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军神 >

第69部分

三国军神-第69部分

小说: 三国军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说乡中三老被抓以后,陈旭单独找他们谈了一次话,而后他们就各自给乡中心腹写了一封信。
  没有人知道信中写的是什么,只是三老的心腹接到信以后,本来苦着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当天下午,陈旭只在营寨之中留下了几十人,他却带领众人拔寨而走。
  晚上,三老的心腹带着乡中百姓,前来攻打黄巾军营寨。
  那几十个防守营寨的黄巾军,呐了一声喊,全部弃寨四散而逃。百姓们趁势夺了营寨,救出三老,并且缴获了无数粮草辎重。
  而后,百姓们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将这些东西带回家中。
  陈旭带着一小队人马,远远看着百姓们,将营寨中的东西全都搬走,脸上露出了笑容。
  吴凌站在一旁,偷偷看了陈旭一眼,有些不确定地问道:“渠帅,我们演了这样一场戏,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猫腻,真的有作用吗?”
  陈旭脸上笑意不减,他转身拍了拍吴凌的肩膀,说道:“阿凌,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件事若是传了出去,别人就会说,安平国的郡国兵被黄巾军打得落花流水,连一些普通百姓都不如。”
  “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我们是在做戏,但是朝廷却不会这么看。若果真让他们知道了这件事情,只会使他们感觉到,郡国兵的腐败与懦弱。”
  “所以,安平国的官吏,必定会想方设法将这件事情隐瞒起来。而最好的隐瞒方式,就是故意无视它。”
  “官兵不去找百姓的麻烦,百姓得到了好处,自然也不会声张。如此,这件事情就不会传出去了。”
  吴凌低着脑袋,细细咀嚼着陈旭的话。过了半晌,他才想通事情的前因后果。
  黄巾军以这种方式将东西送给百姓,官兵若是再想要抢夺,百姓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黄巾军手上“夺”回来的。
  百姓们没有明着私通黄巾,官兵也不能随意安插罪名。不然的话,事情传了出去,对于安平国的官兵来讲,并没有什么好处。
  毕竟,这些百姓并不像当初被董卓污蔑成贼的人,他们是实实在在受过黄巾军恩惠。
  即使事情闹大了,董卓部将若是一口咬定百姓私通黄巾,那些百姓亦是有口难辩。
  想通这些,吴凌看向自家渠帅的眼神,更加热切。
  陈旭搂住吴凌的肩膀,亲热地说道:“阿凌,我的性命是你在战场上救下来的。而且你自己又屡立战功,我想把你放在身边,好好教导一番。”
  “以后军中商议大事,你都可以跟在一起旁听。等你多学一点知识以后,我才好为你安排前程。”
  被渠帅搂住肩膀,还听到这样一番话,吴凌顿时感觉有些热血沸腾。
  他单膝跪在地上,激动地说道:“愿为渠帅效死!”
  陈旭一把将他扶起来,说道:“日后休要如此多礼。”
  经县附近的一个小村落,一家百姓分到了从黄巾军营寨拿回来的粮食,家中几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孩子他妈,今天煮粥多放点米,少放点水,让孩子们都吃个痛快。”
  “好嘞!”女子欢喜的回答着,而后就开始张罗着弄饭。
  一个大点的孩子在灶台一旁烧火,他不断往锅下面添着柴火。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股股诱人的米香从锅中传来。
  那个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早已饥肠辘辘。他趴在只比他矮了半个头的灶台上,嘴角不停流出晶莹的口水。
  这家百姓由于家中存粮不多,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
  为了能够坚持得更久,他们往往只在锅里放入一点点米,然后兑上一大锅清水。
  一家四口每人喝上几碗清澈见底的稀粥,虽然能够暂时不感到饥饿,但是要不了多久,仍会变得饥肠辘辘。
  吃饱肚子,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个非常遥远的事情了。
  米香越来越浓,锅里的水也已经滚了几道。由于外面刮着不大不小的风,使得这家厨房里面的浓烟,无法彻底排到外面。
  呛人的浓烟与米香混杂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
  “好了,好了,你不要再往锅下面添柴了。”
  女子揭开锅盖,用勺子在锅中搅了两圈,看见锅里面的米已经完全煮开了,就对着烧火的少年说道。
  少年闻言,只是拿着火钳,掏了掏锅下面积累的草木灰,然后用蒲扇狠狠扇了几次。
  空气进入锅底下面,那些尚未烧完的柴火,便燃起了更大的火苗。
  没过多久,锅底的柴火就已经全部烧完。
  少年用脚,狠狠将那些蹦到外面的火星踩灭,再把柴火都拨到柴仓里,就起身眼巴巴地望着锅里面的米粥。
  女人看着两个孩子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拿出两个缺了角的瓷碗,用勺子给两个孩子盛了一大碗稠稠的粥。
  孩子们很久没有吃到这么稠的粥了,他们捧着碗,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方才烧火的小孩,只有七八岁的样子。他一边吹着碗里的粥,一边说道:“打黄巾就能得到粮食,我长大了也要去打黄巾。”
  却不想,男人听到自己儿子的话,一把将他手上的碗夺了过去,拎起说话的那个小孩,就用手狠狠地打着他的屁股。
  “要不是人家黄巾军施舍,咱家怎么能得到粮食?你现在连谁是恩人都不知道,还说长大后去打黄巾军,看我不打死你!”
  “呜呜!”
  被自己父亲一边打一边骂,小孩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话了,他连忙改口道:“等我长大了,要去投奔黄巾军,也要把粮食分给穷人。”
  男人听到儿子说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居然没有吭声。
  他放开自己的儿子,在心中暗暗想到:“若是以后实在活不下去了,带着家人去投奔黄巾,也是一条出路吧?”


第112章 骑兵
  十月初,天气已经转凉,北方的树木亦是挂上了枯黄之色。风吹过,落叶在半空中盘旋、舞动着。
  “踏踏踏!”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地面微微发生了震动。
  那些本来勉强挂在树梢上,仍舍不得落下的树叶,终究是无奈地飘落下来。
  一支头抹黄巾的三千骑兵,在官道上疾驰而行。当先一员大将,手握四米长枪,马背上挂着一张黝黑的大弓,还有两壶箭矢。
  这员大将正是陈旭,他故意将营寨让给经县百姓以后,就带领着手下众人向薄落津赶来。
  “众军止步!”
  陈旭先是大吼一声,让身旁的兵卒拍马向后面传令。等到全军都听到止步的将令以后,最前面的陈旭才勒住了胯下战马的缰绳。
  战马嘶吼一声,前面的双蹄人立而起,终究是止住了奔跑的势头。
  几千人在路上骑马奔驰,想要停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现在的黄巾军,他们的骑术都还不十分精湛。
  若是前面的骑士突然停了下来,后面的骑士一不留神的话,很容易连人带马撞在前面的骑士身上。
  所以,骑兵冲锋,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排着整齐的队形,一骑士个挨着一个,一齐上前冲去。
  相反,骑兵冲杀,彼此间相隔的距离都非常远。就像后世的汽车要保持车距,免得被追尾一样,骑兵之间,亦是要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才行。
  中国的骑兵发展起于战国时代,到了汉武帝期间,由于北逐匈奴,使得骑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
  然而,骑兵对于马匹、骑士以及骑兵意志力的要求,却是非常重要。
  相同两个骑士,汉武帝时期的中国骑兵,就远远比不上匈奴骑兵。
  汉代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第一条“上下山阪,出入溪涧”,就说出了匈奴马匹的强大适应能力;第二条“险道倾厌,且驰且射”,点出了匈奴骑士强大的控马能力;至于第三条,更是指出了匈奴骑士强大的意志力。
  前面两条都好理解,至于意志力,很多人却是没办法领会。
  其实,骑兵虽然有坐骑代步,但是他们却往往比步卒更加劳累。骑马长途奔袭、打仗,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骑士们长期骑马,就容易形成罗圈腿,大腿内侧也很容易被磨破。骑马奔袭颠簸起伏,一天下来,很多人都无法承受住这种折磨。
  只有当骑士们骑术精湛,人马合一,能够在马背上吃喝拉撒以后,才会成为真正的精锐骑兵。
  后世,把骑兵发挥到高潮的,正是宋代的几个外族。
  辽国起于草原,他们之中的男子,自幼都生活在马背上,所以骑术都十分精湛。
  及至后来女真人崛起,建立金国,他们的铁浮图和拐子马,更是所向披靡。
  而缺少马匹的宋朝,就成为这个国家肆意欺凌的对象。
  到了蒙古人崛起的时候,他们在敌人眼中更是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都被发挥到了极限。
  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
  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
  正是这样一个民族,才由一开始的被金国欺压、剥削,到最后的灭金、灭西夏、灭南宋。及至最后,蒙古人向西击败欧洲联军,一直打到了荷兰的鹿特丹。
  可以说,蒙古人生在马背上,死在马背上。他们的骑士,是真正人马合一,把战马当做自己的身体。
  一片落叶随风而至,正巧落在陈旭的头发上。他伸手将落叶拨了下去,在心中暗暗想到:“现在的黄巾军骑兵,还是太缺乏训练了。”
  “他们的骑术若是足够精湛,我根本不需要先传令、再停止行军。只需一扬长枪,勒马驻足,身后的骑士就能够快速止步,而不会撞上前面的人。”
  “但是,想要达到这种程度,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一个小帅拨马向前,打断了陈旭的思路,他说道:“渠帅,三军驻足,可是有何指示?”
  陈旭回首,答道:“官兵既然在经县埋伏过我等,我怕他们也会在薄落津如此行事。”
  “相比起经县的沙丘,薄落津扼守漳河天险,更是易守难攻。若是官兵派出一彪人马,驻守此地,我等想要渡河,恐非易事。”
  “为今之计,先让兄弟们在此休息一下,而后派斥候详细侦查清楚薄落津的状况,再作计较亦是不迟。”
  小帅闻言,满口赞同,而后就亲自带领了一百骑术精湛的黄巾军,前去薄落津侦查。
  众人得到军令,下马休息。
  吴凌为陈旭打来了一些水,说道:“渠帅,赶了半日路程,喝点水润润喉咙吧。”
  看着面露倦色吴凌,陈旭接过竹筒,一口气将里面的水喝了个精光。
  他将空了的竹筒交给吴凌,问道:“阿凌,你家中还有没有亲人?”
  听到渠帅的话,吴凌脸上一暗,回答道:“我家本来一家四口,严君健在,还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姊姊。家中有几亩田地,虽然过得清贫,倒也能够勉强糊口。”
  “几年前乡中闹饥荒、瘟疫,严君都患了病。我和姊姊卖掉家中田地、房屋,仍是没能救回严君。安葬了严君以后,姊姊和我就成了流民。”
  “后来流窜到广宗,姊姊嫁给了一个本地的佃户,我也寄居在姐姐家中,一直受兄长救济。”
  “这两年不是干旱就是洪水,兄长家中亦是维持不下去。眼看家中已经没了粮食,大贤良师就带兵攻破了广宗。”
  “我和姊姊本来就是太平教的信徒,考虑到实在活不下去,就一咬牙加入了黄巾军。兄长为人有些怯懦,不敢投奔黄巾。我在战场上立下功劳之后,得到的赏赐,都给了姊姊。”
  “王延渠帅带领广宗黄巾军家眷,前去泰山郡的时候,我就劝说兄长与姊姊跟他们一起离开了广宗。”
  “姊姊当时生下一个男孩没多久,他现在已经快一岁了吧?”
  说到这里,吴凌脸上露出了笑容。
  “严君”是古人对于父母的总称,“姊姊”就是姐姐的意思。
  陈旭听到吴凌的话,默然不语。吴凌的事迹只是众多黄巾军中的一例,他相信,还有很多人跟吴凌有着相同的经历。
  拍了拍吴凌的肩膀,陈旭说道:“想不想你姊姊?”
  吴凌狠狠点了点头,说道:“当然想!我姊姊对我可好了,若不是她总是把食物留给我,可能我早就饿死了。等我以后立下大功,有很多钱的时候,一定要让姊姊、兄长过上好日子,让他们每日都能吃饱饭。”
  他握紧拳头,脸上满是希冀。
  陈旭闻言,眼眶有些发酸。他撇过头去,强忍着不让泪水流下来。
  “每日都能吃饱饭”,这是一个多么低的要求啊!
  在后世,几乎没有人为了填饱肚子的事操心过。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个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却成了广大百姓强烈的愿望。
  平复了一下心绪,陈旭看着吴凌的眼睛,坚定地说道:“相信我,以后你的姊姊与兄长,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听到自家渠帅的保证,吴凌脸上满是兴奋。
  他素来信服陈旭,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渠帅做不到的事情。既然渠帅如此这么说了,他相信姊姊和兄长一定能够过上好日子。
  “渠帅,你先在这里歇着,我去跟我的马儿联络一下感情。”
  黄巾军的骑士们,他们下马休息的时候,都不忘了轻轻抚摸着马的脖子,给自己的战马喝水,喂些草料。
  对于骑兵而言,战马就是自己的生命。骑士若是不爱护自己的战马,不用心与战马交流,就不可能真正地达到人马合一。
  “人马合一”,听起来好像是个非常玄幻的事情,但是并非如此。
  马有灵性,只要用心对待它,时间久了,它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意,这就是“人马合一”的前提。
  陈旭看着吴凌离开,自己也拿着草料、清水,走向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