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楚汉争鼎 >

第354部分

楚汉争鼎-第354部分

小说: 楚汉争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灭汉之后,项庄令高初镇守咸阳,令呼延引天狼军配合蒙殛夹击匈奴,又令晋襄引虎贲军西逐月氏人,他自己则在骁骑军的护卫下返回了洛阳,回到洛阳的次日,项庄便下诏令魏王、齐王、燕王、赵王、韩王、莒王、北貉王前来洛阳觐见。

诸王慑于项庄淫威,纷纷动身前来洛阳,莒王吕台是动身最晚的一个。

项政哦了一声,道:“父王,莒王仪仗已过荥阳,很快就能到洛阳了。”

项庄轻轻颔首,问:“劝进之事都安排下去了吗?诸王可有什么反应?”

项政笑笑,低声道:“都已经安排好了,诸王都表示父王进位乃众望所归。”

“哈哈,谅他们也不敢出什么幺蛾子。”项庄微笑,方今天下大定,各个诸侯国几乎都有楚国驻军。诸王又岂敢违抗他项庄的诏令?

项政想了想,又道:“父王,上将军已经挂印归隐了。”

项庄闻言脚步一顿,眸子里也不禁浮起了一抹复杂之色,喟然道:“学剑他终于还是走了么?”

对于毕书,项庄的感观是极为复杂的。

首先,项庄对毕书是极其感激的,毕书对于大楚是有极大功勋的。楚汉齐大战时,如果不是毕书在泗水战场打败了齐王韩信,项庄的统一大业很可能会化为泡影,还有孤军悬师万里,深入大漠完成对匈奴的犁庭扫穴,毕书更是替华夏族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后,项庄对毕书也是极其忌惮的,不仅因为毕书无人可及的军事谋略,更因为毕书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譬如说上庸之小败,连项庄都还在犹豫要不要整肃项羽系或者说江东系势力,毕书却直接通过一次小败将桓楚、季布这两个江东系大佬给铲除了。

毕书的这一行动显然是刻意而为之。毕书不仅借此排除了项庄的隐忧,更借此激化了跟江东系势力之间的矛盾,这才有了此后江东系势力的强烈反弹,项庄为了安抚江东系,不得不顺势而为,革除了毕书的爵位又免去了他的官职。

项庄很清楚,革除爵位、免去官职都是毕书所希望的,因为只有这样,毕书才能够无牵无挂地远离朝堂。当一个传道授业、著书立说的“鬼谷子”。

但正因为此,项庄才更加忌惮毕书,像这样文武双全、心智过人的大能,对于未来大楚帝国的威胁真是太大了,如果不是还有个白墨勉强可以制衡一下毕书。项庄绝对不会放心让毕书归隐田园,杀功臣或者不至于,但将毕书软禁起来却是必不可免。

作为一个穿越者,项庄并不想上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君臣惨剧,但现实却是极其残酷的。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项庄虽是穿越众,却也同样无法改变历史的残酷性,古往今来之所以会上演这么多的君臣惨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于父王的感慨,太子项政也是深有触动,高初、庞钰、蒙殛甚至是白墨,虽也是战功赫赫,或者英才绝纵,父王却不怎么忌惮他们,唯独上将军毕书却是父王深为忌惮的,因为毕书拥有连父王也无法企及的兵略、谋略。

不过现在,毕书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

当下项政又转移话题道:“父王,几位大臣已到上书房了。”

“哦,知道了。”项庄收回思绪,当下在项政的陪伴下直趋上书房而来。

上书房中,太师百里贤、右丞相项他、左丞相白墨、太尉项佗、太傅武涉等首要大臣正在激烈地争论着项庄的尊号,战国以前,诸侯的尊号称君或王,赢政一统天下之后首创了皇帝的尊号,项羽灭秦后又给自己上了个“霸王”的尊号。

项庄虽久有称帝之心,却鲜少在人前流露,因此五位首要大臣也分成了两派。

白墨、百里贤还有武涉明显偏向皇帝尊号,而项他、项佗则倾向于霸王尊号,个中原因不言而喻,项庄若上霸王尊号,那就是第二代,项羽才是大楚的第一代霸王,可项庄如果上皇帝尊号,就是大楚首任皇帝,就没项羽什么事了。

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到最后甚至还吵了起来。

“吵什么吵什么,有什么好吵的?”项庄进来看见五人已经吵了起来,不禁蹙了蹙眉没好气道,“尊号的事待会再定,先议国号。”

“议国号?”百里贤、白墨面面相觑,有些不敢相信。

好半晌后,太傅武涉才小心翼翼地问道:“大王打算更改国号?”

项他、项佗更是勃然色变,连声劝阻道:“大王,千万不可更改国号,不可哪!”大王竟然打算更改国号?他想干什么?难道他想跟先王划清界线?国号若改了,这江山还是大楚的江山?这天下还能是老楚人的天下?

项庄却不容置疑地道:“国号必须得改!”

项庄决定更改国号,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因为秦、齐、燕、赵、楚等都是周天子治下的诸侯国,地方色彩太浓厚了,若以楚为国号,恐怕很难获得其余各个诸侯国治下百姓的认同。

大秦帝国之所以灭亡,秦二世、奸相赵高的倒行逆施固然是最大的诱因,但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楚、赵、齐、燕、魏、韩等诸侯国治下的百姓并不认同大秦,正因为关东百姓不认同大秦,再有人登高一呼,他们就群起造反了。

在五位大臣的目瞪口呆之中,太子项政小心翼翼地说道:“父王,我中原各支素以华夏自称,不如就以华夏为国号,如何?”

项政的提议自然是项庄事先安排好的,不过项庄还是装模作样地沉吟了片刻,然后连连点头道:“嗯,华夏这个国号好,就是它了!”

白墨、百里贤、武涉、项他、项佗面面相觑,真改国号?

同样是目瞪口呆,五位大臣中间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项他、项佗是不甘,老楚人流了这么多的血,好不容易才推翻暴秦、扫平天下,结果却居然把楚国也给扫没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不成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武涉是纯粹的震惊,改国号?儿戏了吧。

白墨、百里贤却是佩服不已,作为当世大贤,以楚为国号的弊端两人当然是清楚的,不过他们绝不敢在人前提出来,甚至连私底下说说也不敢,大忌呀!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大王竟主动提出来要更改国号,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英明?

项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上前劝道:“大王,真要更改国号哪?”

“国号必须更改。”项庄两眼微眯,淡淡地看了项他一眼,道,“朝堂上还有太学里的江东藉官员、生员很可能会想不通,你务必要跟他们解释清楚,告诉他们,更改国号乃是大势所趋,绝非人力可以逆转。”

项他心头一凛,应道:“喏。”

项庄微微一笑,又道:“现在再议年号和尊号。”

“年号?”五大臣再次面面相觑,尊号他们知道,可年号是个啥玩意?

太子项政忙道:“是这样的,父王觉得以王号或帝号纪年,太过繁杂混乱,不如创出一个万世一系的年号,这样编写历法、史书时也可有序得多。”

项政话音甫落,项庄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寡人欲以秦始皇元年为皇帝元年,此后万世一系,皆奉此年号,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穿越之前,项庄读史时最头疼的就是年号,后世大明以及满清基本上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还算好,可在明以前,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好几个年号,譬如武则天,竟拥有令人发指的十八个年号,以致历法、史书乱得一塌糊涂。

所以,采用一个万世一系的年号可以说是项庄这个穿越众的历史责任。

此外,至于为什么要以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尊号为年号,又要以秦始皇元年为“皇帝元年”,那就是出于对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的极度推崇了,项庄以为,纵观华夏历史,也只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才配用来命名万世一系的年号。

第568章 内阁、武院

公元前179年元旦,楚王项庄在再三推辞之后最终接受了各路诸侯的劝进,先于洛阳东郊筑坛祭天,然后诏告天下正式继皇帝位。

同日,项庄颁下继位后的第一道圣旨,改国号为华夏。

这道圣旨在朝中引起极大的争议,江东藉的勋戚贵族、官员士绅对此极为抵触,但其他地域的勋戚贵族以及官员豪强却是赞不绝口。

次日,项庄又颁下了他的第二道圣旨,正式推行皇历,钦定以秦始皇称帝的次年即公元前220年为皇帝元年,而项庄称帝的年份则是皇帝四十二年,从此华夏族的纪年彻底走向另一个方向,五花八方的年号被万世一系的皇帝纪年所取代。

皇帝四十二年二月,经过一个多月的叙功、论功,项庄正式下诏封赏群臣,百里贤受封楚国公、蒙殛仍为秦国公、高初仍为魏国公、庞钰迁齐国公、钟离昧封吴国公、虞子期受封越国公,皆世袭罔替,食禄一万石,是为华夏帝国六大国公。

再封项他、项佗、武涉、晋襄、呼延、子车师、西乞烈、百里茂等三十六人为彻侯,皆世袭罔替,食禄两千石。

彻侯以下爵位以及封赏由武院议定。

武院是项庄想出来的武官机构,有些类似于大明的五军府,主要功能就是蓄养武将,蓄于武院中的武将平时不统兵,只有对外作战时才由皇帝授予兵符印信,然后才能前往各郡折冲府调兵。战事结束后再将兵符印信交还给皇帝。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程序,也会有特殊情况,那就是边关。

因为边关与周边蛮族领地相邻,譬如辽东、九原或者陇西等郡,战事通常会在突然间爆发,如果等蛮族打过来再上奏朝廷,然后再由皇帝选派大将统兵前去讨伐。显然时间上来不及,所以必须在边关各郡常驻武将,并赋予统兵权。

项庄效法明太祖朱元璋在辽东、九原、陇西、黔中、闽越、丹徒设六镇总兵。其中辽东镇负责攻略乌桓、鲜卑、夫余、肃慎、高句丽等蛮族,九原镇负责攻略匈奴各支,陇西镇负责攻略月氏、羌、白马等蛮族。黔中郡负责攻略夜郎、漏卧、句町等蛮族,闽越镇负责攻略山越,百越各族,丹徒镇却是水师总兵。

边镇总兵拥有统兵权,如果跟地方长官勾结在一起,很容易就能形成军事割据,所以为避免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形,项庄给负责军事的边镇总兵、负责民政的边郡郡守设置了任期年限,以五年为一任期,而且绝不允许连任!

这种“兵蓄于府、将蓄于朝”的制度虽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却可以有效地杜绝手握重兵的军阀的出现,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

此外,魏王魏错、莒王吕台、齐王田横、韩王韩信、汉王刘恒等诸侯王的王爵不除,但不准予世袭,换句话说。这些诸侯王只能确保自己一世荣华,他们的儿子就不能袭王爵,只能依靠自己的本事去获取荣华富贵了。

设置武院之后,项庄遂即开始改革文官机构。

华夏历史上的文官机构历经演变,由先秦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发展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到了明朝,最终演变成了高度完善的内阁六部制。

说到内阁六部制,就不能不提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

后人说起大明朝,第一印象便是专横跋扈的锦衣卫和阴气森森的厂公权阉,仿佛大明朝就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王朝,说起明太祖,世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胡蓝二案、剥皮塞草,仿佛朱元璋就是封建史上最残暴不仁的皇帝。

其实这根本就是满清对大明朝和明太祖的污蔑。

事实上,大明朝绝对是华夏历史上吏治最清明、田赋最低、农民负担最轻的朝代,而明太祖朱元璋,也绝对是华夏历史上最具政治智慧的皇帝!

如果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又遍修驰道,为华夏各支融合成为一个大一统民族奠定基础的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如果说兴科举、修大运河的隋炀帝是千古二帝,那么将官僚机构完善到极致的明太祖就是当仁不让的千古第三帝。

朱元璋虽然是布衣出身,可他的政治智慧却堪称空前绝后!

以内阁大学士取代宰相,以五军都督府取代大都督府,赋予低品级的御史言官无话不可说、无权贵不可弹劾的特权,设锦衣卫监察百官,又设东厂制衡锦衣卫,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的过人智慧。

尤其是设内阁大学士以取代宰相,堪称经典。

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权力就是人事任免权,通过对各级官员的任免,宰相很容易就能培植起只忠于自己的体系,进而架空皇权,等到宰相的权力渗透进了军队,改朝换代恐怕也就不可避免了。

从先秦时期出现宰相时始,到明太祖止,凡两年余年就没一个皇帝能够想出有效制约宰相权力的办法,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做到了。

以内阁大学士取代宰相,并不是将一个宰相的大权分摊给多个大学士这么简单,关键是大学士本身的品级只有五品,任免内阁大学士时皇帝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换言之,资历浅声望低的官员只要拥有皇帝的信任,也能够出任大学士。

这样一来,内阁事实上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如果不借助皇权,内阁根本就压不住六部,挑战皇权也就绝无可能了,至于六部官员,既便是吏部尚书,虽拥有无可比拟的人脉资源,可他要受内阁节制,也同样失去了挑战皇权的可能。

所以,项庄决定师法明太祖,采用内阁六部制。

当然,文官机构的改革要比武官机构复杂得多。

武院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机构,说白了就是盖几栋院子,让那些个国公、彻侯以及从太学毕业的年轻武将有个喝茶聊天的去处,武院里的军阶划分也简单,除了国公以及彻侯,底下还有将军、中郎将、校尉三个军阶。

文官机构则不同,除了内阁外,还有六部、都察院以及庞大的地方机构。

项庄从皇帝四十二年初开始改革文官机构,直到皇帝四十三年冬才完成……皇帝四十四年春,项庄称帝后第一次巡视江东。

不过项庄到的第一站不是秭陵,而是丹徒水师大营。

项庄称帝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不是从江东、巴蜀、河北移民充填边塞,更不是发兵征讨匈奴、月氏,而是假称天神托梦画了一幅太平洋海图,诏令丹徒镇首任水师总兵姜济率领五十艘大海船,远涉大洋去寻找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