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炮兵传奇-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赵木匠又进一步改装了炮车,给大炮套上了红布炮衣,显得十分神气。大队一出发,嗬,队旗在前,八九条大牛拉着炮车,沿途的老百姓都争着观看,惊讶地说:“乖乖,了不得,新四军连这么大的炮都有了。”
在沈修竹同志的带领下,大家日夜苦练操炮本领,接连不断地攻克碉堡岗楼,把日伪军打得魂飞魄散。
胜利也鼓舞了全大队的士气,大家纷纷要求去配合主力部队打大仗。龙政委高兴地说:“好啊,你们的胃口越来越大了,等着吧,有任务会叫你的。”
一天,大队的同志们正在王集地区埋雷设伏,龙政委来了急信,让土炮大队连夜出动,支援主力部队攻打刊山北赵圩子。大家一听,都蹦起高来,太好了,要和主力部队一块打仗了。
大队连夜出发, 到达赵圩子的时候,正是早晨,在这儿打仗的是新四军第7旅第20团。他们早就在路边等着了,一见民兵的大炮,就七手八脚帮着推进早已设置好的阵地。
马季伦和其他民兵炮手站在炮阵地上,顺着主力部队领导介绍的方向看去,只见正前方就是鬼子的炮楼,心里早就憋着的那股想在大部队面前露一手的情绪,一下子便显露在脸上。大家立即动手,准备投入战斗。只见马季伦用一块三角尖木头在眼前比量了几下,调整了炮口,便点上了火,这一炮打出去,如同长了眼睛一样,炮弹不偏不倚,正从炮楼子的炮眼里钻了进去,把岗楼子爆了个满膛花。
里面的敌人被这天雷劈顶般的一炮给炸昏了,等新四军冲上去缴枪时,他们有的还摇摇晃晃地没醒呢!
“好样的,真不赖,不愧是神炮小老虎!”20团政委夸赞说。
就从这天起,人们不再叫他们土炮队,而叫他们神炮“小老虎”了。
战斗结束后,20团的政委当场给了土炮队嘉奖,还奖给马季伦一件新四军的棉军衣,喜得他当场就穿到身上,拍拍打打地合不拢嘴,好像路也不会走了,一边摇晃,一边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半个新四军的兵了……”
中午,部队杀了猪,做了香喷喷的大米饭慰劳土炮大队。从此后,他们经常配合主力部队攻城拔寨,最后还帮助主力部队攻下过淮阴城呢!
海防船上的山炮连
1941年,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处于极其艰难的时期。为保护炮兵连的安全,10月,1师决定将山炮连和师后勤机关一起搬上海防船,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也便于我军的机动作战,同时,不至于将这几门宝贵的山炮丢给敌人。
从此,炮兵连便随船在海上生活和训练,多次参加了海防斗争。
1942年2月的一天,我1师海防船正在海上进行训练,突然发现远处有几个黑点向船队悄悄迫近。
原来,这是海匪陆兆林的船队,他们听说海上有一支新四军的后勤船队到处游动,其成员主要是机关干部,没什么战斗力,因此想来捞个便宜。
我后勤机关首长汪主任从望远镜中发现敌人后,马上命令船队作好战斗准备,同时,让山炮连装弹上膛,准备用山炮还击敌人。
陆兆林原本是海上一伙打家劫舍的海匪,见日本鬼子兵强势大,便投靠了日本人。
船队越来越近,陆兆林看看已进入射程之内,便指挥船上的小炮向新四军的船队发了几炮,想先抖抖威风。这几炮虽然没有命中目标,但掀起的水浪有十多米高。如同他原来预想的那样,新四军的船队静悄悄的,没有还击。
“哈哈,一定是被我们的船队和大炮吓傻了。”陆兆林指挥船队迅速向新四军的船队靠近,还隔着老远,就让喽罗们扯起喉咙喊:“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没有退路了,想活命就赶紧投降!”
汪主任低声对炮连胡连长说:“老胡,准备好了没有?”
胡连长报告说:“山炮连一切准备完毕,就等开炮揍这二鬼子了。”
“好,注意,瞄准目标,开炮!”
随着汪主任的一声号令,山炮连的四门山炮分别向四个目标同时开炮,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有三条船冒起了黑烟,歪歪斜斜地向海里沉去。
陆兆林一见这阵势,头上顿时冒出了冷汗,几条船上的弟兄们正在声嘶力竭地喊着救命,如不救助,他们就要掉进大海喂鱼虾了,可要救他们,这仗也就没法打了,新四军便会乘虚而入发起攻击。他一咬牙,决定今天来个鱼死网破。他命令剩下的六条船全力向新四军的船队轰击,不消灭山炮连决不撤兵。
顿时,一场残酷的炮战在海面上开演了。
胡连长他们自从从陆地撤上海船后,三个多月还没有打过一回仗,心里发痒,这回好不容易捞到实战的对象,全连上下勇气倍增,大家相互鼓励着,向敌人的船队射出一发发炮弹。
两个回合之后,又有两条匪船被击伤,像死鱼一样漂浮在水面上。陆兆林一看情形不好,顾不得救护那些落水的喽罗,发一声喊,立刻争先恐后地四散逃离了。
现在真成了海上打活靶练习了,山炮连的同志们瞄准敌人的船只,射出一发发致命的炮弹,在最后就要跑出射程的时刻,又有一艘敌船中弹,轰然一声被炸得粉碎。
战斗结束后,船队虽然也有损伤,但并不严重,大家高高兴兴地将缴获的战利品拖上岸来。
事后,粟裕师长知道这件事后,专门来到海防船队,接见了全体山炮连的同志们,详细询问了海战的情况,高兴地说:“你们山炮连是我们师的精血,不要看现在把你们放到船上,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这是保存实力,把你们放到大反攻的时候用。山炮是我们的命根子,就是牺牲一个步兵连,也要保住山炮。我要你们在这段时间里,给我训练出上百名神炮手,今天我们只有四门炮,可到了明天,我们就会有上百门、上千门大炮……”
粟师长的话使得大家信心倍增,热血沸腾。大家决心苦练杀敌本领,人人都当神炮手。
没过多久,果然炮连迎来了第一批新学员,他们之中有20多名是抗大九分校调来的知识青年,还有30多名是从正规连队调来的正副班长,炮手们全部享受干部学员待遇,可见粟师长是多么看重炮兵。
不久, 山炮连又转移到苏北新四军第3师师部所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为此后的炮兵建立训练出一大批合格的炮手和基层指挥员。
炮和炮弹的故事
1941年1月7日,我八路军在侯集与郓城中间的潘溪渡,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全歼了日本鬼子的一个小队。
这场伏击战,是杨勇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参战的是第7团。
这一仗打得漂亮,结束得利落,在缴获的许多战利品中,特别让人高兴的是有一门步兵炮。虽然这家伙已经老得失去了烤蓝,可那时候有这么一个重武器,应该说是件大喜事。
八路军对缴到这门重炮虽然极为看重, 可随同这门炮参战的只有当时缴获的6发炮弹,这些炮弹一旦打光,这个大家伙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这年冬天, 杨勇司令员便把试制步兵炮弹的任务交给了第8军分区修械所和炸弹厂。
当时,这个兵工厂一无机器,二无原料,三无科技人才。仅有的几十个工人,只能修修破枪,造些手榴弹什么的,步兵炮的炮弹是什么样,有多大,多长,许多人连见都没见过。可大家听说前线需要,情绪特别高,他们说:“什么东西都是人造的,过去咱们手榴弹也不会造,现在不是个个开花吗!”
一些老工人认为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有的说:“造炮弹和造手榴弹是两码事,就算能按样子造出炮弹,打得出去打不出去是一回事,能不能炸响又是另一回事。”
正在这时候,军分区政委曾思玉来到兵工厂,带来了军区首长的指示:“一定要把炮弹造出来!”他还一再鼓励大家说:“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这是我们的老传统,只要大家想办法,困难吓不倒人,人一定能征服困难,你们不但要有勇气造炮弹,还要有勇气造大炮!”
曾政委一番话,把大家的心劲又鼓动起来。于是后勤处党支部研究决定:炸弹厂继续生产手榴弹,修械所全力投入炮弹的研制,等到技术问题解决后,炸弹厂再投入生产。
艰苦的试验开始了。炮弹壳无法铸造,只能用旧的,弹头用破轧花机上的灰生铁回炉,信管里的雷汞,从废炮弹信管里挖取……
就这样经过一次次试验,一点点摸索,突破了层层难关,最后终于研制出了三发炮弹。
人们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新炮弹的试发射。通信员送来上级命令:到李庄去试炮。第二天一大早,程重远、赵连城等几名技术工人,抱着那三发炮弹,到达了指定地点。只见曾思玉政委和龙世兴团长已经到了,潘溪渡战斗中缴获的那门92式步兵炮,也虎虎实实地蹲在那里。
这家伙浑身乌黑,两个轱辘托着炮筒,实在挺威风的。程重远和赵连城爱惜地上下抚摩着,心里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造出这家伙呀!
曾政委笑着说:“你们不简单,终于还是把炮弹试制出来了,怎么样,试试看吧!”
试射开始了,目标是对面山坡上的一座小破庙。
大伙作好一切射击准备后,由程重远将炮弹装进炮筒,只听“嗵”地一声,炮弹飞了出去。
阳光下,几十双眼睛细眯着,寻找着炮弹飞行的轨迹。
等了半天,四野寂静一片,只有寒风扫过平原,卷起一阵阵尘土。没有爆炸声,程重远的心凉了半截。
赵连城接着装上了第二发炮弹,仍然没有回音。
最后一发又放出去了,原野里还是一片沉寂。人们都紧绷着脸,面面相觑。
问题在哪里呢?大家跑过去,将弹头从深土里扒出来。
龙团长说:“老程,把它卸开看看吧?”
程重远和赵连城让大家闪开,然后将引信管卸开来。经仔细研究,终于把问题弄清楚了,原来是撞针的滑道太粗糙,弹簧太软,弹头落地后没有引爆炸药。
情况弄清后,曾思玉和蔼地说:“找到毛病就好办了,你们再辛苦一番,马上改进,不管怎么说,你们已经走出第一步了嘛,别泄气,你们一定会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的……”
老程和老赵感动地点了点头。
“几天能改得好?”曾政委又问。
“三天,我们立下军令状,三天一定改装完毕!”老程和老赵很有把握地回答。
曾思玉笑着说:“这是科学,军令状不必立,但要抓紧,前线等着炮弹用哩!”
不到三天,改装任务完成了,还是那个试验场,还是那个射击目标,程重远心情激动地装上炮弹,炮弹呼地飞出了炮膛,轰地一声巨响,小破庙被掀掉了一半。
“好啊!”
“炸啦,炸啦!”工人、炮手和首长一齐高兴地欢呼起来。
从此,生产炮弹成了炸弹厂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敌人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造炮弹的各种原料奇缺。于是大家人人动脑,个个找窍门,动员民兵去扒铁路,把钢轨抬回来锻弹头;到处收集破铜烂铁铸弹壳。
最难解决的是雷汞,幸好在八公桥战斗中,我们搞到伪军孙良诚部的一个兵工厂,弄到一本有关军火生产的小册子,张所长和老程、老赵几个技术骨干便按照小册子上提供的方法,摸索着生产雷汞。
在军工生产中,攻克技术难关也像打仗一样,大家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不断地创造和发明,一步步逼近成功。
工人中有个姓范的小伙子,眼见别人干得热火朝天,他自己也想出了个点子。一天,他提着18磅重的大铁锤,来到村外的野地里,“吭吃、吭吃”地敲打一颗日本飞机扔下的瞎火炸弹,想把里面的火药掏出来后,用它的外壳做炮弹。有的同志发现后,赶忙拉住他责备说:“你这愣小子,你不想活了?”
小范抹一把脸上的汗,气喘吁吁地说:“怕,怕什么?豁上了,革命到底,也要把炸药都掏出来。”
厂领导知道这件事后,立刻阻止了他的行动。
不过,这件事给了张所长和老程他们很大的启发。是啊,敌人的瞎弹到处都是,如果不处理掉,总是一个隐患。如果我们组织起精干的排弹力量,把瞎火炸弹里的炸药掏出来,不但为老百姓解除了危险,造炮弹的原料也就有了。
可这是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怎样才能提高它的安全系数呢?
经过大家一番深入研究,终于想出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办法,那就是打开炸弹后,放到酒坊蒸酒的大铁锅里去煮,这样,炸药被熔成液体,慢慢从弹壳里流出来,没有丝毫危险。
这个办法传开后,同志们就到处去收集瞎火的炸弹。说也奇怪,那一年,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瞎火的也特别多,也许是日寇最后穷途末路的时候,军火生产已经不再顾及质量了的缘故吧!
这样在根据地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每当敌人的飞机投弹之后,大人孩子都向弹着点跑,炸了的,拾碎片,没炸的,抬回来煮。
有一天,一位老汉背了一麻袋炮弹皮,来到兵工厂住处,一进门便说:“俺从东村找到西村,总算找着咱们的工厂了。”说着提起两个麻袋角一抖,倒出一堆炸弹皮来,足有四五十斤。
这么多废家伙,老汉还有些过意不去地说:“就这一点儿,是俺零星拾掇来的,原想留着打个锄头钉耙什么的,听说这东西能造炮弹,俺就送来了,如今打鬼子要紧啊!”
造炮弹的原材料基本解决之后,工厂的产量也日益提高,开头每月平均生产10发,随着技术熟练,每月逐渐到了30多发。此后又集中力量生产82迫击炮弹,两种炮弹最多时达到月产100多发。 这样,那门92步兵炮在前线就更加活跃了,攻坚打据点,摧毁敌人的“乌龟壳”,大显威风。难怪鬼子也害怕了,在对上级的报告中说:“八路的炮大大的,八路会造炮了……”
说造炮就造炮,兵工部从黄河虹吸工程区弄来一根大曲轴,老程老赵他们将它切断,先做了个炮筒,给那门老炮换了装,紧接着就仿造全套的92步兵炮。
三个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