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民文化消费的现状
我看余秋雨
青少年上网都干些什么
锻炼与体重
学校草坪病虫害的防治
未来的家居
开发海洋资源
无土栽培
大气污染与防治
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
煤气报警器试制
市场中人流量与收银台开放数的关系
“入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最佳学习时段的选择
旅美教育学者黄全愈博士在《孩子能不能搞研究》一文中,对美国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他认为,虽然不可否认,中国同龄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比美国孩子扎实得多。但是,我们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
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初级教育,我们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形象地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车箱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美国的作法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发动机加润滑油,给油箱添燃料,让车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智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不可否认,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丰富想像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但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在生理上需要适当营养,在心理上需要健康的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等等。这些“需要”都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替代的。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所以说,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
黄全愈博士的孩子矿矿在美国接受了基础教育,这使他有充足的条件来了解美国教育是如何让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对待孩子的“研究”。
在中国,一般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独立研究,应待有丰厚的基础知识以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渐完善后才能进行。
而在美国,我们发现一个颇有启发的现象:即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矿矿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第一次从矿矿嘴里听到“研究”一词时,着实让我乐了一阵。那时矿矿才8岁。刚开始能读些稍厚点的书,写些由几个长句子拼凑成的所谓“文章”。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缠着妻子带他去图书馆。说是他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
我翻了翻矿矿借回的“参考资料”,十几本都是儿童图画书。有的文字说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是介绍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书籍。
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矿矿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4吨虾;寿命是90到100年;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到60人……
这样,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
我把矿矿的故事讲给作家温普林,他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他的孩子也在读小学。他颇为苦恼的一件事就是觉得学校里教的东西创造性不足,孩子的智力、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他听了我的介绍后,便觉得让孩子搞研究是个不错的思路。比如他的孩子正在学围棋,完全可以让孩子研究一下:古代围棋和现代围棋的区别是什么?现代围棋有哪些流派?韩国围棋为什么后来居上超过了日本?这些问题孩子会特别感兴趣,也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有的家长会说,研究这些东西跟考试有关系吗?会提高考试成绩吗?实际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对孩子的智力成长、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特别有害,对提高孩子的考试能力、考试水平也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在小学时往往出类拔萃,一到初中成绩就开始下滑;还有些孩子在初中时名列前茅,到了高中就渐渐跟不上了;另有一些人即便在高中时还能强撑,而到了高考时往往发挥失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并非这些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而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出了问题。
从我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成绩并不属于那种出类拔萃的。但我的后劲足,到了高中就把那些初中时领先于我的人远远抛在后面,而到了高考这决定性的一战,我又超水平发挥,把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与我不相上下的同学远远抛下,成为本市的高考状元。我并不认为我高考的超水平发挥是来自偶然。实际上,这是爱动脑筋,喜欢独立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结果。
我喜欢下围棋、象棋,这些游戏实际上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智力提升,但是,迫切想赢的愿望会促使我绞尽脑汁去提升自己的水平。而每次下棋水平的提升,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我吃了多少增进智力的灵丹妙药,而是因为我的思考力提升了。下棋实际上是对思考水平的检验。
当然,并非下棋就能提高思考水平,研究性学习也一样,比如研究围棋的历史,有助于你在脑袋里建立一个时间坐标,形成时空概念。我的很多同学,虽然记忆力比我好很多,但这仅仅意味着他们比我更快的记住了某些知识,而我的厉害之处是从小就建立起时空地图,我虽然记东西慢,但一旦记住了就不会再忘,这样日积月累我在记忆方面的劣势便得到了弥补。
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在用大运动量刺激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全面提高思考能力。而应试性学习,只是让学生在一个小的智能领域里反复操练,这样虽然能够取得暂时的学业成功;但从长远看,当学习需要更综合的能力时,这种学生掉队、跟不上是必然的。
如果有了研究能力,对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你完全可以把自己获得的研究能力用来研究如何考高分,研究如何更高效地学习。实际上,我当年就是这么做的。我的记忆力不好,学的又是文科,可我至少研究出六、七种方法来帮助记忆。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在高考中获得成功,日后,我还把这些方法总结了一下,用到了《GRE词汇突破》、《GRE颠峰词汇》等书的编写上。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有大量新出现的问题等待发现,等待研究,等待解决。一个真正有研究能力的人是不会为饭碗发愁的。只是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大量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就是偏偏缺少具有真正研究能力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黄全愈博士为我们介绍的,在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里,读了中学的孩子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
如果说小学侧重的是对孩子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
矿矿七年级(初中)时,独立完成了一个“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课的老师在一开学时就给孩子们布置了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孩子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
课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动物到植物,从心理学到行为科学,选什么都行。但有一条是必须要遵守的,即一定要新,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矿矿早已有多年“研究”经验,一开始就认准了要做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与那些在科学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所做的一样。
既然白老鼠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实验工具,那就用白老鼠做研究好了。
研究什么呢?矿矿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毛绒绒、胖乎乎的小玩意儿怎么会听指挥去接受你的测试呢?
矿矿从宠物店买回两只小老鼠。那只白的,长着一双亮晶晶的红眼睛;另一只黄的,一双黑眼睛总是滴溜溜转。
矿矿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
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
按照矿矿的设计,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那几天,我和妻子都饶有兴趣地去看矿矿做试验。儿子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
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矿矿完成了他的论文。
一看他的论文,着实让我吃了一惊!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
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美国的专业学术论文都具有一个特定的格式。开篇通常是介绍,讲些研究背景之类的东西,然后是研究的假设论点,即研究中想证明或反对的论点。跟着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再接着就是研究中得到的新信息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统计分析。最后是结论段,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把这种研究文体称为“美式八股”。
儿子的论文一步不差地模仿了这种“美式八股”,10页正文外加3页附加的分析表格。从头至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他的结论更让我对儿子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进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孩子自有孩子的逻辑,一个在开始被我看成过于不切实际的论题,就这样让儿子找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结论。
在七年级的科学研究展览会上,展示了一百多个研究报告。每份研究报告都粘贴在一块一米见方,大小一致的硬纸板上。除了展示论文外,小作者们还极尽其艺术天才之能事,美化自己的那块小天地,外加搬来的做研究用的各种各样的仪器、实物甚至小动物什么的。说句实在话,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七年级的孩子有着这么活跃、这么充实的思维。
下面,是我从这个展览会上摘录的一些有趣的研究课题:
———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
———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
———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辛辛那提地区的气温与环保;
……
学校请来了几个资深评委,对所有的参展科研项目一一做了评价。矿矿的研究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还有什么能比看见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项科学试验更能让做父母亲高兴的呢?还有什么能比看到孩子具有独立动手的能力,有消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让做父母的高兴的呢?
每次回国,看到国内孩子们那强制不住的哈欠,硬撑到半夜12点的焦熬,我心里沉甸甸的不是滋味……
总之,应试性学习强调的是学,是背,是记,是训练,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悟。今天,中国的现状对人才的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时代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时代,没有任何现成的可以照搬的经验,古代中国没有,国外也没有,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悟性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对“悟性”这个问题,黄全愈博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的感觉是,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在美国学习,他总有一个感觉,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外在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里却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的。
黄全愈对中国古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授人以鱼”讲的是灌输书本知识,读“死书”。“授人以渔”讲的是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黄全愈介绍说,美国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离的两阶段战略。
黄全愈认为,许多人坚持的“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他认为,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