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汴京风骚 >

第30部分

汴京风骚-第30部分

小说: 汴京风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诏令宰执大臣议停‘青苗法’,是朕精心刻意的决定啊!这是一种姿态,也是被迫作出的让步。不如此,不能平息朝野的不满;不如此,不能安慰司马光、苏轼的忠心;不如此,不足以告诫王安石、吕惠卿等人。王安石、吕惠卿啊,勿执拗专断,勿漠视缺失,勿曲高和寡,勿唯我独尊,你们理解朕的苦衷吗?
  “诏令司马光为枢密院副使,也是朕劳心之得啊!西府枢密院,掌管军务的最高机构,正是忠贞尽职之臣当居之所。司马光,你居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之位,职在谏言,势必掣肘,朕不愿挥臂而降罪于你啊!若居枢密院,职责之所在,必能使朕明于军务边情,且与政务无涉,可以超脱地处世处人了。司马光啊,你能体谅朕之用心吗?”
  三道“谕旨”发出了,皇帝赵顼身居福宁殿,焦急地等待着苏轼、司马光、王安石领旨谢恩的奏表,他希望从上呈的谢恩奏表中,看到朝廷政争的消失与安定局面的出现。
  谁知道皇帝赵顼的三道“谕旨”,竟然引起了三堆冲天的大火。
  儒家忠君思想培育的苏轼、司马光、王安石都以“守道不移”、“九死不悔”的精神,不愿让步、不愿妥协、不愿沉默,以异曲同工的方式,与皇帝赵顼展开抗争。
  苏轼“狂狷”得令人惊异!他接到皇帝“谕旨”的第二天,就一声不吭地到开封府理事去了。在推官的职位上,克尽职守地审理案件,半个月内很快的以“清正严明”赢得了黎庶细民的赞扬,被誉为开封府“包拯第二”。但在审理案件之余,又送上了一份《再上皇帝书》,对新法进行了更为激烈的弹劾。奏表中放肆地写道:“……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日民,二日军,三日吏,四日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则足以生变。今陛下一举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则农不安,均输之令出,则商贾不行,而民始忧矣;并省诸军,迫逐老病,至使成兵之妻,与士卒杂处其间,贬杀军分,有同降配,迁徙淮甸,仅若流放,年近五十,人人怀忧,而军始怨矣;内则不取谋于元臣侍从,而专用新进小生,外则不责成于守令监司,而专用青苗使者,多置闲局,以摈老成,而吏始解体矣;陛下临轩选士,天下谓之龙飞榜,而进士一人首削旧思,示不复用,所削者一人而已,然士莫不怅恨者,以陛下有厌薄其徒之意也,今用事者,又欲渐消进士,纯取明经,虽未有成法,而小人招权,自以为功,更相扇摇,以谓必行,而士始失望矣!……民忧而军怨,吏解体而士失望,祸乱之源,有大于此者乎?”
  更为甚者,苏轼竟借担任开封府科举试官之机,出题策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荷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啥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以历史上胜败兴亡之事,在学子中影射王安石之专断和皇帝的用人不当。
  王安石也“执拗”得惊人!他接到皇帝的“谕旨”后,由沉默而转为愤怒,不仅没有议停“青苗法”,反而闯进大内,与皇帝赵顼一阵争吵,竟以“青苗法若行之有利,施于街镇城廓有何不可”的执拗言论,与皇上对抗。并上章请求外任,随即以病告假,不再临朝理事,撂挑子了。陈升之、王珪、韩绛等人,或出于胆怯,或出于无能,或出于避责,或出于配合,也都以种种理由龟缩不出。吕惠卿、曾布、章惇等虽临朝而不视事,为王安石的“撂挑子”而张威。谢景温等借风作雨,策划于密室,把诬陷苏轼借其父苏洵病亡、扶丧归蜀“往复贾贩”,做投机生意的弹劾奏表送到皇帝案头。朝廷混乱,以至朝政瘫痪。赵顼紧张了,几次派人请王安石临朝视事,王安石借病闭门不出。赵顼不得不专赐诏谕,向王安石说小话,“……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乃欲委还事任,退处便安,卿之私谋固为无憾,朕所望将以诿谁?”但王安石执拗到了极端,他不仅对皇帝的诏谕抗章自辩,而且断然表明:皇帝不收回“议停青苗法”的谕旨,他是不再当副宰相的。
  司马光的“迂阔”也令人惊叹!他接到皇帝的“谕旨”后,拒绝担任枢密院副使,并呈表禀奏说:“臣以受陛下非常之知,不可全无报效,是以乞罢条例司及常平使者。若陛下果能行此,胜于用臣为两府;若言无可采,臣独何颜敢当重任”,并贴黄上奏:“臣……今未受恩命,则犹是侍从之臣,于事无不可言,况二事并是向年已曾上言,以其无效,所以不敢当今日新命。”同时继续利用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之职权,弹劾王安石和吕惠卿,请求罢停新法。皇帝赵顼九下谕旨,促其出任新职,司马光九上“辞呈”,坚不就任,使皇上下不了台。韩琦等老臣怕把事情弄僵,纷纷写信劝司马光妥协退让,并为其出谋划策说:“主上倚重之厚,庶几行道,道或不行,然后去之可也,似不须坚让。”司马光接信后抚信叹息:“自古被这般官爵引坏了名节为不少矣!”他和王安石一样,也走到了极端:皇帝不罢停新法,他是决不当枢密院副使的。
  在福宁殿御堂深夜惨淡的金莲烛烛光里,年轻的皇帝赵顼,黯然垂泪。他的苦衷得不到臣子的理解,他的帝王尊严受到伤害,他的权力遭受挫折。一捧皇帝泪,滴在苏轼的《再上皇帝书》上,滴在王安石的“抗章自辩”上,滴在司马光的九份“辞呈”上,也流在日夜陪伴他的皇后牵肠挂肚的心上。
  皇后早已是泪湿衣襟了。她泪眼中的皇上,神色憔悴,面颊削瘦;腰身弯曲了,衣带宽松了,整个人似乎一下子萎缩了许多。天啊,几天的时光,皇上竟哀伤成这样,真是不忍看啊!她的泪水泉涌而出,心儿颤着、手儿抖着,情不能禁地走近呆坐流泪的赵顼,双膝跪倒,抓住皇上的双手,声音哽咽地说道:“官家,不能总是这样,该想个办法啊……”
  赵顼一怔,从悲苦中灵醒过来,面对着泪水滂沱的皇后,又是一阵心酸,胸中的委屈和怨愤随着嘶哑的声音喷口而出:“我还有何法啊!权不能制人,威不能服人,方略不被理解,好心不获知恩,枉为帝王啊!”
  赵顼抱住皇后,痛诉为君之苦:“几天来,连忠贞的司马光也和朕分心离意了。东西两府,朝臣之首,枢密院副使,权同宰执,职位不算低吧?权执军务,位津不为轻吧?可朕九下谕旨,情近哀求,他却九上‘辞呈’,拒不就职。天下有这样的臣子吗?可恼的司马光,你是辽阔而不知事理?还是蔑视朕躬呢?”
  皇后听得出,皇上悲戚的诉说中,愤怒在一层一层地集聚,仇恨也在一层一层地增积。但愿司马光是一时的“迂阔”,但愿这种“迂阔”不会被误作“蔑视”,但愿这种“误作的蔑视”不要引起皇上心底的杀机。她正想说些什么来为司马光辩解,皇帝赵顼的声音变得严厉了:“苏轼,肆无忌惮!舞笔弄墨,屡屡上书,名为弹劾新法之弊,实则嘲笑朕之决策。并借担任开封府科举试官之机,公然出题《论专断》影射朕所用非人,可恶之极啊!更为甚者,此厮三年前竟借其父苏洵病亡举丧归蜀之机,‘往复贾贩’,以谋私利!此等文才绝世、心底卑劣之徒,朕竟视为奇才良臣,岂不悔耶?恨耶?羞愧于心耶?若不严惩,何以治国!”
  皇后心惊:苏轼竟是贩卖牟利之人?朝制规定,官吏借权私商牟利者,与偷盗、贪污者同罪,重者处以极刑!她惊骇地抬头望着皇上。皇上的眸子里闪动着怒火,眉宇间分明浮动着杀气。苏子瞻的性命难保啊!
  赵顼的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狠:“王安石撂挑子了,装病不干了!他用才智、诺言、希望把朕送上了高高的爬竿,却突然撒手离去,置朕于云雾之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何其毒也!‘变法’,朕‘富国强兵’希望之举,难道要唯他的意志亦步亦趋吗?君臣颠倒,朕这个皇帝还算皇帝吗!”说着,发出一阵似笑非笑的狂嚎。
  皇后心碎了,听着皇上撕心裂胆的吼叫,眼前突然闪现出“万灯会”上那个少女从高竿上失手跌落、惨叫而亡的情景,禁不住紧紧地抱住皇上,大声否定:“官家,事情不会是这样的!官家,不会的……
  皇后情急而语无伦次:“官家天纵英明,是会明辨是非的。官家天纵英明,是会听臣妾宽慰劝告的。官家,臣妾有话要说啊!”说着,把脸贴在丈夫的怀里,泣咽出声。
  皇帝赵顼在皇后的悲泣声中渐渐冷静下来。他扶着皇后坐在软榻上,拍抚着皇后的手。
  皇后倚在赵顼身上,拭去泪水,喘息了一阵,说出了自己这几日的看法。平素,她一向不预政,可见皇上日趋崩毁,她不得不明理以宽解皇上。
  “官家,臣妾三年前听人传说,苏洵病亡时,苏府积蓄甚薄,欧阳修等人曾筹措银两五百,赠苏轼料理父丧,均为苏轼拒绝,故而苏洵丧事甚简。官家,苏轼兄弟守礼恭俭如此,今突然有人弹劾其‘往复贾贩’以牟利,情殊可疑,愿官家详察。”
  皇帝赵顼沉默良久,微微点头。
  皇后接着说:“司马光九上‘辞呈’,迂阔而近抗旨。但谢辞西府宰执之位,实为历代所罕见。官家,司马光不因位高而迷心,不因权重而移志,光明磊落,不矫不隐,正是令人赞叹之处。此事若干奸狡之徒,能九上‘辞呈’而不投官家之所好吗?”
  皇帝赵顼怔了一怔,认真思索,赞叹道:“皇后思虑细致,胜朕多矣!司马光为人迂阔,但不欺朕,朕是越发敬重了。”
  皇后立即离座跪倒在皇帝赵顼面前,叩头说:“官家英明,臣妾谢恩。司马光、苏轼俱为大胆谏奏之臣,纸上纵横笔墨,虽气象万千,但与朝政实施无直接关系,听与不听,决于官家一人。唯王安石执掌朝政权柄,驾驭群臣百官,上承君王之意,下制州府之行,且总负‘变法’之责。现一人称病,朝政瘫痪;一人不出,州府无依;若旷日持久,患乱必生。官家,昔日汉高祖刘邦曾恭让于齐王韩信,唐太宗李世民曾谢罪于谏臣魏征,官家今日就不能负荆于王安石吗?”
  皇帝赵顼缓缓站起,徘徊沉思于御堂之内……
  惨淡的烛光照映着皇帝赵顼颀长的身影,照映着皇后一双晶莹、焦灼的眼睛。
  夜半子时的梆鼓敲响了。
  篇十九 王安石书房
  “天心无私,天下大事不能如此儿戏啊!”
  王安石的偏头疼痛发作了 他在绝望中寻找生路。
  当皇帝赵顼在福宁殿御堂面对皇后黯然神伤的时候,王安石也在他的书房里面对夫人吴氏、儿子王雱、弟弟王安国、王安礼,默默无言地煎熬着。
  王安石与皇帝赵顼的对抗,已经十多天了。朝政瘫痪,百官无依。王安石的执拗和皇帝赵顼的愤怒,已使师生般的君臣关系,出现了极其危险的裂痕。王安石面临着进退的最后选择,王府面临着祸福的最后取舍。皇帝毕竟是皇帝,年轻皇帝的忍耐毕竟是有限度的,而这个“限度”,已被今晚入夜时分曾公亮派他儿子送来的一个重要消息证实了。属于王安石的时间,也许只有一两天的光景。
  今晚入夜时分,退休宰相曾公亮的儿子悄悄进入王安石府邸,神秘而紧张地转达了父亲的八字讯息:“政局有变,速销病假”。
  这八字讯息,立即导致了王家主要成员的连夜商议。
  历史上所有的革新朝政者,几乎都要依从这种命运的安排,在世俗的怀疑中开始,在世俗的反对中前进,最终在世俗反对引起的骚乱中被皇帝抛出,结束其轰轰烈烈的一生,甚至被车裂、杀头。秦之商鞅、汉之桑弘羊不都是这样吗?王安石清楚,如今刀已架在他的脖子上了。皇上在司马光、苏轼、韩琦的压力下,为了朝廷机器的正常运转,为了赢得一些臣子,特别是一些老臣的欢心,也会拿自己开刀的。对此,他心里坦然。“变法”终归是需要有人作为祭物的。悲哀不畏死,便有一种苦涩的豪情:为皇上承担罪责以成全皇帝的“天纵英明”,也是臣子的一种职责啊!因而,他此刻最关心的,是“政局有变”将变到什么程度?执政大权将落到谁的手里?
  他首先想到了司马光。司马君实,道德文章,当世罕有;诚信忠义,人臣之表;怯弱挽强之志,当破金石。但他的治世之策,却如同他的为人一样,缜密周到、图取谨慎、稳健有余,冲闯不足。综观他几十年来的进策、奏表,乃“中和”、“柔治”经纬而成。“中和无偏”乃获票之物,可疗饥养人,却不能治病:“仁政柔治”乃温翁之术,可摄皮止痒,却不除沉疴。君实若仕于太宗、真宗年间,或可阻止贫弱之速成,而于当今之势,是绝不能中兴大宋的。若君实起而执政,“变法”大业定将付诸东流……
  他想到苏轼。子瞻激越狂狷,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心志高远,少年得志,睨视一切。其治世之策《进论》、《进策》,虽激烈惊世,但清谈居多,方略奇少,且类战国纵横之学。若起而执政,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茫然不可知啊!
  他突然想到了吕惠卿。吕惠卿“变法”以来操劳奔波,废寝忘食,鼓吹宣扬,埋头书案,排解疑难,冲锋陷阵的种种身影造现在他的心上。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之所在。若能让这位思辨奇崛、见识高远、文学辨慧、胆略过人的“福建子”接替自己执政,实现自己的“变法”理想,自己就是车裂杀剐,也心甘情愿!
  王安石在闪烁不定的烛光下,怀一颗即将壮别之心,打量着身边神情依旧坦然的妻子;焦躁不安的儿子和两位忧郁、哀伤的弟弟。渐渐的,他的目光黯淡了:安石死不足惧,可不该连累这些无辜啊……
  夫人吴氏当然也察觉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担心着家破人亡的惨剧会在瞬间发生,但她强压忧愁,故作豁达,不愿用自己的愁容泪水使丈夫更乱方寸。此时她见丈夫环顾亲人,似有征询之意,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以宽松心境,微笑言说:“朝廷的事情,我不懂,也不问,不外乎是上台下台、进京离京。上台未必是福,下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