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传奇之决战昆仑-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李诚玉,李诚玉证得神通“小宿命通”,让色身返老还童,在2003年仙逝。
第一个月的坐禅与经行按要求完成之后,第二个月的训练内容会有所变化,进阶练习该怎么做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下一章《女娲传道,仙术禅机》。
第15章 女娲传道,仙术禅机
一叶仙师已经对入门基本功——坐禅与经行、第一个月应该怎么坐禅进行了讲解,孩子们练习坐禅一个月之后,女娲娘娘来到砂石坪,看看孩子们的训练情况,待早晨的功课完成之后,把孩子们召集到身边,与他们进行一些沟通,并传授了一些修行仙术方面的禅机。
女娲娘娘对小孩子们说道:“世界无穷尽,法门万万千,仙术法门、修行的门派数不胜数,无论哪种法门都讲求一门深入,不断精进,穷究其源,但凡传承久远的门派,更是如此,有不少的门派甚至是长远的一脉单传,一般不会练习两种以上的法门,正如后来佛家所说的所谓‘不二法门’。原因可能是便于弟子们专心一意,专注目标,所谓贪多嚼不烂,一生专修一门都嫌时间不够,更别说多门,况且万法同源,修到高处其实也是相通的了,同样是可以位列仙班的,每个法门终有自己的归处;也可能是因为修习多种法门会使功体不纯,容易出偏差走火入魔,导致难以提升到更高境界修成正果,这样可就损失大了。”
女娲娘娘所说的道理其实和各行各业的道理也差不多,学习一门技术,或琴棋书画,或甲骨文,或摄影,或经商……无不是需要长久的一门深入,对于平常人来讲,一万个小时以上的研究乃是基本功,对于修炼仙术法门来讲,更是如此,以昆仑山天门的人类小孩来讲,每天坐禅三小时,根据悟性、根器的不同,约需十年左右时间才会出成果,开天眼或其它什么小神通,这也是古人常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深刻内涵。
远古人类平日应是有修行的,资质不错的人会修出一点么小神通,属于半神半人,按现代的说法就是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对现代人来讲可能觉得太神乎其神,不可思议,在远古时代可能就是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正因为远古人类勤加修炼,往往会有一些人能修成大大小小的神通,所以才有办法驯服类似《山海经》中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异兽当坐骑,才能有法力、神通驯服龙成为坐骑,遨游四海,争霸天下,才有办法创造出那一轮灿烂夺目的诸如青铜器、金字塔这般现代人都造不出来的先进技术。
在一叶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第一个月的坐禅、经行训练达标之后,进入第二个月的坐禅进修,有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一叶仙师:“一先生,你的姓名是什么含义,是一片树叶吗?”
一叶仙师笑了笑:“你叫什么名字?”
这位小朋友一边摸着自己的头一边腼腆地回答说:“因为在下平常喜欢吹水泡玩,所以他们给我取了个外号叫‘东风吹水’。”
一叶仙师拍了拍东风吹水的头,跟他说道:“未来这个姓名可能会出现在《虎溪三笑》的典故中,佛门传说,虎溪在庐SD林寺前,相传晋代高僧慧远居住在东林寺时,来访客人离开时,慧远送客不会送过虎溪。有一天,名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东林寺,三人相谈甚欢,在陶渊明与陆修静一同离开时,慧远出来相送,边走边聊,聊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结果有老虎号叫了起来,三人不约而同哈哈大笑,大笑而别。后人就在这个地方建了个三笑亭。唐英在庐SD林寺三笑亭题了一副对联,对联上写着: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三教三源流指的是陶渊明、慧远、陆修静三人,陶渊明在当时是儒教的代表人物,慧远、陆修静则分别是当时佛教和道教的代表人物,在当时都是十分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人中之龙,相谈甚欢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行到高处,三教皆同源,理是相通的;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经典妙语也是令人过目难忘,于是《虎溪三笑》这个典故就这么流传了下来,这个与《唐伯虎点秋香》中秋香回眸三笑的典故是不一样的,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
就这么七七八八地闲扯了一会后,一叶仙师将第二个月坐禅的要点告诉了孩子们:
(1)每天早晨、晚间各坐禅一个小时,每次延长一分钟以上。
(2)开始尝试巩固“我”,让“我”成为“中心概念”。将“我”放置在胸前的檀中穴,除了“我”,全身要放空,并缓慢默念“放松、轻松”,如果产生昏沉的感觉就起身到砂石坪上赤脚经行。如果产生酸痛、幻影、幻听的时候,念头应提起“是我在坐禅,那个不是我”,并观察生起或消失。假如现象没有消失,则要缓慢深呼吸就会感受“我”在流动,状况自会解除。
(3)把“我”置于胸前,不要置于头部或两眼间。一段时间后,“我”会随着呼吸节奏而上下小幅运动,出现这种情况是正确的。随着“我”慢慢巩固,最终“我”不再随着呼吸移动并忘记呼吸是正确的。假如“我”被流动呼吸取代的时候,应重新进行修正。
进入第三个月之后,每天早晨、晚间各坐禅二小时以上。饮食从第三个月开始要降低一半乃至七成。巩固“我”是重要项目,是“我”在坐禅,此时非常清楚“我的实体”,才算是对先前的训练有了落实。
坐禅训练的时间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不一定必须按照上面所说的时间进行,但是要持之以恒。
任何境界上来,都用“我”,以旁观者立场去观察生起与消失。一上座很快地将“我”巩固,不断地从旁观者立场去继续观察各种现象的生起以及消失。
所谓知易行难,一叶仙师仙术的入门基本功——坐禅与经行,写得已经比较详细,但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修行必然会遇到一些难关,在孩子们坐禅与经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下一章《昆仑传道,静坐玄机》。
第16章 昆仑传道,静坐玄机
一叶仙师已经对仙术的入门基本功——坐禅与经行,做了比较详细的传授,女娲娘娘在上次对小孩们修炼仙术做出宏观指引,简说了仙术禅机,并指出坐禅静坐可增长般若智慧、激发潜能、延缓衰老、美肤养颜……讲完之后,便离去处理其他事务,一叶仙师则继续对孩子们进行实践指导。昆仑山天门的众多小孩坐禅三个月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问题或不容易理解的现象,一叶仙师经过一番观察,进行深入了解后,对诸多疑问做了详细记录,主要包含以下一些询问、反馈方面的重点内容。
昆仑山天门中有一个特别喜欢说话、外号“唠叨”的小孩子问一叶仙师:“坐禅脚好痛,痛的时候换脚可不可以啊?”
一叶仙师回答他说:“刚开始练习坐禅的时候,脚痛是会规律性出现的现象,不要在坐禅的时候换脚,必须冒冷汗或发抖才下座经行。在经行的时候要把思绪放置在脚痛的地方,缓慢默念“放松、轻松”,不应该专注在某一点,而应该等到再次上座坐禅时再换脚。”
唠叨接着又问:“坐禅怎么感觉身体会发热呀?”
一叶仙师说道:“开始练习坐禅的时候,身体发热是有规律的,身体发热后应该中断坐禅并下座去经行,在砂石上赤脚经行当然是最佳,如果不具备这个经行条件,赤脚在道路上步行也是可以的。”
唠叨撇了撇嘴又问:“坐禅好无聊,得坐多久?还要想骷髅?好怕怕。”
一叶仙师又说:“唠叨这个绰号还真是适合你,就你一个劲地在问在说。我跟你们一起讲清楚吧:前三个月,多数时间是在经行,坐禅时间少于经行时间才是正确的,除非根器、悟性不俗。”
“当坐禅达六个月以后,就要以三小时为单位,能坐多久就坐多久。在墙上贴一张双盘的人体骷髅图,坐不下去或感觉昏昏沉沉的时候不要经行,尝试观想全身是一个骷髅。将先前巩固的“我”,以旁观者立场去看待全身是骷髅,清楚明白知道“那个骷髅不是我”,并同步缓慢默念“骷髅不是我、骷髅不是我”。”
“如果没有办法将巩固的“我”,以旁观者立场去看待全身是骷髅,则应回到“是我在坐禅”的巩固建立。牢记:得练习到巩固出一个“我”,是否确实巩固,将主导行者是否有机会一路向上突破,绝不可以掉入“无我”的空魔领域,务必牢记。以下四点你们也要记在心中:
(1)睡前不坐禅的时候,应躺在床上练习四念法,专注呼吸让气息增长,身心随之放松、入眠。静坐坐禅采用腹式呼吸较好,平日有空也应经行或进行其它的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生命在于运动。
(2)每次上座后的心中,明确是“核心实体的我”,直到有一天上座很快地产生“我”,可是再也没有任何现象生起。换言之,每次上座后除了“核心实体的我”,身体不见了、虚空消失了,任何现象都消失了,意识上只有一个“我”为中心,一上座是愉快十几个小时,并且每次重复而没有再产生任何现象生起,此时应寻求帮助,请求支援“慈悲喜舍”的转化,传授导入“无我”而证入“涅盘”的行法。
(3)建议舌尖不用刻意顶上颚。坐禅不是气功,六个月内不应该产生“气”或“禅相”,一旦产生要加强经行及放松身心练习。时候到了,气冲会贯穿全身。假如二个月内在胸前出现“禅相”并随着呼吸流动,则代表根器不俗,但是不应该理会它,而应该继续加强巩固“我”。
(4)遭遇其他状况无法解决,请回到第一个月的“原点”,重新练习放松即可。
一叶仙师指出了坐禅静坐的玄机与注意事项,交待完这些事情后,便让他们自行修习,根据各自的慧根、悟性、自身的努力自修自悟、自证自得,短期内不再做指导,一叶仙师的身影随即远去。
池鱼得意时归壑,厩马长鸣暂出闲。万仞峰头曾进步,禅机一拨透三关。
好个中条胡讲师,通儒明道达禅机,自然悟解这些儿。
除了练习乐器,学习象形文字甲骨文,早晨、晚间坐禅经行功课之外,对孩子们进行中医知识的启蒙教育也紧锣密鼓地进行。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可盲目信以为真,请本着《卡拉玛经》十项准则的哲思自行判断、求证。
《卡拉玛经》十项准则: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下一章《中医大劫,神的医术》。
第17章 中医大劫,神的医术
中医,是上古时期神传给人类的医术之一,主要用于养生与治病,重点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相传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医治疾病,他还与雷公一起研究讨论经脉。岐伯以人的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类似这种矛盾、对立而复统一的唯物辩证思想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其中记录了不少古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所熟悉的《黄帝内经》中包含有许多岐伯与黄帝的对话,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法即是源于《黄帝内经》,包括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应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同人的不断完善而成书的,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同时也隐含了更多的房中秘史、人类生殖繁衍秘密,而这些秘密也只有懂甲骨文的人士才能一窥其奥,由此不禁感叹古人智慧的卓越、对文字运用的神乎其技,不夸张的说:“简直不是人。”现代国人根本难以望其项背,不及古人智慧的万分之一。
世人都知道人体有脉络,中医治病主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通过把脉来治病,而且有流传下来专门把脉的医学著作《濒湖脉学》。脉不通,人体循环就会出现问题,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痛,即不通则痛。身体的血管并不是中医所指的脉,十二经脉并不是血管,脉是普通人看不见的,号脉严格说来是指号十二经脉,而不是号血管,但是脉可以通过血液的循环与博动而部分的表现出来。
上古人类有修行,静坐坐禅,修习内观,有的人能练出成果,比如开天眼,他心通等等,介于半神半人的状态,现代称之为有特异功能的人,相传扁鹊就有透视人体内脏的能力,可能是开了天眼或有其他小神通能观察到十二经脉的运行情况,哪个经脉节点出了故障对他而言一目了然,但普通人看不见。
在一叶仙师讲完静坐坐禅玄机后,女娲娘娘旋即嘱咐黄帝与岐伯以对话坐谈的形式开讲中医,来给远古昆仑山天门的孩子们介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