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 >

第23部分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23部分

小说: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秀拿下颍川时,经冯异推荐,召来铫期,委任他为“贼曹掾”。

“贼曹掾”的职责是缉捕盗贼,是个很重要的职务。刘秀刚认识他不久就委以重任,可见对他的信任。

刘秀果然没有看走眼。后来刘秀独立发展时,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铫期对刘秀的忠诚从未改变。

铫期作战勇敢机智,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人,虽自己负伤也在所不惜;他治军严谨,手下将士纪律严明,每每攻城拔寨,从不发生掳掠老百姓的事情,这在当时已经十分难得;他对刘秀至忠至诚,除很少时间被派出差或者担任地方大员外,一生忠心耿耿地护卫在刘秀身边,生死不离。

这样一个优秀的铫期,刘秀在抵达宛城向刘玄作“检讨”时,安排他回家乡“待命”。

王霸是颍川郡颍阳(今河南许昌市西)人,出身书香门第和干部家庭,祖父当过诏狱丞,父亲当过郡决曹掾,他本人也做过狱吏。

王霸很有抱负,平时言行举止慷慨有大志,老是嫌做狱吏无所作为,他的父亲较为开明,就安排他游学长安,寻找发展机会。当刘秀最初起兵路过颍阳时,王霸返乡,率领亲朋好友前去拜谒,表示愿意追随刘秀建功立业。

他诚恳而谦逊地说:“将军您兴起义军,我不自量力,仰慕您的威望和德行,很想跟随您行军打仗,以身效劳。”

刘秀见他气宇轩昂,也待之以礼,诚恳地说:“我做梦都希望得到贤能之士的帮助,让我们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坚持不懈,努力到底。”

从此,王霸开始追随刘秀南征北战。

刘秀对王霸也没有看走眼。昆阳血战中,王霸紧随刘秀身边,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刘秀最困难的时候,跟着王霸一起来的亲朋好友实在受不了那份苦,一个个离开了,他则坚定地追随刘秀不改初衷。

刘秀对他的忠诚很感动,说:“当初从颍川追随我的人都走了,只有您留下来,真是疾风知劲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疾风知劲草”这句对人的忠诚可靠的形象比喻,就是出于刘秀给王霸的评价。

眼下,这样一个忠诚可靠的王霸,也被刘秀安排回家乡颍阳发展力量。

还有一个祭遵,也是颍川郡颍阳县人,与王霸是老乡。

他从小喜欢读书,虽然家庭富裕,本人在县衙上班,但他生活十分节俭,待人接物谦恭有礼。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亲自背土筑坟。

有一次,一个地方基层干部欺负他,他积极结交侠士,把这个干部杀了。原先县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软弱、怯懦的读书人,打这个事儿以后,大家都畏惧他的胆识。

刘秀在昆阳大捷后回军经过颍阳,祭遵以县衙干部的身份数次求见。刘秀欣赏他的气质修养、风度仪表,就收留并任命他为门下史。

后来,祭遵作为刘秀的儒将,纵横疆场,屡战屡胜;他执法如山,不避亲仇;他克己奉公,一生尽忠。祭遵一生对刘秀忠心耿耿,加之品格高洁,能力出众,功勋卓著,自始至终都得到刘秀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现在,同样忠诚而优秀的祭遵,也被刘秀安排返乡“待命”。

好了,有冯异的五个县为可靠的根据地,有这样一批与冯异一样出色和忠诚的铁杆粉丝策应,刘秀并不孤独。所以,刘秀抵宛城作自我检讨,绝非束手就擒,送上门让刘玄一伙儿收拾。恰恰相反,他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目的是为了向刘玄和更始王朝借“光复汉室”的旗帜。

当然,这是上策,也是一个险招。

他成功了!

在宛城被冷藏的这几个月,既险象环生,又令人窒息,刘秀终于成功地度过了!

在这些艰难的日子,他的新娘阴丽华也给与了他宝贵的支持。

这些天来,阴丽华始终伴随在刘秀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陪他伤心,陪他落泪,陪他思索和憧憬将来的日子,使他在虎穴里、冰窟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直到再次被刘玄派去出差,刘秀才再次安排娇妻回新野娘家去。

实习洛阳——真正的机会只要一次就够了

公元23年9月,也就是王莽被各路起义军和长安居民切成碎片儿不久,刘玄等人打算就近迁都到洛阳,到大城市去发展。

到大城市去发展,是大家起事的一个梦想,但大城市是个什么样,大家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大家本来出身于山野草泽,根本没有任何大城市生活经验,在王莽逼迫下,大家才拎着脑袋闯荡,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对不起,大家说不准。

经过反复考虑,刘玄等人觉得这活儿非刘秀莫属。因为只有刘秀在长安上过大学,有文化,还会打仗,也就是说,刘秀有城市生活经验。

于是,他们派刘秀以代理“司隶校尉”的身份,打前站,先去洛阳整修办公场所,做好前期准备。

这应该说是刘秀韬晦之计的重大成功。

这说明刘玄等人对刘秀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因为迁都不是小事,做前期准备显然是个重活儿,“司隶校尉”也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同时,他们对刘秀又不完全放心,正是因为这个职务重要,不能让刘秀干长,先让他代理一阵子。

既要他干活,又要能够卡住他,这是刘玄一伙儿的既定方针。

“司隶校尉”是前汉武帝晚年时开始设置的监察官,秩禄二千石,负责监察中央各级干部及京畿七郡的地方干部,纠察缉捕各类重大案件,后来还兼有类似刺史一样掌管京畿地方政务的职责,职权重要而庞大。

所谓“行”“司隶校尉”,即代理此职。“行”是前汉时期任用干部的一种方法,就是说某个职位出缺未补,又一时没有合适人选,暂时由某个干部代理行使职权,也是一种临时措施。

更始王朝为了标榜自己继承西汉政权的统续,不仅有的官职沿用前汉官名,而且干部任用方法也比照前汉。

别管怎么说,刘玄等人把这份重要的职权交给刘秀,说明毕竟对刘秀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但刘玄等人的这种信任又是有保留的。

其一,刘秀看起来对更始政权是忠诚的,加之刘赐、曹竟等人的庇护,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老是冷藏人家也说不过去。

其二,在乱世之中,为一个政权收拾一个地方作都城,并不像攻城拔寨,只要把一个地方打烂就行了,而是要文以能治,武以能安。而在更始的干部队伍中,文武兼备的人才确实不多,像刘秀这样能云中射雕、席间挥毫的,更是打着灯笼难找。

其三,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或者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干得再好都是应该的,稍有差池就有可能被问罪。既然这活儿一般的干部干不了,也不愿干,按惯例,就是刘秀的了。

其四,在刘玄等人看来,刘秀虽然很优秀,现在也不过是可放可收的掌中之物,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和威胁,让他多干点儿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刘秀对刘玄等人的心思也是心知肚明,没有必要、也不能把话挑明罢了。

如果把话说白了,刘秀根本没有打算得到更始王朝的绝对信任,因为刘秀根本没有打算陪更始王朝玩到底,他需要的只是更始王朝手里“光复汉室”的旗帜。真正的机会并不要太多,刘秀只要一次就足够了!

刘秀接到通知,立即打点行装,召集部属,来到洛阳。

收拾整理一个城市,对刘秀来说只能算小菜一碟。但要把这个城市作为都城,刘秀也要认真对待。

刘秀迅速开展工作,整修宫殿府邸是小活儿,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软件的建设上。

他首先按照前汉司隶校尉的规格配备了自己的官署和幕僚,又迅速向各有关方面发文件安排工作,认真整顿吏治和讼狱。从工作秩序的建立,到官吏的衣着装束,他完全按照汉朝的旧制来搞。

很快,刘秀把洛阳打理得井井有条。

古往今来,人们穿衣服主要有四个目的,或者说人们的服装主要有四个作用和功能:一是遮丑;二是御寒;三是标志;四是美观。

这都是很好理解的,单说“标志”,就是说衣服还有表明身份的作用。

今天,人们从衣服大体可以判断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性格爱好。至于公家配发的制服,更是准确无误地表明你是哪个部门、那个系统、负责什么的。比如,同在军警队伍,如果在胸前、肩上稍微变变装饰,即可表明不同的军衔警衔。

在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从干部到群众,各个社会阶层穿什么衣服是十分讲究的,因为穿错衣服被判罪甚至杀头的并不少见。谁不信,弄一身龙袍穿起来到街上走一圈儿试试。

当刘秀打扫好场子,迎接更始将士进城的时候,很多洛阳及附近的老百姓跑到大街上看热闹。

大家都想知道,更始将士勇不可当,战昆阳,下宛城,攻长安,还把王莽给切片儿,特别是跟随更始朝廷来的这一拨儿,到底是人中龙凤,还是天兵天将?

大家快看,那边来了!

我的乖乖!这……

当更始王朝的高级干部率领将士走到跟前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只见更始官兵仪仗杂乱无章,个个穿着五颜六色的女人衣服,头上胡乱裹着破布,简直就像刚刚打了败仗,或者抢了东西回来。

大家莫不暗暗发笑:原来如此!

昆阳大捷是他们打来的吗?

宛城是他们拿下的吗?

长安是他们摆平的吗?

王莽是他们切片儿的吗?

……

更有一些见多识广的,见更始将士服饰仪态如此不堪,认为很不吉利,恐怕有灾祸发生,像发现瘟疫一样,干脆跑向别的地方躲开了。不少有见识的人认为,只有狼奔彘突、惊慌失措的人才能至此!

而等到刘秀司隶校尉府的干部职工走过来的时候,只见他们个个服饰整洁端庄,仪态自信威严。大家非常高兴,肃然起敬。特别是一些旧日的老官吏,激动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看到汉朝官员的威仪!”

于是,很多人都对刘秀产生了敬佩、向往的心情,而一些有远见的人,则把光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悄悄地倾向于他。

为渊驱鱼——更始政权的糟糕统战工作

更始王朝在洛阳安家,无论从理论上、道义上还是政治上,都占据了复兴汉室的制高点。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就是这一拨人打垮了万人唾弃的王莽政权,满足了“人心思汉”的社会愿望。

至于具体活儿是谁干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详情。

由于全国各地的武装割据势力还很多,很多人都对一哥的岗位有想法,更始政权要想控制全国整个局面,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于是,更始王朝在住下来以后,立即着手把政权的骨架搭建起来。

创立政权既是体力劳动,更是脑力劳动,既需要广泛的人脉支持,更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干好的。

由于在这个王朝的高层,“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充分发挥着作用,真正能干好这个活儿的干部几乎找不到。

这样,更始王朝就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搞得很简单,派出许多使者到有关郡国去通知:谁先归顺就承认和恢复谁的爵位。

这也就是说,别管你是原来新莽的干部,还是拥兵自称的豪强,只要你率先投降,承认我更始政权,那么你该干啥还干啥,原来多大的官儿还是多大的官儿,原来管理多大的地盘儿还管理多大的地盘儿。

为了尽快收降各地,更始王朝给了这些使者很大的权力: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问题,相机行事,还可以用更始皇帝的名义任命二千石(省部级)以下的官儿。

这些使者的基本素质是很低的,他们手握超过一般钦差大臣的重权,到了地方作威作福,敲诈勒索,随心所欲地提出个人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任用撤除干部。

一开始,更始王朝收复地方政权的工作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是,表面看来这些工作进行得很热闹,其实是完全失败了。

不久,更始干部以自己低下的素质、恶俗的作风胡作非为,很快出现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是工作简单粗糙,根本没有起到巩固更始政权的作用;二是向各地深入广泛地宣传了更始干部的腐败、懦弱和无能;三是直接把各地的一些有真实本领、德才兼备的人物排斥出去,推向了自己的反面。

看看更始的使者是怎样收复幽州上谷郡的吧。

前汉的上谷郡大体在今天河北省西北部一带,郡治沮阳在今天的怀来东南,王莽登基后,把郡名改为朔调,郡太守改称连率。

郡太守耿况是个精通儒学的文人,发现变天了,考虑到自己是王莽政权任命的干部,很是不安,就派自己的长子耿弇去洛阳打探虚实,好决定自己和家族的进退。

儿子还没有回来,更始的使者就先到了。

更始使者一来到,耿太守不知深浅,就连忙亲自出来接待,并按照规定呈上太守的印绶,明确表示了自己愿意归顺更始王朝的态度。

使者收下印绶。

按照更始的规定,使者应该查验后还给耿况,宣布承认他的太守身份和地位。但是,使者没有马上归还。

到了第二天,使者仍然没有把印绶归还耿况的意思。

印绶是地方官儿处理政务的凭信,是安身吃饭的家伙。没有印绶,官员不能处理政务,丢了印绶,官员被拿问,甚至判刑、杀头的可能都有。

郡秘书长(功曹)寇恂见势不妙,十分气愤,带上几个兵去见使者,要求立即归还太守的印绶。

寇恂不仅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是个猛人,而且自幼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

使者不仅不归还印绶,不说明理由,还打着官腔斥责寇恂说:“我是天王(更始皇帝)派来的使者,你一个小小的功曹想威胁我吗?”

寇恂也是不世之才,不仅没有被吓住,反而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地质问使者:“我并不敢威胁使君,只是认为您考虑问题实在欠周详。现在天下刚刚初步安定,新朝廷的信义还不为人所知,您奉更始皇帝的使命巡临四方,有关郡国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耳朵望风归顺的。现在您刚到上谷就不守信用,破坏归顺之心,催生离叛之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