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社尔厌恶地抽了抽鼻子,用手指将于程的眼球推回眼眶内,合上他的双眼,然后抬起身体示意可以离开了。回到楼上以后,巡吏长指着地上说:“我们还在这个人的柴堆里找到些东西。”
在旁边地板上扔的是于程的遗物。搁在最上面的是一盘异常结实的麻绳、两把抓钩与一袋滑粉,还有一个布包。阿社尔把它打开,发现里面是三根制作精良的铜针,两寸见长,针上有倒钩与凸刺,不知道做什么用的。
“这是做什么用的?”阿社尔指着铜针问。周围的人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阿社尔没办法,只好将盛放着铜针的布包小心地折好,揣到怀里,在竹简上敲了一个“物证已取”的印鉴。
“尸体你们就地烧了吧,骨灰回头叫他们乡里的人来取。其他遗留物先存放到你们这里。”
阿社尔交代完以后,转身离开了卫所。他在门口把自己的坐骑从柱子上解开缰绳,翻身夹夹马肚子刚要离开。忽然那名年轻巡吏从门里追了出来,叫着请他留步。阿社那牵住缰绳,就在马上问道:“你还有什么事吗?”
年轻巡吏把吏帽捏在手里,有点犹豫地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线索……其实只是个小细节……可能无关紧要。
“要紧与否,这个由我们来判断。”
“唔,是这样……”年轻巡吏呼出一口气,“那个樵夫被我们逼到跳崖的时候,我站的位置离他最近,我听到他临跳下去之前喊了一声‘师君赐福’。”
“师君赐福?你确定没有听错吗?”
“绝对没有,我那时候离他也就十几步的距离吧。”
阿社尔点点头,掏出马匹挎袋里的笔墨,把这句话写在袖口,然后策马离开。
回到靖安司,阿社尔将在卫所看到的情形汇报了一遍,并把那三枚铜针拿给荀诩看。荀诩接过铜针和裴绪在灯下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个究竟。这时候又有好几份报告送到荀诩桌前,荀诩看看这些堆积如山的报告,按按太阳穴,叹了口气,对阿社尔说:
“你也看到了,我这已经快忙得象丞相府了……这样吧,军技司的谯从事今天在南郑公干,你叫靖安司开封信给你,去问问他看。技术方面他是最权威的。”
“不过……”阿社尔看看外面天色,有些为难,现在已经接近午夜了,正常人都已经安息很久了。
荀诩没有回答,只是挥了挥手,叫他快去办理,然后又埋到了案几前。阿社尔没奈何,重新将布包揣进怀里,找裴绪开了一封信,然后前去找谯峻。
谯峻今天到南郑的目的是向诸葛丞相汇报军器研发进度,晚上就下榻在丞相府附近特别为他安排的馆驿之中。阿社尔骑马从“道观”一口气飞奔到馆驿之前,只花了四分之一个时辰不到。他一到目的地,就直接跑到馆驿大门口砰砰地大声拍门。
等了半天,才见
“这是紧急公务!”
阿社尔甩脱老卒,大步走到左边第三间房。谯峻毕竟是一司之长,阿社尔也不敢太过粗暴,先是轻轻地叩了叩门,见没动静,又加重了力度。一会从屋内传来一个老人愤怒的咳嗽声。
“咳……咳……谁在外面捣乱!?”
“请问是军技司谯从事吗?”
“现在是什么时候!滚!”
“在下是靖安司的人,找您有紧急公务。”
屋子里的声音忽然沉寂下来,忽然门唰地一声被拉开,只披着一件羊皮袄的谯峻出现在门口。这个老人两团眉毛纠在一起,咆哮道:“深更半夜把老夫从被子拉起来,到底你们靖安司有何贵干?”
阿社尔把布包拿出来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是想请您鉴定一样器具。”
谯峻一听,怒气在一瞬间消失。他从阿社尔手里接过布包打开瞥了一眼,一言不发,快步转身到馆驿中的案几之前,将灯点燃,跪下来全神贯注地摆弄起那三枚铜针,不再理睬阿社尔。
“真是个典型的技术官僚。”阿社尔站在他背后感叹道。
大约过了三柱香的工夫,谯峻把手里的铜针放下,转过头来问道:“你们是从哪里弄到这些玩意的?”
“是从一个樵夫手里得到的。”
“樵夫?”
“对,准确地说是在他的随身柴火里搜查出来的。”
“这不可能。”谯峻断然说,举起其中的一根铜针,“要制成这么精细的铜器,从冶炼到打磨是需要很高技术能力和必要工具,绝不是个人所能拥有的。”
“可事实就是如此。”阿社尔礼貌地回答,“您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吗?”
“唔……”谯峻抿着嘴唇想了想,说道:“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从它的形状和大小考虑,应该不会是某一件机械的零件,更像是一把工具。你看,铜针尾部正适合一个人用拇指与食指夹住,而这个倒钩明显是用来做拔、带之用的。”
“难道是掏耳勺?”阿社尔话一出口就后悔了,生怕自己信口胡说惹恼了这个性格古怪的老头子。出乎他的意料,谯峻没有发作,反而陷入沉思。忽然,老人“啪”地一拍案几,桌上的烛光猛地颤悠了一下。
“对了!你说的对!”
“啊……难道真的是掏耳勺……”
“不,你提醒我了。”谯峻一涉及到机械就会变得健谈,兴奋得像孩子,“这东西与掏耳勺差不多大小,形状也很接近。也就是说这件工具是用于类似于耳洞之类的细长空间进行精密的调校作业。”
“也就是说……”
“是锁孔。”谯峻严肃地说道,“而且是专用于金属簧片构造的锁。”
阿社尔听到这个结论,有点发愣。老人站起身来,叫老卒拿一把锁头过来。很快老卒颤巍巍地捧来一把双拳大小的蝶翅铁锁递给谯峻。谯峻将铁锁锁住,然后把三枚铜针依次插入锁孔之中,互相支撑;然后他轻轻地以一种奇妙的韵律摆动其中的一根,只听喀的一声,锁应声而开。
谯峻回过头来,冲阿社尔颇有深意地点了点头。
阿社尔带着这一发现回到“道观”,恰好赶上靖安司的忙碌告一段落,值班的各人都歪歪斜斜地靠着柱子或者伏在案上昏睡。他径直走过这一群人,来到荀诩的房间前。荀诩还没有睡,他与裴绪两个人正埋在无数的卷宗与竹简里,提神用的亢神香悠然自屋角的香炉里飘扬而出。
“荀从事,我回来了。”
“哦,你回来了?”荀诩继续在翻着竹简档案,“怎么样?谯峻看出来什么吗?”
“是的,根据他的判断,这三枚铜针是用来开锁的。”
一听阿社尔的话,荀诩猛地把头抬起来,神色讶异:“你说这是开锁用的?”
“不错,而且是专用于金属簧片结构的锁。”阿社尔又补充了一句。
荀诩把这三枚铜针掂在手里,感觉到有一丝模糊不清的头绪若隐若现,但又说不清是什么。裴绪在一旁将两卷竹简拢好,拨了拨烛光,也凑过来。他提醒荀诩和阿社尔说:“南郑普通民家用的多是竹锁或是木锁,像这种复杂簧片结构的铁锁,一般只有府司之类的官方机构才会使用。”
他说的不错,现在靖安司就用的是这种锁。荀诩立刻从后房的木箱上取来一枚,阿社尔学着谯峻的手法用三枚铜针插进锁孔,然后缓缓拨动。开始时候失败了好几次,不过很快他掌握到诀窍,顺利地把锁弄开了。
荀诩盯着被三根小铜针轻易征服的大锁,不禁叹息道:
“裴都尉,记得提醒我,这件事一结束就把这个家伙调到其他司去,太危险了。”
阿社尔嘻嘻一笑,想伸手去拿那锁头。一抬袖子,他猛然看到自己写在袖口的那四个墨字,一下子想起来那年轻巡吏所说的话,连忙对荀诩说:“哦,该死,我忘了那樵夫的事情还有一个细节。”
“唔?怎么?”荀诩一边随口应道,一边也学着阿社尔的手法,将铜针伸入锁孔捅来捅去。
“据追击的巡吏说,于程在跳崖之前大喊了一声‘师君赐福’。”
一听到这里,荀诩的动作陡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混杂着惊愕与激动的神情。他“啪”地把东西搁到一边,站起来双手板住阿社尔的肩膀,大声问道:“你确定是这四个字吗?”
“……唔,因为那个人当时距离他才十几步。”阿社尔被荀诩的反应吓了一跳。
荀诩松开他肩膀,背着手在屋子里急促地来回走动,嘴里还念叨着什么,这是他心情激动的表现。阿社尔有些莫名其妙,就问裴绪。裴绪大概猜出了八九分,但他只是丢给阿社尔一个眼色,让他自己去问。
“荀大人,您想到了什么吗?”
荀诩听到问话,这才停住脚步,勉强抑制住自己的兴奋,说道:“你可知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阿社尔是南蛮人,虽然对中原文化颇多涉猎,可毕竟不很精熟。
“‘师君’这个词,是张鲁创的五斗米教专用术语。他们的普通信徒被称为‘鬼卒’,中级领导者被称为‘祭酒’,而身为最高精神领袖的张鲁则被信徒们称为‘师君’。他死以后,他的儿子张富继承了这一名号,至今仍旧在被汉中的地下五斗米教徒所使用。”
“也就是说,这个于程是五斗米教的人?”
“不错。”荀诩严肃地点了点头,“五斗米教的人携带着专开府司专用铜锁的器具企图穿越青龙卫所,这本身就足以让人怀疑。要知道,在青龙卫所附近的正是军器诸坊的总务所在,而弩机图纸就恰好存放在那里。再考虑到魏国间谍与五斗米教之间可能的合作关系……”
“那……我们必须立刻去通知军器诸坊严加防范!”裴绪站起身来。
“且慢……这对我们其实也是个机会……”荀诩拦住了裴绪。这么长时间以来,魏国间谍对于靖安司来说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谜样人物,靖安司连他到底存在不存在都无法掌握。现在终于让荀诩触摸到了一个切实的机会可以接近他,确认他,并且逮住他。
“总算有一缕阳光照到你这个黑影上了。”荀诩心想。
而此时在距离荀诩十几里以外的神仙沟内,“烛龙”把一包东西递到了糜冲手里。
“这一次不要弄丢了。”
“我知道,那么计划是否按原来的进行?”
“为配合你的行动,我已经对他们发出了命令,擅自更改军令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只有今晚一次机会。”
“了解。”
“另外……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消息。”
“与这次的东西有关吗?”
“无关,但我认为你应该将它一起送回陇西给郭将军。”
“是什么?”
“诸葛丞相将会在这个月底对陇西又一次发动袭击,目标是武都与阴平。”
“目标是武都与阴平,我知道了,我会带给郭将军的。”
然后两个人趁着夜幕各自消失在不同方向的黑暗之中。
几个时辰以后,太阳又一次自东方升起,无论蜀还是魏的日历都翻到了三月三日。
第十章 三月三日
今天各个方面的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高堂秉与第五台的人继续与柳萤周旋;裴绪亲自前往南郑北二十里的辽阳县调查于程的户籍以及社会联系;而荀诩则率领第三台的人秘密来到了位于青龙山半山腰的军器诸坊总务。
总务和让靖安司丢尽了脸面的军器作坊不同,后者专司生产,而前者只负责行政事务,所以总务的主管记室一般由文职官员来充任。现任总务记室的名字叫霍弋。霍弋只有二十多岁,但背景深厚,其父霍峻生前是梓潼太守,是刘备入川时的功臣之一。而霍弋自己原本则是皇帝刘禅身边的谒者,因能力出众而被诸葛亮特意调来了汉中,被人视为是蜀汉第三代高级官员预备役中的一员。
荀诩与霍弋在成都有过数面之缘,彼此都很友善;加上霍弋本身出自行政系统,他治下的总务没那么多军方味道;于是当荀诩提出要求在总务设置埋伏的时候,他没有遭到像去弩机作坊那样的重重阻力,霍弋听到他的要求后立刻就答应了。
不过霍弋是一个耿直的人。荀诩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他以后,他直言不讳地说道:“荀从事您如何肯定敌人一定会在这几天活动?他们的器具已经被靖安司截获,即使他们还有第二手准备,按照一般常理也会将计划推迟才对。”
荀诩暗暗佩服霍弋的敏锐,他解释说:“呵呵,他们的时间表和我们一样紧凑,拖延会让他们的处境更加危险;而且,为了降低他们的警惕,我耍了一个小花招。”
他摆了一个手势,没有继续说下去,霍弋清楚他的工作性质,于是也没有追问,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希望一切如公所料。”
荀诩的小花招很简单,他将于程的所有遗留物都送交南郑县丞,由他们出面发布了一个公告:宣布前日有一名樵夫抗拒卫所查验,最后跌落山崖而死;有认识他或知其内情者请速报之于南郑县丞云云。这就等于告诉敌人,于程的死被南郑当局当做是一次意外事件,并没有引起靖安司的注意
霍弋取来总务的平面图和几块石头铺在案子上,对荀诩说:“荀从事,这是我们目前的布防情况。”
总务设在青龙山半山腰的一处平地上,平面看起来象是一个面东背西的丁字形。正门进入后是一条长廊,两侧是书吏房;总务的记室——弩机图纸就存放在这里——位于长廊的末端;记室向左右两边各伸出两排耳房,每一侧大约有三四十步长。在总务大院的南、北两侧院墙外围还留有两条空地,可供四个人并排而行。霍弋拿小石子代表卫兵依次摆在图上,并做了讲解。
“霍大人,为什么这里不安置些护卫呢?”荀诩忽然指着记室的西侧。北、南、东三个方向都放置了石子,唯有此处留着空白。
“哦,因为记室背靠着的是一处峭壁。”
“峭壁?”
“是的,我们总务记室的后方依傍着一处悬崖,其下异常陡峭,莫说是人,就是猿猴也难以攀援。这一道险要就顶十万雄兵了。
荀诩将信将疑,他从记室里走出来绕到后面一看。地形果然如霍弋所说,这间木制建筑的后面下临一段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峭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