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斩马刀、骑弩,战马的马蹄铁倒是普及了。
出塞作战的骑兵的数量并不是固定不变,军团建制下的骑兵会在交战中出现伤亡,也因为水服不服的关系造成非战斗减员,所以哪怕是能够就地征召善骑者进行补充,出塞作战的骑兵也从来没有超过十二万。那有一部分是受于军团编制的约束,更多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兵。毕竟正规军讲究的是协同作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过的补充兵,有时候补充了还不如没有补充。
“王上。是不是派出混编军团接替前往辽东的第九骑兵军团,命令第九骑兵军团向沃野方向进行移动?”
这个想法吕哲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很明显那么做存在很大的风险,第九骑兵军团前去辽东一方面是警惕来自于东胡可能产生的威胁,更多的是因为燕地刚刚纳入统治疆域。
“将第九骑兵军团调往河曲需要至少两个月,若是第九骑兵军团被调走,增补到燕地的军团需要增加到至少两个。除此之外二线部队的投入也会增加。”
燕地是一种地广人稀的现状,刚刚纳入统治疆域也必然是不安稳。所需要的是一支机动性强的部队进行驻扎,好能够随时应付突然冒出来的非汉军武装,不使得驻军机动性不足让那些武装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说到底,因为扩张的速度太快了。导致的是战线一再一再地被拉长,对于后勤运输线的压力是随着各支部队远离本土的距离在增加,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等待中原各地区恢复生产,但是又会与汉国的国策造成冲突。
吕哲制定下的国策,南陵是作为中枢所在,各地缴纳上来的赋税是归纳向南陵,然后再由南陵向有需要的地区进行运输。这种国策是为了保证中央对地方驻军有足够的掌控能力,毕竟控制了后勤也就等于是牢牢地在军队脖子上套牢缰绳。所以南陵也是汉国最大的冶铁基地,包括南陵辐射出去的区域里。汉国的兵器制作和冶铁产业链占据着全国的六成份额,只其中的四成因为历史原因是坐落于各地。
“第九骑兵军团既定战略目标不变。”吕哲沉思了很久,最后说道:“禁军序列下的骑兵可以脱离出去新组建一个骑兵军团。”
听到那句话的人都是神态大惊。他们十分清楚一件事情,国防军中的骑兵军团虽然和禁军序列下的骑兵都叫骑兵,可是两个不同系统的骑兵在装备上和素质上存在差距,最为明显的就是国防军序列下的骑兵军团中重骑兵也就是保持在十比一甚至更少的比例,也就是一个国防军序列的骑兵军团最多也就只有五千具装重骑,然而禁军序列下的具装重骑却是有着惊人的三万。差不都就是六个国防军骑兵军团的总合。
因为冲压技术的发展,另外也是因为皮革技术早已经得到足够的累积。在甲胄制作上面的工序和工期已经大幅度被压缩,汉国目前关于重甲的产量每个月至少是有近两万套,生产出来的重甲有一部分是提供给现役部队,有一些则是进行储藏。在轻甲,例如皮甲、轻便金属甲的产量上,若是进入国家范围的备战姿态,每个月生产出来的轻甲其实是与原材料有关,不是缺少工匠。其余兵器上面的产量就更不用多说了,毕竟吕哲从一开始对此就十分的重视。
出塞作战的汉军与胡人交战的经验累积下来,发现具装重骑在骑兵对阵中其实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该因目前的胡人还没有总结出轻骑无法与具装重骑正面抗衡的现状,不是像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了解到对付具装重骑只能游走不可硬抗。也正是因为这样,出塞作战的汉军虽然在骑兵数量上要少于胡人,但是屡次作战中却能取得不错的战损比例。
目前禁军的数量是有十万,其中骑兵占到了七万,要是将这七万骑兵从禁军序列中剥离出去,补充上南陵训练基地的三万骑兵,战马并不缺少的情况下,由这些原本属于禁军序列的骑兵为骨干组建起二到三个五万编制的骑兵军团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吕哲看到众多臣工脸上的诧异笑了笑:“军队的存在就是为了征战,不是作为摆设。”
汉国官员们的理解中,禁军是君王亲军,是君王用来保护自己也是维持中央**的重要兵团,作为一名君王再使用资源来怎么组建和加强自己的亲军都不未过,但是很少会发生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君王剥离自己的亲军补充到征战序列的情况。
“加速回到南陵,以禁军序列的七万骑兵进行扩编,形成两个满编的新骑兵军团。”吕哲环视一下似乎没有完全回过神来的众臣工:“在接下来的大势中,河曲、西域、东北这三个区域将会是帝国未来战事最频繁的地区,三个区域的地形也注定会由骑兵来作为交战的主力。若是有必要的话,新的骑兵军团依然需要一再地组建,因此诸君要做到心里有数。”
刚好前来行营的萧何有些迟疑:“黔中平原的育马场已经被证实并不成功,目前我们的马匹来源依然要借重陇西和赵地、辽东,陇西那边能够平稳地供应马匹,赵地和辽东却是因为没有从战火中平复过来。”
萧何还有一些话没有说,骑军的建设和步军的建设所耗费的资源是不相同的,组建一支骑兵在财政消耗足以新编三个步兵军团,同时骑兵军团在平时的物资消耗上也是步兵军团的至少三四倍,汉国的财政暂时经得起挥霍,但是育马地的制约前提致使哪怕财政暂时没有问题,可能够获取的战马的数量却是有限。
吕哲清楚这一制约,所以关于接下来汉军的战略方向其实是重中之重,若是无法将南下的胡人尽数歼灭,也要达到大规模杀伤的目标,然后就该是掉头经营雁门关外草原和辽东之外草原。用数年乃至于是数十年的时间来加强对育马地的建设,同时也是加强对牧畜业的发展,提供战马为重中之重,像是牛羊等母畜对于帝国今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们最多只能保持六个骑兵军团的建制,再多就无法维持……”司马欣说的是现有战马的不足。
吕哲当然知道这一点,不过他们的处境可是要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华夏统治集团好上太多了,至少还能有便利的条件能够组建起三十来万的骑兵。按照原有的历史发展,历朝历代除开杨隋和李唐这两个拥有胡化特色的朝代,华夏统治集团哪个不是在发展骑兵的建设上吃足了苦头?
第七百五十七章:出发点
华夏区域的产马地一直不多,能够培育优秀战马的地区就更少了,像是南方受于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影响,华夏南方哪怕是能够建立养马地也无法培育出合格的马匹来作为战马,最为典型的就是滇系马。
人有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马自然也是有其相应的区别,例如热带马、湿地马、平地马、山地马……等等许多的马种。不同血统的马种也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是战马注定不能是过于矮小的马种,对其耐力和瞬间爆发力也会因为组建骑兵的不同而有着相对的要求。
吕哲尝试过在黔中平原培育战马,可是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却不是那么美好,再次证明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于培育战马。
从陇西那边购买的一批马匹在黔中平原进行饲养,许多马匹因为不适应南方多雨湿润的气候都病死了,一些没有病死的马匹也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来进行看护。不知道是因为地域还是气候的影响,那批战马的繁殖冲动并不是那么积极,更甚者是产下的幼崽质量正在下降。
按照专业牧马人的解释,南方并不是说不可能养育出优秀的战马,只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让马匹适应该地的气候,然后再加以其它的手段来维持战马的品质。这个过程不会短暂,至少是几十乃至于是几百年的时间改善(基因)。所以了。短期内期望在南方能够形成优秀的战马基地不太可能。
吕哲对于马匹的培育不是那么清楚,但是他知道还有另一种速效的办法,就是寻找来本就适应于南方气候的优秀马种。然后进行大量的繁殖。问题是,他根本不知道从哪里能搞来那样的马种。
“王上,组建两个新的骑兵军团之后,我们所拥有的战马……”司马欣是一种犹豫的态度。
吕哲知道司马欣想说什么,那就是一旦再组建两个新的骑兵军团就要缺少战马,那样一来禁军序列在短时间内就无法再编制骑兵。
加强中央武力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维持王族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一旦王族虚弱就是国家动荡的开始,毕竟只有王族的力量强大才能震慑宵小。不使一些心怀鬼胎的人产生不应当有的想法。
蒯通看一眼司马欣,随后说道:“天下局势还没有真正的稳定下来,我们的军队或许不应当过早地注重外部。”
似乎还真的是那个样子,疆域扩张得太多迅速。军队也就大部分是在向外进行推进,国家的武力陷于一种外重内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汉军出兵塞外,几个精锐军团很显然离本土太远了。
吕哲沉默了下来。
压制塞外胡人,派出军队或是侵占或是蚕食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的国策已经在执行,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出塞的军队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特别是第一层次地针对雁门关外的草原进行占领巩固阶段,被牵扯的兵力必然十分多,那么对于内部的威慑力也就降低了。更是延伸出一个新的忧虑。
什么忧虑?吕哲制定的国策将步子迈得太大了,长江以南已经稳定下来的统治疆域离塞外最短的都在一千二百里,间隔的几个郡之中都是新纳入统治范围的疆土。若是能达到统治稳定倒也没有什么,可是一旦这些间隔地段乱了起来,岂不是要将本土与千里之外的军队切断?
“我们或许应该在中原征召更多的士卒,用以投入针对持久的塞外战争。”蒯通语气有点深沉:“隶属南方的部队应当用在针对南方的开扩上面,起到南北共重的平稳国策。”
司马欣眉头一挑,附和道:“军师的建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是怎么安抚……”顿了顿小心翼翼地看一眼吕哲:“出身南方的同僚,还需要王上多费心了。”
所谓出身南方。其实就是一些利益既得者,也是目前军中的现职武将集团。
吕哲制定下的国策已经注定加入军中可以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份子,哪怕是一名最为普通的士卒除了能够拿到国家支付的军饷之外,征战过程中也享受着来自于征战掠夺的红利,那么对于兵源的征召其实一直都存在竞争。
目前汉军数量约是二百二十万,一线部队包含禁军和国防军的十五个军团总共在册八十五万人,其余二线部队和三线部队是包括辅兵、屯田兵和各郡县的戍卫部队,每年夏季和冬季的征召兵则不算在固定编制范围。
二百二十万的汉军,因为吕哲是在南方崛起并建立国家,出身于南郡的士卒最多,随后是衡山郡、庐江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章郡、会稽郡这些地方又占了其中的大约六成,只有不到三成是来自于长江以北。长江以北的士卒之中,有许多是先行逃亡到南方加入汉军,一部分则是成建制地被吕哲所收编,像是王贲所部这支已经在塞外参战的部队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徐岩所部的四十余万原秦军其实并没有算入当下的汉军集团,汉军俘虏于齐燕的部队也没有被算入国家体制。
待在三川郡的原秦国中原军团迟早是要被纳入国家承认的正规军,不过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精简,例如老幼的剔除,针对体格的测试,等等方面之后。汉军俘虏的齐军和燕军数量不少,特别是齐军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三十万,燕军则是只有八万。
那一批俘虏目前是作为劳力在使用,是否会挑选俘虏进入军队其实是存在争议,争议的由头是因为汉军的待遇太好了。有太多的人认为汉军并不是谁都能加入,显然那批俘虏就在被排斥的范围之内。
王贲和徐岩投奔之后的原秦军没有受到太多的排斥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吕哲所坚持,更多的是秦人确实是当下最为优秀的兵源。相比起秦地人的耐战善战。齐地人、燕地人,乃至于是赵地人、楚地人、韩地人、魏地人,他们与秦地人相比起来真的是有太多的不足。而那些所谓的不足很多不是来自于体格,是显示在精神上面。说白了吧,商鞅变法之后的秦人已经习惯于服从,长久以来培养的好战也还存在,除了秦人之外的列国人却是都自由散漫惯了。相同不利的作战环境下秦人的忍耐力比之列国人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分封制度下的国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国家并不是君王一个人的国家。既不是“一家天下”,像是君王其下的分臣领主,国家亦有他们的一份,因此司马欣完全有那个资格拜托吕哲为了国家做一些事情。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派别。很多时候是以区域形成一个又一个派别,当然也存在因为利益而形成不同的派别。汉国目前的派别不是那么明显,初步显露出来的是“从龙派”和“后来派”。
从龙派说的是那批自夷陵跟随吕哲起于微末的那批人,代表人物是共尉、徐志、卫翰、燕彼等人;后来派是,周文、桓楚、吴芮等等那些吕哲从南郡向外面进行扩张才归入帐下的人,司马欣和蒯通其实也算是后来派。
从夷陵就追随吕哲的那批人,目前汉军十五个军团之中,徐志是第一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何怿是第二混编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卫翰是第五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共尉是第七混编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其余各军团很多军团长并不是从龙派。但是其副手或是建制下的精锐序列军官必定是出身于从龙派。
随着吞并楚国和对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进行合并,出身于原来战国的将领必定是越来越多,既定下的中郎将军团长名额中,吕哲所采取的是择优之中又平均分配模式,其目的再简单不过了,无非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山头独大罢了。
汉军的制度很多看似与当下的军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吕哲加入了典校系统(政委),也进行了军饷制度的变革。使军队成为某名将军的私军几率降到最低。同时,包括军团长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