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回家 >

第22部分

回家-第22部分

小说: 回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我今后应做到认真顾家,而不能再独自与一大帮男生出去玩到深夜;一想到今后……我真是觉得这就是婚姻吗?这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浪漫美好啊!
  他说女孩子在结婚时都会哭,这我倒不觉得。我反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没有,从住在一起时,他就觉得自己像是结婚了,应对我负责任,现在只是领了个证,没什么区别。
  想起前一天晚上,妈妈和他谈话,让我们互相友爱,他保护我,我尊敬他;让我改改脾气,让他对我多多包涵;让我们共同学习、帮助,相爱一生,相依一世。当妈妈说:“我就把自己的女儿交付给你了。”我一听眼圈就红了。我妈对我的爱真像是无声的细雨,一点一滴地滋润我的人生。他妈就不同,对他的爱,仅仅是体现在生活上的,比如很细致入微地关爱他的饮食、健康,他生活上的许多细节,但不大气,不像我妈那样。我妈在生活上的事对我说得很少,比如小时候带我上街,从未问过我想吃点什么,主动给我买个玩具什么的。记得有一年六·一,我妈带我去北海,一入园,我就被那些五彩缤纷的儿童世界给迷住了,但我从没有在大街上向父母要玩具的习惯,所以一直只是用眼睛看,却不开口要。但那天我妈破天荒主动给我买了一只很小的、黄色的玩具狗,我当时特激动,这个小狗我一直保留着,无论哪次搬家还是家中大扫除。但有一年家里装修,我妈发现了它,她当时都忘了曾经给我买过这么一个玩具。
  听我说到这是她第一次主动给我买玩具时,我妈说我性格软弱、太怀旧,她说人不能总活在回忆里,要不无法前进。
  后来她看我的小狗太旧了。而我又不肯扔,就乘我不在家时给扔了,我感到十分惋惜,现在也有这感觉。
  我妈就是这样的人,她不会一些细腻的关爱,只给我与哥哥引导人生之路。这使我自小独立性很强,并且自小就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比其他孩子早熟。
  我妈与他的妈妈是最典型的爱孩子的母亲,但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我觉得两种妈妈都令人敬佩,但对我的孩子,我会尽量将二者合一,但一定要培养出一个和妈妈一样、和我一样、自立、坚强、有目标的孩子。
  致:好!
  月月
  98·l0·13
  第十一章 重情不重理的地方
  采访时间:1998年10月31日1:00PM
  采访地点:《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未》办公室
  姓  名:元芳
  性  别:女
  年  龄:29岁
  内蒙古人,大学中文专业毕业,曾做过机关文秘工作、公务员、教师,现在呼和浩特市某学校工作。
  经历了不算漫长却十分伤痛的家庭纷争之后,在一个现实的、矛盾重重的婚姻和年迈的、已经不知道该怎样爱女儿才好的母亲之间,元芳最终还是选择了母亲、走出了婚姻。那种相依为命、唇齿相依的感情是人力无法割断的,虽然有时候这种感情显得非常没有道理,所有的怨恨都会在生与死这样的关键时刻化解成微不足道,亲人永远是亲人。
  元芳终于必须面对一个人的日子和一个家徒四壁、曾经一度被不和谐的气氛充满的空间,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两个本来都应该是爱她的人之间,她只能有一个选择。
  1998年10月3日中午1:00整,元芳准时出现在报社的办公室。她穿一套非常普通的牛仔布套装,头发全部在脑后梳成一条“马尾”,露出光洁的前额,眉毛浓重,眼镜的度数看起来很深。
  元芳给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个自我感觉非常好的知识女性,因为内心世界的丰富而不太关注外界对她的评价。她的人造革大旅行包和黑色的老式布鞋使她在衣着方面显得有些落伍,但是丝毫不会使她身上浓浓的文化人气质打任何折扣。
  我们最初是在电话里认识的。一个星期以前,元芳还在呼和浩特,她打电话说她将要到北京来看病,也想顺便认识我,因为她很想说说自己的事情。当时我在报社的激光照排室,电话的声音小而又校我问她,那大概是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她想了想,说:“家庭方面的吧。我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我离婚,基本上是因为我妈……不,应该说是因为双方的家长,外人都这么看,但是我自己觉得也不完全是这样……咱们见面再说吧。”我一直在猜想,元芳要告诉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家庭关系?而且我觉得非常奇怪,怎么会有人因为双方的家长而离婚呢?那么他们到底有没有感情?我们不是通常都认为,真正的感情是不会被恶劣的环境左右的吗?
  和元芳的谈话进行了将近三个半小时,一直到她必须离开去赶返回内蒙的火车。整个谈话过程中的我的思路一直牢牢地被她抓祝她是那种极其爽快的北方女人,态度从容、语言朴实而又很有表现力。我追随着她的叙述,有些时候我们一起忍俊不禁,尽管那种笑里面也包含着许多彼此会心的酸楚;有些时候我们一起控制感情,尽管其实我们都很明白对方此刻都在对自己提出相同的要求,一定不要让眼泪在这个时候不争气地落下来。我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觉得自己离元芳非常非常近,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其他什么方面,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过去生活的背景截然不同,她的很多观念都在感染和启发着我,这使我在她离开北京之后还经常会想起她和她说过的一些话。
  11月3日中午,我还没有来得及把元芳的谈话整理成文,她打电话来说,她要给我发一份传真:“我觉得我说的太乱,怕你不好整理,我给你写了七千字,算是一种补充吧。我也想让你省点儿劲儿。”传真机一边响着,我一边迅速地阅读元芳写来的文字,阅读之中她的音容笑貌一次次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收到传真之后,我陷入了矛盾之中。元芳的谈话虽然有些凌乱,但是毕竟那是一种极其真实,自然的状态,其中的很多细节,很多感情的流露对她,对我都是非常宝贵的。而元芳的文字又很干净,已经把她要表达的内容提纲挚领说到了恰到好处,写作过程中感情和理性的交织对我们来说同样宝贵。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两部分素材了。为了使文字不至于太长和情节不重复,我把元芳讲述的一些在她的文字中重复过的细节在笔录中删掉了,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她的文字的全貌。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说人的幼年生活经历对他的一生的性格和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我父亲在“文革”后期去世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和我母亲一起生活,从9岁开始。我母亲是医生,她和我父亲是建国以后组织介绍认识的,他们的年龄差距巨很大,嫁给我父亲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学生。而且,我母亲是为了照顾她的父母才嫁给我父亲的,所以在她的意识里婚姻是应该完全遵从父母的。
  我和我母亲一起生活了20多年,可以说是相依为命。在她的世界里,我就是她唯一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柱,所以她总是认为我应该按照她的方式去生活,无论是择业还是成家,她对我非常宠爱,觉得我应该找一个像她一样疼爱我的人,当然这个初衷绝对没有错,任何母亲都是这样的,所以我跟我的前夫结婚也是我母亲的同学介绍的。
  我从小特别依恋我母亲。我父亲去世以后,我的情感上肯定是有失落的,但是从实际生活上没有更多的比如生活水准降低之类的感觉,因为我母亲一直很要强。
  我跟我母亲感情一直很好,她说东,我就往东,她说西、我就往西。上小学的时候,课间没有带水,她就来送水;下学五分钟没有到家,她就来学校接。同学说:“你是你妈的小面团儿,你妈怎么捏你就怎么是。”
  我15岁离开家读大学,离开我母亲一直到19岁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我们又生活在一起,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她对我照顾得很好,包括应该怎样处理问题。大概从92年开始,涉及到我谈朋友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有分歧。
  如果我妈认为对方不够疼爱我,她就非常恼火。别人给我介绍过一个男孩儿,他很喜欢吃白菜,我不喜欢,他把白菜放到我的碗里。我妈说:“你看,从小我就没有强迫你吃过什么东西,他就这样强迫你。”她心里就不舒服。
  我发现我这个人就是倒霉,遇到一个男孩儿就是他跟他母亲的关系相当好。他爸出差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没事,只要两天没见到他,他妈就不行了,他一跟我约会,他妈在家就绝食、罢饭。这个男孩儿为这个很苦闷,就告诉我了。我到他家去的时候,他妈就问他:“你说爸爸和妈妈谁好?”这话应该问两三岁的小孩子。那时候我年轻气盛,也很恼火,就告诉了我妈。我妈就把他训了一顿,言辞也很过分。
  后来这个男孩子跟我说,如果跟我结婚,就不可能跟我妈一起生活,问我:“我和你妈,你要谁?”我那时候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我妈,第一次正规谈恋爱就到此结束,泡汤了。
  后来就认识了我前夫,他性格特别内向,不是很开朗的那种人,而我喜欢开朗的人。我的择偶心态可能跟我童年生活在单亲家庭有关。我父亲和我母亲年龄差很多,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没有过年轻的爸爸,那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所以我喜欢的是那种比较成熟,有沧桑感的男人。我曾经希望有一个人能很宽容地接受我,当然还包括他应该有一种像父亲一样的感觉,在我结婚的时候,甚至包括现在,我都希望有一个男孩子抱着我,就像抱着一个婴儿一样,不要有任何的欲望,只是出于情感。当然这个想法很幼稚,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跟我的前夫的性格完全不同。我是需要一个大哥型的丈夫,他是需要一个大姐型的妻子。
  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妈还是希望他对我好。但是我们发现,在我们俩比较亲密或者比较亲热的时候,我妈妈就会莫名其妙地恼火、生气。越是走近婚姻的时候,我妈跟我的矛盾就越尖锐。
  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是两地生活的,他从小跟着他母亲,在情感上他是依恋他的母亲。我认为他有俄底普斯情结,他恋母,他不承认。我们俩谈朋友的时候,我在卫生间就听见他对他妈妈汇报,一个星期都干什么了,就像幼儿园全托的孩子周未回家一样,他小时候是他爸揍他、他妈护着他,所以他从心里特别倾向他妈。
  我妈后来跟她妈也发生过争执,她问我:“你是站在哪一边?”我发现无论我是通过婚嫁或者恋爱,从心理上可能要跟我妈分离的时候,她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或者是一种恐惧,也许这个感觉对她来说是下意识的。比如说,我们结婚前,我妈一直在跟我生气,但是也没有明说为什么。如果说她告诉我,觉得这个人在性格上或者什么方面不适合我,我也能够平心静气地考虑,但是她不是,她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态度,比如为了一件小事情跟我吵架。
  因为是在办公室,我和元芳的谈话总是被电话打断,但是她的叙述却从来没有因此而在逻辑上中断。用她的话说;这些都是家庭琐事,但是她的叙述却没有给我琐碎的感觉,相反,我觉得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某一个角落,甚至有些事情我都曾经亲眼见过或者体会过,只不过就是从来没有想到要去依照一个顺序说出来就是了。
  我单身的时候,分到了一套房子。因为是别人让出来的,所以还有一套订做的家具也一起卖给我了,我是债台高筑地住了进去。我妈说我结婚的时候这套家具就给我,我觉得也是我的,因为钱都是我自己的和我跟同学借的。
  但是到95年春节我准备结婚的时候,我妈突然变卦了,家具不给我了,她要带走。家里一下就变得空空荡荡了,还有两天就是春节了,我从外面雇了一辆卡车,给我妈把家具运走了,送到我哥哥家。我觉得她特别不可理喻或者说就是不明智。
  但是我妈这样做跟他们家的态度特别有关系。那时候我们上街买东西,他妈就说:“你们买东西,把发票给我。我心里不痛快,但是也就不了了之了。我妈后来跟我解释,她拿家具是对他们家拿发票的回击。
  我妈在跟我闹别扭的时候经常说,他们家和他是美帝国主义,我是蒋介石,总是在别人的挑动下和她起内战。这是我妈的理解,但是我这种夹板气是很难受的。
  他跟他母亲是那样一种情感依恋关系。比如穿衣服,我说一个颜色好看,他准不穿,他妈说好,他马上就穿。在他们家,正吃饭呢,他妈说:“去去去,洗脖子去!”他放下筷子就得去洗脖子。我们两家的生活习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是在一种不太和谐的气氛下结婚的。
  我们就在我的那套房子结婚。我妈认为这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两个人;他认为,这是我们的家,是我妈跟我们一起生活。所以大家是在争夺家庭或者说是这个空间的统治权。从此就鸡飞狗跳、矛盾不断。
  比如说,我妈住在阳面的屋子,电视、客厅在一起,他要看电视、我妈要睡觉。我说可以把电视搬过来,不行,“家是我的,电视我愿意摆哪儿就摆哪儿,我为什么不能在客厅看电视?”我觉得他不够懂事,但是毕竟是和我妈一起多少是有些不便之处。我也不能说什么。我妈这么多年一个人生活,也算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为什么迁就她?就因为她是我妈。就是这样的鸡毛蒜皮,弄得矛盾越来越深。这里面他们家也有责任。
  每个礼拜六我们是雷打不动地回他们家,而且他妈也经常来我们家“视察”,她觉得“那是我儿子的家”。我们结婚之前,他妈领着朋友来“视察”我们的新家,穿着小高跟鞋在我们的木地板上走出若干个小麻子坑儿。把我们1的柜子拉开看看里面放着什么东西,参观完就走了。她就是那么一种生活习惯。当时我不在家,我妈在家,她就觉得两家人根本就不能沟通。
  我爸爸资格比较老,当我爸职位已经比较高的时候,他爸还是一个新入伍的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