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黄土悲歌 >

第62部分

黄土悲歌-第62部分

小说: 黄土悲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两个,说啥的谢。你今儿能来看俺,俺已经很感激了。以后啊,你能时常给俺送点烟酒,俺就很知足了。”

  有了王天奎的那块林场,何能的板厂很快就动工建设了。隆隆的机器声让沉睡数百年的黄土老村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用一种迷茫的眼睛,看着这个依机器为主的现代世界。何能的板厂建成后,县里的领导都来参加剪裁仪式。站在台上的还有李成福。因为这个板厂也有李成福两成的股份。他把非典时期卖白糖挣得的钱全都集资上了。

  当何能找他合伙开厂时,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因为上次何能的提醒让他免去了一场牢狱之灾。他对何能的感激还有对何能的先见之明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他早就想好了,除了自己开厂子或是做生意,没有更好的出路。在双水村,他是个聪明人,可做生意和开厂子不只是聪明就行的,首先要有经验。何能在外面闯荡了这么多年,经验和见识方面是他所不能企及的。何能之所以让他入伙,除了想借助他的资金,更重要的是看中他的精细。两人配合,可以说是双水村的天作之合。

  厂子开业,何能把招工启事贴在厂子门口。不论男女老少,进厂工作的每月工资一五百千块钱。在零五年,一千五百块可是不少的一笔钱了。在窑厂里出苦力的年轻劳力一个月才一千二百块钱。在厂子里工作的正式职工一月也拿不到两千块钱。所以,在何能的招工启事贴出去的第二天,已经有一百多个人前来报名,而何能的厂子只招五十个人。何能和李成福商量怎么办?李成福说不如召开一个招聘大会,工资要求低者应招。何能拍了拍李成福的肩膀,笑着说:“李哥,真有你的,咱村人都说你聪明,俺今儿可是见识到了。”

  招聘会那天,院子里占满了人。何能站在台上讲话。他先对于今日来此的人表示感谢。他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报名。他们厂子只招收五十个人,现在已经有二百个人报名了。今儿召开这个会议,是想为厂子选取最优秀的员工。所以,经厂子的管理人员商议,年龄超过四十五岁者不参与本次的招聘。经过挑选,有八十五人符合我们的要求。可是,我们只招收五十人,多余三十八个人,到底要谁不要谁,都是一个村子,我们实在不好决定。这样吧,把决定权交给你们吧。

  “选我吧,一个月给我一千四就行了。”

  “我要一千三。”

  “一千二。”

  ……

  最后,一个月九百块钱挑选了五十个人。那些选上的无比荣光,没选上的也不遗憾,以为一个月九百对人们就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而这次招聘会最大的获益者就是何能和李成福了。他们用最低的工资召集了最年轻的劳力。半年后,厂子进行了第一次分红,李成福得到了一万五,何能用分红的钱买了一辆黑色桑塔纳,拉着苗苗和两个孩子在双水村转了三圈。在苗苗离婚之初,村里人还背后嚼舌,说苗苗有辱双水村女人的颜面。现在,女人们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轿车里的苗苗,之前的那种言论全都成了历史,她们转而羡慕苗苗命好,能摊上何能这么好的男人。

  何能那天兴致很高,在饭店里要了二十桌酒席,在关帝庙前一字摆开,邀请了双水村所有的人。等人到齐了,何能发现王兆江没来,他开着桑塔纳,亲自去王兆江家请他。对于王兆江,何能是百分百的重视。如果在何能心目中,李成福是双水村第一聪明人,王兆江则是第一的智者。他的睿智不仅来自于岁月的积累,还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王兆江的指点,就没有何能的今日。小时候,尤其是在何能要饭的那段岁月,王兆江给他讲了朱元璋的故事。在何能受人欺负,被人侮辱的时候,王兆江给他讲韩信的故事。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形成了何能如今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对于王兆江感激,何能是溢于言表的。

  来到王兆江家时,王兆江正光着膀子吃馒头啃咸菜。九十多岁的人了,丝毫没有衰老的迹象。在这个寻找奇迹和发现奇迹的社会,王兆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关于他的传奇,除了年轻时那些突发奇想的发明和一段隐晦的爱情外,就村里人所知道的行径,都足够让人惊讶的。七十岁时,他单手能把村西的石磙给举起来,八十岁的时候能扛起一搂粗细的大杨树,八十五岁时和一个三十岁的人扳手腕,半天没分出胜负。如今,人们都知道他九十了,可九十多少了,别人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用它自己的话说,他活着是老天爷认为他所遭受的惩罚还没有到头。老天爷不让他死,他就得好好的活着。在这个世界好好的超度,等到了来世,或许能生活的好一些。

  “老爷爷,刚才俺喊话你没听见?”何能问。

  “听见啦,你扯着嗓子喊,聋子都听得见,俺有不是聋子,咋听不见。”王兆江用手分开胡须,说。他的胡须留了十多年,现在都有三尺多长了,站起来能耷拉到膝盖。每天睡觉前,他都用一块布好好的把胡须缠上,生怕老鼠给咬断了。至于他为啥留胡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跟着关老爷打仗,在一场战争中,他被关老爷误杀了。到了地府,他问关老爷为啥杀他,关老爷说他以为是敌人,没分清楚。为了让关老爷认为他是自己人,他才留了胡须。村里人都觉得他这个故事很荒唐,而他留的胡子也很荒唐。现在连女人都不时兴留长头发了,男人哪还有留胡须的啊。

  “老爷爷,俺特意给你留了一个好位置,去俺哪里吃去吧。”

  “去你哪里吃啥?”

  “啥都有,鸡鸭鱼肉。你要是觉得不过瘾,俺在专门给你弄海参鲍鱼,咋样?”

  “你现在有钱啦?”

  “还行吧。”

  “所以你得意了?”王兆江说,“如果俺没有记错,当年你说过一句特让俺感动的话。那时你要饭时被王德彪家的狗咬了,王德彪不但不打他家的狗,还反说是你的不是。你哭了一个下午,俺给你讲了韩信的故事,你很受感动,说将来一定要村里人对你刮目相看。你这么做就是让人们对你刮目相看?就是给村里人证明你很厉害?”

  “俺错了吗?”

  “你没错。你现在有钱了,村里人都很羡慕你,甚至有些人还想巴结你,你怎么会错。要说错啊,错的是俺自己,俺太老了,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老爷爷,你啥意思?”

  “俺没啥意思。俺只是想告诉你一句话,当然,这句话不是俺说的,是咱们的祖宗说的。月圆则缺,水满则溢。”

  “俺明白你的意思,你就是提醒俺不要高兴过头了,要时刻想着自己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用句成语说是未雨绸缪,是不是?”

  “俺不是提醒你,俺是提醒这个社会。”王兆江说,“你再厉害,其实只是这个社会的沧海一粟。如果没有现在的社会,你也不会有现在的风光。社会出现了问题,要你不出为题是不可能的。”

  “社会怎么出问题了?现在社会很好嘛。你看看,咱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搁在十年前,你能相信人可以在天上飞?你能想象隔着一万里可以说话?你能见过一个小匣子里面能有人唱戏?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咱们是享尽了八辈子的福。”


致富之道


  “谁告诉你坐上了飞机就比没坐飞机幸福?谁告诉你手里拿着手机就比没拿手机幸福?谁告诉你看过电视的人幸福能看电视比没看过电视的人幸福?幸福是啥?你知道吗?幸福是一个人的内在体会。在那些没有电视飞机的社会,人们的幸福感觉丝毫不比现代人的差,反过来,在这个看似发达的社会,人们的幸福指数不一定提高了。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也提高了。以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只是一日三餐,现在人们有了电话,还想要汽车,有了汽车,还想要楼房。如果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没有幸福可言。”

  何能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会招来王兆江这么一段的长篇大论。他惊讶的看着王兆江,这个行将入木的老人,怎么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王兆江知道何能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他早就知道何能不会明白。可这些话憋在心里,他总想找一个人倾诉,以便自己死后,当这个社会遇到矛盾和坎坷时,能有人记得曾经有一个老人,说过一段这样的话。

  何能走了,带着满腹的牢骚。他认为,王兆江真的是老糊涂了,自己一番好意,竟得到他的冷语嘲讽。他甚至诅咒王兆江快点死去,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活着也是社会的累赘。

  主持完这次全村的人聚餐。何能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他要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而要实现这个愿望,首要的条件就是把何有发赶下村支书的位子,自己做村支书。对于何能的这个想法,李成福举双手赞成。从一开始李成福就看不起何有发,要不是王天奎从中捣鬼,掰着手指头数一遍也轮不到何有发做村支书。何能让李成福去何有发家转达自己的想法,李成福当仁不让。让李成福意想不到的是,何有发听到他的话后,毫不犹豫,就同意了李成福的提议。李成福很失望,因为他很想看看何有发被人从村支书的位子上赶下来的难堪样,现在,他发现何有发不仅不难堪,反而很高兴,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对于何有发来说,现在能有人替他做村支书,对他来说,当真是一种解脱。自从当上村支书,何有发一心想着把双水村搞好,让村里人都富裕起来。为了个村里人寻找致富的出路,何有发是想尽了办法。起初,他听从乡领导的建议,让村里人在春天是统一种药材,等药材成熟了,上面统一收购。何有发在喇叭上喊了三天,才让村里人极不情愿的把种好的小麦给铲去,乡里领导给这种种植方法取了个名字叫做套种行,就是留三行,去三行。等春天的时候种中药,夏天还可以收割麦子,种玉米。这样一亩地一年就可以收获三次。想法很美好,可结果有点糟心。第一年种的中药没有出来,第二年是长出来,可一场大雨把药苗全部淹死了。第三年再也没人提种中药的事情了。

  种植中药的计划泡汤了,但这没有打消何有发带领全村人致富的积极性。随后,他有用县里的名义,号召全村的人种植大棚。按照他的设想,一个大棚光是在冬天就能卖五六千块钱,两个大棚就抵得上一家子一年的收入了。为了提起村里的人积极性,他自家先建造了一个大棚,在大棚里种芹菜,还别说,一个冬天,他一棚的芹菜都卖完了。到了年终,他告诉村里人他的大棚为他赚取了一万元。第二年,村里就建起了三十多个大棚,大伙统一种芹菜,等芹菜收获时,一个大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由于种植的人太多了,芹菜价格下调,如果按照下调的价格出售,会连种植的本钱都收不回来,如果不卖,最后芹菜都得烂掉。

  有了上一年的经验,村里人开始分开种植,你家种芹菜,我家种黄瓜,他家种西红柿,在一家种豆角。可是,除了芹菜好种植外,其他的蔬菜,尤其是黄瓜和豆角,对于温度和湿度等技术性环节的要求很高。村里人哪里知道这些,何有发也没请到农业专家。结果,种植黄瓜和豆角的,全都没有结。连着赔了两年,人们再也不相信何有发的发家致富的那套言论,以至于当县里领导规定每个村必须得有一百亩杨树行时,村里人都不在理会何有发那一套了。

  在万般无奈之际,傻三自告奋勇,说能帮助何有发想出个注意。何有发问他啥办法。傻三不说,非得让何有发拿出五百块钱他才告诉何有发。无奈,何有发只得从公款里拿出五百块钱,给了傻三。傻三的注意并不高明,他给县里投了一封匿名信,把村子里带头补种杨树的人列为暴民,让公安局的派人抓他们。村里人哪里同公安局打过交道啊,他们一看到警车停在自家门口,立刻吓傻了。抓进公安局,也没有审,也没有用刑,他们就乖乖答应回家响应政府的号召,抓紧时间种植杨树。有了带头的,其他人家也纷纷在自家地头和田埂上种上了杨树苗。为了加大种植力度,学校也不上课了,初中高中的学生和老师们集体出动,用星期二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到田地里种植树苗。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在种树苗时,故意把树根全部给铲断,以至于树苗的成活率不足十分之三。

  现在,何有发在村支书的位子上是骑虎难下。村里人都不在信任他,当然,以前村里人也没怎么信任过他。只是上次他代为宣布免去人们挖河的事情,村里人对他着实感动了一阵子。只是那种感动是建立在并不稳固的基础上。当他愚蠢行为——愚蠢是王文成对他的定性,村里人很认同王文成对他的定性。用李成福的话说,人分三种,一等聪明人知道该干什么,并且懂得怎么干。二等人知道自己干不成什么,就什么都不干,譬如王文成这样的,在村支书的位子上坐了这么多年,没干过啥事,也没出过啥错。三等人就是何有发这样的,高估了自己,盲目的指挥,最后不但一事无成,还烙下了话柄。——把村里人对他的最后一丝好感给泯灭掉,在双水村,他彻底的成了孤家寡人。

  为了尽快的扔掉手上的山芋,他当天下午就带着何能去乡镇府,在上一级领导的见证下完成了权利的转接。何能当上村支书的第二天,他就当着双水村老少爷们的面公布了他的计划,或者说是野心。他向全村人保证,三到五年内,他要让双水村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时候,村里人人都能达到小康水平。至于如何实现他所说的小康生活,他暂时保密,过几天会给大伙一个惊喜。

  接着,他去了乡里。在他和何有发办理权利移交的时候,原乡长刘大胖子已被警察带走。在他戴上手铐的时候,他并没有惊慌。似乎他对于这个结局早心知肚明了。甚至于,在他被推上警车之前,他还让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