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这货不是马超 >

第381部分

这货不是马超-第381部分

小说: 这货不是马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许是因为知道我在现场观看,或许只是我的自我意识,这一次的训练里,这帮学员似乎格外卖力,十人之中,竟然有两名骑手能一刀将一根碗口般粗细的木桩砍成两截。

我笑着鼓起掌来:“都是不错的壮士!”

“这才第一天,只会用蛮力劈斩,若上了战场,恐怕根本活不下去。”拓拔野倒是毫不留情。

我当然知道:那两人为了在我面前表现自己,那两次极具威力的劈斩之后,木桩的反震力会让他们的手臂肌肉在短时间内陷入麻痹。

而在真正的战场上,一秒钟的麻痹已经足够让你死上十次了!

“那你就好好教他们。”我伸手拍了拍拓拔野的后背,踱步离开了这块训练场,前往其他教学区域进行参观。

在太学院的课程安排上,我几乎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提议学子们应该有时间学习骑射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而在军校,我则提出了诸多的建议:比如增加文化课所占的比例。

关于文化课,我的计划是,在第一年,军校的学生们要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至少要能顾熟练使用常见的汉字,熟练掌握三位数的四则运算,懂得国家重要的法律,并学习若干篇必读的经典文章——有足够文化功底的学员则可以跳过进入第二年;从第二年开始,再学习兵法战略,并逐步掌握部队中通用的各类必备技能第三年则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强化与精进,三年之后就可以毕业了。毕业后,既可以参加国家统一招录的武考,也可以凭借学校推荐和州郡选拔直接进入各地的军事机构,即使最差的情况……只要能通过毕业考试,至少也能通过分配混上一份足以温饱的工作——毕竟这是中央军事学院!

我信步来到了一间教室门外,却听到了一个清朗的声音。

“在下颍川荀彧,现在大法院任职,”荀彧的声音不急不缓地传了出来,“今日,是军事学院开院的第一天,诸位来此学习,大多是偏爱武勇的壮士,想以战功博取功名,这原本也是不错。然而,从目前天下的形势来看,新朝已经占据了中原九州,旧汉只在东南苟延残喘,不出三五年,定为朝廷所破。诸位若还期待一场大战,恐怕已没有太大的可能。”

我忍不住一笑:好你个荀文若,竟然还想让我等待三五年?

“所以,”他话锋一转,“三年后,诸位从此处毕业时,大概天下早已平定,诸位的功名,只能在太平世间来取了。”

“没有仗打,又哪来的战功?”提问者的声音竟然也十分熟悉……赫然是我的小舅子贾穆。

“虽说将来天下归于新朝,但旧汉积弊已久,天下岂会真的平定?”荀彧缓缓道,“譬如凉州西羌,旧汉之时,便与其攻伐往来近五十年,始终难以平复,三辅为之不宁;又如并州、幽州乌桓、匈奴、鲜卑诸胡,年年叩边入侵,边郡难以清静;再如荆州、扬州、益州、交趾的山越,大者十余万,少者数千,吸附汉民盘踞山林,每每与地方纷争不断,想要天下真的安定下来,又谈何容易?”

教室里的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教室外也是连连点头:两汉魏晋期间,各类异族逐渐活跃,既引发了五胡乱华的悲剧,也加剧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新朝在统一天下之后,势必要对各个方向的异族展开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吧——前提是我有钱。

却听到梁聪在耳边低声道:“王上,兵部来报,褚燕将军已带兵到了洛阳城北大营。”

13恩威并施君王技

“飞鸿,祢衡在这道奏疏上对你的指责,你有什么要说的?”我从陈琳手中接过祢衡之前呈递的奏疏,直接扔给了跪倒在地的褚燕。

已经跪伏在地超过一个时辰的褚燕连头也不敢抬起,只连声道:“罪臣知道……辜负了王上的信任……”

“你不看一下这篇奏疏说了你哪些罪状?”

他双肩微颤着回答:“祢院长上书前,曾派人向罪臣读过其中的内容……”

我看着他宽阔的肩背半晌,才摇头道:“……你真让我失望。”

“褚燕……罪该万死!”

“我看过冀州被弹劾的那些官吏的罪名,竟然还有纵容士兵侵害百姓的将领!而且还敢指示士兵劫掠妇女供自己玩乐?!”我厉声斥道,“你跟了我这几年,难道不知道为将者最重军纪?!这就是你褚燕带的兵?!”

他无言以对,只能以头抢地。

“你事后当即处死了触犯军法的士兵和将领,总算还记得军法与国纪,”我放缓了语气,“我委托你去冀州,本是考虑到你在冀州各地豪杰中颇有威望,方便治理地方,不料你虽然收降了数万义军,却没能管教好这些桀骜之徒,反而让州郡百姓不得安宁,不得不说……是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这是我考虑欠周。”

褚燕的脑袋微微离开了地面:“罪臣竟让王上与朝廷蒙羞,实在万死不赦!”

“没那么严重,褚方,把他扶起来吧。”我朝同样跪倒在脚下的褚方吩咐了一声。

“王上!”褚燕却一把推开了自己的儿子,抬头道,“褚燕在冀州毫无作为,反而纵容部下违法乱纪,使得州郡怨声载道,更令王上面上无光,罪臣甘愿认罪伏法!”

“你先起来。”我冲他摆了摆手,“今天我本来邀请了法院、吏部和兵部的长官来共同审核你的事情,但王彦方、程仲德和荀公达都在军事学院授课,只能委托他人陪我来到此地,”我指了指大营之中的法院代表荀彧、吏部代表袁涣、兵部代表董昭,以及尚书台代表陈琳,“对褚燕的处罚,共有……四条,你们都记好了。”

“是。”褚燕与各部院的代表纷纷应道。

“一、罢免其冀州刺史的职务,三年之内不得外放为州郡正职;二、军衔降一等,为上尉,三年之内不得外放为统兵主将;三、食邑削减三百户,并罚俸禄一年;四、责令其在军事学院授课半年,不领额外薪俸,若不尽力,再做追罚。”我一边斟酌,一边缓缓说道,“褚燕,你对着四条处罚可有异议?

褚燕重重地向我叩了三次头:“罪臣……谢王上不杀之恩……”他的声音似乎已经哽咽。

“文若,”我侧头向荀彧问道,“没有违背哪一条律法吧?”

荀彧颔首确认:“褚将军虽然触犯国法,但所犯并非死罪,王上的考虑已是极为周全,就算彦方公亲至,也不过如此罢了。”

我微微一笑:“现在你可以起来了吧?”

“罪臣拜谢王上……”他又向我一拜,双手撑着地面想要起来,却似乎因为跪得太久使得双腿失去知觉,只能在褚方的搀扶下慢慢站起。

“先是拓拔野、后是褚燕,还顺带牵连了徐晃……”我摇了摇头,轻声叹道,“希望剩下的几个家伙可不要让祢衡抓住了……”



当我静下心来回顾即将结束的八月时,我才意识到……不知不觉中,近几个月里,祢衡,或者说是都察院的工作,竟然成为整个朝廷关注的焦点。

五月时,祢衡小试锋芒,检举了十多名不好好工作的县长以下的小吏,六月时,又大胆提出在我身边设置五名起居郎,大概也从这一次试探明白了我这个当君主的对待都察院的态度,而后他带领都察院的精兵强将潜入河北二州,深挖各地不法之徒,甚至还过了一把监军的瘾,在并州军队大胜之后,他和徐晃联名发来捷报,让我以为并州官场没有大事。然而,没等我回到洛阳,他的弹劾便接二连三地飞进了政务院:拓拔野、褚燕,乃至徐晃,以及六十余名不同级别的官员,都因为他的弹劾而受到了处罚。

现在,还没觉得满足的祢衡应该已经渡过了黄河之水,深入到青州腹地了吧?

真不希望他再给我带来任何劲爆的消息啊……



九月已是深秋,司隶及周边地区的税赋征收工作也陆续接近了尾声。

这几日我似乎有些过于悠闲了,甚至一个人在大院中练起了五禽戏。

“爹爹,你难道不冷吗?”已经裹了三层衣服的小玥儿“笃笃笃”地跑了进来。

“还好吧,没什么感觉。”我看了看自己身上这件在晨风中哗啦啦飘动的短袖,浑不在意地继续演练着四不像的龙爪手。

“超哥哥、超哥哥,”小依依紧跟着玥儿跑来过来,“你真的不冷吗?”

“真的不冷,我都浑身冒汗了。”我缓缓收了神通,仰天喷出一口热气。

顿时,半空之中便袅袅腾起了一片小小的白雾。

“呜哇!”两个小丫头都用充满崇拜的眼光看着这团缓缓变幻的白色烟云。

“这两天依依和你娘都还好吧?”我拍了拍同父异母的妹妹。

“唔……还好,”依依歪了歪脑袋,“娘这几日也比前些日子高兴了一些。”

“哦?那就好。”我点了点头,一手抱起一个小丫头,将他们轻轻放在了左右两肩之上,“玥儿,这几天教你们念书的是哪一位先生?”

“是大胡子崔先生。”不知道为什么,玥儿特别喜欢别人的胡子,但偏偏我这个当爹的却没长多少胡须,时至今日,依然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根短毛。

我哈哈笑道:“是崔琰吗?他教得怎么样?”

“崔先生知道我们不大喜欢学习经史,就换着法子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也让我们懂了些典故呢。”依依饶有兴趣地回答。

“那就好。”我耸了耸鼻翼,心中暗想我自己熟知的古代典故加起来也没有十个吧……

“对了,爹爹,”玥儿又出声道,“韩姨娘是不是怀了孩子?”

“是啊。”我点头道。

“谁的孩子?”依依的问题让我哭笑不得。

“是你哥的。”我只好回答她。

她没头没脑地“哦!”了一声。

“听说是个小弟弟呐!”玥儿笑着说道。

我挑了挑眉毛:“你怎么知道的?”

“是娘告诉我的。”她憨声道,“娘说你请了张贲给姨娘做了诊断。”

我沉吟了一声:“你娘她……还说了什么?”

她似乎是有意地拖长了声音:“娘说……让我多去韩姨娘房里走动走动,多陪姨娘说说话。”

我微微露出了笑容:“那就按你娘说的去做。”

14敢以之功觅封侯

九月初四,恐怕要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或许也未必。

我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逗得小玥儿和依依咯咯而笑,却听到值守在院外的吴石向我通禀:“农部的国渊部长和工部的韩馥副部长求见。”他微微一顿,露出了有些疑惑的神情,“他们还抬了一大堆东西……”

一听说“一大堆东西”,我心头顿时一紧:这几个月,随着中央各部工作机构渐趋规范,各司人员的日益充实,除了重大政策需要我点头之外,我再不需要如同上半年那样,每天被文山会海所淹没。国渊和韩馥联袂而来,多半是为了工部的事情,但我心知肚明,由于国库空虚,除了必要的官衙和道路的修缮,今年的工部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建筑工程去做……

“臣等拜见王上!”国渊与韩馥恭敬地向我施礼。

我轻轻将两个小丫头从肩膀上放了下来,朝院中的石墩上指了指:“坐着说?”

两人慌忙躬身道谢。

我拍了拍玥儿和依依,让她们到一边找贾穆玩去,这才笑道:“据我所知,工部近来似乎并无大事呀?”

国渊微微欠身,答道:“王上在年初,曾经交待臣等一件事情,看来似乎已经忘了……”

我一怔,嘴角微一抽搐:“……确实想不起来……是什么事情?”

他笑道:“王上当时嘱咐臣等,招募能工巧匠,研究……活字印刷术。”

我轻轻一拍石桌:“我想起来了,当时我还亲自做了几个活字的模板!怎么,难道有所进展了?”

国渊与韩馥相视而笑,正色道:“幸不辱命!”

韩馥从袖中取出了一本书册,双手递了过来:“这是试印出来样本,请王上过目。”

我只看到封皮上工整的几个大字就笑了出来。

“威武王诗选”……

我粗略地翻了一遍,这本诗选几乎囊括了我已经面世的三四十首诗词,不得不说,虽然在不少地方仍出现排版不整齐、偶有墨点的现象,但他们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能仅仅凭借我那一点提示,完成这一项中华文明史上的大发明,已经足够令我欣喜万分了。

“妙哉!妙哉!”我翻着这本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印刷作品,喜悦得有些难以自持,“子尼、文节!你们可知道这项印刷术会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吗?”

“略有所知,”国渊颔首道,“古代书籍,大多刻于竹简,每一笔都是一刀,竹简既笨拙沉重,刻画更费时间,且不易保存,先秦蒙恬作笔,书写速度大为改善,然书籍传播,却是依赖人力抄写,仍是不便,一部春秋,恐怕没有五六十卷竹简也抄写不完。因而读书对于一般百姓,向来都是力所不及之事,而且既然是人力所抄,经常会出现错字误字,旧汉时,卢公子干与蔡公伯喈等便奉命修缮经典,主要就是勘误字词,解释歧义,当年所立石碑,如今仍在城南太学附近,虽时时有求学者摩勘,但随着时间日久,百余年后,石碑上的字迹终将不清,到时候又免不了重新修订。如今臣等奉命创作印刷之术,便能够改变这一局面。”

“不错,”韩馥接着说道,“以活字印刷,首先在时间上便要节省许多,免去了人力抄写之艰,而且印的版数越多,其相对抄写省去的时间就越多;其次,以纸作书,成本也远低于竹简,臣等粗略算过一笔账目,王上手上这部诗选,共三十页,约三千字,若抄写竹简,至少要三卷,只算竹简的成本,就要十二个大钱,而纸张成本大约在六个大钱左右,若加印两百本,则可以降到五钱,印五百本,则每本只有四钱不到。若是印制一部近两万字的春秋,印五百册,每册的成本也就二十几钱,一般人家当都能承受得起;而要抄写一遍……”他摇了摇头,“不仅要花费十多天,而且光购买竹简就要两百个大钱。因此,若能推广这项印刷术,便能让天下寒门子弟都能读书,使蛮夷之地均能学得天朝之经典,可谓造福万世之举啊。”

“这事虽是由我吩咐,却是两位的功劳。只是发明活字印刷一件事情,就足以让你二人名垂青史啊!”我由衷地表示嘉许,对韩馥这个大腹便便的胖子的印象有了很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