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道破天机)-第2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遇到什么难处,作为司机应该设身处地为领导排忧解难。比如,遇到不好处理的费用,要学会动脑筋,不能增加领导的负担。
第四,位置要摆正。主任说:在领导面前要小心谨慎,在同事面前不能口大气粗,但在外面不能低三下四的像个小媳妇,做到内外有别。遇到个别不长眼的交警和哪个刁民找麻烦,该老太太抹口红——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的,就要毫不客气地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要知道这是领导的专车,要一点一滴地树立领导的威风。另外,要搞好和副职司机的关系,听到他们在背后议论什么人要及时汇报。记住喽,这不是打小报告,是向组织汇报情况。
第五,要析事明理。主任说:重要场合吃饭,司机不能上桌,要正确对待。自己点菜时不能超过四菜一汤,不能多开发票、多拿烟。偶尔上桌,要选择最不起眼的地方坐下来快吃、快喝(注意是喝饮料),完了赶紧下去在车里等着。要有耐心,不管等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流露出半点不耐烦的情绪。给领导开车,晚上加班比较多。据说你至今还是单身汉一个,这就好,没有什么牵挂。否则就要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不到半夜不回家。
第六,要注意细节。领导女朋友比较多,遇到领导和女朋友坐在后排时,司机要屏住呼吸,两眼向前看,不能朝两边看,更不能回头看。此时此刻,要切记把反光镜翻上去,以免看到不该看到的镜头。停车后,司机下车的动作要麻利,以最快的速度帮领导打开车门,同时把手举起来,护住领导的头颅,以免发生流血事件。
第七,要勇于承担责任。主任说:领导日理万机,外出应酬比较多,带着你去不方便是小事,主要是为了让你休息好。因此,领导经常要亲自开车。领导开车是业余的,车技显然不如你,加上没日没夜地工作很疲劳,又免不了喝点小酒什么的,一旦发生违章和交通事故,身为领导的司机不能胆小怕事往后缩,应当挺身而出,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来。有人说这是“舍卒保车”,这是不对的。就算是,那也是为了顾全大局,让领导更好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
主任还说:总之,作为领导的司机,一定要把好方向盘,虽然平时苦一点,累一点,没有多少自由,但干好了,有什么好事情,领导自然会想到你,不会亏待你。另外,还特别要提醒一句,现在外面的人老是盯着你们这些给领导开车的司机,说什么公务用车占三分之一,办私事三分之一,司机用车三分之一,话很难听。为此,你作为司机,有时个人用一下车情有可原,但要适可而止,控制好频率,总量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以实际行动来回击那三个三分之一。
最后,主任好像对我矮胖的体形有点不太放心,说我的年龄看上去和领导差不多,尤其是肚子看上去比领导的肚子还要大,提醒我以后要注意加强瘦身锻炼。我知道主任是啥意思,所以每次跟领导下去检查工作,下车后我都故意磨磨蹭蹭,放慢脚步,保持一段距离,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有可能发生的误会,以为我是领导,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慌不迭地先跟我握起手来,把真正的领导晾在一边。
对上司该用什么样的表情
这是个简单得都无法回答、幼稚得还有点滑稽的问题。最佳的答案当然是笑的表情了。但细细琢磨.对上司经常笑也并非保险之举。一般而言,下级见到上级.往往有些紧张.所以笑得就不太自然和标准.你以为你是在微笑,可上司也许感到你是在冷笑.嘲笑.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那可就麻烦了。在人的表情大餐中,微笑是甜食.但最容易吃腻的就是甜食。就算你是一丝不苟的微笑.可面对上司老是一副微笑的面孔.上司也会厌烦.他可能认为你是在巴结,是在献媚.是在讨好,进而.上司会觉得你老实。俗话说:人老实有人欺,马老实有人骑。老实是个尴尬的优点.这会让上司觉得你无能和软弱,于是.有些吃亏的活儿.就会毫无障碍地分配到你头上。
看起来.你在上司面前还是少笑为妙.你的表情要严谨而严厉.甚至做愤怒状。这会令上司感到你不是好惹的.不是随意可欺的平庸之辈。肯定地说.上司尽管不会喜欢你.但却会重视你的存在,而且不敢轻易地得罪你。也许上司还会先客气地对你微笑.对你点头打招呼。然而细细琢磨.这可能不是件好事.因为你的严厉表情使上司对你产生恐惧.那不是件要命的事吗?
你想.上级怕下级.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倘若上司真的对你产生了恐惧,那你绝对完蛋。因为你和上司对阵只能是明的。可上司却可以来暗的,他笑嘻嘻地就能让你倒大霉。说不定你就是倒了八辈子霉.还得感谢他呢。所以。一些人在酒桌上经常开玩笑说.上司要是频频地表扬你.你可就不妙了!
聪明人说.我不对上司笑也不对上司怒.我表情平静,平静得没有任何表情,上司还能挑我什么毛病?我想.这也许更麻烦。没有表情的脸会让人感到麻木,感到冷漠,感到不可捉摸。上司也是人.他当然也会有这种感觉。一旦有了这种感觉.上司就揣测你的心理,麻木往往是与工作没有积极性联系在一起的.冷漠更是与骄横自大相关,不可捉摸就是深不可测。当你的上司认为你不积极工作.认为你目空一切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认为你老谋深算.难以控制,你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掌握权力的上司就像站在梯子中间.随时会上去也随时会下来的。说句公道话,上司活得也不太容易,有时心理要比下级还紧张.还疑神疑鬼,如果你的表情使用不当,让上司产生怀疑.确实是个大麻烦。
也许有入质疑.笑也不行.怒也不行,不笑不怒还不行,我们这不是无法活了吗?当然有法活下去,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大事.却总是在一丝不苟地前进。最关键最绝妙的方法其实也最筒单.那就是现场发挥,灵活运用。也就是说要将所有的表情变换使用。
你有时微笑.有时愤怒,有时可以把你活跃得像浪花飞腾。有时又平衡得像一张铁板。这要看上司的情绪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表情。上司对你微笑时,你要做惭愧状.这会使上司觉得你是腼腆和谦虚。上司对你愤怒时,你要苦笑讪笑,这会使上司的愤怒时问缩短。但上司要是平静下来,你一定做出点愤怒恼怒和愠怒状.这会使他感到你确实是受了委屈。总之.人类的表情很丰富.你一定要丰富多彩地表现。不过,对真正有学问、有水平、有真知灼见的上司.你就别玩弄你那张可怜的脸了.干不好工作,你就是把脸皮扭成麻花也白搭。
习惯
最近在街上看到一本畅销书,书不厚,价钱也不便宜。翻过来调过去讲着一个“习惯决定命运”的道理。作者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成功的习惯,而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好。”据说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就是总结出了哪些是成功的习惯,哪些是失败的习惯。
我简直不明白怎么会有人去买这种愚蠢的书。什么叫“成功的习惯”?拿破仑称霸欧洲的时候是什么习惯?后来他兵败滑铁卢的时候又是什么习惯?到底什么叫良好的习惯?
衣着不整,随意乱发脾气,对生活不负责任,经常烂醉如泥属于良好的习惯吗?在我读过的名人传记中,有以上坏习惯的人多了去了。比如爱因斯坦,从来不知道把自己穿得像个人样;再比如说丘吉尔,喜欢泡在浴缸里发表政见,为了迁就他这一特殊的习惯,秘书只好在他洗澡的时候陪在一旁以随时记录有价值的思想;另外如贝多芬、卢梭、高更等,在他们身上随便找一找,就能抓出一大把坏习惯来,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因为这些坏习惯,使得自己的生活遭人误解和非议,你能说这些习惯是成功的习惯,或者说是失败的习惯?
我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就必须按着别人的要求养成自己的习惯。别人吃饭的时候,你也要吃饭;别人睡觉的时候,你也要熄灯;别人要做扫除的时候,你也要撸胳膊挽袖子。你不能说我的习惯和你的不一样,但是当你稍微有了一点资本以后,你就可以让别人习惯你,而不是你去习惯别人。这就像演员上戏,没有名声的时候,只好去巴结导演随叫随到;有了名声,就可以跟人家谈“档期”了。
人的一生就是在“习惯别人”和让别人“习惯自己”中度过的,只不过有的人在“习惯别人”的方面做得好一点,有的人在“习惯自己”的方面表现得突出一点,如此而已。而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从“习惯别人”开始到最后使别人“习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失败的人莫过于从“习惯自己”开始到最后不得不去“习惯别人”。从“习惯别人”到“习惯自己”,那是顺风顺水,而从“习惯自己”到“习惯别人”,那可是马不喝水强按头,难受啊!
28。19官场趣谈(十九)
“官书”、“官学”与“官风”
看到这个题目,恐读者一时难解其意。所谓官书、官学,即指官员写书、拿学位。写书与拿学位,本是司空见惯之事,为何会把它与“官风”扯到一起?在笔者看来,如今某些官员写书拿学位,已非比寻常,实在有议一议的必要。
农人种田,学者著书,各有分工,自古亦然。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官员出书,却忽然火爆起来。而且数量之多,部头之大,就连那些专事学术的人,也难以望其项背。本来,官员平日事务缠身,能忙里偷闲,著书立说,是一件可敬可叹的事。可问题在于,时下官员出书虽有佳品,但大多数,却是些滥竽充数之作。
早些年,大学生凤毛麟角,那时官员拿文凭,至多还是本科,后来大学生多了,本科已稀松平常,于是官员就去拿硕士。近年来,社会上又热衷博士头衔,故机关干部攻博又是一窝蜂。有人曾把国内的博士分为三类:一是学子攻博,曰学博;二是老板攻博,曰商博;三是官员攻博,曰官博。不可否认,官博之中,确有不少真材实料,但浑水摸鱼的,肯定也不少。
写书与读学位,按理都是些苦差,无心做学问的人,是用不着凑热闹的。可如今官员为何对出书、拿学位情有独钟呢?站在经济学的立场看,出书、拿学位的背后,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利益的驱动。不过这里的利益,并非官员赚稿费养家餬口,也不是拿文凭评职称。官场的利益最大化,是职位的最大化。就是说,官员出书拿学位,大多是奔着升官晋职去的。
那么,出书、拿学位与官员的升迁有何瓜葛呢?
改革开放后,中央一手抓经济改革,一手抓干部制度改革。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对干部队伍建设,明确提出了“四化”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中的“知识化”与“专业化”,就是指当官要有学问。如何才算得有学问呢?我曾说过,官场如商场,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是说,选官的人与被选人之间,信息是不充分的。下级要想得到提拔,就得向上级显示出自己“有学问”的信息。可显示信息就像商家做广告,推介策略大有讲究。
比如,下级向上级表示有学问,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多接近领导,让领导了解你的学识。二是出书、拿学位。多接近领导,需要寻找机会,而这种机会,不是人人可以寻得。再说,与领导面对面沟通,须得有真本事才行,要是只有半桶水,万一被领导看出破绽,露了马脚,就会弄巧成拙。而出书拿学位不同,看一个人有没有知识,懂不懂专业,著作与文凭,最有说服力。要是你有专著问世,有了博士头衔,即便跟领导接触不多,在领导眼里,你也是专家型干部。
既然出书、拿学位是“显示”学问的上选,那么官场中人,自是要你追我赶,唯恐落后。有学问的,可以自己动笔;那些没学问的,就剪刀糨糊,拼拼凑凑。反正手中有权,花钱买个书号,美其名“合作出版”,再找下级单位一包销,就算大功告成。要不,就干脆请人捉刀,代写书稿。不久前,南方一家报纸曾有披露,某官员为了出书往上爬,可肚子里又没多少墨水,于是不惜重金买书稿。结果事情败露,升官不成,反落了个撤职处分。
更具讽刺的是,某些腐败分子想升官,也打起出书的主意。原河南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李国富,跌落下马是因为索贿受贿,他分管基建,借办公楼装修,大行收贿,转手又去跑官,可他为了升官,还出版过两本专著,其中一本,竟是《反腐败论》。
官书如此,官学亦然。有些人本来不学无术,也不愿读书,可为了拿文凭升官,只好考试请枪手,听课请助手,作业请帮手,就是自己不动手。结果文凭拿了,官也升了,可仍是腹中空空,学问了了。这不仅令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忿忿不平,而且毁损了大学的名节,搞坏了官场的风气。
事实上,一个人的学问,与他是否出书,是否有高学位,并无必然联系。古往今来,有学问而述而不作的,大有人在;有大成就而无高学历的,也不乏其人。据我所知,毛泽东就只是中专毕业,周恩来生前也未出版过什么书,还有美国前总统里根,出身演员,既无高学历,更无专著问世。可谁能否认,毛泽东、周恩来是一代政治伟人?里根是一位成功的美国总统?所以,不出书不等于没学问,没有高学历不等于没大学问。
当然,我并非反对官员写书拿学位。倘若确有真知灼见,能把它写出来,交给出版社发行,对国家民族是一幸事;若真有兴趣读书,为学得知识,去拿个博士学位,也未尝不可。我们要警惕的,是有人把出书作为升官的筹码;把学历作为往上爬的阶梯。
搞现代化建设,要求干部知识化、专业化,是对的。但如果把知识化、专业化等同于出书和高学历,那未免就简单化了。眼前的难题在于,不看专著与学历,干部部门在选人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