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宋时明月 >

第101部分

宋时明月-第101部分

小说: 宋时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后一条航线,其实可以一直乘坐海船从扬州驶往杭州,或者反之,而后再通过运河转运。海船的运载量数十倍于运河船,所以这种运输方式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输成本……可惜蔡京那厮追的太紧,赵兴不敢在扬州停留,只好命海鳅一路航行到静海。
  “这样也好——扬州巨商云集,牙商把持甚严,我们一个外来人插不进去。在静海立足,反容易逐渐搞大”,站在静海码头,赵兴自我安慰似地自说。
  这话能瞒过其他人,瞒不过程爽。他在杭州帮赵兴操持数年家务,对附近的市场状况了如指掌,他笑着纠正:“老师,你这话说得不对。海船一趟装运三五百吨货物,还能同时运载百十个客人。这样一船货物,通州小地方吃不下,还是运到扬州出货稳妥。
  在扬州出货,一是不用反复装卸,直接搬上运河船就行;二是这么大量的货物,唯有扬州才能屯放吞吐,通州——这里离杭州并不远,海船要在这里进港,还不如直接在杭州卸货,然后装上运河船——那儿好歹是我们的地盘。“
  赵兴嘿嘿一笑,拍拍程爽的肩膀,夸奖说:“你长大了,老实说,我刚才是不想承认错误而已。你说得对,我们没必要一次经营两个海港,若非要选择,那就杭州吧,今后我们就专心经营杭州。”
  程夏站在一旁,忍不住插嘴:“老师,你真不打算赴任吗?那你费那么大地功夫考进士干嘛?”
  程夏原本该与赵兴在扬州分手,之后他回黄州,而赵兴南下杭州。但程夏发现,他与那些同族兄弟分手不过三年,奇怪地是,凡跟在赵兴身边的兄弟,个头均比他高出一截。
  学识高低倒还罢了,赵兴一去多年,也没向弟子们教导什么,而程夏雇了个老夫子,反而每天“之乎者也”地,自认为长了不少见识。但如今兄弟会面,那群孩子们不跟他谈学问,单跟他比身材比个头,这让原先的“孩子王”程夏颇为郁闷,所以他在路上打发家仆回去,跟老爹程不同说一声,自己一心跟着老师,看看老师的个头是不是也能传染。
  其实身高不可能传染,跟在赵兴身边的孩子是因为营养充足而个子高的。同样地基因,因为营养差距,个头能相差15厘米至20厘米。这是现代科技验证了的。
  赵兴隐约记得,美国大兵野战的标准口粮配制是每天四百六十克牛肉左右,也就是半公斤肉食。所以赵兴也要求孩子们的伙食每天接近这标准。这些吃肉长大地孩子,自然跟吃草长大的孩子不同。恰好这三年又是孩子长身体地时候。充足的营养使他身边的孩子立马跟留在黄州的孩子拉开了身高体重差别。
  程夏要跟着赵兴,他那点小心眼赵兴自然知道。可惜他已经错过了身体发育期,今后无论再怎么补,个头不会有再大发展了……不过,这些赵兴不会告诉他。他尽力尽到一个老师地解惑责任。回答程夏地提问:“程夏,你说人活着,究竟图啥?”
  程夏低头想了想,回答:“黄州夫子教的虽都是大道理。但我也知,他们其实最热切功名……老师不喜欢玩那些玄虚,那我就实话实说:古人云,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不外如此。”
  赵兴打了个哈哈:“你说的都是青铜器时代古人说的泛泛之词。这话虽有道理,但毫无可操作性。让我用一句最简单明朗的话表示,就是:人活着,其最终目的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
  听到赵兴开始讲解关于人生智慧的学问。程族孩子围拢过来。目不转睛地倾听。周邦式虽然很好奇,但这属于族学内容。他不敢靠的过近,只好站在能听到话地位置,侧耳倾听。
  程夏眨巴眨巴眼睛:“老师,这话好深奥,你能不能解释一下?”
  “我问你,海船运输,为什么要用方形箱子,而不用圆形桶?按理说,圆桶装上货物,搬运的时候可以滚动,能省不少力气。可为什么我们非要用方形箱子装货?”
  “成本”与“效益”,这两个词程夏早已经学过,所以字词不用解释。周邦式思考片刻,也隐约猜到了两词的含义。程夏皱着眉头,费劲的思考片刻,答:“莫非是方形箱子好摆放……啊,就是这个原因,海面上风浪较大,圆桶不容易固定,使用方形箱子安全。”
  “你忘了我刚才的话——成本与效益。人世间地事就是这样,成本获得合理效益,人们才说这事合理,公正,地道、处理得当……
  安全问题不是用方箱装货地主要原因,因为无论方圆,固定箱子的成本都是一样地。好吧,让我们先画个一个圆,再于圆外面画一个外切方框,你看看,有什么感想?……
  对了,圆外面的方形体,四个角是空的。也就是说:如用我们用圆桶装货物,这个圆外的方形就是圆桶所占据的装载空间,圆边上的四个角是圆与圆的夹缝,这里面塞不上多少东西,这四个角的空间是浪费的。
  海船跑一趟,需要考虑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保障沿途的安全,一个是利用有限的空间运回更多的货物。这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而我们用方形货箱装运,恰好做到了用最小的空间装运最多货物,所以我们一次出海获得的收益是别人的几倍。因而我们成本最低,可以让我们的合作伙伴获得更高的收益。我们利润空间大,就能拿出足够的利益与合作伙伴分享——所以人人觉得我们处事公道的秘诀。“
  程夏沉思片刻,觉得老师说得道理,具体到箱子的方圆来说,是句句在理。但赵兴说天下万物皆遵循这个道理运行,他有点难以理解,思索片刻,他又问:“老师刚才说的是海船贩货的道理。国家大事也能用成本、效益衡量吗……比如:师公最近跟人讨论免役法,老师用这理论分析一下免役法。”
  周邦式是新法的拥护者,他听到这个,悄悄凑近了几步,竖起耳朵凝神倾听。
  “免役法吗——这样的大事,因为枝节太多,头绪太多,就要分析一下:什么是有效成本?谁付出的劳动才是有效成本。
  让付出有效劳动的人获得最大效益,这叫驭人之道。人心是最难以满足的东西,人心足。则劳有所得,人皆安其位,社会秩序自然稳定,大事成矣。
  让我们先分析分析免役法遇到地问题:各级官衙没有行政费用。由于铜钱供应不足,百姓手头有时没有现钱交税。于是,就产生了差役法。官吏驱使百姓劳役,百姓就此抵消税款;官府就此完成税收与运转。
  后来发生什么,官府的役事无穷无尽。百姓在农忙时顾不上自家的地。还要应付官吏的差遣,导致土地抛荒,农税减少,官府应差地人减少。于是便有了免役法,让百姓用钱抵偿差役,官府用这笔钱雇用人手。
  接着又产生了什么?这中间,官吏们没对铜钱供应量做出任何努力,结果百姓还是没钱交税,而官吏的索求依旧毫无止境。穷苦人交不起免役钱,而富裕户也被官吏层层加码、私自加收地免役钱折腾的不堪负担,于是弃家逃亡。
  结果,整个社会没有一家能安居。家国天下,家没有了。国怎能安……
  且让我们分析一下。前后二者中,谁对免役钱付出了有效成本?“
  程氏学生齐声回答:“百姓!”
  “错!无论前后那种法规。付出有效成本的唯有差役,而百姓在这里是无效成本。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没有发言权,他们地劳动被忽略了、被无视了、被利用来满足官吏地需求,所以,朝廷改来改去,付出劳动的百姓没有发言权,无论怎么调整,唯有贪官污吏有权、有能力借变革的名义将自己的劳动折现。”
  程夏与程门子弟略一琢磨,齐齐恍然的“哦”了一声:“有道理!老师,你的意思是说,无论朝廷怎么修改免役法,受苦的都是百姓。可世人皆说免役法是善法,师公也在想着革除弊端,难道,真没有改良方法了?老师试着以成本与效益,说一说如何革除免役法弊端?”
  赵兴摇摇头:“无论那种弥补手段,如果支付有效劳动的人没有劳动的定价权——所有努力,终归虚妄。
  我记得:当年有人上《流民图》,描述新法下百姓流离失所,辗转求生。神宗陛下不忍,欲停新法,王荆公怎么说——人言不足恤。那意思是说:百姓地话不值得一听!嘿嘿,付出成本的老百姓没有说话的权力,他说这变法是为了百姓谋福?
  太逗了!成本没权利参与效益分配,有谁能得到利益?“
  赵兴这话涉及到高层政治,程氏弟子听了这话一片黯然,他们插不上嘴,所以无话可说。
  周邦式忍不住插嘴:“离人兄,你说有许多补救方法,不如你且谈一谈。”
  “补救方法吗……我听人说,陕西宁州通判邓绾为讨好王荆公(王安石)曾说过这句话:笑骂任由他人,好官我自为之。他说的好官不是指清廉官,而是指位置好、油水足的官职……主持新法,都用这样地官员,怎么改?
  司马相公指责新法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从桑弘羊的民不益赋而国用饶那里学来地。王荆公未加否认,当然他也无法否认。桑弘羊做的什么?是把百姓的钱袋掏空,装入朝廷的口袋。而后,只要有一口气的百姓,都拼劲力气来唾弃那个政权——所以汉朝亡了。
  桑弘羊当初没完善的事情,我们这次的变法弥补他的漏洞了吗?
  没有!王荆公除了照搬,没做哪怕一汤勺的努力。
  那么,桑弘羊导致的结果我们能避免吗?……南伯,我不想跟你吵架,咱俩是朋友,我不想跟你在政事上吵架——你我皆闲人,吵了何用?无效成本呀。但你可以细细想一想我的话,新法要有出路,单靠吵架是不行的,必须有所行动。
  王荆公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无视了所有规则,那么,我们该法何法?王荆公没有说!祖宗说要爱民,祖宗不足法,所以邓绾们开始残民,百姓苦不堪言,然而人言不足恤。所以他们的苦痛可以完全无视,是吧?
  所有的规则都打破了,我们做事地标准是什么?法何法?没有规则,处事率性而为。国家大事,焉能如此——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建立规则。让成本体现发言权的规则!“
  周邦式听到这里,脸色变了。他听出来了,赵兴是有办法,但他的办法并不适合现在。
  宋代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共和”。但实际操作上有多处是按照“共和制原则”。比如“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地”。然而。无论如何,士大夫都没有想到“与百姓共治天下”,因为如此一来,就需从单纯“共和制”进化到“民主共和制”。
  赵兴的主张涉及“给百姓权力”,这在宋代是万万不可能地,所以他的办法也是不可行的!
  周邦式想通了这一点,程氏弟子也立刻明白了,程夏乖巧,他马上把话题跳到最初的问题上:“老师。那你费那么大劲考进士,不为做官,怎么体现效益?”
  赵兴一拍大腿:“问题就在这。进士就是效益,有那一个官衔压在那里,差役们不敢随意敲诈。因为他们担心我日后可能做官。官官相卫下报复他们。
  除此之外,有了进士头衔。我可以将家里地田地完全免税,占再多地土地也没有人说话,因为我是官绅。就这么一个官衔,我会获得很多的效益。
  但……这三年里,我只沟通了一条商路,咱家的商业网络还没有铺开,而真做了官,又不许官员从事海贸,如此,我这几年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若我放下这些产业去做官,每月所获仅十五贯而已,而我要损失什么呐?那条商路铺开了,马上会有很多跟风的人,我不赶快将流通货栈建立,别人会建立。渐渐的,我的市场份额会逐步萎缩——那我损失的可不是每月数万贯。
  所以,从成本效益上来说,我去做那个官,不如顶个官衔待在家里,安心经营我的货栈。“
  那群以色列人已在静海街面上兜了一圈,回来汇报,赵兴听过他们地汇报后,交代几句,等他们告辞,又指着这群以色列人的背影对学生说:“这群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懂得成本效益关系的人了。”
  程夏从思索中醒觉过来,他趁机缓和气氛:“听说老师要给他们找祭司,海船远赴海外,花的成本也不小,老师认为值得吗?”
  “值!太值了!”赵兴最满意的就是,自己这次汴梁之行,最值地就是找回一群以色列人。
  这群以色列人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会计民族,他们精通地会计技巧。赵兴可是知道,国外大型企业的主任会计师几乎都是犹太人。而培养一群类似犹太人那样地熟练会计师,需要多少年的功夫?
  赵兴估计,即使用现代成熟教育体制,就这样,往少里算也需学二十年。现在他只用一名大祭司的许诺,就换回了一百名熟练的会计师,这不正是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吗?
  那些犹太人也正在向赵兴显示他们的价值:沿途,以色列人按照计划三三俩俩下船,他们将在当地人辅助下,拿着赵兴给的开办费用,独自建立沿途的鳅栈。凭借他们的能力,赵兴相信他们能独自完成这样的简单任务。而犹太人是个非常遵守契约的民族,他们自称跟上帝定了个约定,便将这一约定坚守了九千年,所以赵兴不怕他们拿了钱跑路。
  船驶入杭州时,沿途不断下船的以色列人恰好剩下一半——50人,他们随着赵兴进入庄园,站在杭州庄园的坡顶,眺望着这片工地。赵琴儿则被程阿珠悄悄安置在侧楼。
  周邦式在杭州运河码头告辞,他需要先回家筹集资金,然后跟赵兴商议股份的事宜。俩倭人则随赵兴回转,其中,纪守中将在赵兴的安排下,于码头登船前往倭国。
  这座杭州院子自四年前开始兴建,来的工匠川流不息,有倭国的、有越南的、还有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工人。赵兴所搞的建筑并不多,只是几栋居住的楼房大院而已,但他要求的很苛刻,比如庄园的外墙,墙壁厚度要求在三米以上,全用巨石建成。
  实际上,这堵外墙最后变成了一栋连绵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