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儿不为奴-第5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夫君反目,坚定的站在儿子一边,利用自己在金厦的影响为儿子组建了抗争丈夫的班底。这些,在外人看来,是她董娴糊涂,不明大义,教子无方,是妇人之见,可在董娴自己看来,她没有错。的确,眼睁睁的看着儿子去死,是一个母亲的最大失职。
然而这一次,董娴却没有再选择支持儿子。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心中在想什么,于是她问自己的儿子:“金厦可守?”
郑经犹豫片刻,不敢欺瞒母亲,缓缓摇头道:“不可守。”
“既不可守,为何不降?”
董娴说话时,习惯性的为郑家的列祖列宗上了长香。这些事本不是她这个媳妇应该做的,可是自己的丈夫长年在外征战,她不得不替自己的男人担起供奉祖先的重任。现在,则是替她的儿子。
母亲的问题让郑经有些涨红脸,他不吭声,可是母亲的视线却定在了他的脸上。
“降了,儿子就什么都没有了,也什么都不是了。”
在母亲目光的逼视下,郑经终是说出了心里话。周士相的那份宣言中没有对他郑经有任何高官厚禄的许诺,这意味着他一旦下令放下武器投降,他将不再是什么亲王,是什么藩主,而将是一个平民百姓。
董娴知道儿子说的是心里话,并没有骗她这个母亲。她轻叹了一声,握住儿子的手,和声说道:“你怎么能说这话呢?……你还有母亲我,还有妻子,还有家,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
“母亲,儿子从前是世子,现在是藩主,难道将来只能如普通人一样活着,如凡夫俗子一样活着吗?母亲,我是郑家的人啊!”郑经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毕竟才20岁。
做普通人有什么不好,普通人家可没有父亲要儿子死的道理。
董娴的心头有些酸楚,夫君的绝情始终让她耿耿于怀,难道妻子儿孙就比不上那所谓的人伦大道吗?
酸楚之后,董娴定色看着儿子,问他:“那你想怎么做?”
“儿子想……”郑经有些迟疑。
“你想什么?”董娴催问道。
“儿子在想,如果事不可为,儿子想带着母亲和昭娘,还有臧儿去海外。”郑经鼓起勇气说道,“儿子可以去祖父生活的地方,可以去祖母的家乡。”
“倭国吗?”
儿子的想法让董娴有些吃惊,虽说嫁夫从夫,夫死从子,可是她却不愿随儿子去倭国。那里,是她婆婆的故乡,可不是她的故乡。
“去了倭国,你不还是普通人。”董娴否决了儿子的想法,去倭国和归顺朝廷没有任何区别。
郑经却道:“我郑家在倭国经营了数十年,祖父和父亲在那里都有部下,和倭国的将军也有关系,儿子去了后,肯定会得到他们的照顾。”
董娴摇头道:“你的祖父在北京,你的父亲葬在这里,你却要去倭国,难道你从此以后再也不回来了么?”
郑经沉默在那,去倭国是最后的退路,不到最后一步,他是不会走的。
见儿子不说话,董娴劝道:“从前有你祖父和父亲在,有我们郑家的水师在,倭人才对我郑家友好。现在你去倭国,你认为倭人还会对我们好吗?”
“不去倭国,儿子还有何地可去。”郑经低下了头,声音很小。
董娴道:“经儿,去倭国不是个好办法。你须知道,便是你祖父和父亲在时,对倭人也不是十分尽信,总是提防的。”
郑经抬头看着自己的母亲,迟疑道:“母亲,儿子便算不去倭国,而是归降他贼秀才,可儿子毕竟是金厦旧主,一旦归降,难保贼秀才不会杀害儿子。”
“齐王可以杀任何人,但万万不会杀你。”和儿子对周士相的称呼不同,董娴用的是“齐王”的尊称。
郑经没有注意到母亲言辞的不同,他只问母亲为什么。
董娴拉着郑经的手走到郑家列祖列宗像前,视线落在丈夫的牌位上,定声说道:“因为你的父亲是国姓。”
第1062章 顺治要死了,康熙要来了
在母亲的劝说下,郑经降了。
在小年夜这一天,周士相登上了厦门的土地。
在鲁世子等人的见证下,郑经向周士相亲手奉上了金厦军民黄册。这一刻,意味着金厦从今往后再也不是什么藩主的领地,而是大明朝的土地。如《告郑经书》所说,周士相保证了郑经及其部下的性命,他本就无意杀害郑森的骨血。
数天之后,周士相在文武将领的簇拥下,渡海至金门。
周士相的目光已然落在了台湾。
一个从北方紧急传来的消息却将周士相的目光生生从地图上的台湾移回到了北方。
北京,福临病重,据探这位鞑子的年轻天子很可能染了天花。
在短暂的错愕之后,周士相终于想到了福临似乎就是死于天花。
如果福临病死,那么就意味着康熙上台,同时也意味着北方的战事必因此事而发生大变。
“顺治要死了,康熙要来了。”
听到大帅这句莫名其妙的话,瞎子李不禁在想康熙是谁。
……
北京城,自从皇帝亲征归来后,雄伟的都城中就始终死气沉沉。
往年的除夕,北京城爆竹不断,今年,却听不到一声爆响。
在一片寂静中,北京迎来了顺治十八年。
初一,本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是走亲访友、百官相互贺年的好日子,然而就如死寂的除夕一般,初一的北京城同样没有生机。一切,仿佛回到了十八年前。
没有了南方钱粮的输送,京里的物价每天都在疯涨。从前,一石大米纹银一两五钱,现在则是十一两。麦子也从原先的一两多变成了四两多。除了粮食外,食盐、布匹、猪肉都在疯涨,一天一个价,直叫那些穷苦的百姓连问个价都不敢。
汉人的百姓过不下去,满城的八旗家眷们也觉得日子越发难过了。
往年,满城都是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八旗的姑子们相互串门,学着汉人那样给晚辈压岁钱,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最灿烂的笑容。今年,姑子们则是一个比一个愁眉苦脸,因为旗饷越来越少了。少了用度倒是其次,最让姑子们担心的是,她们的男人不知何时能回来,又是否能活着回来。
大学士冯铨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因为他不仅仅是大学士,更是有钱人。京里物价涨得吓人,对于这位历经两朝的大学士而言,却丝毫没有影响。唯一叫他担惊受怕的也只是中原的战局还有皇帝的病情。冯铨不止一次独自想过,万一鳌拜在河南失利,吴三桂大军直逼京城而来,他是不是割了脑后的辫子改奉新主?
冯铨不担心吴三桂会不纳他,因为他的资历实在是太老,洪承畴在他面前都得自称一声晚辈。虽然头上戴着“阉党”的帽子,可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的他,是大清的中和殿大学士,是汉官的翘楚人物。若他愿投,恐怕吴三桂会倒履相迎。
只是现在河南战事还没分出最后的胜负,冯铨实在是不好下注,他觉得还是观望观望。其实,投吴三桂倒非是冯铨一开始的选择,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在他看来,南方的周士相和他麾下的太平军表现出的强势远在吴三桂之上,投奔周士相似乎要比投吴三桂更稳妥一些。只是太平军现在却停在了徐州一带,没有北进迹象,吴三桂却咄咄逼人,听说兵马比太平军还要多,故而真要是吴三桂打赢了,那冯铨也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他总不能真为大清效死同殉吧。
皇帝的病情宫里也一直瞒着,没什么准确消息传出来,这一点也是冯铨十分不满的。他怎么也是内阁大学士,皇帝的病情那些满州内大臣凭什么就不通报于他?现在的满州八旗里都有好多汉军和绿营抬了进去,他冯铨虽说还没有不要脸到自己去请皇帝恩旨抬入满州,可论身份,论地位,内大臣们也不能太过欺负人。
闷闷不乐的在府里过了初一和初二后,冯铨的好友王熙却来拜访他。
王熙是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衔,他和冯铨从前交往不多,不过自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立翰林院之后,两人都因体制变革而高升,冯铨拜殿阁大学士,王熙掌翰林院,并都得到了皇帝的宠信,故而渐渐他们之间也就逐渐成了知交,在许多重要事情上都能常常互通消息。
和冯铨一样,王熙这段时间也一直惊疑不定,所以一到初三,他就再也忍不住,特地来向冯铨打听皇帝病情。冯铨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将宫里的话转述了一遍,无非是皇帝高热不退,难以上朝理事。王熙半信半疑,因为自董鄂妃病逝至今,皇帝已经染病两月,这什么样的病才能让天子两个月都不能上朝理事。
王熙见此间没有外人,便大胆与冯铨说道莫非皇帝病情很重,又或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若是如此,那正风雨飘摇的大清可不太妙啊。
冯铨摇了摇头,没有和王熙深入“探讨”此事,只说后日初五按制百官都要去宫里请安,到时皇帝的病情,宫里总有个说法吧。王熙听后,点了点头,和冯铨又说了些京里物价涨得太厉害,百姓生活不下去的事,朝廷得想办法抵制物价,要不然再这样下去,恐怕百姓都吃不上粮食了。
冯铨听的只是苦笑,自皇帝患病以来,内阁早就失去了往日作用,朝中大小事务都是由索尼、苏克萨哈等内大臣一手操办,他这大学士说话一点用也没用。况且,就算他说话有用,也解决不了物价上涨的问题,因为大清现在真是穷困交加得很。没见年三十前,满城的那些八旗妇人们都跑各自的都统衙门哭诉无米过年了么。
“这大清,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完。”王熙叹了一口气,“也就看鳌败能不能替大清续命了。”
冯铨应付几句,王熙也就起身告辞。等到初五,按制,诸王公、内大臣、内阁、部、院、翰、詹、卿、寺、科、道各衙门官员,齐集后左门请安。正处新正之际,可百官却发现宫殿各门所悬的门神、对联都已除去,彩灯彩饰也都收起。
见此情景,百官自然知道皇上的病没有起色,顿时给纷窃语起来。此时,总管太监赵全匆匆从宫里出来,与康亲王杰书、内大臣索尼等人低头耳语,神色很是仓惶。杰书和索尼他们听了,脸色也是阴沉得很。
这一幕,看在百官眼里,自是成为无形压力,使空气十分沉重。
冯铨跪在那里,感觉似乎要出什么大事,眼角余光突然瞥见宁完我正在发抖,心中咯噔一声,正胡思乱想时,就听钟声响起。他忙代表百官朗声跪奏:“今当腊尽春来,寒暖交替之时,圣躬违和,臣等微忱,恭请皇上避受风寒,静养珍摄。一应本章尽送内阁拟议请旨,皇上请放宽心。愿皇上早日痊愈,则国家万民之大幸也。”
跪着的百官同声奏道:“愿皇上早日痊愈!“。
不多时,有御前侍卫向百官传达了皇上的口谕:“尔等所奏,朕已具悉。部院各衙门齐奏本章,一并送内阁大学士处即可。”
百官听后,便要三呼万岁起身,然后各归本衙,却见慈宁宫首领太监捧来了皇太后懿旨,谕令释囚犯、减刑狱、免死罪;同时要求传谕民间不许炒豆、点灯、泼水。
这一刻,除了极少数人之外,余下的文武百官才恍然大悟:原来皇上出天花了!
第1063章 玄烨即位
天花,是令满州谈虎色变的可怕病症。一旦得了天花,便是贵如王公,也是断难抵御,至今从天花之下侥幸能活下的大抵十之一二,余者多是丧命于此。年轻的大清皇帝染上天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很可能就此病逝。
大清丢了南方,丢了西北,中原也是岌岌可危,这时候皇帝去世对大清又意味着什么?
难道真是末世来临了?
文武百官被皇帝出痘的消息惊得心慌意乱,人人色变。后左门,如冰封一般沉寂,只剩那百官沉重的呼吸声。
康亲王杰书出面让百官散去,文武这才带着惊恐和忐忑无声无息的离开宫门。一路,大小轿子无数,却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可轿子里的人心,却有着千头万变。
懿旨发出后,慈宁宫中,太后却是呆坐在榻。她的容色极其疲惫、憔悴,眼睛已经红肿,就那么坐在御榻上以手撑额,不时轻声啜泣一二。侍立在一边苏麻喇姑一边自己抹泪,一边不忘给太后披上一件深蓝色的貂皮披风。披风披在太后身上时,太后却恍若不觉,这更令苏麻忧伤。
慈宁宫的正殿空旷冷清,虽然生了好几盆火,仍比寝宫冷得多。
懿旨虽大赦天下,也正式将皇帝的病情通告天下,不许民间炒豆,可太后也好,苏麻也好,都知道一切都晚了。皇帝的病情之重,此刻,恐怕神仙下凡也救不了。
主仆二人就那么静静在那,大殿静得一根针落地都能听清。
许久,慈宁宫的总管太监急急入殿,对苏麻低语几句,苏麻听后身子微微一颤。她痛苦的看了眼太后,咬牙上前轻声道:“太后,皇上宣学士了。”
太后的身子也为之一颤,半响,两滴泪水从她的眼中流出,她喃喃道:“福临要拟遗诏了,要拟遗诏了……”
……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刚从后左门回府,宫里的内侍就来传谕了,他急急忙忙奉召来到养心殿。时隔两个多月,王熙第一次见到了皇帝。此时的顺治已经浑身滚烫,脸庞猩红,脸上、身上也布满了水痘,很多已经溃脓,让人看着十分的可怖。
王熙只看了一眼,就骇然于胸,吓得跪倒在地。
顺治已经微弱到极点,可神志还很清楚。他躺在御榻上,用微弱的声音对跪在榻前的王熙说道:“朕患痘症,势将不起。你仔细听朕说的,速撰诏书。”
王熙按住心头惊恐,就要答应,又听顺治道:“取笔墨来,就在朕面前写。”
“喳!”
皇帝的模样让王熙觉得五内崩摧,泪不能止,奏对竟不能成语,一片含糊,到最后,泣不成声了。
见王熙这样,福临不禁叹道:“朕平日待你如何优厚,训戒如何详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则离,不必如此悲痛。况且已是何时,安可迁延从事?”
屋中的内大臣索尼和苏克萨哈也督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