝,富不过三代,家产被变卖;又或者打仗时,全被人抢走了;或是陪葬后惨遭掘墓而遗失各处了。那么,为什么还一定要去追求呢?
  人的一生经常被外在的刺激引发热情,清醒的时候,已经人过中年。譬如为了看世界杯足球赛,可以彻夜不眠;事过境迁之后会发现这只是一种热情的发散。社会上也有很多事情,让大家跟着起舞。真正自由的社会应该维护一个人基本的生命尊严,让人有更多时间善度自己的生活,可惜现在不是,反而放任各种传播媒体,让每个人都忘记内心的需求。几年前报纸刊载,台湾每三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为什么自杀问题这么严重?因为大家注意的往往是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了解、反省、训练和培养,于是一碰到挫折就无法承受。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内心,想得远一点,考虑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减少外界的干扰,不让心灵被外物所困,人的生命才有可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
  4。内在觉悟
  “不出户,知天下”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不是难事。打开报纸、电视,或者上网就知道了嘛。甚至有些人被叫做“宅男宅女”,很少出门,照样知道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没有报纸、电视、互联网,信息交流很不发达的年代,老子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很奇怪吗?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
  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天下的事情跟道理;不望窗外可以看见自然规律,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自见到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
  “不出户,知天下”是针对人间而言。古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何以知道天下的事理?答案很简单,人与人相处的困难从家庭开始,家庭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以前的大家庭常见三四代同堂,如何与众多亲人和谐相处,是一大挑战。因此,只要留意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情况,推到天下去看也是大同小异。换句话说,天下人怎么过日子,其实你从一家人里就可以知道了,整个国家社会的缩影就是一个小家庭。老子的观念是整体的,宇宙叫做大宇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小宇宙。譬如我怎么了解别人呢?先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有什么样的欲望,自己这一生的奋斗目标,就会知道我自己这样想,别人也大同小异,所以要能够体谅和理解别人。而一个家庭里人与人的相处,推到社会上去也差不多,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肯定,希望找到合适的机会发展自己,所以可以由近观远,不必到外头,即使关在屋里,也能通过观察和内省,来通晓天下的事理。
  第二句话“不窥牖,见天道”是针对自然界而言。“牖”是窗户,我不用看窗外就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则。就好像西方哲学家史宾诺莎说的,你给我一片小小的木头,我就可以知道整个宇宙。为什么呢?因为一块木头是从一棵树来的,木头上的年轮和印迹,可以反应出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而一棵树反映出一座山;一座山又反映出一个地球;一个地球反映的是全宇宙。换句话说,你把一片小小的木头了解透彻了,整个宇宙的情况都知道了。“一粒细沙看世界”绝不是诗人的想象,而是事实。老子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样一种思想境界,真是让人佩服。他说的道理跟我们现代人用高科技研究出来的一样。从一个小分子里就能知道宇宙万物的结构。你把小事情研究透了,大事情的规律也就掌握了。所以,身边的任何事情,留心就是学问。
  老子接着说,走出户外愈远,领悟到的愈少。我经常拿这句话当借口,很多朋友问我要不要去旅游,去参观某个景点,我就用“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来回避。为什么?一方面我的时间紧凑,总觉得有许多工作要做,很难轻松地去旅游;另一方面如果我去旅游,会先做准备,把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全部了解之后,再去看一看,就懂了。否则旅游的时候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回来之后问你看到了什么?不知道,留下几张照片而已。相反,我在家里查查百科全书,认真搜集资料,说不定比去当地旅游还能了解的更多。当然,很多人说“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都没意见,只不过要记得老子的提醒,不管怎么做,人的“知”一定要以自我内省为前提,从内在去把握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了解事物深刻的部分;若是没有“自知”,其他一切实在是可有可无。
  最后老子还是把圣人提出来了。他说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了。而我们一般人一定要自己亲自经历、看到、实践,才能了解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事非经过不知难。圣人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呢?因为他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从微小的事物当中去推演、了解和深入观察,从而想见人间社会和自然的各种运作规律。
  这就是道家跟儒家思想的差别。儒家重视德行的修养,追求从真诚到行善;道家重视智慧的觉悟,做不做善事是另一回事,先觉悟什么是善,一旦觉悟,行为自然会改变了。所以道家是把焦点从外面拉到内在,先求内在觉悟,从身边许多小事情、小地方了解透彻之后,再推扩到整个天下宇宙万物,因为在“道”的层面,一切都是相通的。
  5。处下居后
  在老子看来,人的社会是一个群体,人与人之间要分工合作,有人当领导,有人被领导。圣人就是悟“道”的领导者。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的位置,这样才能够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语谦下;想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让于后。如此,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觉得有负担;站到前列而人民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会嫌弃。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老子很喜欢水的品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万物需要它,水就设法去配合。在这里老子先用江海做比喻,江为什么源远流长呢?海为什么广大无边呢?因为它们的位置最低。位置低,别的支流才能够流进去。圣人要学习江海的品质,如果想居于人民之上,就要说话谦虚,愈谦虚百姓愈喜欢。《易经》里有一个“谦卦”,六爻“非吉则利”,卦象上面是地,下面是山,亦即高山深藏于大地之下。山本来非常高耸,需别人仰望,现在到地底下去了,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