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穷人缺什么 >

第15部分

穷人缺什么-第15部分

小说: 穷人缺什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识的作用不仅仅是充实人生,知识直接是实用的,可以提高生产力。有知识的人和没知识的人,能做的事情不一样,做出来的结果也不同,生产能力不同,创造的价值不同,得到的收益当然不同。
  一个人生产能力越强,工资就应该越高,这合情合理。而个人生产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人力资本的存量,诸如受教育程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等等。
  尽管—个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可能全部返还给他,返多少?怎样返?这中间一折腾,难免会有漏洞,难免会有不公。但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相比之下,以效率为标准的分配制度,让多创造的人多收益,不劳而获就困难了,巧取豪夺也不容易了,瓜分别人创造的财富也不正当了,公民都能从对教育和物力资本的投资上获取不断扩大的收入,社会也能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更好地发展。分配是个困难的事,能做到九全九美也不错了。
  按劳分配并不是按你的劳动量来分配,“多劳”不是要让你累死,而是要你产出更多的价值,你劳动的能力越强,创造的价值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高的收入。
  多劳多得最根本的标准是质而不是量。穷人最根本的投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因为缺乏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已经处于更加落后的状态。“数字化”“信息化”对穷人带来的好处并不像富人们宣传的那么多,信息技术使富人如虎添翼,使他们本来就快的聚财速度更上台阶。而穷人,由于没有基本的条件,则被富人更远地甩在后面。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1/6,而在非洲这个比例是1/5000。当全球都在津津乐道于网络时代的财富神话时,却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当财富像洪水般向少数人滚滚涌去时,大多数人的机会也就迅速流失了。
  所以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巧取豪夺的时代,而且再也用不着明火执仗。信息时代的殖民者,在光纤上圈地,所到之处,轻轻松松地征服了人们的脑袋和钱袋。
  当然,穷人还是有一线曙光的,毕竟脑袋还长在你自己身上。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就是最大的投资。
  20年前,在一个小山村,有两姐妹,因为家里太穷,只能供一个孩子念书,妈妈实在不能决定这个机会该给谁,只好捡了一根稻草,让姐妹俩猜,谁猜中谁上学。结果妹妹猜中了。妹妹去上学,姐姐留在家里,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多年以后,成绩优异的妹妹大学毕业,在城里安了家,有了一份很好的职业。姐姐也嫁人了,自然,嫁的是一个农民,她成了一个山村农妇。由于那一根稻草,姐妹俩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很多穷人来说,他们的命运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
  有一篇报道,湖北省2000年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人均收入为11181元,小学文化程度者只有1708元,二者相差近7倍。经济收入的悬殊,已经造成实际上的高低贵贱。在当今社会,要想过上稍稍像样一点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高学历。
  学历要多高才算得上是高学历呢?十年前能上大学就很了不起了,现在本科已经是基本要求,连硕士也排着队地让用人单位挑肥拣瘦,就业的压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而一个中等城市里的一般家庭,培养出一个本科毕业生,要花多少钱呢?
  江苏省城市调查队曾经作过一项调查,按2001年教育支出水平计算,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一年需为每个孩子支出5727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7
  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吗
  “教育改变命运”是一句流行的口号。但事实上,很多人不仅没有因为受教育而改变命运,反而因教致贫。因为现在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提高了,你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的、基本的、必需的教育。对现在的人来说,受教育已经不是个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是容不得你选择的,你必须接受。
  然而教育却是个昂贵的事。
  50年代,初中毕业生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文革”中,高中毕业就已经不错。粉碎“四人帮”以后,能考上大学就端稳了铁饭碗,一辈子都不再为吃饭发愁。现在是不仅本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连硕士、博士都有了过剩的感觉。一个贫寒人家,特别是生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人家,倾其所有让孩子读书,所能上的学校不过是个教室破烂、师资不足,其他教育资源更是严重缺乏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要想去和城里那些重点学校的孩子竞争,无论如何是很困难的。
  而这些简陋学校里的孩子,他们所花费的学习费用,从绝对值来说也许不多,但相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所占到的比例就非常巨大了。
  对很多家庭来说,倾其所有,只能让孩子勉强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这点可怜的教育是不足以改变他们下层人的命运的。但是如果不接受这些最基本的教育,就只能堕落到更下层。
  整个社会的教育层次在提高,逼着你必须受教育,哪怕倾家荡产,哪怕受到的只是一点点必要的教育。
  教育的严重不公,使得人的发展机会从一开始就有了天壤之别。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让权贵更加权贵,穷人更加贫穷。更何况,即使受到同等的教育,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毕业之后的发展机遇也是很不相同的。家庭背景越好的学生,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至于再往后的职业生涯和创业道路,家庭背景往往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育真的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吗?不错,是有几个这样的例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你是哪个阶层的,子子孙孙都是那个阶层,很难跳出这个圈子。(注意,我说的是大多数人。)
  穷人害怕没饭碗
  一位家长说,千辛万苦把孩子供上了大学,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工作。不读大学也许还能找到一个,虽然是差一点的体力活,总还能有个饭碗,现在高不成低不就,连饭碗都没了。
  是啊,读大学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读完大学却找不到工作,更糟糕的是,家长也有可能面临失业,一家人承担着怎样的压力?
  有工作才有饭碗,工作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我们也很强调劳动者的权利,诸如休息权、知情权、获得报酬权、人格尊严权,等等,但很多时候都是空谈。节假日你不加班有人加班,待遇你不满意有人满意,就这条件,爱干不干,有本事你自己走人,你这位置多的是人翘首以待!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地位,老板他说得起硬话。
  没有饭碗一切免谈,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还是将就吧。
  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的文化也开始公然地媚钱、媚权。《致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这些超级畅销书都是谁买去了呢?是企业,是老板买去送给员工的,就是要让你老老实实工作,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没有任何借口!
  那么,员工的权利呢?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的生存状态,老板又该负怎样的责任?面对劳动者疲软的购买力,出版界集体失语。
  据统计,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已经达到7%,失业人口约1400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280万,就业率73%,约有76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
  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意味着衣食无着。工作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但是我们却有1400万人没有这个权利。
  可怕的是,我们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将责任都推卸到失业者本人身上,让他们自己去承担。我们的媒体总是强调失业者要自强不息,在歌颂那些靠着自己的力量奋斗成功的人时,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指责,似乎那些没有摆脱困境的人,要么是懒惰,要么是低能,总之,咎由自取。
  缺乏同情的背后,往往是逃避责任。那些没有技术,没有资源,已经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人,固然需要我们的鼓励,需要把他重新推上战场,但他们更需要的是拉他一把,是全社会伸出援助之手。
  机遇造就富人
  机遇之于富人,就像蛋之于鸡。没有蛋就没有鸡,有了鸡又生出更多的蛋,如此循环下去,穷人变富人,富人变更富的人。
  关键是抓住最先那个机遇。
  富人的第一桶金都是辛酸的。而且往往带着偶然性。
  中国现在已经有不少富人,他们回忆家史的时候,往往都把重点放在当年的刻苦奋斗上,让人以为那全是他个人的胜利。其实,一个富人的诞生,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还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哪怕你本身的能量相当于一个原子弹,但如果没有发射的条件,你就和一堆废铁差不多。机遇是很重要的,同样的做法,当年他能成功,现在你再做,可能就要不得了。
  比如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是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听着硌耳,看着更扎眼。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就凭跑个差价,硬是发了,成了万元户。那时候公务员的月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不是个贬义词了。只不过除了有钱,确实也找不到更多可歌可颂的地方,所以始终没有成长为时代英雄。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机遇,还不如说机遇抓住了他们,但不管怎么说,抓住了,命运就变了,直到第二次浪潮袭来。
  第二浪的层次显然更高,这是生产资料市场化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双轨制”是个财富关键词,由此而衍生出“批文”、“官倒”、“腐败”等热门字眼。生产资料不是小生意,也不是民间可以随意做的,比如钢铁、木材、土地,等等,在计划内计划外那么一倒腾,利润就不得了,但前提是一定要有背景。所以我估计,中国第二批富人,是和“勾兑”这种绝妙好词同时诞生的。在这一阶段,钱和权终于结婚,正大光明睡在了一起。勾兑就是撮合说媒的事,勾拢了,兑匀了,效果就有了。可以说,那时,不会勾兑就抓不住机遇,抓不住机遇就成不了富人。
  但是,“双轨制”毕竟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官倒”也民愤太大,所以这第二批富人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很顺利地和第三浪接上了轨。
  第三浪是在上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因为有了股市,就有了上市公司,就有了原始股,有了上市资格的审批者,也有了股民、股评家和操盘手,大家都来分这一杯羹,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股市的神话是很多的,比如买了深发展原始股的老太太,比如身经百战发了财的杨百万。当然“百万”只是个尊称,谁都估计得到,杨百万的资产可能早就不止百万。在这个阶段,百万已经是个很普通的数字,“十万元才起步,百万元不算富,千万元还马虎”,至于万元户,基本上也就和穷人差不多了。时代在进步嘛,富人的标准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股市的神话基本上都在那时产生,现在谁还泡在股市,还想一弯腰就抱上那么个巨大的西瓜,实在有点接近做梦。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股市的,已经机会很少,暴利不可能持续,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家店了,这就叫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机遇,来自于知识与技术市场化,俗称知识经济,这已经是第四浪。这个时期的英雄是丁磊、张朝阳、王志东们。英雄迅速地诞生,又迅速地死亡,媒体上每天都能看到一夜暴富的故事,知本家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至此,基本上各个阶层的人,上至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下至两肋插刀的劳改释放犯,都在机遇面前经受了考验,没有抓住的,也可能就永久失去了,抓住了的能不能挺住,能不能坚持,仍然是个未知数。
  富人,不管是怎么致富的,能有今天的局面就不简单。
  很多人以为机遇是可以重复的,今天抓不住明天再来。其实,机遇往往就是惟一的、偶然的、失不再来的。
  虽然事物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但是这波不等于那波,每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特点都不同,长江后浪推前浪,富人就是每一个浪尖上的舞者。
  富人获益于自由
  在自由市场上买东西,可以讨价还价,看起来是买了个便宜,但心里往往并不舒服,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底价在哪里,总觉得也许还能更便宜。
  事实上,你几乎总是能够发现,你买贵了。
  所以每个人都尽量往低处还价,这样一来,卖主只有将价格报高——反正你要往下砍,他先涨起来再说。
  那么吃亏的是谁呢?是老实人!你心软,你不懂行情,你不会讲价,你就吃亏。这样的市场准则,实际上是鼓励大家不老实,商人要尽量地夸大其词,买主则必须心明眼亮,伶牙俐齿。
  自由市场看起来是自由的,自由挑选商品,自由协商价格,似乎很公平,但是这种公平,得到好处的只是精明强悍者,对老实人来说就是不公平。
  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也就是讨价还价的经济,那么谁最欢迎这种经济呢?是富人,不是穷人!
  虽然,穷人也有出卖劳动获取工资的自由,但如果资本家利用有利条件压低工资也成了理所当然的自由,那穷人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穷人要吃饭,他只有劳力资本,他不出卖劳动是不可能的。
  “个人拥有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往往就是“资本家拥有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的同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