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军神 >

第544部分

三国军神-第544部分

小说: 三国军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这里,陈旭却是浑身一震,不可思议的盯着方攸。方攸的一句话,让陈旭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当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否定了许多他老师的观点以后,很多人都对亚里士多德指指点点。
  亚里士多德却是坦坦荡荡,对着众人说道:“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这一句话,虽然与方攸之言有所不同,其中意思却是一样。
  本来依照后世的影响,陈旭觉得儒家思想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极其霸道的集权思想,完全是腐化民智,是君王统治百姓的畸形产物。
  可今日方攸的一番话,却让陈旭感到有些不可置信。
  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还是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种追求真理,追求义的思想,都绝对值得人敬佩。
  “如此开明的思想,真的是被许多后人所诟病的儒家么?”
  这一刻,陈旭有些迷茫了。
  如果儒家思想,真是按照方攸所言这般,那么这种思想绝对是华夏民族的精粹,而不是什么糟粕。
  其实陈旭有所不知,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说法,完全是后世之人曲解儒家思想罢了。
  这些话,根本没有出现在儒家理论之内,而是由孔子的一番言论演变而成。
  原文乃是: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乍一看来,这句话也的确是要求臣子忠于君主,然而前提却是君主以礼待臣子。
  孔子把“君使臣以礼”放在最前面,言下之意也就是:君若使臣不以礼,则臣事君不以忠。
  君臣之道乃相辅相成,不可能是臣子单方面付出忠诚,而君王却没有给臣子应有的尊重。
  不仅是孔子,孟子也有这种思想。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以上的那句话,正是出自孟子之口。
  事实上,汉代名士以及武将,几乎也都秉承了这种思想,这种精神也一直在汉代蔓延。
  如果君主厚待臣子,而臣子却背叛君主的话,此人必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
  与之相反,如果君主寡待臣子,臣子为此转投他人,却根本没有人会说些什么,反而会称赞此人有眼光。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也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臣子,也会因为君主的知遇之恩,而献上自己所有,就如同诸葛亮、郭嘉那般,死而无憾。
  不得不说,汉代的一切一切,都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多都是正面的。
  哪怕来自于后世的陈旭,接触到这种思想以后,也会感觉震撼与折服。
  可是孔孟的思想,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停被人改变。
  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董仲舒就在孔子的思想上,做了些许改变: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董仲舒的所作所为,乃是为了稳固皇权。
  饶是如此,也没有做得太过分,只是在道德上约束臣子。
  董仲舒的说法: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另一种说法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后面一种说法,完全是歪曲了儒家学说,遍观儒学经典,都查不到有过这句话。
  当然,陈旭对于儒家学说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只不过方攸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却让陈旭感觉耳目一新。
  也让陈旭本人,对于儒家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
  深吸了一口气,陈旭转头对司马朗说道:“今日听闻仲籍先生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
  仲籍乃是方攸表字,陈旭口中的仲籍先生,自然就是论战台上的方攸了。
  司马朗亦是正色道:“仲籍在儒学上的造诣,也算得上是非常之高了,能够说出这么一番言论,亦难能可贵。”
  说到这里,司马朗看了陈旭一眼,有些欲言又止。
  陈旭看出司马朗有话要说,当即道:“伯达有话但说无妨。”
  司马朗沉吟半晌,却是说道:“我观主公往日举动,好似对于儒家并不十分推崇,其实儒家许多思想,都乃世间精粹。”
  陈旭叹了一口气,点头道:“以前是我太过偏激了,儒家既有精粹,关中自然要使用此法。”
  “只不过,相比起一家独大,我更愿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不然的话,当一种思想统治一个国度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想总有僵化、变质的时候。”
  “唯有不停竞争,各种思想才能更加完善,儒家虽好,却不能一家独大。”
  司马朗张了张嘴巴,可是看到陈旭脸上的坚定之色,却也没有继续开口。
  而此时,方攸的言论已经进入了高潮。
  他挥舞着手臂大声喊道:“主公若尊崇儒家,推广仁政,使得百姓归心,则天下必定!”
  “采!”
  稷下酒肆里面,许多儒士情绪激昂,站起身来大声叫好,很多人甚至袒胸露乳,尽显狂士风采。


第878章 酷吏
  方攸在论战台上慷慨陈词,不停阐述着儒家的思想以及治国之道。
  他宣扬仁政,宣扬教化民众,认为只要君王施仁政,而且教化得当的话,百姓就会自动遵守秩序。
  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念,如果百姓生活安康,自然有机会实现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有人性,且人性相近,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大同社会出现的前提,正是依托于本善论。
  方攸在论战台上侃侃而谈,下面欢呼之声越来越高,另外一位名士终于坐不住了。
  此人姓李名砺,如今担任决曹掾史。
  他一身所学大多都出自于法家,担任决曹掾史之后,更是倡导律法,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酷吏。
  这种酷吏,却不是严酷的意思,指的是李砺执行律法之时,根本不徇私情,无论是何人触犯律法,他都会严格按照律法将犯法之人治罪。
  在汉代,酷吏有时候也与能吏挂钩。
  李砺的表现,亦是得到了程昱、夏侯兰的器重,这么多年以来,李砺从一介寒门士子,也逐渐成长为了一位名士。
  这次相约在论战台上决战的两人,正是方攸与李砺。
  可是方攸占据主动权,先入为主阐述儒家理论,使得稷下酒肆之中欢呼声不绝于耳。
  李砺虽然醉心律法,却也知道大势的力量,所以才会昂然起身,想要打断方攸,不让他继续为自己蓄势。
  “先生此言差矣!”
  李砺也不顾众人诧异的目光,大步走到论战台上,一声厉喝当即吸引住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众人看到李砺的举动,非但没有感觉丝毫不妥,眼中反而散发出了兴奋的光芒。
  如果今日只有方攸一人慷慨陈词,纵然说的天花烂坠,也难免有些不够完美。
  假如李砺这员酷吏能够登到台上,与方攸激烈辩论一番,才是一件轰动稷下酒肆的大事。
  事实上,稷下酒肆今日之所以聚集了这么多人,也正是想要观看两人之间的争辩。
  方攸看着李砺登台,脸上也没有露出不悦的神色,反而问道:“李决曹认为,我哪个论点有误?”
  李砺昂然说道:“先生所阐述的论点以及治国之道,都依托于人治,寄希望于人性道德。”
  “殊不知,每个人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只不过不同人之间的欲望大小,也有很大差异罢了。”
  “有些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有些人却没有那个自制能力。就连荀子都说人性本恶,先生又何必在此宣扬人性本善呢?”
  李砺的一句话,不由使得方攸哑口无言。
  其实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直到如今都是争论不休,哪怕在儒家之中,也分成了两个派系。
  孔子提出了人性相近的思想,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然而,另外一个儒家的奠基人荀子,却毫不留情驳斥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反而认为人性本恶。
  当然,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并非故意与孟子对立,他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主张。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后天环境对人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要用礼乐教化来改变人性,继而达到“善”的目的。
  这种主张后天教育,教化万民的思想,也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
  然而,荀子的思想,终究还是与孟子产生了冲突,两人都是儒家的代表人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思想有多么开放了。
  只不过,两个儒家巨头之间的碰撞,今日却让方攸有些不好辩驳。
  虽然在内心深处,方攸更认同人性本善的思想,可他对于荀子这位儒家巨擘,也满怀着崇敬之心,不敢有丝毫亵渎。
  怪只怪,初时的儒家思想实在太过开放了,哪怕是同一流派之中,也有着激烈的碰撞。
  思索了半晌,方攸还是说道:“不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乃儒家先贤提出了的理论。”
  “如果人性本善,施仁政自然有望大同;就算人性本恶,也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而改变人之性情。”
  李砺却是冷笑着说道:“天下之大,黔首无数,又有多少人能够得到教化,而拥有崇高的品质?”
  方攸闻言却是一窒,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正如李砺所言那般,依照如今的状况,想要教化万民几乎毫无可能。
  不能将全民素质都提升到一种高度,不能将一种思想深入人心,想要人尽本分,确实有些不太现实。
  不能实现这些,大同社会也就只是一个笑话。
  李砺再次说道:“百姓都有从众心理,有些人可能似懂非懂,意志并不坚定,听到一些人蛊惑之后,当即随波逐流。”
  “也许他本无恶意,却也会在不经意间做下恶事,若不加以控制,这种下意识的从众心理,终究会酿成大错。”
  台下陈旭听到这里,却是暗暗点头。
  教育普及程度,百姓整体素质,哪怕在后世都没有完全解决。
  在后世的华夏,很多人都大声呼喊着自由、民主,可十几亿民众素质参差不齐,贸然向一些其他国家盲目学习,无异于自掘坟墓。
  当然,并非陈旭不向往这些,只能说大势所趋,时候未到,言之过早。
  至于李砺所说的百姓盲从心理,陈旭更是深有体会。
  后世有些新闻上面公布了一些消息,在某些人的刻意引导下,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会炒作得沸沸扬扬,挑动百姓情绪。
  真要有些理智的人,仔细思索一下,就会觉得这种炒作十分幼稚。
  前世的陈旭也喜欢看网络小说,当一本书被一万个人追捧的时候,哪怕这本书真的不值一提,也会被说的神乎其神。
  纵然去观看的时候,也会带着一种朝圣心理。
  当一本书被十个人批判的时候,哪怕很多人根本没看过这本书,也会在后面跟风谩骂。
  而且这些人,纵然后面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会带着有色眼镜,抱着挑刺的心理前来阅读。
  如此一来,再多闪光的地方,他们也都看不到了。
  李砺看着沉默不语的方攸,一直板着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他继续说道:“人有本性,虽然相近,却有差距。拥有独一无二的人格,也正是人存在的真谛。”
  “可一国之中民众无数,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见解,也许对待某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人格的迥异,也就会使得矛盾不断,若只想以教化平息矛盾,岂不十分可笑?”
  陈旭听到这里,却是暗暗点头,每个人思索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
  比如后世看小说的时候,就好像是同一本书,有些人看得如痴如醉,认为这部小说乃惊世神作。
  然而,还有些人看了却不屑一顾,认为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事实上,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不同知识层面的人,看相同一本小说,给出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
  哪怕是相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看同一本书,感觉也会不一样。
  故此,你认为好的不见得真好,你认为差的也不见得真差。
  一个理性的人,遇到这种事情以后只是会心一笑,不会因为自己觉得不好,就去肆无忌惮地批判。
  也不会看到自己好的小说,就一定要把这种好强加在别人身上,让所有人都觉得好。
  然而,现实世界中,理性的人毕竟乃是少数。
  李砺神色一肃,继续说道:“面对人性本恶,面对百姓们的盲从心理,面对迥然各异的人格,如果听之任之,终究只会酿成大祸。”
  台下众人听到这里,亦是鸦雀无声。
  今日能够进入稷下酒肆的人,都是长安的精英人士,他们自然有着自己的思想,以及判断能力。
  虽说李砺的言论有些激烈,却也直指人心,直指本质。
  换成以前,很多遵崇儒家的士子听见这番言论,定然会勃然大怒,而后与进行唇枪舌战。
  可是关中这么多年,思想碰撞已经初见成效,关中士子的包容心理,也变得更为广阔。
  故此,哪怕李砺的言论有些尖锐,他们仍旧能够理解。
  李砺环顾众人,而后昂首挺胸,大声喝道:“人有恶念,有欲望,性格有差距,只会导致秩序的混乱。”
  “妄图教化万民,在如今这种状况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正如孟子所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律法即是规矩。”
  “以律法约束,因恶念、欲望犯法者依法处置,有了这层外在约束,有了律法作为底线,纵然人性迥异,他们却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此一来,就能约束百姓的行为,使得天下更有秩序。”
  “更何况,如今正逢乱世,诸侯并起,虎视天下。乱世用重典,若一味讲究什么仁义,不过是自掘坟墓罢了!”
  方攸闻言脸色大变,喝道:“就连秦王曾经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