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542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542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牵扯到社会经济的资金,吕哲都认为势在必行?

文官那边在窃窃私语,他们很清楚每年国家的财政投入都有份额,此前国家每年的资金大抵是被军方那边包揽至少十分之五六,很多时候军方占到的国家资金份额甚至是达到了恐怖的十分之七八,那么是不是会因为这么一件事情而让一直以来“靠前站”的军方“向边上退”呢?

对于文官那边或多或少的兴奋和幸灾乐祸。武官这边虽然没有出现窃窃私语的画面,不过武官们就没有一个是脸色好看的。

确实啊,自国家建立以来,军方一直是受到照顾最多的一个集体,虽说并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国家的财政倾斜一直是以军方为主,财政和各个方面的照顾也并不是投了水漂,军方不是为国家带来开疆扩土吗?

另外,因为开疆扩土,军方也给国家递上了满意的答卷。疆域面积不断扩大之下,国家的总体资源不断不断地翻倍,现在却是出现了教育方面的这么一个资金“竞争对手”,他们心里可以说是非常不乐意的。

文官那边也有一种想法,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认为是吕哲要开始限制军方了,国家也将回到“应有的正轨”上来,最高统治者约束军方,地方必将被再一次重视起来,文官的地位必将得到提升。不再是文官在武官面前抬不起头来的现象。

事实上吧,战争多发年代,文官的地位确实是不如武官,毕竟不管是统治者或是国家社会群体。他们依赖于军方就要重视武官,那么不管是朝堂上的荣耀或是社会上的地位都是武官那边占优,文官更多是一群不被那么重视的群体,甚至在特别的时候更是一群受气包。这样一来。文官在无比渴望自己的身份得到重视的前提下,他们会希望国家呈现和平的趋势,只有在和平环境下武官的作用才会被无限地降低。文官也才会有得到重视的环境。

“王上重视教育,是我们发挥作用的时刻了!”

“是呀,毕竟再怎么算,教化万民也该是属于我们的领域,应该是没武官什么事了吧?”

“嘿嘿,教育需要我们在多个领域上进行配合,也只有我们才能合理调动各种资源配合教育发展,总不能让一群只懂得喊打喊杀的家伙去教学子们怎么动刀枪咯!”

文官们虽然压低了说话的声音,可是议政殿的传声系统真的不是一般的好,他们的交谈基本是能传到武官那边,导致本来脸色就不好看的武官们脸上差不多是铁青一片了。

“那群讨厌的家伙,他们是不是觉得军方应该靠边站,一切的事情都该是由他们来掌握?”

“听说,只是听说啊,很早以前就有文官建议军队应该受到来自文官的约束或是监督,那会王上直接抬起脚就踹,差点没把说那话的文官踹死。”

“那群只会坐在朝堂上动嘴皮子的家伙,他们想要插手军方?哈哈哈!开什么玩笑!要是由他们来操弄军方,是不是该一个军团又一个军团的葬送?”

“就是啊,王上曾经说过,由文官带统率军队作战,就是一个给敌军送人头的荒唐事。”

文官喜形于色地各种猜测,作为回击武官是各种冷嘲热讽,渐渐地开始有人干脆站起来叫嚣。

武官那边开始各种反击,先天底气不足的文官越来越多就那么发虚。他们在吵架的时候,很多次都是眨巴眨巴眼睛看向吕哲那边,发现吕哲压根就没有想管的样子,武官情绪越来越激动,文官则面对武官站起来的比手画脚一直待在原地不动。

“王上……”燕彼呐呐地问:“不制止一下?”

“为什么要制止?”吕哲“呵呵”笑着:“看看那群鹌鹑,打不起来的。”

话又说回来,上古先秦时期的文官可不是什么手无缚鸡之力的废材,实际上各朝各代的文官都是一群拥有不俗武力的家伙,还是一直到两宋时期的文官才变成手脚发软的废材,也以手无缚鸡之力才被认为是一名合格的文官,稍微有那么点勇力都被认为是粗鲁不堪之辈。

那是经过五代十国那段特殊的历史,造成了两宋文官们对武将集团的全面压制,因此出现的畸形文武现象。两宋也吃到了轻视乃至于是作践武将集团的最终恶果,一直被轻视乃至于是作践的两宋武将集团,无论是金国入侵到汴京,或是蒙古军南下,他们给出的回应就是不抵抗乃至于投降反过来摧毁宋国。

上古先秦时期,甚至是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官员们几乎全部都是上马能为将下马能治民的全能型人才,不存在真正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

吕哲说殿中的文官像鹌鹑不是在说他们没有身怀武力,所指的是相对起武官们的气势,和气势背后的功勋,文官们目前在治理地方真的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功绩。

社会的稳定本来是文官的“主战场”,可是军方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因为有军方的诸多驻军才使得地方趋于稳定。

于经济上能拿得出手的方面,南陵以及黔中平原那边,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上的发展,主力也是军方下属的各个作坊和工厂,最大的粮食出产地也是屯田兵的功劳,那就是为什么文官集团底气不足的原因。

在讲求功勋和功绩的前提条件下,只要是碰上文武之间的竞争,文官一直都是被压得抬不起头的那一个群体,文官想要抬头还要看对国家起到什么样的贡献,而考验文官的就是在未来能不能将疆域中的各项民生复苏起来,不过那需要时间。

“将蒯通、萧何、陆贾唤到后殿。”吕哲说着站了起来,看一眼下方越演越烈的文武臣工们,脸上带着微笑缓步走向后殿。

文武在进行语言上的交锋,各部门的最高长官根本就没有进行掺合或是制止,太尉、执政、鸿儒受到召唤,他们离席之前也没有任何的表示。

一直是在吕哲和蒯通、萧何、陆贾相续离开大殿之后,议政殿之内爆发了更加喧哗的吵闹,似乎还听见谁吼了一声“不服?那来干架啊!”的叫嚣。

第八百零九章:事关千百年

自古便是文武纷争不断,有些确实是因为国体和社会环境所造成,有些则是有某一些人在暗中操纵或是推波助澜。

文武矛盾越是尖锐的国家越是能够发展出畸形的国体出来,如武人的全面骄纵,或是文人不分青红皂白的的压制武人。而往往畸形的文武关系总是能够使得一个国家快速走向衰败,无论是武过盛,或是文太强,但是往往国家都将吃到来自于畸形发展诞生的苦果。

对于吕哲统治疆域下的这个新兴集团来说,目前为止没有太多值得借鉴的例子,但是对于吕哲本人来说却是有许许多多能够借鉴也需要注意到的地方。

隋唐时期的武将集团因为南北朝的特殊环境形成了一些门阀世家,这些门阀从某种根本意义上来讲就是以宗族势力为首的一些军阀,像是建立强大隋国的杨坚就是关陇世家的军阀之一。

杨坚建立隋国是取得了来自关陇七大世家的支持,当时的关陇世家因为南北朝特殊时期的环境,他们与五胡乱华中的鲜卑族、氐族已经进行了长达二三百年的联姻,也就是无论从生活习惯上还是血缘关系上已经混杂,显得更加趋于胡化。

杨坚本人其实一名强烈的汉民族主义者,他的立场就是恢复汉家衣冠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等等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以“汉人的解放者”、“汉人的救星”自居,他也确实是在往恢复汉家威望的方向努力。

当时汉风比较浓烈的山东地区也真的将杨坚视为汉家的救星,可以说杨坚虽然是来自于已经被胡化的关陇地区,但是山东地区却是杨坚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一切只因为杨坚致力于恢复汉家风貌。

确实,南北朝时期一直有汉人在努力着恢复汉家儿郎的荣光,杨坚正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他的开国方式注定了无法采用过于激烈的手段。毕竟大隋的建立因为需要来自关陇世家的支持,有些事情也只能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为了保证国家的平稳,也是为了让国家内部平稳才能够与草原上的突厥对抗,杨坚在开国之后只能用百般手段拉拢关陇世家,于这一期间也确确实实是因为得到关陇世家的支持,使得大隋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一直保持强势,不止一次在与突厥的作战中获得辉煌胜利,类似于西汉时期的那种“驱逐胡人千里”的事例多有发生。

草原突厥对大隋的威胁逐渐降低,对突厥作战出了大力的关陇世家们却是变得日益骄纵。杨坚认识到关陇世家已经有一种尾大不掉的危害时,想要进行压制又怕关陇世家像是帮助他推翻北周那样,投鼠忌器之下只能是怀柔的同时加强扶植山东各世家,但是一直在他驾崩之前都没能够让山东世家与关陇世家形成一种平衡。

杨广继承了杨坚的遗志,持续扶植山东世家的同时,他对于关陇世家的做法却是比杨坚激进了无数倍。

因为太过激进,杨广登基不过短短五载就为关陇世家所排斥,若非当时支持杨氏皇族的山东世家已经发展起来,关陇世家又因为历经针对杨勇一系的清洗。也有诸皇族造反又清洗掉了一批,导致关陇世家陷入衰弱期,可能当时就已经陷入内战内乱。

杨广为了压制甚至是削弱关陇世家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最为声势浩大的就是屡次的东征高句丽。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就葬送掉了至少六十万军队,在这一次东征失败过程中关陇世家虽不至于劳筋伤骨,可也被削弱了大部分武力。

东征高句丽是杨广削弱关陇世家在军方的嫡系,他也确实做到了“重创”关陇世家的目的。可是他忘记那些军队其实也属于大隋帝国,更加忘记劳师远征对山东诸地的破坏十分严重,结果就是虽然到达了削弱关陇世家的目标。不过却也损害到了支持自己的山东世家的根本利益。

杨广首开科举,又挖掘大运河,凡是与“功在千秋,弊在当代”有关的事情几乎都做了一遍,但是他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注意社会舆论,结果一生独宠萧皇后一人被说成了**无度。

杨氏皇族打压关陇世家的最后结果是被关陇世家掀翻在地,李唐皇朝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无所不用其极的抹黑杨氏皇族,真正是做到了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一步。

李唐皇族所书写的历史中,杨氏皇族的两代皇帝都是**无度且极其残暴的人,事实却是杨坚一生独宠孤独皇后,杨广一生也是只宠爱萧皇后。

最睁眼说瞎话的是什么?是只为了掩盖李唐皇族是抱着突厥的大腿才得以崛起,抹杀掉大隋对草原胡人的一系列辉煌胜利,只针对杨广那一次被困雁门关的事情大书特写。也为了遮羞于李唐建国之后被突厥逼迫到长安城下,无限地无视和抹黑隋军与突厥的交战。

一直是到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大隋的全国人口依然有四千六百万,倒是李唐皇族所谓的贞观盛世人口也不过是三千二百万。

古时候社会是不是稳定,或者说国家是不是强盛很多时候是用当代的人口来进行衡量,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粮价也是最好的对比。

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还要看局外人的评价,当时的国际友人、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便一直认为初唐时的国力,根本比不上曾经的大隋,他曾对自己的国民公开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语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麴文泰在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入朝,这正是史臣最为称赞的一年,麴文泰沿路所见,却是“城邑萧条”,完全不同于《新唐书?食货志》的说法。

其实,终李世民一生,大唐帝国不仅在经济上无法与前朝大隋比匹,在人口上也不及前朝甚远。李世民故去三年之后。有一次,他儿子高宗皇帝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道:“去年户口增加了多少?”高履行答道:“去年共增加十五万户。”李治顺便又问起隋代及现在的人户情况,高履行答道:“隋代开皇年间全国有八百七十万户,现在全国有三百八十万户。”(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说明经过唐代立国之后近四十年间的休养生息,其人口仍不足隋代全盛时的一半。

从两代经济与人口情况的对比,唐与隋的国力对比可见一斑。

或许是吃到了来自于杨氏皇族打压军方最终被掀翻的教训,李唐皇族立国之后就极少发生打压武将集团的事情,到了后期甚至可以说是无限制地进行放纵,搞出了集军政于一体的节度使出来,更是出于一种令人看不懂的原因无限地增加胡族血统将领的实力。终于是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地狱大门。

李唐的国策让华夏大地再一次陷入遍地哀嚎中去,各节度使叛乱形成了局势无比复杂的藩镇割据,短短五十三年之内华夏大地上不知道有多少王朝出现,只有个月乃至于数年的短命王朝不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来来回回地征战,一直是到赵匡胤立国初期人口从唐末时期的六千余万直接下降到不足一千六百万。

到了两宋时期,借鉴于隋唐时期的的历史,赵氏皇朝执行了全面修文偃武的国策,无限拔高了士大夫的地位。无限降低了武将的地位。

其实修文偃武并不是出自赵氏皇朝完全的自主意愿,而是当时的文武官员从五代十国中吸取到足够的教训,不管是文官昂或是武将,一同认为军方应当受到约束。不能够让隋唐时期的重武轻文再次发生,也不能让武将集团再有为祸国家的机会发生。

赵氏皇族、文官集团、武将集团,来自三方共同的意愿之下,大宋军方在大宋初年的时候也确确实实是做到了自我约束。但是在随后的一些阶段里,士大夫完全忘记了开国之初形成的协议或者说规矩,士大夫的全面抬头并没有在起码的礼仪上尊重军方集团。不但没有尊重军方的自我约束,士大夫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作践军方,大宋的畸形发展也就从士大夫开始不断作践军方开始了。

被不断压制甚至是作践的宋**方,他们最后用最实际的行动抛弃掉了大宋,有历记载在金国入侵时期,跨过黄河甚至是杀到大宋都城汴京城下,北宋军方并没有做出抵抗,超过四十万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