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传-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花万蕊,管领灞桥风雪中;西唐画疏枝,半开軃朵,用玉楼人口脂,抹一点红;良缣精楮,各臻其微。
艺术家的相互推崇,溢于言表。但金农性好游,常常外出,朝夕相处的,唯有高翔。
汪士慎和高翔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扬州的角角落落。他们联袂泛舟在瘦西湖的前身保障河;眺望今蜀冈观音山一带的隋宫故址;维舟在据说为避免隋炀帝的葬处遭受雷击而建起的铁佛寺(在今蜀冈茶场);宴饮在王渔洋集众“修禊”,唱出了“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红桥;踏访过西北的田野和历史陈迹;登过纪念李善注《文选》的“文选楼”。在小玲珑山馆里拍案诵诗更是常事。只要多日不见,便有诗相寄或相忆。汪士慎《赠西唐五十初度二首》之一云:
猿鹤狐踪不易同,到今谁复问穷通。
七条弦上知音少,三十年来眼界空。
每欲放杯还藉酒,不言生计转如篷。
相交相爱垂垂老,朝夕过从风雨中。
他们确是“知音少”中的知音,“眼界空”中的知心,决非世俗之交所能相比的。
乾隆三年(1738年)和四年(1739年)汪士慎曾两次游越。渡钱塘江,谒曹娥庙,登小白华山,观浙江涛,兴致是很高的。待回到扬州,原来视力很差的左眼却失明了。画家失去一目,其不幸可知,但他认为少一目更能安心作画,未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仍作画不辍,且越发精神了。59岁(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天,汪士慎在扬州北城边买了一处“蓬窗”小屋,作为养老之所,并画了一幅《移居图》。厉鹗题云:
买屋古城下,闻君喜客寻。图书初检校,邻曲共幽深。
扫壁除蛛网,开窗纳树阴。自怜流转意,对此一沉吟。金农赠诗云:
落落与君好,相怜老勿谖。此生同瓦砾,无累及儿孙。心外得太古,耳中思妙言。草堂赀若办,先办种鱼轩。
汪士慎在这所茅屋里,布衣蔬食,品茗读书,写字作画,生活是安宁的。厉鹗题汪士慎的《煎茶图》说:
巢林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写梅花。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先生一目盲似杜子夏,不事五侯恣潇洒,肯留一目著花梢,铁线圈成春染惹。……①
汪士慎自己也很自得,曾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著梅花”。对他的八分书(隶书),厉鹗又说:
……巢林居士老好事,典农不惜穷蒐罗,手摹心追成笔冢,坐卧三日难同科。腕悬仍似蚕头篆,笔磔稍存隼尾波。……②
盲一目后书画创作上出现的新境界,使他的作品更为人所重了。
乾隆十七年(1752年),67岁的汪士慎右眼也失去光明,完全成为一个盲人了。别人都为他的双目失明担扰,他似乎颇为泰然。金农有真实的记述:
乾隆壬甲(十七年)初春,春雪盈尺,湿突失炊,予抱孑影,坐昔聊之庐,……是日汪隐君巢林,著屐扶短童相访云:“衰龄忽而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
瞎了双眼可以不再看见蝇营狗苟的庸碌之辈,省心省事,反觉可喜。这是旷达语,然而仔细想来又何尝不是无可奈何的伤心之语?
深居蓬门僻巷,交游本来不多,失去双目不能作书作画,来往的人更少了,除了“三四素心,时相过从”,门前冷落得很。汪水慎耐得住寂寞,也忍得住“蓬生三径逐年贫”的生活,但失明剥夺了他视若生命的书画创作,这种痛苦毕竟是难以忍受的。金石篆刻家丁敬向他索画梅,他的回书是“目已失明,不能复作”。丁敬回想起十年前(乾隆九年甲子)与他在扬州相识的情况,不胜感慨。因次当日汪士慎《腊八日集寒木山房,喜钱塘丁敬身至》的原韵,回了一首诗:
邗江惜别十冬春,每忆茅堂满案尘。
赵壹门闲时谢客,梁鸿灶热肯因人。
饮安茗乳平生嗜,画断梅花宿世因。
肉眼已无天眼在,好看万象又更新。
好个“肉眼已无天眼在”,这话给丁敬说准了。艺术家眼瞎,心是不会瞎的。出于意外的领会和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汪士慎突然提笔写了一幅狂草大字,他本能地感到,这不比失明以前差。他迫不及待地赶到金农的住处。金农记道:
汪六士慎,失明三年,忽近展纸能作狂草,神妙之处,俨然如双瞳未损时。知予卧病萧寺,自携大书一通见赠。……相对终日,尘事俱忘。
汪士慎的喜悦,金农的喜悦,两位艺术家尽在不言中会心默契,达到了如何神妙的地步。
还有一件事使汪士慎得到极大安慰的,是他的诗集《巢林集》,由马氏兄弟替他雕板印成了。
汪士慎“朴不外饰,俭不苟取”,他的晚年是孤寂贫困的,但他得到的是知友们的理解,他别无所求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汪士慎在他的城隅草屋中与世长辞,享年73岁。这位象梅花一般一生疏淡的老人,也象梅花的一缕清香那样消逝了。
“扬州八怪”中,扬州本籍人不多。李鱓、郑板桥是兴化人,兴化隶属扬州府,罗聘原籍歙县,出生扬州,他们都可以说是扬州人。但最具扬州人资格的却是高翔。高翔为扬州府甘泉县人。甘泉县是雍正年间析江都县地而另置的县,其治所仍在府治所在的江都县郭内,高翔当是道地的扬州人。
高翔的家世所知不多。他父名玉桂,字燕山,号竹屋,是江都贡生。终身也就是个贡生,没有做过一官半职。会做诗,有《秋轩诗草》。只会做诗饱不了肚子,所以到高翔出生时已没有房产。高翔的一生是在一处名字很好听(“五岳草堂”)、事实是“所栖唯一庵”的地方度过的。据马曰琯贺高翔50大寿的诗上说:“与君同调复同庚”,他们是同年。马曰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高翔亦生于是年。他字凤冈,号西塘,别号有西唐、西堂、犀堂、山林外臣等。从“山林外臣”联系到他有一方印章“臣高翔”,大约他已经具备了秀才的资格,但也到此而已。
高翔青年时代就过着清寒生活。曾教过蒙童,这种收入是很菲薄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匡床自在拥寒衾,卧听儿读妻织履”。他穷,穷得清高,穷得自在,像“猛如食叶蚕”似的好学不拙。他和汪士慎一样,交游很少,“避客年来高凤冈,扣门从不出书堂”③,关在家里种花、养鸟、写篆字、画梅花。孤傲不群和嗜学成癖的性格,使他在学问词章、书法绘画上自成高格。
孤傲不群不等于没有知心朋友。他最早的知心朋友是马家兄弟。据有关记载,高翔家的“五岳草堂”在扬州新城西北,与马氏兄弟的住宅相近,几乎是“两家老屋常相望”。这座草堂虽简朴,环境却不凡。汪士慎有诗云:“五岳堂上生清风,檐花石竹香濛濛。两深苔老户常键,二分月堕蓬蒿中。”这样一处住所,住着这样一位年轻才人,马氏兄弟当然很快就结识了。高翔、马曰琯“同庚”,当时都是15岁,又是“同调”——有共同的爱好和情调,从此他们成了密友。弟弟马曰璐更进一层,把这位年长几岁的朋友看成是老师——“烟云翰墨亦吾师”。
成为马家的常客,生活上得到资助固不必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批意气相投的同道。邗江吟社的一班诗友,如金农、汪士慎、华嵒、高风翰、陈章、陈撰、丁敬、厉鹗等,先后成为高翔的挚友。应该说,高翔艺术上的成就,他的声名的传扬,小玲珑山馆这块艺林聚珍之地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在这些朋友中,相处最为投契的是汪士慎。上面已提到过他们联袂出游、相互关切的情况,他们在艺术上的合作也不比一般。乾隆七年(1742年)元宵前一日,高翔在小玲珑山馆朗诵他自作的《雨中集字怀人诗》120首,汪士慎击节称赏,作《试灯前一日集小玲珑山馆听高西唐诵雨中集字怀人诗》:
细听子吟诵,琅琅山馆清。
所怀多相识,入耳是新声。
春雨得诗句,东风寄远情。
今宵作餐会,花径已灯明。
这是两颗诗心碰撞而溅出的诗的火花。
乾隆八年(1743年),高翔与汪士慎在小玲珑山馆合作绘《梅花纸帐》巨制,疏干繁枝,交相辉映,获得一致赞誉。唐建中、程梦星、马曰琯、马日璐、厉鹗、方士庶、陈章、闵华、全祖望等都题诗于上,传为艺术史上的佳话。
高翔与汪士慎、二马的友谊数十年如一日。高翔50岁生日,汪有贺诗,前已引。马曰琯亦有《寿高西堂五十》两首:
十五论交今五十,与君同调复同庚。
琴书偃仰堪晨夕,风雨过从直弟兄。
贫里能忘三径隘,秋来多感二毛生。
频年踪迹追相忆,酒绿灯红倍有情。
掩却书关昼懒开,更教锸棘护苍苔。
卷帘或有鸟窥席,抬眼惟邀月入怀。
未许人来怜遁迹,几曾天不厚清才。
松筠健质婴儿性,日日斑衣戏老莱。
情真意切,写出了他们亲如兄弟的友谊,写出了高翔的品格和境遇,也写出了人世的沧桑,非知已不能熨贴如此。顺便说一句,从第二首的最后两句看,50岁时,高翔的高堂尚健在。
后来汪士慎在北城隅购置草堂,与高翔更邻近了。高家的“五岳草堂”和汪家的“青山旧馆”,是他们的常聚之所,“一屐走深巷”,别有一番画意诗情。他们的住处,与小玲珑山馆近,与金农寄寓的三祝庵、高凤翰寄寓董相祠(董仲舒祠堂)、罗聘的住宅弥陀巷也相距不远,都在新城西北隅。这里成了“八怪”汇聚的特别文化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翔与石涛的关系。石涛晚年寓扬州,按《扬州画舫录》的说法,高翔“与僧石涛为友。”石涛比高翔大四五十岁,是忘年交,其关系在师友之间。《广陵诗事》载:
石涛和尚自画墓门图,并有句云:“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诗人高西唐(翔)独敦友谊,年年为之扫墓酹酒。闵帘风有《题石涛墓门图》诗云:“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
闵华字帘风,江都人。他在上引两句诗的后面自注道:“诗人高西唐独敦友谊,至今犹为之扫墓。”石涛墓在平山堂后,身后无人,唯有高翔年年为之扫墓,至死弗辍。“独敦友谊”,表现了高翔对这位前辈艺术家的敬重和他的古道热肠。孤傲不群和独敦友谊在高翔身上是如何突兀而和谐的结合!高翔逝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享年67岁。病中,友人们十分关心,马曰琯有《问西唐疾》:
念切平生友,敲门问讯频。
窗虚通药气,秋冷怯吟身。
以我霜加鬓,怜君病损神。
何时杯酒共,把臂复相亲。
他们频频探讯,嘘寒问暖,多么希望这位老画师病愈而起,“把臂复相亲”。然而他竟然过早地走了,怎不令人“一想一沾衣”。马曰琯《哭高西唐》两首之一云:
狷洁不可浼,高风人共尊。
烟云托性命,枯菀付乾坤。
以我平生久,重君交谊存。
深情难尽说,痛哭返柴门。
深沉的感情表达了生死不渝的交情,马氏不以富贵傲贫贱的敦于友谊,堪为典范。“高风人共尊”,高翔可以无憾矣。
这时,68岁的汪士慎,蛰居茅屋,双目失明,已经无泪可洒了。
汪士慎、高翔俱以画梅闻名,正如金农所说,汪“画繁枝,千花万蕊”,高“画疏枝,半开軃朵”,一是“管领冷香”,一是“抹红一点”,各臻其微。他们当然不只是画梅花,但汪士慎基本以花卉为主,高则花卉、人物、佛像、山水俱有佳制。《冬心先生集》卷首“冬心先生四十七岁小像”,即为高翔所绘,他还画过观音大士像。高翔的山水有渐江、石涛的纵姿,也吸取了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简静工整。《弹指阁》是高翔的代表作之一。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弹指阁在天宁寺下院的枝上村,“南筑弹指阁三楹,三间五架,制极规矩。阁中贮图书玩好,皆希世珍。阁外竹树疏密相间,鹤二,往来闲逸。阁后竹篱,篱外修竹参天,断绝人路。”在高翔笔下,即简练明洁地再现了这个环境,又弥漫着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幽冷静之气,观之如入清凉世界,确是出神入画之作。此画今藏扬州博物馆。
有人将高翔和高凤翰、李世倬、允禧、张鹏翀、李师中、董邗达、王延恪、陈嘉乐和张士英称为“画中十哲”,颇严谨的郑昶的《中华绘画全史》又列十哲为以王原祈为开山的娄东派的嫡系。这和“八怪”的风格相差甚远。不过从这矛盾的分类中,可以追寻“八怪”承先启后或继往开来的线索,也是不无启发的。
汪士慎和高翔还精于篆刻,当时与丁敬齐名,他们都为金农制过印,“无印不佳”。高翔与高风翰、潘西凤、沈凤称为印中“西凤”,这在篆刻史上是值得深究的。
他们都是诗人。汪士慎生前刻有《巢林集》;高翔生前编成《西唐诗钞》,并请友人陈章写了序,但未及刻印就去世了。为画名所掩,他们的诗不如他们的画那样为人所熟知。
注:
①厉鹗《樊榭山房续集》卷一。
②同上卷八。
③董耻夫《扬州竹枝词》。
第九章 自笑一身浑是胆
——李方膺
一、波涛宦海几飘蓬
雍正十年(1732年),在当时的山东青州,发生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件:一大批来自兰山县的民众,要求轮流探视关在青州监狱里的一名犯人。当得不到允许时,老百姓就围聚在监狱外面,把担来的钱贝鸡黍等慰问品,从墙外往里投,把屋上的瓦沟都填满了。这样做,虽然关在狱中的那位犯人得不到什么,但老百姓却表达了同情和宣泄了愤恨,心里觉得好过些。
原来关在狱里的,是刚上任不久的兰山县的一位县令。这位县令才到任,就碰上了压在他头上的封疆大使——河南总督王士俊下令要“垦荒”。垦荒,从名义上来说,并不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