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军神 >

第388部分

三国军神-第388部分

小说: 三国军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是孔融还是伍大夫,他们站在自己立场上,所作所为都值得称赞,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忠臣之典范。
  可是站在文昭自己立场上,这两人却是不得不杀,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权势,更是为了给所有跟随他的人一个交代。
  然而在内心深处,文昭对于这些拥有汉代风骨的士大夫、名士、大儒,却是非常敬佩。
  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包容孔融这么长时间了。
  可以说,若不是与天子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节的程度,若不是百官看不清局势,强行要陈旭交权于天子,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虽然心中无奈,心中愧疚难安,文昭表面仍旧做出一副强势的模样。
  他开口说道:“少卿之死吾亦是感到十分难过,然而逝者已矣,吾纵然心中悲愤亦是徒呼奈何。”
  “而且少卿乃是自刎而死,与阿满毫无关系,尔等如此声讨阿满,岂不是在无理取闹?”
  听着陈旭这等无耻的话,纵然百官畏惧他的权势,亦有不少人满脸怒意的盯着他。
  没有理会众人的态度,陈旭再次向天子行了一礼,说道:“今日少卿身亡,臣建议先不商议军国大事,待少卿之事尘埃落定以后,再说不迟。”
  陈旭态度十分强硬,天子虽然非常不甘心,却也不敢违逆陈旭之言。此时在陈旭身上,天子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幼时令他畏惧的董卓身影。


第655章 闹事
  文昭带着麾下文武离开了大殿,丝毫没有在意百官们愤怒的神色。天子刘协望着陈旭离开的背影,心中既有悔恨,又有无奈与叹息。
  并不是天子以及百官看不清局势,不晓得陈旭不会交出手中权力。
  可是天子现在也已经没有了退路,若是他尚未及冠,还能够找借口让陈旭掌控国家军政大权。
  现在他已经及冠,若不趁着这个时候争取一下,这一辈子也就完全没有机会了。
  而且,这样还会给百官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就是他本人胸无大志,甘愿做一个傀儡。
  若是让百官心灰意冷,汉室也就真的没救了。
  刘协正是洞悉了这些,故此哪怕他知道这样行事,可能会打破双方的平衡,使得自己日后生活更不好过,仍旧配合朝中公卿,威逼陈旭交权了。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刘协现在亦是如此。
  带着麾下文武离开金銮殿以后,众人直接进了大将军府,文昭没有先商议军国大事,而是先去面见了李儒。
  李儒虽然现在已经穿上了衣服,可是光着上身在大冷天中站这么久,亦是冻得浑身僵硬。
  见到李儒脸色发紫,文昭感觉有些心痛,来到他面前轻抚其背,说道:“吾何德何能,能够得到文优如此忠诚?”
  话毕,他解开了自己外衣,亲自为李儒披在了身上,再次说道:“文优日后切不可再如此行事,不能将骂名都背在自己身上。”
  “吾身为汝等主公,自然要与你们分担一切重担。”
  感受到了陈旭对自己的关怀,李儒心中涌出了一道暖流,他觉得自己今日的付出完全值得。
  李儒郑重向文昭行了一礼,说道:“儒早已声名狼藉,纵然被天下人唾骂又有何妨?主公却是志在四海,有些事情纵然要做,也不应该污了自己名声。”
  “太师死后儒犹如丧家之犬,若非明公不嫌弃儒往日之所作所为,将儒收入麾下,并且视儒为心腹,吾纵然不死于乱军之中,也可能会遭遇饥荒而亡吧。”
  “士为知己者死,明公如此待儒,吾又岂能不以死相报?”
  陈旭闻言心中越加感动,说道:“卿不负我,吾亦绝不负卿。”
  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纵然他们没有再说其他话,也都能感受到彼此心意。
  ……
  与此同时,孔融与伍大夫之死,在蒲坂引起了轩然大波,经过朝中公卿添油加醋的诉说,将陈旭刻画成了一个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之辈。
  一时间,城中流言四起,就连太学之中也开始动荡不安起来。
  郭淮与小猫走在一起,有些忧虑地说道:“大将军如此行事,是否太过?”
  小猫经过这些年在太学之中的沉淀,早已不是以前那个挣扎求生的少年了。
  他摇了摇头说道:“莫说这些流言,可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纵然真有其事,又有何妨?”
  郭淮心中大奇,问道:“子继何出此言?”
  小猫道:“圣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关中、并州、凉州之地,百姓们谁人不对大将军交口称赞?民心所向,纵然大将军代汉自立,又有何妨?”
  郭淮却是猛然一惊,急忙说道:“子继噤声!”
  小猫摇了摇头,面带笑容地说道:“伯济出身士族,自然不了解百姓生存之艰难。就以我来讲,若非当初遭遇大将军,绝对活不到今日。”
  “再拿并州以及关中百姓来讲,若非大将军体恤民力,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又能够剩下多少百姓?”
  “恐怕在兴平年间的大干旱中,就会有无数人被饿死,白骨盈野吧。”
  “大将军说过,朝廷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汉的根已经烂掉了,纵然那些愚忠汉室之人再如何努力,亦是无力回天。”
  “因为,人心早就散了,百姓都向着大将军啊。”
  说到这里,小猫也不再理会呆若木鸡的郭淮,直接一个人离开了。
  郭淮细细思考着小猫的话,心绪也有些复杂。他出身名门望族,郭氏更是世食汉禄,对于大汉的感情十分浓烈。
  士族之间一般都是同气连枝,他们对于像孔融这样的当代大儒,都是敬重有加。
  故此,当郭淮得知孔融被逼死,伍大夫被斩首以后,心中多少还是有些疙瘩。
  可是听到小猫的一番话,郭淮心中忽然挣扎了起来。他漫步于太学之中,看着四周光秃秃的大树,久久不语。
  良久,他才叹息道:“这个天下,终究是属于天下人的天下啊。说到底,士族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罢了。”
  伸手摘掉了一棵小树上,几片所剩不多的枯黄叶子,将它们一个个扔在了地上,郭淮心中终于有了抉择。
  “乱世之中当求变,若是一味故步自封,早晚都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解开了自己的心结,郭淮顿时感觉心情舒畅了许多。
  他感受着寒冷、干燥的天气,暗暗想到:“冬天走了大半,春天还会远么?”
  就在郭淮独自一人感叹的时候,隐约之间忽然听到了一阵嘈杂的声音。
  “这些声音,好像是从太学传统经学分院那边传来的。”
  郭淮凝神细细聆听了一下,这才确定了声音的来源,他急忙大步往那边走了过去。
  ……
  太学传统经学分院之内,围拢了不少头戴高冠的士子,这个分院之内的学院,大多都是士族出身,最不济也是豪强家族。
  因为想要在这个分院读书,必须要有一定的学识才行。也只有这些家族,才能培养出有学识的家族子弟。
  贫寒之家莫说读书认字,恐怕就连饭都没有办法吃饱。
  故此,太学传统经学分院之内的学员,大多都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分院的太学生。
  而其他分院的太学生,也不愿意与传统经学分院之内的学员交往。
  孔融身为举世闻名的大儒,自然也经常在传统经学分院授课,很多学员亦是非常敬重孔融。
  他们听到孔融的死讯以后,不少人心中非常不忿,纷纷聚集了一起。
  有人在中间高台上面,厉声喝道:“少卿虽然并非典满所杀,却被他逼死,此人当诛!”
  “当诛!”
  “当诛!”
  “当诛!”
  学员们振臂高呼,一个个脸上露出了愤怒的神色。


第656章 太学生运动
  一些愤怒的学员,撤掉自己的头冠,披头散发着喊道:“孔师乃何等饱学之士,名声著于四海,却不想被典满那厮当众羞辱。”
  “典满不死,孔师死不瞑目,我等决不罢休!”
  “对,决不罢休!”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学员,那就是一呼百应。不管是谁,只要发表为孔融鸣不平的看法,都会得到众人应和。
  有一个极端士子忽然厉声高呼:“我们应当包围大将军府,为孔师请命,定要杀掉典满这个罪魁祸首!”
  只不过,对于这个士子的建议,却是应者寥寥。
  传统经学分院的太学生,虽然愿意为孔融鸣不平,却也不是愚笨之人,他们可知道包围大将军府是何等大罪过。
  单纯出于对孔融的尊重,哪怕他们行事略有激烈,也不会引起陈旭的镇压。可若是要围堵大将军府,无疑是在威逼大将军陈旭。
  稍有不慎,这种举动都可能会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甚至于会连累自己所在的家族。
  故此,听到这句话以后,根本没有几个人敢应声。
  那个喊话之人见应者寥寥,当即撕开了自己的衣服,光着上身站在原地。
  他指着自己的胸膛,满脸悲愤地说道:“孔师就是这样在朝堂上被匹夫羞辱,我等身为太学生,又岂能因为想要明哲保身,而不为天下伸张正义?”
  “本朝之中,阉党横行,鱼肉百姓,陷害公卿,权倾朝野,触者既死。饶是如此,太学前辈也敢不惧生死,屡次与宦官争斗!”
  “我等若不能继承太学之风骨,又有何面目自称太学生?”
  说到这里,那个学员涕泪纵横,而后大声咆哮道:“不管尔等如何,今日大将军若不能惩戒凶手,吾不需大将军惩罚,直接会撞死在大将军府前!”
  话毕,那人排开众人,迎着凌冽的寒风,昂首阔步往外面走去。
  其余太学生被他说得满脸通红,有不少人亦是脑子一热,大声喝道:“太学精神有我等继承,你又岂能专美于前?”
  “我等与你同去,若不能为少卿伸冤,一同撞死在大将军府门口,以死劝谏!”
  更多太学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大声咆哮着,昂首挺胸往外面走去,口中大声喝道:“以死劝谏!”
  郭淮看到眼前这一幕景象,心中一凛,知道要出大事了。
  可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学生,也管不了许多事情,只能暗自为这些人祈祷。
  东汉后期太学生运动不在少数,由于当时社会中士大夫之间,形成了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风气,在当时被称为“清议”。
  就比如,曹操就是因为许劭与桥玄的品论,而崭露头角;庞统也是因为司马徽的称赞,而扬名荆州。
  这种评论不仅仅是赞扬某个人,更多的却是批判朝政,意图传播正能量。
  而汉末的太学,就成为了清议的中心。
  可以说,太学清议是华夏古代社会,以舆论影响政治比较早的史例。
  所谓“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通过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太学生清议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就好像后世的学生运动,甚至于比学生运动更加强大。
  因为太学之中的学员,几乎每个人都是当世才俊,并且许多人的家世背景都非同一般。
  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将会是一股庞大到不可想象的势力。
  其实不仅是太学生,就连郡国学诸生,也会与太学清议遥相呼应,形成了更广泛的舆论力量。
  汉桓帝永兴元年,冀州刺史朱穆,因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势力被治罪,罚往左校服劳役。
  当时,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指责宦官集团的罪恶,赞扬朱穆满腔忧国之心,志在肃清奸恶的立场,表示愿意代替朱穆服刑劳作。
  迫于无奈之下,汉桓帝不得不赦免了朱穆。
  汉桓帝延熹五年,名将皇甫规在论功当封时,因为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被严刑治罪。
  当时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发起集会,使皇甫规得到赦免。
  正是因为太学生屡次以势压人,与宦官作对,才遭受了宦官的残酷镇压。
  汉灵帝熹平元年,因朱雀阙出现匿名书,指斥宦官专权,主持清查的官员四出逐捕,居然抓捕了千余人的太学生。
  这一次残酷的镇压,才使得太学运动从此没落。
  可以说,东汉太学生几乎是华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生革命运动。
  他们以自己的热血,自己的英勇,自己大无畏的精神,试图让这个天下更加充满正义。
  他们的英勇无谓,不只表现在聚会闹事上面,还有过真正的武装斗争。
  汉灵帝建宁元年,大儒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密谋诛杀宦官,不料事情败露导致宦官率先发难,大将军窦武被杀害。
  陈蕃听闻这个噩耗以后,带领下属官吏以及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力图强杀宦官。
  虽然最后陈蕃被杀,诸生八十余人尽皆遇难,可是却也让整个天下为之动荡,士林儒士哀哭切齿。
  所以说,汉代之儒生不仅仅主持清议,只是打打口水仗,其中还有不少能奋身以赴国难的人。
  虽然后来经过宦官镇压,太学早已落了,可是太学生那种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文昭重开太学,虽然加入了许多其他内容,可是太学传统经学分院的太学生,仍旧对于自己那些前辈的事迹,十分神往。
  故此,当他们稍微被鼓动以后,就热血涌上头脑,浩浩荡荡前去包围大将军府。
  ……
  太学之中有不少李儒布下的眼线,在太学生刚刚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李儒就已经得到了这边的情报。
  听闻太学生意欲围堵大将军府,李儒当即大惊失色,一面前去禀报陈旭,一面通知高顺,让他带领陷阵营整装待发。
  至于负责蒲坂治安的陈青,也开始频繁调动兵马,整个蒲坂城都变得有些风声鹤唳。
  “你说什么,太学生要来围堵大将军府?”
  猛然听到这个消息,陈旭震惊的站起了身体,不可思议地说道。
  李儒尚未答话,文昭就听到了一阵呐喊之声传来:“典满逼死少卿,其罪当诛!”
  “其罪当诛!”


第657章 问计司马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