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军神 >

第52部分

三国军神-第52部分

小说: 三国军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卓为人粗犷,但是对于那些有名望士子,往往却是敬重有加。这点从历史上董卓进京以后,大肆拉拢士人就可以看出。
  说到底,他只是地方豪强出身,在那些世家大族这些真正的贵族眼中,无疑是个暴发户似的存在。
  士族们几百年来养成记的傲气,又岂能轻易改变?
  董卓在西凉虽然呼风唤雨,备受敬重,但是在这些人眼中,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乡下土包子。
  况且,西凉乃贫瘠荒凉之地,这里虽然民风彪悍,却是缺少读书人,更是缺少名扬天下的士人。
  李儒是一个寒门士子,他有惊世才华,却苦于无用武之地。后来遇到董卓,董卓对他的才华称赞不已,数次邀请李儒来到自己帐下用命。
  李儒投奔董卓以后,董卓更是对他言听计从,这更让李儒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汉代的寒门士子,虽然不乏才华横溢之辈,但是相比起豪门士子,他们却更难出头。所以一旦遇到伯乐,他们便会拼死报答。
  有很多人误以为鬼才郭嘉是寒门士子,其实并非如此。郭嘉少年之时,就喜欢与长者交谈,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
  郭嘉更是交游广阔。
  他的朋友遍布天下,长者如名士田丰、程昱,年龄相仿者如荀攸、荀彧,都是他的至交好友。
  郭嘉以前曾被好友田丰鼓动,让他投奔袁绍。后来郭嘉宁愿在家闲置六年,也要弃风头正盛的袁绍而去。有很多人就说,是因为郭嘉出身寒门,不受袁绍重视的缘故。
  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袁绍其实对郭嘉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
  袁绍如此心高气傲,若是郭嘉果真出身寒门,又怎会厚礼待之?
  李儒此人,生卒年不详,哪里人氏亦是无从考究。但是,以一介士人的身份,投奔到身为地方豪强的董卓手下,就可以看出他出身不好。
  若是果真出身大族,以士人们眼高于顶的作风,如何会正眼去看董卓这个地方豪强?
  要知道,哪怕日后董卓权倾朝野之时,那些士人也未曾真正投奔他,只是惧怕他的权势,与他虚与委蛇罢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李儒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只有董卓这个粗鄙武夫看中。伯乐相中了千里马,千里马又怎么会不以死相报?
  所以,历史上的李儒,可以说是对董卓尽心尽力,为了董卓能够站在权力的巅峰,不惜背负一世骂名。
  谋士分很多种类型,有善于军事的如张良,有善于筹集钱粮的如萧何。而李儒这一类谋臣,则是善于勾心斗角的谋略,有如陈平。
  这类谋士不仅计谋阴狠,而且善于明哲保身。
  历史上,后来的董卓,由于大权在握,就开始不听李儒之言,最后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
  但是历史对于李儒的记载,却说他最后不知所踪,并非像演义中记载的那样,被自家家奴绑来献给吕布。
  董卓部下击败吕布,挟持献帝以后,李傕还推举过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等到李傕被曹操击败,李儒就不知所踪。
  李儒曾助纣为虐,更是毒杀前任皇帝、皇妃,可谓是恶贯满盈,被天下人唾弃。
  他深知,在众人没有明目张胆的举兵造反之前,无论哪路诸侯抓住了他,都会要了他的性命。所以,他才会隐姓埋名,消失在众人视野之中。
  三国时期的谋士,得以善终的并不多。然而如同李儒这般阴狠,工于心计的谋士,却往往懂得明哲保身。
  贾诩、程昱、李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却说威县大帐之中,李儒排众而出,来到地图面前,缓缓说道:“下策,派兵劫掠威县内外,裹挟百姓进城。死守城池,静待皇甫将军援军。”
  众人闻言,都是不解,问道:“军中粮草,不足十日之用。就算能够劫掠一些粮草,亦不能支撑半月。依照路程来看,皇甫将军要一月以后才能到达,那时我等岂不都要被饿死?”
  李儒脸上露诡异的笑容,说道:“皇甫将军乃世之名将,深知兵贵神速。他若是倍道而行,半月可至。若我军粮草耗尽,仍可杀人就食,熬到皇甫将军前来,易如反掌。”
  李儒的话,风淡云轻,却让众人浑身发冷。“杀人就食”,哪怕残暴如董卓,若非逼不得已,也不愿如此行事。
  摇了摇头,董卓问道:“中策所谓何计?”
  “中策,命令其余官兵死守威县,主公直接带着帐下心腹,以及西凉儿郎从丘县突围。”
  “黄巾军占据丘县,我们可能很难攻下这座城池。但是,若只是绕过这座县城了,却是轻而易举。”
  李儒的每一个策略,都是如此惊人。
  这条计策,是要抛弃其余数万官兵,只保存董卓手下的实力。
  官兵若是想要全部离开威县,广宗黄巾军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官兵执意撤退的话,先不说董卓又会多了一个弃城而逃的罪名。若是张角在后面追击,官兵很有可能会迎来一个大溃败。
  所以说,使用中策,那些被留在威县的官兵,就会成为弃子,成为吸引广宗黄巾军的诱饵。
  犹豫了一下,董卓问道:“让这些官兵死守威县,他们会答应吗?”
  李儒哈哈大笑,说道:“此事何难,只需告诉他们,主公将亲自带领本部人马,前去攻打丘县即可。”
  董卓闻言,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他帐下的其他将官,看向李儒的眼神,却变得畏惧起来。
  这人虽是一介儒士,却心狠手辣若斯。动动嘴皮子,就决定了数万人的生死,真是可怕的人!以后若无必要,绝对不能招惹此人。
  这条计策,董卓还觉得可以接受。
  反正他现在一败再败,注定会被朝廷责罚,根本不用再考虑镇压黄巾的事。而是思考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后买通十常侍,为自己洗脱罪名。
  他仍不死心,继续问道:“上策是何计?”
  闻言,李儒脸色一肃,说道:“上策,兵分三路。一路驻扎威县,拖住广宗黄巾。而后派出第二路人马,大张旗鼓前去攻打丘县。”
  “如此,丘县黄巾兵力不足,必然震动。他们以为曲周有漳水天险,易守难攻,必会麻痹大意,而后从曲周调遣黄巾支援丘县。”
  “我们再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遣精锐之士,奔袭曲周。”
  话毕,李儒一指地图上的曲周城,脸上满是狂热。他喜欢这样指点江山的感觉,更喜欢看到因为自己的计策,而改变整个战场的胜负。
  考虑了一会,董卓摇了摇头,说道:“黄巾军中,亦不乏智谋之士。这条计策虽然可能成功,却有风险。”
  “先不说能否迷惑黄巾军,让他们把大部分兵力都调到丘县。哪怕他们果真如此,漳水易守难攻,恐怕也难以渡过。”
  李儒张了张嘴,终究是没有说什么。
  其实,只要黄巾军被官兵迷惑住了,官兵大可晚上偷偷来到漳河,伐木渡河,而非直接夺取漳河桥梁。
  李儒了解董卓,知道一旦他下定决心,就不会更改,所以不再劝说。
  董卓看着帐下的心腹众人,说道:“我意采纳文优所献的中策,尔等可有异议?”
  能够保全性命,他们自然不会反对,都齐声应诺。


第83章 流言四起
  李儒提出三策之前,他早就料到董卓的选择。但是,他心中仍然抱有一丝期待。
  如今幻想破灭,他也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的谋士,献策之时往往喜欢给出上、中、下三策。
  下策,一般都是最不好的,决策之人也很少会选择这条策略。
  上策,虽然前景美好,却有很大风险,若是稍有不慎,其结果可能连下策都不如。当权者往往也不会采纳这条策略。
  而中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最为稳妥,是当权者们选择最多的策略。
  此时的陈旭,还显得非常稚嫩。他虽然有些眼光,但是与那些三国顶级谋士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就拿此事而言,他幸好没有听到李儒所献的三条策略,不然的话,肯定会吓得冷汗淋漓,羞愧不已。
  陈旭想到了开头,却没料到结局。
  他所看到的,只是李儒所献的下策。若是董卓选择那条上策,黄巾军真的要万劫不复了。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的黄巾军还能与官兵对峙,细细谋划,哪怕丢掉两座城池,也没什么。
  现在每拖一天,皇甫嵩所带的官兵,离这里就更近一分。若是真让皇甫嵩与这里的官兵汇合,黄巾军的结局将不言而喻。
  皇甫嵩不是董卓,更不比卢植差。
  就连卢植带领三万大汉精锐官兵,都能屡败黄巾军近十万大军,更何况是皇甫嵩?
  唯一值得庆辛的是,董卓并没有选择上策。他抛弃了威县的所有官兵,带领着自己的几千部曲,朝丘县赶来。
  丘县县衙,张梁等人得知董卓亲自带兵过来,脸上都很严肃。
  他们以为董卓亲征,是下定了决心要攻破丘县。几位渠帅不断督促着黄巾士卒,让他们深沟高垒,加固城墙。
  一棵棵树木被砍成几段,做成滚木,而后搬到城墙之上;一块块石头,也被百姓们搬了上来。
  受过官兵欺压的百姓,自然希望黄巾军能够守住城池,所以纷纷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帮上一些忙。
  城门口,探马来回穿梭,一日数十探。
  董卓所带兵马每日到了何处,都会有情报传到丘县之中。
  董卓军越来越近,丘县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这日,为了防止细作混入城内,除了每日进出的探马,整个丘县已经变得只许出,不许进。
  董卓帐下大多都是骑兵,哪怕带着辎重,第三日也已经来到丘县境内。黄巾军见状,紧守城池,各部人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防御官兵攻城。
  但是,官兵却对丘县视而不见,他们摆出防御的姿势,警惕防备黄巾军突然出城攻击,而后绕过这座县城了,直接往南方赶去。
  如此诡异的一幕,让黄巾军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仿佛用尽了所有力气,却一拳打到了空气之中。
  陈旭站到城墙上,紧紧盯着远去的官兵。突然,他一拍城垛,大叫一声:“原来如此!”
  自从探马报告了董卓前来丘县的人数,陈旭就一直隐隐感到不对。
  因为,董卓带来的兵马,几乎都是骑兵,而且人数也不多,只有三千余人。
  骑兵不善攻城,哪怕是一些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更何况是久经沙场的董卓?黄巾军因为这个缘故,曾经还都议论纷纷。
  直到现在,陈旭才知道,董卓这是要丢下威县的官兵逃跑啊!
  他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也低估了董卓的胆大妄为。陈旭如何都没想到,在这个天下尚未大乱的时候,董卓居然敢如此行事!
  他急忙离开城墙,来到张梁面前,将自己的猜测告知张梁等人。
  众人闻言,亦是面面相觑。
  有一个渠帅当即出声喊道:“既然这样,我们又岂能让这些官兵轻易离开?还请人公将军下令,让我带领本部人马,前去追杀董卓那厮。”
  张梁并没有因为陈旭一次判断失误,就轻视他,还是先征求他的意见,问道:“对于此事,文昭怎么看?”
  说实话,陈旭这个时候有些沮丧,也有些羞愧。
  自从被桥玄夸赞开始,到东郡屡次击败黄巾军,再到上次奇袭丘县。陈旭可谓是一直顺风顺水,以至于他有些骄傲自满,甚至有些洋洋得意。
  直到今日,被董卓军当头棒喝,他才晓得自己小觑了天下英雄。
  这时的他,才知道孙子兵法为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场之上无小事,需要谨慎再谨慎。哪怕一个小小的疏忽大意,都可能葬送全军的性命。
  好在这次董卓军只是逃跑,并没有给黄巾军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不然的话,陈旭真的要追悔莫及了。
  猛然听到张梁的问话,陈旭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看着地图,仔细思考着。
  像演义中所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每个谋士、将领,他们在思考计策的时候,都要经过仔细推敲,等确认这条计策可行之后,才会实行、或是献给自己主公。
  这不是优柔寡断,而是谨慎。
  这一次,陈旭把自己带到官兵的位置。他仔细思考着,若自己是官兵,会怎么做?
  良久,当他突然想到暗渡陈仓的典故以后,浑身上下冷汗淋漓。他猛然睁大眼睛,说道:“失策矣!”
  众人见陈旭一惊一乍的样子,以为出了什么大事,都大吃一惊,七嘴八舌的向陈旭询问,是否有什么问题。
  陈旭对众人说道:“董卓带领他的部下撤走,我等无需追击。”
  “自他领兵以来,屡战屡败,这次更是丢弃数万官兵,独自逃跑。洛阳那些达官贵人,肯定会参他一本。如此,董卓及他的部下,不足为虑!”
  “况且,董卓帐下全是骑兵,我等以步卒追击,先不说追不追得上,哪怕能够追上,亦是很难战胜。”
  “董卓这一路人马,我并不在意,我所虑者,唯曲周尔!”陈旭指着曲周,对众人说道。
  王延皱了皱眉头,问道:“可是有何不妥?”
  他以前在众人面前分析过,曲周城可谓是固若金汤。现在陈旭却说他很担心曲周城,这种说法,无疑是推翻了王延以前的分析。
  其余人等,亦是一脸不解。
  陈旭没有理会众人不同的表情,继续说道:“韩信曾经两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获得巨大的胜利。”
  “若是官兵之中有智谋之士,派兵佯攻曲周桥头,吸引曲周守军注意。而后让人在其他河段,暗暗伐木渡河,则曲周危矣!”
  众人闻言,都是心中一凛。
  陈旭继续说道:“好在官兵没有行此计策,将军可派人前往曲周送信,告知曲周守将,密切注意漳水上下河段,易于渡河之处。”
  张梁不敢怠慢,虽然他不认为官兵之中,有人能够想到这个计策。但是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