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不要为小事生气 >

第18部分

不要为小事生气-第18部分

小说: 不要为小事生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他拿着一个陶罐去河边打水,一不小心,把装满水的罐子弄倒了,水全部流了出来。他只好再去汲水,但走到一半,又把水罐里的水洒了一地,连续三次都是如此。他非常生气,一下子把罐子摔在了地上。
  看着满地的碎片,他自责不已地说道:“我从前发怒,以为都是别人惹起的,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也还是发这么大的脾气,看来它是从自己的心中生出来的。”
  我们往往会把错误归咎于别人,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返回内心世界并且重新地自我关照,当心灵被驯服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平和。
  一所医院里有这样两个病人,甲的肺结核特别轻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已基本上痊愈了;但是乙的结核病特别严重,医院已没有什么办法了,只有让她回到家里休养。
  这两个病人是同时出院的,因为医院工作人员的马虎,出院的时候把两份病情通知抄写颠倒了。病已基本痊愈的甲接到的是病重通知,提醒他还没有痊愈,所以一定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接到通知后,甲便紧张起来,忧虑重重,认为从前医生对他隐瞒了病情,自己的病是没有办法治好了。结果甲在出院以后,病情一天天地加重,并有了恶化的趋势,没过多久又住进了医院。但是那个病情严重的乙,看到出院通知上写着病情基本痊愈,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回到依山傍水的农村,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再加上心情舒畅快,严重的肺结核竟然全好了。
  可以看出,两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完全都是人的不同情绪所导致的。
  愉快、喜悦的心情给人正面的刺激,有益于健康;但是苦恼、消极的情绪会给人以负面的影响。因此,有一个好心情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实在是心情糟糕,不防装出一份比较好的心情。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通常他应付情绪低落的方法是避而不见人,直到这样的心情消散为止。但是这天他要和上司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因此他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在会议上,他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且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真的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在无意当中采用了一项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新原理:装着有一种心情,往往是可以帮助人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也就是在困境当中一定要有自信心,在不如意的时候更要比较快乐。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就表明,一个人老是想象自己进入一种情境、感受一种情绪,结果这样的情绪十之八九真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因为“角色”的影响,他的心率和体温一定会上升的。心理研究的这个新发现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掉坏的心情,这样的办法也就是“心临美境”。
  拥有一份好心情,拥有坦荡胸怀、达观的性格,还是青春常在的原因。有人这样说过:“快乐是棵草,不需到处找。”静坐、品茶、读书、咏歌、听雨等,这些都是人生的乐事。积极地投入,才能让每天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
  知足者常乐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苏格拉底
  有一位青年人,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发不了财,整天都愁眉不展。一天,走过来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问道:“年轻人,你为什么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何老是这样的穷?”
  “穷?我觉得你非常的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个年轻人疑惑。
  老人问道:“如果现在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道。
  “如果说让你马上死,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不就好了,你身上的钱已超过一千万了呀!”
  老人说完笑着走开了。
  我们时常和这个年轻人一样,愁眉苦脸,不能够看到自己所拥有的,整天挂虑未来的难处,给自己背上包袱,却很少有知足的心。
  劝自己不生气,有利于你的身体健康;劝自己不生气,有利于你的心情舒畅。现在和大家分享两个关于不生气的小故事,希望对那些爱生气的人有所帮助。
  有一天,一位父亲正在教他的孩子如何使用剪草机。正当父子俩剪得高兴的时候。电话铃响了,父亲进屋去接电话。
  这时,五岁的孩子学着爸爸的样子开始剪草。谁想到,孩子却把剪草机推上了爸爸最心爱的郁金香花圃,可怜的幼苗应声而断。当孩子的父亲出来一看,脸都气青了,眼看他的拳头高高举起来时,他的太太出来了,看见满目狼藉的花园,太太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温柔地对丈夫说:“喂,我们现在最大的幸福是养孩子,而不是养郁金香。”过了一会儿,做父亲的不再生气了,一切也归于平静。
  是啊,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在你生气的时候,想一想,这件事值不值得你为此而生气。现在你追求的是什么?不是令自己发脾气的那些琐事。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为了那些令人发脾气的琐事而绊住了脚。
  有一位禅师,自己由于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的讲经之余,就会种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兰花。禅师走后,弟子们细心护理着兰花。但有一天,一个弟子在浇水时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兰花盆也跌碎了。这时弟子们都非常恐慌,个个心里惶恐不安,打算等师父回来之后,向师父赔罪领罚。当禅师回来闻知此事之后,便召集弟子们说:“我种兰花,一是用来供佛,二是为了美化寺里的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这两则故事中的母亲和禅师,都是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因为他们知道,种花、养花只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并不是生活本身,也就更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我们平时的不快乐、常生气,也就生出了许多个人的烦恼,这是因为我们做事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却忽略了自己本来的目的。
  在自己的火气要上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吗?我是为了烦恼才上班的吗?我是为了不快乐才交朋友的吗?我是为了苦恼才结婚的吗?如此这般,我们在生活里就不会生那些无谓的气了。生活的智慧就在于,无论发生了什么,你都能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是一盆花、一个花园,还是一种快乐、一份情感。如此,你就能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而不会为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无谓痛苦。如此,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清新开朗、快乐富足,同样也就拥有了一个快乐、充实的人生。
  可话又说回来了,人会生气是难免的事,但是最低限度别让自己生气太久。一来生气总不是件好事,而来别人看到你生气也很不爽。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要是遇到生气的事情,很少人能做到劝自己不生气的。有的人在劝导别人的时候,讲得也是头头是道,但事情一到自己身上情况就不一样了。遇到生气的事情时,自己要劝自己不要生气,一遍不行,两遍——一遍一遍劝地自己不生气,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调整自己的心态
  得到别人的认可固然重要,但得到自己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托马斯
  没有谁的一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就连童话中的那些公主和王子也不能够享受到永恒的欢乐。何况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更是充满了欢乐和痛苦,就像歌里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美国社会学家曾经在一本名为《愤怒,备受误解的情绪》的书中说:“生气并不是一种先天性的情绪和行为,而是后天学到的。人们生气不生气,是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气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有人被气得暴跳如雷,而有人却怡然自得,丝毫不放在心上。所以说,生气是因为你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是一种自我虐待,常常这样想的话,你就不会经常让自己被气“死”了,除非是你要把生气当成是一种生活之中的调味品。
  要想不生气,也是很容易的事,我们来听一听专家的指点吧。
  首先,要把自己的思想调整一下,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必那样去想,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应该多去想想好的一面,试着让自己延缓发怒。如果你遇到一件事情的直接反应就是发怒,试试看,延缓15秒之后,再以你一贯的方式爆发。下一次延缓30秒。不断加长这个时间,如果你发现自己能够延缓发怒,那么你就已经学会怎么控制自己了。所以说,延缓就是控制,要多加练习,这样一来你的生气情绪就会得到完全消除。
  其次,生气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是有权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所以当你在要求他人不要那样的时候,只是在自己找气受。还有就是,在你生气的时候,要靠近你所爱的人,在他们那里寻找“爱”,去除你心中的敌意。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做一份“生气日记”,记下你生气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一切生气的行为。这样的话,你很快就能够发现,如果经常生气的话,记“生气日记”这样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本身就很值得你生气了。
  不要为小事而虐待自己
  世界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可是还要去做事,还要去接触那些人,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与世隔绝,因为那样就会跟你喜欢的事情,跟你喜欢的人也隔绝开来,为了自己的快乐,我们还是要继续留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生气的时候怎么调整呢?总劝别人不要生气,生气只是虐待自己,别人一点影响都没有,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不能生气。别为小事抓狂,你为什么生气?塞车——上班时间堵车堵得厉害,交通指挥灯仍然亮着红灯,而时间很紧,你烦躁地看着手表的秒针。终于亮起了绿灯,可是你前面的车子迟迟不启动,因为开车人的思想不集中,你愤怒地按响了喇叭,那个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终于惊醒了,仓促地挂上了一档,而你却在几秒钟里把自己置于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之中。还有像买票插队、同事争执、服务生态度恶劣……有的人,遇到这些事情中的一种时,就气得不吃饭,这值得自己不吃饭吗?这不是在虐待自己吗?所以,你在生气之前,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值得生气的情况,例如:虐待儿童、人民遭受饥饿之苦、战争……相比之下?就可以知道这些事是多不值得生气。将怒气转向值得生气的事上,并且想想自己可以为这些事做点什么。
  如果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喜怒不行于色,我就是我,该笑的时候要笑,该生气的时候要生气,做自己是最快乐的。这才是人生想要的东西。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为什么我们要为生活中的这些小事情而生气呢?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卡尔森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这样的话:“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人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黄金规则是:“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说:“要冷静,要理解别人。”由此可以看出:表现出感激之情,别人会感觉到高兴,你的自我感觉也会更好。
  退一步海阔天空
  稍忍须臾是压制恼怒的最好办法。
  ——柏拉图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在社交中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矛盾,双方都是有责任的,但是作为当事人一定要主动地“礼让三分”,要多从自己这方面去找原因。
  实际上,忍让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相互之间没有原则的纠缠和没有必要的争吵。
  有一天,歌德去公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个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消除了自己的恼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同时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面对这些,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只有一时的忍让可以帮助你恢复应该有的形象,从而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清朝时期,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的宰相张英和姓叶的一位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他们两个人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想要张英出面干预。宰相看完了来信,马上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马上把墙主动退后了三尺;叶家见到这样的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可以这样,现代人之间处理小事小非,应该比古人更高一筹。
  忍让,并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所说的“忍”字,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唯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也就是顽强精神的一种体现。其二就是抑制。《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被称之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同样也写下过“忍常须作座右铭”。这样的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忍的可贵品格吗?有谁能够说他们是懦弱可欺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