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弄潮 >

第1部分

弄潮-第1部分

小说: 弄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本书由'网'。cc提供下载
本书来源于网络收集,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若作者/出版社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我们/邮箱本站会立即删除您认为侵权的作品!

……………………………………………………………………………………………………………………………………………
弄潮
作者:瑞根
书籍简介:      造化弄人,普通人踏上非凡之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巨隐隐于朝,且看赵国栋如何创造辉煌。
  感触之作。




作品相关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1)

    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罕期,粮食∵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笔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作品相关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变化(2)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焕发勃勃生机的30年。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在推动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中实现了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学处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经济问题,吸收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益研究成果和分析工具,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规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发挥了巨大的实践作用。3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是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们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和突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进行经济研究的基本前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研究趋于活跃,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论点,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并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沧次将“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研究最重要、最突出的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它使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成为现阶段我国各种经济问题研究和经济政策制订的重要理论依据。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3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基本是沿着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条线索展开的,集中反映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三大基本特征——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认识的逐步深化和重大突破上。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将计划与市场视为水火不相容的传统认识和计划经济的绝对垄断地位。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的观点,强调市场调节与计划体制的相容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办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打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认识,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性,提出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这就将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陈旧观念,使多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论争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扫清了障碍。不久,党的十四大确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充实和发展。

    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经济理论界对所有制理论的探索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首先是重新确立了生产力标准,否定把“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先进与否的标准,为所有制问题研究清除了思想障碍。其后,理论界在所有制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深化,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是单一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提出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五大报告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在公有制的含义和实现形式方面,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以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是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传统观念,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形式;同时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也应区别开来,股份制应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三是在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突破了主要从国有经济的数量比重上去考虑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传统观念,主张喻要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质量上去考虑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认为国有经济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此外,所有制问题研究还深入到微观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层面,先是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理论,之后又深入研究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为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部署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分配理论的突破性进展主要反映在由否定按要素分配到确认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改革开放后,理论界再次掀起了关于按劳分配的大讨论,特别是集中讨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能否实现按劳分配和按劳分配的特点等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此后,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从理论上阐明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特别是研究了非劳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中通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提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