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

第19部分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第19部分

小说: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美国黑人大学生也向美国奥委会提出了几项要求。其中包括必须禁止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参加奥运会,在美国奥运会代表队中增加一名黑人教练,恢复因拒绝到越南打仗的阿里的拳王称号等。黑人学生的行动立即扩展到整个美国社会,形成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学潮,而且他们的斗争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奥运会了。在这期间,卡洛斯还曾作为代表前往纽约会见了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马丁·路德·金表示对学潮全力支持,但不久,他即在纽约一家旅馆遭到暗杀。
  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并没有吓倒黑人学生,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大的愤怒。他们决心在更大的范围内抗议种族歧视政策。
  在黑人学生运动已经不可能被遏制的情况下,美国奥委会接受了黑人学生的请求,国际奥委会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撤消原来恢复南非参加奥运会资格的决定。
  但是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马丁·路德·金的冤仇未报。于是史密斯和卡洛斯在奥运会领奖台上举起了愤怒的拳头。
  此外,非洲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争取民族平等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邀请了实行种族歧视的罗得西亚。20多个非洲国家宣布将抵制第20届奥运会。国际奥委会被迫撤回了对罗得西亚的邀请。
  但是,国际奥委会仍然坚持允许以色列选手参加奥运会。许多阿拉伯国家宣布采取抵制行动,国际奥委会听之任之,结果在奥运会期间发生了“黑九月”流血事件。
  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非洲20多个国家因新西兰曾派橄榄球队去南非比赛而抗议新西兰参加奥运会,先后退出了比赛,使本届奥运会的规模比慕尼黑奥运会的规模大大缩小。
  1980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建议下,62个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抗议苏联出兵侵略阿富汗。
  1984年,苏联又带领东欧一些国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往事不堪回首。这些人为造成的外界因素,对于运动员个人来说,也许就毁了他的体育生命;对于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来说,也许会贻误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萨马兰奇在改革国际奥委会组织机构时,没有忘记给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妇女留下发言权。
  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不仅没有女选手参赛,而且由于竞技者皆赤身裸体,妇女是绝对禁止人场观看的,敢于违犯这一戒律的妇女将会因此而丢掉性命。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第二届开始便有了女选手参加,但是国际奥委会却一直是男子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这个局面在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以后也被打破了。
  萨马兰奇对妇女一直是很尊重的。他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平竞争。国际奥委会,不应当有种族的隔阂,不应当受政治观点的影响,更不应该有性别的歧视。无论男人女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在领导层占有相应的地位,任何不尊重妇女的表现都应该得以纠正。
  “如果说国际奥委会做了一件我为之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我们在国际奥委会里增添了女委员。然而这还不够。妇女的重要地位不能只表现在体育方面,而且应当表现在各个领域。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一次执委会议上情真意切地说。
  萨马兰奇把国际奥委会的大门向妇女敞开。1980年到1990年,共有7位妇女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她们是:委内瑞拉人弗洛尔·伊萨瓦·英塞卡,美国人阿妮塔·德弗兰茨,玛丽·艾莉森·格伦—黑格,芬兰人皮尔乔·海格曼,加拿大人卡罗尔一安妮·莱瑟伦,英国安娜公主和列支敦士登人诺拉。
  萨马兰奇还积极倡议创立运动家委员会,通过它来听取各国运动员对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和愿望。在过去,对奥运会的任何规定和条例都完全由国际奥委会讨论决定,很少征求运动员的意见,运动家委员会的诞生,加强了国际奥委会同各国运动员之间的联系。在他的主张下,还对奥林匹克比赛项目做了一些调整,把两项非常重要的运动项目——乒乓球和网球——列入了汉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同时人们在此届奥运会上还首次看到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和超重量级别拳击的表演项目。
  对于大众体育运动,萨马兰奇更是积极支持,因为他自己每天都要参加体育锻炼,年事虽高却从未懈怠。在他的组织下,1983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由在群众体育方面具有悠久传统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体育部长基姆尔担任组长。该工作组研究制定了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工作计划和职能范围。
  1985年,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的宗旨,就是顾拜旦所追求的奥林匹克的最终目标:“扩大活动范围,探索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平衡,更全面地满足整体和每一个人的合理愿望”。
  1986年,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对一系列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作出了积极响应。这些活动包括:中国农民篮球联赛(1000支球队参加)、丹麦群众性长跑比赛(10000人参加)、荷兰青年奥林匹克节(16000人参加)、匈牙利五项比赛(82万人参加)、联邦德国中小学生体育比赛(1万人参加)等等。通过这个委员会,国际奥委会向各国奥委会提供了有关资料。
  1986年,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大众体育”国际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每个人都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的口号。198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了第二届“大众体育”国际代表大会。萨马兰奇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发言。他在讲话中指出:“大众体育”运动在国际上的地位已得到巩固,国际奥委会绝不会对这一运动袖手旁观”。
  正是因为有了萨马兰奇这样锐意改革的舵手,国际奥委会才得以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体育事业的旗舰;奥林匹克运动才得以迅速走出70年代衰败的阴影,步入健康发展的光明大道。但萨马兰奇没有满足现有的成绩,他还要沿着自己选择的改革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10章 洛杉矶奥运会风波
  ·民办奥运会
  ·苏联:我们不参加
  ·游说里根
  ·两个历史第一
  《奥林匹克宪章》第5章规定:“只有一个经本国国家奥委会批准具有申办资格的城市才能够申请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的政府和国家奥委会必须保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织使国际奥委会满意并符合其要求的条件。”
  “申办城市应提出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认为满意的财务保证,这种保证可以由城市本身,地方的、地区的或全国的公共集体,国家或其它第三方提供。在确定该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的国际奥委会全会召开前至少6个月,国际奥委会应了解上述保证的性质、形式和确切内容。”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该章的规定,奥运会应该由一个城市主办,而不是由一个国家或个人承办。但是涉及到具体情况时,形式就不一样了。有的实际上是由国家一手包揽,象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即是如此。大部分奥运会则是由国家和主办城市共同举办。当然也有的城市是独立承办的。
  洛杉矶奥运会最初决定由城市承办,后来转为个人承办,并且开创了奥运会承办商业化的先例。
  这个过程的出现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洛杉矶奥运会犹如一个在战乱中出生的婴儿,他没有得到应有的抚养和照顾,靠着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而且生活逼迫他寻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70年代中期洛杉矶申办奥运会时,正好赶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几个低潮阶段之一。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意外事件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组织失利在人们心头留下了难以拂去的阴影,令后来者望而却步,甚至闻风丧胆。
  1972年的9月在奥运史上被称为“黑九月”。这年的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慕尼黑召开,比赛顺利进行。不料9月5日凌晨,一批“黑九月”组织的巴勒斯坦人突袭了奥运村香港代表团和以色列代表团驻地,打死以色列一名运动员和一名教练员,并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要求释放被以色列当局关押的256名巴勒斯坦人。在包括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内的高级政府官员同“黑九月”分子谈判无效的情况下,西德当局决定将计就计,为“黑九月”分子提供一架直升飞机和一架飞往开罗的飞机,然后趁“黑九月”分子与人质从直升飞机走向大客机的时候由西德特别警察部队将“黑九月”分子射杀。
  结果由于西德警方对“黑九月”分子人数估计不足,而且未能将“黑九月”分子一举击毙,于是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9名以色列人质全部遇难,8名“黑九月”分子4死4伤,1名德国警察和1名直升飞机驾驶员丧命。在这次流血事件中,共有17人死亡。奥运会被迫停赛一天。
  4年后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由于策划失误,摊子过大,欠下了巨额债款。在申办1976年的第二十一届奥运会时,蒙特利尔市长吉恩·德拉保申明说,“奥运会主办者不应该象是一个花费天文数额金钱的企业。我们保证在加拿大、在蒙特利尔,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将奥运会办得朴素而又庄严。”德拉保市长最初估算蒙特利尔奥运会只需要1.2亿美元,这样就不会让加拿大纳税人负担一分钱。可他大错特错了,比赛结束后经过专家核算,本届奥运会总花费达到12.7亿美元,是原估计预算的10倍多。严重超支给蒙特利尔纳税人带来了近十年的恶梦,直到1985年蒙特利尔市才偿清这笔高额债务。
  最重要的是,这些不幸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破坏,使后人把奥运会看成了一件如临大敌的事情。
  时事艰难方显出英雄本色,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挺身而出。它是第23届奥运会的唯一申办者。国际奥委会在感叹奥运会时运不佳的同时,又对山姆大叔的魄力和胆识深表钦佩。否则,无人申办奥运会的窘况会令国际奥委会尴尬无比。
  1978年10月,洛杉矶正式获得了第23届奥运会主办权。
  不料,当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微笑的嘴还未合拢时,一个不幸的消息就传来了,洛杉矶市民坚决反对市政府拨款筹办奥运会。在当时人们的印象里,奥运会已经成了桩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蒙特利尔奥运会使该市市民当了多年债民,洛杉矶市民可不愿背负这样的负担。
  如果奥运会亏损,包袱就要转嫁到市民身上。那样,税收将增加,失业率可能上升,犯罪率也会相应提高。主办奥运会的一系列恶果让洛杉矶人感到不寒而栗。
  1978年11月,洛杉矶获得主办权后仅一个月,市议会就通过了一项不准动用公共基金筹办奥运会的市宪章修正案。洛杉矶只好把求援之手伸向美国政府。也许是对奥运会不屑一顾,也许是已经意识到在美国举行奥运会将会遭到苏联报复性的抵制,美国政府对洛杉矶奥运组委会冷若冰霜,明确表示不能提供一分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洛杉矶市已经走投无路,只好向国际奥委会申请,要求允许以民间方式由私人主办奥运会。
  这个请求太意外了。国际奥委会还从来没有想过由私人主办奥运会。万一这个人感到力不从心,半途而废怎么办?万一他筹办过程中提出经费不足怎么办?偌大的奥运会交由私人主办,国际奥委会的面子置于何处?更何况《奥林匹克宪章》已明确规定只能由城市主办奥运会。
  如果这个时候国际奥委会还有一条路可走,如果还有一个城市申办,国际奥委会就有了回旋的余地。然而,回旋的余地一点儿都没有。《奥林匹克宪章》的这条规定第一次失效了。
  于是,一位来自南加利福利亚洲的旅游业巨子彼得·尤伯罗斯接过了这个摊子,并出任奥运会组委会主席。
  第23届奥运会有了主办者,但抵制问题又在预料之中地呈现出来。
  在国际奥委会讨论第23届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国际奥委会的苏联籍委员就表现出不快。尽管《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国际奥委会成员不是该国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而是国际奥委会在该国的代表,但是本国的政治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国际奥委会成员的思想意识。
  苏联藉国际奥委会委员对于选择洛杉矶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从最初只是表示不满,继而转到公开反对。国际奥委会决定由洛杉矶主办奥运会时,苏联藉委员公开表示要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苏联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的行动又让维克多·路易斯再度露脸。
  维克多·路易斯是苏联塔斯社的一名老牌记者,许多重大消息都出自他手。他持外交护照周游列国,而且来去极为方便。他会见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因此被人们视为苏联政府的特使。但同时,人们对于他的特殊地位提出置疑,认为他是克格勃的一名重要成员。
  苏联籍委员公开宣称要抵制洛杉矶奥运会时,维克多·路易斯发表文章说,苏联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已经有一伙恐怖分子准备在奥运会期间袭击苏联运动员。另外还有一些人准备在奥运会期间策反苏联运动员。
  维克多·路易斯并不讳言一些苏联高级领导人主张对洛杉矶奥运会实行抵制,以回报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一箭之仇。而且苏联奥委会领导人也同意苏联国家领导人要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的意见。
  出于策略考虑,维克多·路易斯宣称苏联领导人一直主张选择某个特定地点,如雅典或奥林匹亚,作为奥运会的永久会址。
  不久,以康斯坦丁·契尔年柯为首的苏共中央做出了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的决定。
  在苏联政府正式宣布这个决定的前几天,萨马兰奇通过国际奥委会在苏联奥委会安插的内线获悉了这一消息。
  尽管萨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