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长沙会战 >

第2部分

长沙会战-第2部分

小说: 长沙会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
  日军中国派遣军由于确保占领区安全和扶植傀儡政权的需要,对华中地区极为重视。当时,武汉外围的中国守军,长江以南是陈诚、薛岳指挥的第9战区,长江以北为李宗仁指挥的第5战区,这两个战区的兵力加起来近100个师,并对日军第11军形成了一种包围态势。
  为了打破这种不利态势,中国派遣军指示第11军不断地对周围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打击,以动摇国民党军的抗战意志,迫使蒋介石早日妥协屈服,并推进汪精卫伪政权的出笼。
  日军第11军针对当时的情况,将打击的重点放在以长沙为指挥中心的第9战区。因为长沙是中国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攻占长沙,一方面可以南攻衡阳,西指常德、桃源,扼两广之咽喉,控四川省之门户,将中国军队压迫在川黔境内;另一方面,当时第9战区为中国战场的主体,中国守军近四分之一兵力都在第9战区。日军企图通过进攻长沙,达到击溃、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之目的,最终早日解决中国事变。
  为此,日军第11军先后于1939年9月、1941年9月、1941年12月对长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即长沙会战。
  薛岳接待外国记者
  日东条英机(前排左三)内阁成立。
  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南岳召开军事会议。第3和第9战区的司令长官、军团长、军长、师长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也应邀参加。会议在蒋介石主持下着重从军事角度检讨了过去抗战的得失,判断了当时战争的形势,确定了以后二期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并据此调整了部署。
  蒋介石在会上提出了划分抗战阶段的设想。他说,此次抗战,依照预定的战略政略来划分,可分为两个时期,从“七。七”事变到日军占领武汉、岳阳为止,是抗战的第一时期,此后属于抗战的第二期,即“我们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第二期抗战的战略方针是:“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
  这个方针的特点在于,注意了游击战争的作用,决定派遣部分力量争夺敌后控制权;对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虽然要求发动有限攻势,但侧重于整训部队、恢复和培养战斗力,亦即保存实力,这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一直强调的核心问题。
  按照战争形势的变化及新战略方针的要求,南岳军事会议决定重新划分战区,调整部署。此次全国共划分成第1、第2、第3、第4、第5、第8、第9、第10战区;敌后新设鲁苏和冀察战区。
  继南岳军事会议之后,1939年1月下旬,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会议内容涉及第二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其主要议题是抗战和党务问题。在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五届五中全会表现出积极与消极方面交相并存的双重性。
  在抗日问题上,五届五中全会基本上坚持了继续持久抗战的立场。武汉会战后,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着重从政治上进行诱降。中国国内、尤其是国民党内妥协求和的空气再度上升,对此,五中全会在其宣言中重申:“吾人所求为合乎正义之和平,非屈服之和平,屈服只以助长侵略。中国若怵于日本暴力,以屈服谋一时之苟安,则将降为日本之殖民地。”表达了坚持抗战的意向。蒋介石也在题为《以事实证明敌国必败我国必胜》的开幕词中,批评了对日和平的倾向,表示要坚持抗战。不过,蒋介石虽然当时反对对日妥协,但并未完全排除与日本谈判求和的可能性,问题在于时机和条件。
  1939年10月,国民党军第2期整训完成,部队战斗力有一定提高。适值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可能增兵再攻长沙。为进一步消耗日军,乃决定将整训部队主力分别拨归第9、第5、第3战区和第2战区,准备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全面对日军发动冬季攻势。上述4个战区为主攻战区,其他战区实施助攻。
  此次冬季攻势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军队的战斗意志,均大大超出日军意料,给了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
  为总结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探求日后抗战方略,1939年10月末至11月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岳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强调,一定要切实执行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确定的第二期抗战军事战略。同时蒋介石还提出了欧战爆发后中国应采取的战略。他说:“我们的战略亦就是要使中国抗战能达到与世界战争同时结束的目的。在欧战没有结束,世界问题尚未解决以前,我们若急求速了,妄想与日本妥协讲和,这就是自取失败,自取灭亡!”
  在1939年11月中旬召开的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上,蒋介石重申了一直要打到欧战结束的战略思想,并强调在此期间,中国要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力量。
  正是在上述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第9战区先后与日军第11军进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何应钦检阅部队
  1939年何应钦在浮图关检阅部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湘、鄂、赣三省已成为中国正面的主要战场。根据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重新划分的战区情况来看,赣西北、鄂南及湘省全境为第9战区的防区。第9战区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司令长官部设于湖南省省会长沙。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赋予第9战区的任务是:保卫湘赣,尤以长沙附近为要。
  为了确保长沙,第9战区以湘北为主战场,利用幕阜山、大云山、神鼎山、飘峰山及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四山、四水”的天然地障,采取机动防御作战方针,抵抗日军的进攻。
  当时,第9战区共有21个军又3个挺进纵队(相当于3团制的师),总兵力为52个师。其大致部署情况是:
  岳阳方面,以关麟征的第15集团军为主,张耀明第52军、夏楚中第79军在新墙河一线,陈沛第37军在汨罗江一线。另外还有杨森的第27集团军,其所属第20军对咸宁、崇阳方向防御,第73军在渣津附近地区。
  赣北南昌方面,有卢汉的第1集团军第58、第60军及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第49、第32军;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辖的第74军部署在万载、宜春、上高地区;另外还有湘鄂赣边区挺进军第2挺进纵队担任游击任务。
  武宁、修水方面,为王陵基的第30集团军第72、第78军及湘鄂赣边区挺进军所属第8军和第l、第3挺进纵队。
  另外第4、第70、第99军等作为机动部队,分别集结于长沙以南、以东的湘潭、株洲、衡山、衡阳等地。
  日军占领武汉后,随着战场形势的相对稳定,国民党军队按照第二期抗战的方针,对企图巩固占领区的日军展开了频繁攻击作战。从1939年开始,在长沙中游的武汉外围地区,江南的第9战区和江北的第5战区不断攻击武汉地区的日军。
  到1941年夏,第9战区的部队亦有些变化。第15集团军及第1、第19集团军各有一部被调走,不过,该战区仍有9个军,另外还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辖的2个军归其指挥。其大致部署情况是:赣北为第72、第78、第74、新编第3军;鄂南为第20、第58军;湘北有第4、第99、第37、第26、第10军;另有湘鄂赣边区挺进军在湘鄂赣边区活动。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前,第9战区部队又有些调整。罗卓英第19集团军所属新编第3军等驻防赣北;王陵基第30集团军第72、第78军仍在修水及其附近地区;杨森第27集团军第20、第58军部署在湘北新墙河防线;第37军仍在汨罗江一线;第99军在湘阴一线;另有第10、第26军等部作为机动部队,在长沙附近驻守。
  就双方的兵力数量对比而言,第9战区一直都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章 战况总览
  胜利回长沙
  中国军队胜利回长沙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采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1939年9月中旬,日军第11军抽调第6、第33、第106师团主力和第3师团上村支队、第13师团奈良支队、第101师团佐枝支队等共约10多万人的部队,在其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以“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法,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了进攻。
  此次作战,冈村宁次以湘北为主战场,欲在汨罗江畔平江周围地区围歼第9战区第15集团军;以赣北为辅战场,在消灭高安附近守军后,转向修水上游策应湘北方面作战。部署在主战场的兵力有第6师团、上村支队、奈良支队、第33师团(在鄂南方向)等部队。辅战场为盘踞江西之靖安、奉新、高安、武宁等地的第106师团及配属该师团作战的第101师团佐枝支队。此外,直接支援第11军作战的还有陆军航空兵第3飞行团及海军一部。
  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 (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为司令长官)为了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了30多个师又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了此次作战。
  当时第9战区的兵力部署情况是:
  第15集团军在新墙河南北两岸占领阵地,对岳阳方向进行防御;第27集团军在平江以北之九岭、南江桥一带占领阵地,对鄂南通城方向进行防御;第30集团军在渣津、修水一线对赣北武宁方向进行防御;第1集团军在奉新以西,沿溪李——莲花上——罗坊——会埠之线由东向西展开,守备进出九岭山的交通要冲;第19集团军位于南昌西南外围,主力集结于浙赣路樟树镇(清江)地区。
  另有6个军又1个师共15个师为战区总预备队,分别集结于长沙以南以东的湘潭、株洲、衡山、衡阳,浏阳,及赣北上高、宜丰、万载等地。
  9月14日夜,第一次长沙会战首先在赣北揭开序幕。从18日开始,湘北日军主力第6、第33师团及奈良支队、上村支队等先后向第15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在新墙河、汨罗江两岸血战9天。28日,当日军突过汨罗江继续向长沙推进时,在福临铺、金井、捞刀河等地,多次受到第9战区军队的伏击、侧击和夹击,再加上补给不济,日军逐渐陷于困境。冈村宁次遂于29日下令撤退。30日,湘北和鄂南日军会合于三眼桥,一部越过捞刀河占领永安市。日军于10月1日开始撤退,第9战区军队随即展开追击。10月9日前后,日军大部兵力撤回到新墙河北岸。10月15日,战场全部恢复战前态势。
  1、赣北作战。9月14日夜,日军在赣北开始钳制性攻击。第l06师团以主力由奉新、靖安一线西犯,至18日,已先后侵占第l集团军守备的会埠、上富、村前街等地,威胁高安左侧背。同时,第l01师团佐枝支队从高安东北之大城镇向祥符观第32军阵地做牵制性进攻,并于18日占领祥符观,继续向高安逼近。19日,第32军放弃高安,退至锦江南岸。
  日军第106师团主力与佐枝支队在高安会合后,即以佐枝支队在奉新西南地区实行防御作战,以1个旅团开赴武宁,主力则在上富镇附近集结,准备西进。第32军则趁机于22日晨克复高安。
  23日,日军第l06师团主力开始向修水方向西进。在随后的两三天内,日军一部攻占上富、横桥、甘坊,一部经九仙汤、沙窝里突进至修水东南约30公里处的黄沙桥。为阻止日军继续西进,第9战区前敌总司令罗卓英调集3个师的兵力向甘坊一带日军反击。虽然未能克复甘坊,但也拖住了日军第106师团的西进步伐,使其未能远行。
  随后,第9战区调集重兵,逐渐将日军第106师团包围于甘坊及其附近地区。但是,该师团于10月3日冲出重重包围,并继续西进。
  10月6日,日军第106师团在第33师团的策应下,分三路开始向奉新、靖安、武宁撤退。国民党军各部尾随追击。至10日前后,双方逐步恢复原阵地。
  2、鄂南作战。在通山、通城地区的日军第33师团于9月21~22日开始出动,进攻第79军前进阵地。随后,日军相继攻占麦市、桃树港,并继续向福石岭攻击。日军第33师团企图楔入渣津,切断第9战区湘北、赣北间主要联络线,尔后向平江地区进攻,协同其进攻湘北的日军夹击国民党第15集团军。
  至27日,日军第33师团屡攻福石岭不下,便以主力绕福石岭以西向南突进,攻占龙门厂。30日,攻占朱溪厂,主力进入长寿街、龙门厂、献钟一带,在献钟以西三眼桥与奈良支队先头部队会合。此时,尾追日军第33师团南下的第79军,开始由西向东,对嘉义、献钟一带的日军进行攻击;第20军由东向西,向长寿街、龙门厂、朱溪厂日军攻击;第8军则由通山以东地区兼程南下,准备协同第20、第79军夹击日军第33师团。
  10月1日,第79军一部连克桃树港、麦市,断敌退路。在献钟之日军窜抵平江,余除一部窜返通城外,皆溃窜于山岳地带中。
  2日,第33师团被迫后撤。后经渣津东攻修水策应第106师团撤退。第79、第8、第20军及第30集团军互相配合,多次对撤退的日军进行截击、夹击,并先后收复献钟、修水等地。10日,撤退的日军大部逃回通山、通城一带原防地。
  修水之战惨烈场景
  修水之战攻城的惨烈场景
  第二次作战,日军最初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为保密起见,将其称为“加号作战”,1941年9月29日,日军将其正式定名为长沙作战;中方将其称为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日,突破新墙河防线的日军沿黄市、大荆街、关王桥一带进逼汨罗江北岸,其第3、第6师团各一部则进至汨罗江南岸新市、颜家铺、浯口各附近。第5战区令第20军配合第4、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