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香艳激情电子书 >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

第6部分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6部分

小说: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会说你这可有点儿危言耸听,哪会有这么严重?我敢负责任地说,有!我在本章开头引用《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里面的一段调查不就证实了吗?——“九成的孩子不愿把心里话跟父母说”。而这九成的孩子基本都集中在12岁~18岁这个年龄段,也就是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恰恰是一个最有想法而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看法而看法又不容易准确的时期,最希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解惑的时期。可是我们的家长们却十分专横地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说自己的苦心;说自己的希望;说自己的要求;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说别人孩子的优点;说孩子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说、说……说多了就是孩子们听腻了的“唠叨”,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他们也有一肚子的话无处倾诉,还自我解嘲为“没办法,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我认为这不但表达了孩子的一种无奈,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家长的一种宽容。
  我接触过的许多家长也表示,我知道我唠叨得太多了,也知道孩子烦我的唠叨,我已经在尽量克制了。但我不说他,他就能好吗?我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一,孩子与您形成代沟,产生隔阂,甚至不听您的,除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外,是您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2004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第10套《读书时间》节目里,一对父子的对话发人深省。父亲形容儿子“你没偷东西也像个贼似的”,儿子反唇相讥“这个问题应该问一问您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显然这是他父亲教育不当的结果。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矛盾已经出现,问题已经形成,不要期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第三,不要把放弃唠叨当作一种妥协,当作一种委屈。正相反,这说明您开始变聪明了,不再劳心费神地做无用功了。当您把心态放平和了,想通了,下一步我要给您支的重要一招就是——倾听。
  经过多年摸索,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说”是一种释放,释放出来(哪怕不是全部)就会减轻心灵上的“郁结”。医学上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某个病该发烧就要让它烧出来,不能用药强压下去。情同此理,孩子的心病硬压是压不下去的。既然家长能用不停的唠叨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快、不满,为什么不能公平一些,把说、倾诉、发泄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呢?我相信,没有心病的孩子绝无大错!青少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自杀、杀人、强Jian等等犯罪,而这些犯罪的青少年几乎都存在着心理障碍。
  当然,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认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出来,前提必须是有人倾听。遇到问题时,很多家长求助于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其实在我看来,爸爸妈妈、家里的亲人如果能成为孩子心里话的忠实听众,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那孩子会少走许多弯路,会平安度过青春期,那才是孩子的幸运!所以我说,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我所接触的孩子特别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我想一来我懂点儿心理学,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长期与孩子们在一起,懂孩子们的心。有一个刚上初三的小男孩,给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觉是特别幼稚单纯,似乎心理年龄偏小,可就是他,一天追着我说:“您不是老说我学习不专心吗?我今天就把实话告诉您。”一开始我根本不以为然,正好有别的事就给岔过去了,没想到中午吃完饭他立即又来了,一股非谈不可的架势,而且提出来不能在教室也不能在办公室谈,得找个没人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前,他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他喜欢班里的某个女生了,问我该怎么办,而且一再叮嘱我别告诉他爸爸妈妈。我听后心理暗暗吃惊,但表面上十分平静。“祝贺你,你真的长大了,而且还很有眼光。×××确实是个不错的女孩,不但你喜欢她,我也喜欢她,咱们全班的男生差不多都喜欢她,但是……”经过一番十分轻松的交谈,他很快地就把这事放下了。其实这件事在他心理已经“闹腾”好些日子了,家长已经发现了他不对劲儿。如果他能早一点向家长说出来,不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吗?再试想如果他连我这个听众都没有,时间长了又可能出现什么后果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2)
我在给初二男生上青春期性健康课时用了报纸上的一个例子:湖南长沙某农村初中男生××学习一贯不错,一心想考毛主席曾经就读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但他不幸染上了手Yin的毛病,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既无法控制青春期那强烈的欲望,又十分内疚、自责,有一种罪恶感,更羞于向外人袒露自己的心病及痛苦。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成绩明显下滑,无知的孩子为了彻底根除自己的“邪念”,于是到集市上买了一把尖刀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当家人把血淋淋的孩子送到医院时,一切都晚了,这个学生落了个终身残疾。此时他才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不是想死,就是想彻底改掉这坏毛病。”
  悲剧的发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思考的内容也很丰富。例如:今天孩子的生理发育之迅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协调发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滞后等等,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有必要,但我总以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是专职的专家学者,或从事教育研究、心理研究的人士应该去讨论和探究的。对于广大的家长,一线的老师,没受过多少教育、没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说话的机会?孩子的心里话为什么不能向他们最亲的亲人倾诉?不能倾听孩子心中的呐喊是不是我们最大的失职?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湖南这位充满着美好理想的少年,在青春期到来之际,在躁动不安的心理刚刚“误入歧途”时,如果能够及时找到一位倾诉对象,把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苦恼全都说出来,在一吐为快的同时再得到些许的安慰,正确的引导,如此残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鉴于此,我立即在我校青春期性健康课堂上给男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说出你的秘密”的机会。结果近100名男孩子中有50%的人用写字条的形式告诉我已经有过遗精(但家长了解的却不足30%)。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进行了指导,孩子们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接受了这一教育。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反过来说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家长的幸运,因为它说明了孩子对您的信任,而让孩子信任的家长一定是高明的、合格的家长。
  试一试,控制住您的唠叨,把说变为听:
  听到孩子学习进步了——
  听到孩子为集体出力了——
  听到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
  听到孩子对社会阴暗面的反应——
  听到孩子违反学校纪律——
  听到孩子对某位老师的不满——
  听到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
  听到孩子喜欢哪位异性——
  听到孩子来月经或遗精——
  听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听到孩子说自己偷着抽了烟——
  听到孩子说自己进网吧了——
  甚至听到孩子说自己做了让家长感到难堪的事——

()免费电子书下载
  ……
  只要孩子把自己的所想、所说、所做告诉了您,无论令您多么高兴,多么骄傲,多么引以为自豪;也无论让您多么生气,多么难堪,多么觉得没面子,家长都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做到既不喜形于色,又不暴跳如雷,冷静地倾听,平等充分地讨论,细致地分析原因、结果、利与害,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办法和制定新的行为目标,让孩子与家长在平等、冷静的对话中体会亲情,感受关爱,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下定纠正错误、痛改前非的决心,因为内疚感是修正自己的最好动力。
  不是有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吗?作为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其实大人也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尤其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自认为成熟却还很稚嫩,有一定独立性却保留着依赖性,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却不够完善。这矛盾的成长过程更是多事之秋,逆反、闭锁、任性、厌学、早恋、甚至性冲动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搞得家长唉声叹气、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位家长想把自己不称心如意的孩子置于死地,也就是说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家长最终都是可以原谅的。我就见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孩子犯错,家长管教,双方僵持不下时,孩子悄然离家出走。这下家长可就六神无主了,他们四处寻找,发寻人启示,甚至求助报纸、电视等媒体,而且这时候他们对孩子说的话都言词恳切,情意浓浓,让人看后都不免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而一旦孩子回到身边,家长又会喜极而泣,嘘寒问暖,百般疼爱,而且不再指责孩子的过错,一再地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不了解孩子,反省自己教育方法不当,反省自己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而言之,都是家长的错!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有错是事实,是客观的,是正常的,作为家长不能以错制错,错上加错必将铸成大错,甚至两败俱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不要“亡羊补牢”,而是“防患于未然”。
  
二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3)
高明家长的做法是:“引诱”孩子诉说——家长耐心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用理解和理智去面对,一定会增加化险为夷的几率。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此时,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各种问题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尽管还不够成熟,但已不太愿意接受强行的灌输、说教,而是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把他们当作成|人一样进行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反过来,他也会尊重你。
  
结束语
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杂文中分析父子关系时写到: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绝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先生的这篇杂文早几年也曾读过,但一目十行,一带而过,不曾细细的品味,当今天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再一次拜读时,不禁拍案叫绝!这是鲁迅先生完成于1919年10月的一篇短文,距今已有80多年了,但文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之时尚,令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汗颜。8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告诉我们“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告诫我们“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民主、平等的主流思想,这正是今天的孩子所渴望的。家长们,照鲁迅先生的话去做——做孩子的指导者和协商者,“更年期”的帽子就不会戴在您的头上了。
  最后还是把鲁迅先生的第三个观点奉献给家长,作为本章的结束语吧: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美'拿破仑·希尔
  我对学生说:“坐着时把背直起来,要不该驼背了。”学生答:“我习惯了。”
  我对学生说:“写字时眼睛离本子远一点,否则该近视了。”学生答:“我习惯了。”
  我对儿子说:“不要把报纸拿到地铁里去看,车在晃动,对眼睛不好。”儿子答:“我习惯了。”
  儿子对我说:“妈,你晚上早点睡,别一耗就是十一二点。”我说:“我习惯了。”
  ……
  “习惯”这两个字人人熟悉,人人会用,如果从字意上来解释一下,我找到了两种版本。1989年版的《辞海》上说:“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为需要的行动方式。”《现代汉语词典》上写的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变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动,倾向或社会时尚。”两种解释虽略有不同,但基本涵义是一致的,对于个人来讲就是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多次重复,逐渐养成的”,且“一时不容易改变”。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在固守着自己的习惯,而固守的一个重复原因就是人们普遍把习惯看作“小事一桩”。随地吐痰,足球场上的京骂,不分场合的嚼口香糖,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乱丢垃圾,赤膊乘公交车,手指沾着口水翻书……哎呀!不敢再往下列数了,咱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太多了,但似乎都是些不经意间的小事。殊不知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小事”却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据说,在意大利某国际机场,专门贴有中文提示:请不要随地吐痰。稍有民族自尊心的国人都会感觉脸红,甚至认为这是对咱们中国人的侮辱,可是这份侮辱不是咱们用自己的行动换取来的吗?一口痰就能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