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仲谋天下 >

第523部分

三国之仲谋天下-第523部分

小说: 三国之仲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在!”

  “这一战你来领兵,明日拔营,三天之内,必须抵达上庸,对上曹仁的时候,可要小心点,这个魏国大将不简单!”吕布提醒的道。

  “诺!”

  陈武目光微微一亮,连忙俯首躬身领军令。

  “将军!”董袭有些不甘心了。

  “你什么时候能沉住气,什么时候本将军让你为主将!”吕布撇了他一眼,冷然的道。

  董袭是他最看好了一个大将,此战凶猛,可是就是沉不住气,相比吕蒙和陈武这两个科班出身的大将来说,还是有些野性的桀骜。

  “是!”

  董袭被吕布的气息以震慑,有些垂头丧气的退回本位。

  “广元!”

  “末将在!”

  “汉中张鲁也不简单,魏国出兵的也不弱,想来想去,你还是随陈武走一趟,少了一个参谋,总感觉不放心!”

  吕布沉声的道。

  “诺!”石韬点点头。

  ————————————————————————————

  上庸城,城外。

  大军扎营,战旗飞扬,擂鼓涛涛,曹仁站在三军之前,目光看着城高墙厚的上庸城,神情之中有一抹凛然的战意。

  “传令,辎重一到,立刻进攻!”他冷然的喝到。

  “诺!”

  传令兵迅速的传令三军将士。

  “城内何人镇守?”曹仁目光看着斥候营主将,问道。

  从出兵到现在,速度太快,消息都有些跟不上了,不过他麾下的斥候营和鬼卒有联系,自然能得知主将之人。

  “杨柏!”

  斥候营主将躬身的回禀道:“此人乃是张鲁麾下屈指可数的猛将,一直捍卫东侧门户,麾下兵马八千,镇守上庸城!”

  “杨柏?八千兵?”

  曹仁微微眯眼,嘴角勾起了起一抹冷笑:“某就看看,你能抵挡多久的时间!”

  “将军,张绣将军辎重已经到了!”一个副将走上来,道:“攻城车,云梯,皆然就位!”

  “好,杨柏,碰上本将军,算你不幸运。”

  曹仁目光湛然而亮,冷然的道:“吾王好声好气的招降于张鲁,然而这个张鲁却始终拖拖拉拉,不愿意归降魏国,那某就先拔掉他几个大将在说,传令,立刻进攻!”

  “诺!”

  擂鼓阵阵之中,魏军发起了对上庸的强攻。

  

第七百四十一章 吴国科举引发的浪潮


  战国六年,吴国和魏国,两大霸主息战,东部安然,然而在中原西部却打的火热

  六月如火,西部的战事烈烈,并州,关中,汉中,西蜀,整个中原的西部地域,无论是明面上还是暗地里,皆然是一片烽火连天。

  并州魏国和吴国虎视眈眈,黄忠和曹洪都已经列兵阵前,等待着瓜分并州。

  关中,凉国和金国战役惨烈,长安城。

  汉中,曹仁已经打响战役,他身边驻守的吕布也在蠢蠢欲动。

  蜀国,刘璋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深宫自乐自娱,然而刘备和诸葛亮却在谋略成都,黄雀在后的锦衣卫也在虎视眈眈。

  西部的形势剧变,对于吴国来说,却并没有过于紧张,吴国都城的金陵城,却依旧的喧嚣热闹。

  一年一度的蹴鞠大赛开始了,这是金陵城之中一个最热闹的时分。

  吴国对于蹴鞠这一项运动看的比较看重,自从第一届蹴鞠开始,王族参战,天下共举,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即使当初孙权刚刚登基的时候,吴国明显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没有停止举办。

  这是吴国如今的一个热点,也是金陵城了一个繁华时节。

  不过今年的蹴鞠大赛却举办的有些逊色,本来聚集全国视线的活动,却被即将举行的科举的风头给掩盖了。

  自从教育司把天下科举的消息给散播出来,吴国上下皆然是一片震荡。

  读书人始终是如今这个时代的主流阶层,这一点即使吴国如今明显改革了不少事情,都是变不了了事实。

  举孝廉这个已经维持的数百年的官吏选拔制度,其实对于不少读书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有才而不得人举荐,碌碌无为一生的,比比皆是。

  天下读书人何其多,那么多智近乎妖的恐怕也绝对不止一个诸葛孔明。

  然而诸葛孔明很幸运,他得人三顾茅庐,请其出山。

  可是若是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他这个多智近乎妖的谋者是不是应该老死山林呢?

  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上伯乐。

  所以吴国朝堂的科举的消息一颁布出来,整个吴国读书人都开始兴奋起来,一个个磨拳搽掌,兴致勃勃,嗷嗷直叫。

  随着科举的消息通过官方邸报明发公文,一层层传达下去,还有江东日报这些报纸的大肆宣扬,吴国上下已经沸腾起来。

  孙权提出了科举制度其实是一个过渡期,是以举孝廉代替乡试和会试。最后选拔顶尖才子,与金陵城举行殿试。

  当然,他除了举荐制度之外,后来还另外在金陵城下了一道圣旨,只要愿意参加科举的学子,即使没有人愿意举荐,皆然可以在八月之前报名参加。

  八月将会举行一次这些报名者的独立初试,初试之后。成绩出众者,在九月份会和那些被各地举荐来的尖子一起进行大考。

  这就是今年真正的科举大考。

  “朝廷科举。乃是寒门读书人的一个大好机会,吾等寒窗十年,当一举成名!”

  “蔡祭酒亲自主持科举,必然公平公正,吾当一展所长!”

  “老师门下弟子众多,举荐的名额肯定没有某。某当去京城一走,科举岂能错过!”

  “这一个和天下读书人较量的机会,吾当参与!”

  “……”

  很多读书已经读了一辈子的人,都心动起来了,不少读书人赶赴京城。参加初试。

  读书是为了入仕,天下读书人谁不想要独占鳌头,谁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谁不想入朝为官高居庙堂。

  所以踊跃的人几乎超出了朝堂的意料之中。

  恐怕即使孙权蔡邕等人也想不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浪潮,科举之策会引发这么多读书人的共鸣,在朝堂之上也引发的一阵唏嘘。

  孙权接到的消息之后,才感觉,看来他之前想了有些多了,就如今这个趋势,别说寥寥几个几个德高望重的大儒来反对,就算所有大儒反对,恐怕都阻止不了这个科举的趋势。

  科举不仅仅在民间引发的躁动,在朝堂之上也引发的不少人的心思。

  在读书人心中,这是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然而在朝堂之下的一方势力眼中,这是一次较量,人才的较量。

  特别是如今吴国境内几大书院,卯足劲头,想要名下的学子在科举之上表现出众。

  ——————————————

  鹿门山书院。

  祭酒司马微和庞德公召来目前书院最出色的学子。

  “公琰,吴国此次科举,关系重大,谁能独占鳌头,随便能一飞中天,汝可有信心!”司马微沉声的问道。

  鹿门山书院出过不少人才,诸葛亮,庞统,石韬,孟建……都是人才,然而对于吴国来说,江东书院,金陵书院的分量始终比他们高那么一点。

  如今荆州乃是吴国的天下,鹿门山书院也在这屋檐下,若是不能在吴国取得成绩,必然会荣誉不保,甚至让两大书院比较下去。

  大儒也不是无欲无求的,不好利益,但是名望却不能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让郑玄蔡邕等人压一头,司马微庞德公自然也不愿意。

  “禀告祭酒大人,学生当全力以赴!”

  少年蒋琬,年仅十七,一袭青衣,头戴纶巾,笔直的身躯站在两大祭酒面前,目光坚毅灼热,神情自信凛然。

  石韬等人离开鹿门山之后,他算是如今鹿门山之中最出色的一个学子。

  ……

  金陵书院。

  作为吴国天子脚下的大书院,也是吴国如今规模最大,科目最多的一个书院,书院的祭酒是郑玄,不过郑玄已经在半隐退的状态,书院大部分的事务交给了他得意门生程秉。

  程秉是汝南。早年随郑玄读书,后来战乱,流落交州,最是士燮,士燮投降江东之后,返回江东。在江东书院度日。

  郑玄建立金陵书院,他追随老师,尽心尽力,管理书院,略有心得。

  祭酒书斋。

  程秉手握着朝堂颁布的科举条文,目光深沉,半响之后才抬头,看着自己的老师郑玄,低声的道:“老师。大王举行的这一次科举,我们可要好好表现一下。”

  “汝想要夺冠?”

  郑玄微微眯眼。

  “季常足可独占鳌头!”程秉目光湛然而亮,点点头,傲然的道。

  “马良?”

  郑玄轻轻的抚摸颌下白髯,淡淡的道:“此子年方十五,倒是一个可以造就的良才,可会拔苗助长乎!”

  “老师,当今书院。才子不少,但是能和天下读书人一较高低者。非他不可!”

  程秉已经开始接手书院了,相比郑玄,他朝气多了,好胜心也抢多了,一心一意想要把书院发展超过江东书院的影响力,这一次科举。倒是一次机会。

  马良,荆州人,在荆州没有被拿下之前,已经东来金陵,以十二岁之身。进入金陵书院就读。

  “好吧,汝让季常来侍奉某一段时间,此子有才,然而过于桀骜,老夫当压一压他的心性,不然如何面对天下文采斐然之子!”

  郑玄沉吟半响,点点头,这些年,金陵书院人才不少,但是领头的却没有几个,的确要树立一些的领头羊了。

  江东书院在吴国朝堂有大影响,是因为江东书院有独占鳌头的三驾马车,陆逊,步骘,苏门。

  “谢谢老师!”程秉闻言,神色大喜。

  ……

  江东书院。

  蔡邕离开书院之后,新任祭酒乃是盛宪,两个祭酒之间的过渡期并不难,毕竟要说起来江东书院第一任的祭酒就是盛宪。

  当年江东书院最先是盛宪建立的,后来蔡邕来了,盛宪才心甘情愿的让出祭酒之位。

  如今复位,自然也理所当然。

  盛宪面对吴国科举,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次计划,他召来的却不是在列学子,而是一个已经从江东书院出师,留在书院当教习的青年。

  严畯,字曼才。

  他曾经是江东书院第二届比较出色的学子,当年是他可是仰慕着步骘苏门等人名气而读,然而如今步骘等人跨入朝堂,步步高升,他却一直默默无闻,最后选择留守江东书院,当一个教习。

  “曼才,江东书院的名誉不能丢!”盛宪目光看着这个沉稳的青年,沉声的道:“此次,汝需夺冠!”

  “祭酒,某明白!”

  严畯年方二十出头而已,他在书院足足待了五年,他并非是一个名利淡薄之辈,只是之前感觉自己始终不如步骘几人。

  性格有些大器晚成,显得稳重而不急躁,所以一直在书院充实自己。

  他看着步骘苏门等人步步高升,心中多少有些低沉,然而桀骜的他,落后一步,并不愿意举荐出仕。

  如今机会来了,他自然要把握。

  ……

  交州书院。

  ……

  辽东书院。

  ……

  吴国的书院都开始沸腾起来,一个个心高气傲的学子都在为这一次的科举而做准备。

  不仅仅是书院,昔日读书人专利的世家门阀也开始有些蠢蠢欲动。

  江东世家,荆州世家,自然也要发挥余热,作为世家龙头,蒯家,顾家,陆家……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世家扬名的机会。

  科举尚未开始,就已经引发了吴国一拨接着一拨的浪潮。

第七百四十二章 纸上谈兵



  吴国,金陵城,王宫。

  御书房。

  六月中旬的江东,已经炎热了,宽敞的御书房,好几个孔武有力的禁卫军拿着大蒲扇在扇风,孙权都感觉热气腾腾。

  这年头,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夏日的日子,勉强靠着一碗酸梅汤,还真的不太好熬。

  不过今天孙权心情倒是比天气要高涨的多了。

  他手中拿着一份科举士子报名的卷宗,卷宗一列列,标明着士子的出身,来历,贯籍,越看他俊朗的面容笑的依旧越开心。

  “蒯次辅,看来这一次科举顺利的程度,要超出孤的意料之外,是孤多虑了!”

  科举引发的读书人狂潮,的确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本来还有不少手段去宣扬这一次科举了,然而,根本不需要。

  “这一次不仅仅是大王多虑了,我们内阁的这些老家伙都吓了一跳!”

  蒯良站在御案三步之前,对着孙权微微躬身,恭敬的道:“科举的消息一出,仅仅只是六七天的时间,就已经引发所有读书士子的躁动,现在就算有人要反对科举政策,看如今读书人赴京的势头,也没有人能挡得住!”

  科举的消息一出,引发了整个士林的狂躁,各地赶往京城赴考的读书人一波接着一波,这种狂烈的反应,不要说孙权,就算他这些读书读了一辈子的人也震惊万分。

  在这之前,他们都认为,科举是新政策,多少会被读书人给排斥,所以一直还在担心,到底如何才能引动科举政策的实施。

  然而,他们,包裹那些扬名天下的大儒,可能都低估了读书出仕的这一句话。

  读书就是为了出仕途。

  这是毋庸置疑的,多少人十年寒窗苦。只是为了一夕能站在庙堂之上,为名利,为理想,为了光宗耀祖。

  这些年举孝廉的政策已经深入朝堂人心。同时也压抑着读书人的心,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读书人多了去了,所以科举政策一出,仿佛是开闸的洪流,一发不可收拾

  吴国朝堂恐怕都没有想到科举政策会引发读书人那种想要出仕的一种狂躁的心态。

  “这样也好!”

  孙权目光灼热。如同一轮璀璨的烈阳,闪闪而亮,他笑了笑,朗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