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辽东钉子户 >

第386部分

辽东钉子户-第386部分

小说: 辽东钉子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繁杂的工作换成别人都没本事做得来,唯有张恪在辽东试验过。外有建奴雄兵,辽东军民经济完全崩溃,就靠着张恪的努力。愣是几年时间恢复过来,把中原交给张恪。是有希望成功的,当然也仅仅是希望。

    张恪还告诉温体仁,即便是如此,也没法彻底解决流寇,因为中原的问题是人多地少,土地多年耕种,地力衰减,已经没法承载那么多的人口。因此必须向海外移民,这一点他已经在布局。

    “朝中诸公皆认为本王袖手旁观,坐视流寇闹大,殊不知没有本王的百万移民,朝廷要面对的流寇只怕就要多了一百万!眼下是洛阳失守,到那个时候,说不定开封都没了。流寇的大军打到了京城,还有谁能指点江山,高谈阔论!”

    张恪的话在温体仁耳边回响,这不是给朝中诸公说的,而是给崇祯皇帝说的。

    你不是认为本王不出兵,所以想用亲王的爵位换取出兵吗?本王没有那么肤浅!我已经帮着朝廷解决麻烦了,只不过是你们有眼无珠而已。

    温体仁在馆驿的卧室之中来回踱步,足足走了一个多时辰,厚底官靴愣是被磨薄了一层,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张恪已经开出价码,想要出兵可以,把地方的军政大权都交出来,同时准许在中原推行均田令。

    再有还要让华夏度支行接管朝廷的户部国库,接管皇宫的內帑,统一调配财力,推广银元,方便交易。

    听完张恪的条件,温体仁直接跪了。

    如果答应张恪的要求,大明朝简直就国将不国了。

    中原几省的大权,加上财政大权,那朝廷还剩下什么,上至皇帝,下至六部九卿,全都成了一堆摆设,什么时候张恪一高兴,就把大家伙都赶下台,他自己当皇帝了。

    温体仁真想反驳,偏偏仔细推敲,却找不出什么理由。

    各省要统一剿匪,要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不按照张恪的办法能行吗?

    再有,安置百姓必须要大笔的金银粮食,张恪答应拿出银子和粮食,但是如果交给朝廷的官员发放,层层扒皮,十两银子到了老百姓手里,怕是连一两都剩不下。

    岂不是拿钱打水漂吗!

    温体仁看明白了,想让张恪相忍为国,多提朝廷考虑,对出点血,少要点好处,那是完全不可能。更关键的是张恪已经有了这个实力。

    不用别的地方,光是一个天津,在张恪手上,几年的时间就成了北方的航运中心,大量的南方货物通过天津运往京师和辽东,北方的货物也从天津南下。人员和货物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过来。天津的人口短短几年,膨胀了三倍之多。

    如此治理地方的手段,放眼整个大明,也是绝无仅有。

    温体仁也彻底明白了,难怪那些年轻的书生和官员都死命的拥护张恪。如果他能年轻二十岁,说不定也会追随张恪背后,毕竟在他手下看到的是希望,而朝廷的治下,有的只是绝望。

    事到如今,张恪是摆明了车马炮,最大的问题就剩下崇祯了。

    如果把张恪的条件告诉崇祯,可以想象,这位皇帝一定暴怒发疯,甚至把张恪当成乱臣贼子,下诏讨贼。

    可是朝廷还有能力对付张恪吗?

    面对这个糟糕的局面,温体仁脑袋都要裂开了。首辅大人只停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顶着通红的眼珠,急匆匆回了京城。

    “王爷,我看崇祯不会低头的。”身为张恪的老同学,兼任王府民政使的沈岳一边剥着橘子皮,一边大口吃着。

    “酸酸甜甜的,味道不错,老朱你也来一个。”

    朱庆斌摇摇头,苦笑道:“我可没有你心大,眼下可是关键时刻,如果崇祯同意了,永贞把一切大权都握在手里,就算是当年的曹操也没法比啊!”

    沈岳嘿嘿一笑,“你几时见过从猴嘴里掉过枣,别说崇祯不答应,就算是内阁六部,还有司礼监的那些大铛,他们谁愿意把权力让出来?”

    京城的衮衮诸公,可以杀了他们,却没法劝着他们交出权力,人性如此,改不了了!

    沈岳突然贼兮兮说道:“王爷,要不干脆你出兵打下京城算了,省的这么麻烦。”

    “胡说八道!”张恪顿时瞪圆了眼睛,怒道:“本王可是大明的忠臣,你千万不要害我!”

    鬼才信呢!

    沈岳一脸怀疑地盯着张恪,仿佛想要从他眼睛里看出一点端倪,找到他什么时候下手的证据,可是看了好半晌,愣是一无所获。

    “不用看了,过不了几天,咱们的皇上就会下旨,到时候还要两位老兄帮忙,咱们一同把流寇灭了。”

    沈岳和朱庆斌虽然摸不透张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却对张恪有着强烈信心,纷纷告辞去休息了。

    接下来的几天之中,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

    先是流寇扒开黄河,水淹开封,开封的周王还算明白事,他拿出王府的金银犒赏三军,稳定民心,勉强撑住了,可是也心力交瘁,没几天周王病死。

    就在周王死的同时,山东突然出现一股流寇,突袭济南,毙杀鲁王,更令人无法想象的是流寇冲进了曲阜,杀死了衍圣公族人数百名!

    圣人之乡竟然惨遭涂炭,天下的读书人好像被刨祖坟,消息传到了京城,无数士子哭着到了午朝门外,哀痛之声,传入九重深宫。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条件不能答应!

    崇祯强忍着满腔怒火,咬着牙说道:“传朕旨意,加封张恪为东王,节制天下诸军,立刻起兵剿匪……”(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三章 战开封

    东王!

    岂不是杨秀清的封号,不算吉利啊!

    张恪微微一笑,他倒不怎么在乎什么名号,号令天下靠的是他手下的百战精兵,靠的是无人能敌的财富,至于爵位么,对于有志皇位的人来说,除非坐上龙椅,绝对不会满足的。

    接下了圣旨之后,张恪立刻召集手下文武,到了王府议事厅。

    此时除了那些在海外的,还有草原的驻军之外,义州兵上下,有点分量的赶了过来。值得一提的是洪敷敎,王化贞,李之藻,杨廷筠等老一辈儿的也都赶来了。

    张恪对他们都极为尊重,洪敷敎是自己的老师,王化贞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至于李之藻和杨廷筠这些年则是尽心尽力,替张恪招揽人才,宣讲心学,传播西学,功劳非常大。

    另外诸如唐毕,王多闻,熊辉,邓文通,张国臣等人,在加上以乔福,岳子轩,刘少卿,马如峰,马彪等人领军的武将,黑压压的坐满了大厅,一直延伸到了门外。

    看这个架势,真有一点天下英雄,尽在手中的感觉。

    张恪不由得雄心万丈,豪气冲天。

    “杜擎。”

    “卑职在。”

    “嗯,你先说说,咱们眼下有多少家底儿,又能拿出多少力量,对付流寇。”

    “是!”杜擎胸膛挺起,脸膛放光。这几年的时间,义州兵打仗少了,可是一点没有放松发展力量,兵力的膨胀速度更是惊人。

    如今张恪掌控的地区包括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天津,向南有山东。南直隶,浙江一带。

    不算投放在海外的兵力,张恪手上有人马超过二十五万,还有大批的民兵。这些大军之中,有七万人马要留在北线,应付草原方向,其他的分散驻扎各地,直接用来剿贼的有十万马步精兵。

    另外还能调遣三十万民夫,加上几十万的骡马,车辆。舟船,作为后勤支援。

    这是兵力方面,至于财力,张恪同样不用担心,邓文通已经发行了三千万的债券,不到半个月已经售出一千五百万。

    唯一值得担忧的就是粮食,不过好在这几年天气渐渐回暖,冰河期似乎开始过去了。辽东连年丰收,从原本的拖油瓶变成了大粮仓。另外无论是海外,还是东南,都能弄到粮食。

    各方回报之后,张恪欣然发现完全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既然大家都做好了准备。那本王就说一下用兵的重点,大家伙一定记清楚,我们要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三分战。七分抚,以安民为先,分田分地。同时还要注意甄别。把那些一门心思造反的头头儿全都送到海外,斩断闹事的根源!”

    “明白!”

    张恪交代之后,大军立刻动员起来,择日就要出征。

    就在临行的前一天,洪敷敎突然到了张恪的书房。老师前来,张恪急忙请老师进来,几年不见,洪敷敎的头发都花白了,脸颊爬满了老年斑,仿佛有什么刺中了张恪的心,鼻子不免发酸。

    “恩师,这几年辛苦您了!”

    “哈哈哈,谈不上辛苦,求仁得仁吧!”洪敷敎笑道:“老夫年轻的时候就盼着能教化苍生,广建书院,让天下人都能读得上书。”

    “老师好志向!”

    “呵呵,要不是永贞,我这志向怕是一辈子也完成不了,眼下总算是开了个好头儿,只要能做下去,早晚就会有那么一天。”

    “弟子深以为然!”张恪笑道,对教育的投入他是觉得不会松懈的。

    洪敷敎笑着点点头,突然神色一变,收敛了笑容。

    “永贞,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为师反倒更加迷惑了。以往总觉着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可是朝廷三年开科取士,不过三四百人,只怕还不如天下读书人的万分之一。尤其是辽东,年轻人读书早就不是为了考科举,他们是为了积累知识,为了了解天下,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心学盛行,三纲五常越发被抛到一边,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为师一时间也分不清对错。”

    洪敷敎感叹地说道,曾经的辽东作为文化沙漠,算不得什么,可是自从张恪推动教育以来,涌现出大量读书人,再加上西学涌入,辽东又没有什么负担,思想界一下子变得格外活跃。

    对此张恪自然是高兴无比,只是老师怕是难以接受,张恪想要解释两句,洪敷敎突然一摆手。

    “永贞,为师和你说这些不是让你去改变什么,反倒是为师觉得海纳百川,没准儿错的人是我!”

    张恪万万没有想到老师能说这话,由不得惊得张大了嘴巴。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兼收百家之长,有融入佛道理念,早就在变化,为师虽然不敢说精通经史,可是也粗知一二。如今是千年未有的变局,君君臣臣的那一套或许行不通了。永贞,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唯有一点,不能对不起百姓,不能对不起良心!时时拷问本心,为师言尽于此,你也早点歇着吧。”

    洪敷敎说完转身离开,可是却留下张恪傻愣愣坐在那里。

    老师的话再明白不过了,心学一脉早就有虚君实相的主张,这些年更加疯狂演变成了非君思想,甚至有人著书立说,抨击君权。

    面对这些说法,张恪都采取了默许,甚至鼓励的态度。

    如今老师能说出不要在乎君君臣臣,等于是鼓励自己篡权啊,一个老牌的士大夫都能转过弯儿,可见时机的确成熟了!

    当然不是说没有反对声音了,但是反对声音已经降低到了一个可以不在乎的程度。

    既然如此,自己还傻等什么?

    先灭李自成,再废朱由检,万里江山,也该轮到我张恪坐一坐了!

    这一夜张恪睡得格外香甜,连一个梦都没有,一觉醒来。梳洗完毕,换上了亲王的戎装。张恪亲自带着众将,在校军场检阅三军。

    张恪亲自率领马如峰,刘少卿,谢超,贺安四位总兵,加上沈岳、朱庆斌、杜擎等人,一共五万大军,浩浩荡荡,离开了天津。

    几乎与此同时。乔福率领两万人马从凤阳出兵,进入河南,岳子轩则是率领宣大的人马,在卢象升的配合之下,南下山西,围剿流寇。

    千呼万唤始出来,东王殿下总算是出兵了,天下人为之一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义州兵已经成了胜利的保证,只要他们出战,大家就能放心等待胜利的消息。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也难得高兴一下。他特意下旨,让张恪领兵前往京城,接受天子召见,他要重赏出征的将士。

    不过等他的旨意送到了天津。得到的消息却是张恪已经南下,还托人转过崇祯,多谢皇帝记挂。只是贼势如火,耽误不得,只能立刻出征。

    看到了回奏,崇祯气得几乎发疯。

    张恪竟然嚣张跋扈到了这个地步,简直岂有此理!

    他想来想去,却没有任何办法对付张恪,只能生闷气。

    从天津出兵,一路向西南而行,穿过北直隶,经过卫辉府,再南下渡过黄河,就到了开封。

    离着目的地越来越近,沿途所见却让张恪不由得心都悬了起来。原来流寇扒开了黄河,水淹开封,虽然没有摧毁开封城,可是却造成了黄河泛滥成灾,沿途的百姓饱受摧残。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无家可归的百姓四处流窜。

    更加要命的是很多州县都没了主事的官员,自然就没有人管这些受灾的百姓。偶尔有些发了善心的地主舍粥救济,可是一听说有人舍粥,成千上万的人都聚集过来,吓得立刻停止。

    对于灾民来说,要么就被活活饿死,要么就奋起一击,成为流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看到了这些,张恪都暗呼侥幸,要不是打开了海外的渠道,能把百姓转移出去,他都没法面对这些百姓。

    张恪索性放慢了脚步,沿途设立安置据点,派遣人马保护,招揽灾民,能就地安置的就地安置,不行的就送到海外,给大家一条生路。

    对于闻讯而来的灾民,提供粮食救济。就这样走走停停,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张恪才赶到了开封。

    还没渡过黄河,就有一伙人前来迎接。

    “下官洪承畴,拜见东王千岁!”

    洪承畴?

    张恪不由得仔细打量,只见对面的家伙身材高大,面皮白皙,三缕墨髯,风度翩翩,按照眼下的标准,十足的美男子,再加上一身甲胄,儒将的风采难以遮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