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222部分

借天改明-第222部分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定国见王鹏同意了,就“唰”地一下从凳子上站起来,然后拔腿就往外跑,想着去追上那人。
    李老四赶紧追了过去,在门口同伴的指点下,和李定国一起去追那周王儿子了。
    钟进卫见他们出门后,才对王鹏解释道:“那周王府就擅长乐曲戏剧,既然周王府的人如此说了,应该有一定道理,问清楚了能改进就最好了。”
    人都已经追出去了,王鹏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道:“侯爷说得是。”
    钟进卫算是交代完了这事,就对王鹏道:“就宗室的事,你接着说给我听听。”
    “是,侯爷。”王鹏答应一声,忽然想到一事,先让两个护卫去隔壁的包厢待着,防止隔墙有耳。
    然后他才给钟进卫继续解说大明的宗室:“对宗室的限制开始主要是对官场而言,在其他待遇上倒是非常丰厚。藩王不仅终身有俸禄,而且待遇很优厚。岁禄单是米一项,即达五万石,是正一品大臣的五十倍。此外,还有册封、宫室、婚姻、丧葬等费用,并给予厨役、斋郎、铺陈等杂役人员。。。”
    “等等,你说这待遇既然这么好,那刚才怎么又说很多中下宗室沦为贫困户,大柏油堡的乞丐宗室又是怎么回事呢?”钟进卫一听,奇怪了,出言打断王鹏的解说。
    王鹏听了笑道:“侯爷,别急,待属下慢慢给您细说。”
    钟进卫一听,倒是自己急躁了,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静听王鹏细说。
    “洪武末年,太祖减藩王俸禄为万石,直至如今也是。另外郡王禄米为两千石,镇国将军为一千石,辅国将军为八百石,奉国将军为六百石,镇国中尉为四百石,辅国中尉为两百石。公主禄米为两千石。。。”
    钟进卫一边听着王鹏在解说俸禄,一边暗自在心中换算。明朝的知县一年才九十石,这宗室的最低级别就有两百石,也就是说两个知县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最低级别宗室的俸禄。
    王鹏说完了具体的宗室各级别待遇后,想着回答钟进卫的问题,就接着道:“自成化以后,宗室人口日繁,一遇岁歉,常赋不足,亲王以下,不得不减半给禄米了。。。”
    听到这里,钟进卫想着减半给禄米应该也比知县要高,咋搞成乞丐呢?他皱着眉头,还是没想明白。
    王鹏见钟进卫的表情,知道中兴侯还是没想明白,就再细说道:“到嘉靖年间,御史林润就拿岁供京师之粮与王府禄米支出做了一个比较,结果让世人大吃一惊。”
    “哦,比较结果如何?”钟进卫听得奇怪,连忙问道。
    “天下岁供京师粮食每年四百万石,但诸府禄米支出就达到八百五十三万石之多。就说这河南吧,存留粮不过八十四万石,但宗室禄米就达一百九十二万石。”
    东厂不愧是从锦衣卫中选出来的精锐,精于技击的王鹏对于这些数字记得这么清楚,也算是厉害了。
    “那朝廷是怎么解决得呢?”钟进卫问道。
    王鹏冲钟进卫一笑道:“侯爷,这就是您之前问得问题了,做法就是朝廷拖欠不给宗室俸禄。说实话,其实也是实在没法给。”
    钟进卫根据王鹏所说,理了一遍关系:明朝对宗室限制那么多,没事干了就只能干那事,一干那事人口就繁衍得快,宗室一多朝廷的负担就重,朝廷负担一重反过来又拖欠宗室俸禄,这就是大明宗室的现状。
    忽然他发现好像有不对的,就问王鹏道:“按照你这么说来,既然是朝廷拖欠不给,那么除了中下宗室变贫困之外,中上宗室就不会有影响么?”
    王鹏闻言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道:“有,但也可以说没有。”
    钟进卫奇怪了,问王鹏道:“怎么讲?”
    “中上宗室,特别是各地藩王,他们的收入并不像中下宗室一样只是依赖于俸禄。各地的藩王主要收入是其名下的庄田,官店和盐店。因此虽有拖欠俸禄,却对他们影响不大。”
    钟进卫看王鹏回答了好久,就招呼他来桌子边坐了,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茶,让他润润嗓子。
    “多谢侯爷。”王鹏谢过之后,一饮而尽。
    钟进卫顺手又给他倒了一杯,然后才问道:“这些藩王名下的土地,产业很多么?没有万石禄米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大?”
    王鹏喝了侯爷亲自给倒得茶,说得就更来劲了,他点点头道:“侯爷,属下就拿这开封府周王的产业跟您说吧。这开封府至少有一半多的田地在名义上是属于周王府的,至于店铺之类的,也有很多。”
    钟进卫一听,开封府一半多的田地属于一个人,那这土地的集中度可真高。但钟进卫又马上发现王鹏话中的一个疑点,就问道:“你说的名义上是什么意思?”
    王鹏暗自佩服钟进卫的细心,他点点头给钟进卫解释道:“就是说周王名下有一部分田产是由地方官府代管,每年给周王府缴纳一定的税银即可。”
    钟进卫听糊涂了,问王鹏道:“什么意思?”
    “周王的田产由地方官府代管和周王府直管有很大区别,代管的田产,每年折多少税银,或者说交了多少税银后,另外拖欠多少都有地方官府说了算,王府对他们没有丝毫办法。”
    王鹏的话音一落,钟进卫就惊呼道:“他们这么大胆,拖欠还有理了?”声音有点响,让坐身边的三小都吓了一跳,看着钟进卫。
    王鹏对那些文官也没有好感,见中兴侯如此诧异,就解释道:“侯爷,朝廷赋税都能拖欠着不交的,还会怕王府么?”
    钟进卫听王鹏这么一说,心想也是,大明的王府等于是没了爪牙的老虎,或者连老虎都不算,那些文官不欺负他们还欺负谁!
    王鹏趁钟进卫在沉思时,又端起茶杯一饮而尽,然后给自己再倒上一杯后,看钟进卫还在想,就说道:“侯爷,不管如何,王府的田地也是够多地,而且不管是他们直管的田地,还是名义上的田地,朝廷都是不收税的。”
    钟进卫把注意力集中回王鹏身上,总结地说道:“也就是说,宗室藩王越来越多,朝廷负担越来越重,宗室财产越多,朝廷收益越少?”
    “可以这么说。”王鹏点点头。
    钟进卫其实不用王鹏来肯定,他心中已经有答案的。他看向空无一人的戏台,沉默了一会,才自言自语地道:“都是世袭制惹下的祸根啊,要中兴大明,一定得解决宗室问题才行!”
    王鹏听到了,但他就当没听到一样,这个话题不是他能发表意见的。而边上的三小,则听得迷迷糊糊的,也无从发表看法,包厢内就静了下来。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促地脚步声,随即就听到李定国的声音:“侯爷,我问来原因了!”
    钟进卫一听,心想那话剧还真有缺陷啊!

第三百九十章 到底在哪里
    包厢内的人都抬头朝门口看去,只见李定国兴冲冲地先跑了进来,过了一会李老四才出现在门口。
    “定国,问到什么了?”钟进卫笑着问他道。
    李定国跑到钟进卫面前才站住,脸上不见有汗。显然这点运动对他来说,等于没活动,他抬头看着钟进卫回答道:“侯爷,那人开始不肯说。后来他随从跟他说了悄悄话后,他才告诉我说,这话剧比起其他的戏剧,是有一种真实感,但是,也就只有一点而已。”
    钟进卫一听,想起刚才散场的时候,从大堂内的那些看客所表现出来的情景看,好像真实感确实不是非常大,至少没有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响。那些人就真得是在看戏,戏结束了,评论一番也就没了,和他们本身关系不是很大。
    要说这些人麻木,钟进卫倒没有这么去想。任何一件事情,一做得不好,首先把原因归结为别人,这不是钟进卫的作风。
    他想到这里,急忙问李定国道:“那他有具体说什么么?”
    李定国的小脑袋点点头,回答钟进卫道:“有。他说辽东离开封远在万里之外,距离太远,那边发生的事情对于开封这花红柳绿,吃喝玩乐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他们也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可能会经历这些惨剧,因此就把自己置身事外了。”
    钟进卫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过来。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非事到临头才知事情的严峻。那些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人都是精英,但大部分人不是。
    钟进卫对李定国呵呵一笑,伸手摸摸他的头道:“不错,定国辛苦了,我知道怎么改进这个话剧了。”
    目前这个话剧就缺少了一个最终想告诉观众的目的,比如钟进卫让温、吴编这个话剧的意思,就是想让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都了解建虏的凶残,辽东百姓的悲惨,希望他们能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来帮助朝廷战胜建虏。
    现在基于这个目的,结合那个周王儿子所说,钟进卫就想到了在话剧的末尾,对这一诉求进行展现。甚至可以展现朝廷急缺什么,如果没人支援的话,那么凶残的建虏就可能会破关而来,威胁他们的生活。这么一来,这话剧就和观众有关了,也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钟进卫想到这里,怕自己把这事忘记了,得赶紧回去把这事记下来吩咐下去。于是,他就对王鹏道:“走,回驿站。”
    王鹏巴不得钟进卫早点回去歇着,因此压住了自己的好奇心,并没有问中兴侯准备如何改进这个话剧,马上让人叫上散出去的护卫,护着中兴侯回了驿站。
    到了驿站后,钟进卫先要了文房四宝,准备开写。但他对毛笔字实在不擅长,就问还跟在身边的四小道:“你们谁会写字?”
    四小互相看看,都摇了摇头。
    钟进卫这时发现自己好像多问了,他们四个都出身贫困,被张献忠收留后,也是居无定所,参加流贼后就更不可能学习了。
    钟进卫想着等到京师后,让四小和李老四一起在府里学识字,这个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还是必须识字才行。
    “你们先回去休息吧,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回京师。”钟进卫看他们的精神还是不错,就对他们说道。
    “是,侯爷。”四小学着之前王鹏的样子,抱拳向钟进卫一礼,然后就出了门,回自己住处休息去了。
    房间内就剩下王鹏、李老四还在了,钟进卫对他们并不避讳,自己的毛笔字如何他们是知道的。
    他当即趴在桌子上开始努力写起话剧改进之法,一边写一边想着以后一定要做些炭笔带身上才行。
    第二天一早,钟进卫启程赶路回京。这且先不说,就说让蒙古人和建虏都找不到的死营,现在的情况又如何了呢?
    在科尔沁草原的腹地,珠日河草原所在,蓝天白云相依,地面盖着一层绿油油地地毯,鲜嫩鲜嫩地嫩草,让一群群的牛羊马儿一边吃着一边欢快地叫唤几声。表面显得很平和,只是有心人能发现,这和以前有点不一样,牧群太密集了。
    在沿着珠日河两岸的不远处,扎着连绵不绝地蒙古包,这里就是科尔沁族的达尔罕王旗所在。
    现任的达尔罕王,为博尔济吉特氏,名寨桑,他的妹妹哲哲,一六一四年嫁于皇太极作为正宫,而后又把他年仅为十三岁的女儿布木布泰(也就是满清电视剧中出镜率极高的孝庄皇太后)也嫁给了皇太极,姑侄女同侍一夫。
    如今的赛桑,虽然部族实力强劲,但他已熄了和女真争雄的心思。为自己,也为部族找到了一个长久盟友而颇为欣喜。
    在之前的时候,赛桑唯一的烦恼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女儿海兰珠的婚事,她非要找一个所谓的英雄才能出嫁,搞得现在都成了老姑娘了还没找到夫家。
    但最近以来,赛桑又多了一件烦恼的事,就是有关出塞报复的那支明军的事。
    现在科尔沁的牧场,正是牛羊马放牧长膘的时候。可由于那支不知在何处的明军,导致部族的人不敢散开放牧,都以王旗所在为中心,缩在一起放牧,以免落单而被明军袭击。
    目前的情况还可以,因为附近的牧地还够牛马羊食用。
    可如果再这么持续下去的话,这里的牧场就不足以持续供应整个部落的牧群了。
    对于这种情况,赛桑心中很急。
    他也试着在尝试各种方法,派出了大量探马,和别的大部族一起寻找那支明军。
    可草原实在太大了,明军的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要在这一望无垠的草原藏起来,也不是一件难事。
    现在赛桑对这支明军的一大头痛之处在于,这支明军和以往的任何明军不一样,全是有骑军组成。能做到来无踪,去无影,活脱脱就是一支草原上的大型马贼。
    如果有的选择,赛桑宁可选择面对明国以前有名的戚继光的军队,兵强马壮,还有火器、战车相辅。赛桑一点都不怕,因为就算啃不下来,至少也能跑得远,危险得失看得清清楚楚,不象现在这么憋屈。
    赛桑派出去的探马,辛苦了好多天,连个明军的影子都没找到。
    按道理说,这支明军也打了好多次仗,总会有一些伤兵吧。要是能抓到几个掉队或返回中原的伤兵,也能掌握一些明军的信息。
    但奇怪地是,这么久了,居然一无所获。唯有一些部族受攻击过的战场,留有一些焚烧的痕迹。
    这让有经验的人得出一个结论,那些伤兵怕是都被处理掉了。
    一想起这,赛桑心中就有点倒吸凉气。这出塞的明军将领是个狠人,而且统御部队非常厉害。这事要是发生在自己的手下,估计那些手下会趁着自己不注意,成群结对地跑了。
    赛桑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把自己的部族军分为四部分,有三支是自己的三个儿子统领,以汗帐为中心,分驻三角,护住整个牧场。另外自己手下还有一支,则直接护卫汗帐,也可临时作为预备队机动出击。
    这种被动挨打的防御是没办法的办法,让天性喜欢主动攻击的草原民族感到极其憋屈,恨不得马上发现那支可恶的明军,立马能冲过去狠狠地把明军撕成碎片。
    赛桑在大帐内一边独自喝着马奶酒,一边看着女奴在帐中翩翩起舞。虽然天气还冷,但帐内的温度还可以,女奴们都只披一件轻纱,身体的隐秘部位随着舞蹈动作而若隐若现。
    但赛桑虽眼睛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