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龙纹身的少年 >

第17部分

龙纹身的少年-第17部分

小说: 龙纹身的少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跪过了。

    老王低声道,“这破庙,怎么连个香炉都没有?”

    老王虽然故意压低嗓音,但是他那个音量,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听到。

    这时角落有一个苍老的声音道:“当年有个香炉的,破四旧的时候被人搬走了。”众人吓了一跳,转身看昏暗的角落里,一枚火星在烟斗上忽闪忽闪,一丝青烟轻轻袅袅的升起。长烟杆的尽头,依稀有个人坐在木椅上。

    这时啪的一声,小黑擦亮火柴,点亮石座上的油灯,众人这才看清厅堂的完整面貌。

    那个中气很足的老头正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抽烟袋,神态悠然,姿势缓慢,山羊胡一翘一翘,专心地盯着烟草的明灭,双目根本就不看众人。

    老者背后一面墙上挂着一个灌木条编制的大簸箕,足有一米长宽的样子,梓杨知道,这东西是乡下人用来剥玉米、花生,晒麦子粮食的东西。除此之外,正堂里空空荡荡,简陋的可以。两边各是一个侧室,老头没有邀请,众人也不好意思参观。

    老王又道,“香炉没有,功德箱倒是在啊”,说罢指了下雕像前摆着的一个灰黑的木箱子,上面有个细窄开口,想来是往里塞钱用。

    山羊胡不搭理他,专心地观察着烟斗上的火光。

    老王不依不饶地说,“你这个态度,让我们怎么祭拜啊,我这还有一肚子的愿望呐!!”

    山羊胡仍自顾自地说:“心诚则灵。”

    眼看局势有点僵,黎叔打着哈哈说,“没错没错,老人家就是有道行,心诚则灵”,说罢跪在垫子上拜了两拜,起身往功德箱里塞了一张十元大钞。黎叔手下几个汉子也上去跪拜,分别贡献了一元到两元不等。

    老王也不客气,大大咧咧的跪在垫子上,嘴里胡咧咧着什么什么大仙,保佑弟子将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梓杨也上去跪拜了一下,心里暗暗说祝自己父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犹豫了一下,又祝女孩子在天之灵安息。起身也往功德箱里塞了10块钱,老王在旁边大方的一挥手:“我那份也算在里面了!”

    众人一一跪拜完毕,大堂里又恢复寂静,山羊胡谢谢也不说一声,黑小子垂手站在他身旁,众人空手站在那里,场面又再度尴尬。

    黎叔上前作揖道:“老丈,您看这天色已晚,我们一行人过来走了半天,现在这时候回去一来天黑看不到路,二来我们人生路不熟,是否能在这边借住一宿?等天亮后再返程?――我们可以付住宿钱。”

    山羊胡不置可否,隔了一会儿看黎叔站那儿也没有走的意思,这时候一袋烟也抽完了,山羊胡在脚上磕了磕烟灰,“管住不管吃。”

    黎叔立刻满脸堆满笑容,“没问题没问题,我们自己带的干粮,有荤有素,要不老人家一起吃?”

    山羊胡这次没说不行,看样子是默许。黎叔大喜,忙吩咐手下把牛羊肉,馍馍,辣子、咸菜等取出来(带的还很齐全),小黑接过来,拿到旁边厢房里去热菜热饭。原来右边的侧室竟然是个厨房。

    梓杨觉得白吃白住不好意思,也把路上带着准备当零食的羊肉若干贡献了出来。心里暗自发愁,这带的干粮,一半被老王给吃了,剩下这点贡献出来了,这回去的路上只能吃陕北风充饥了。

    如果梓杨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他就绝对不会为饿肚子担心了。
………………………………

第二十七章:草上飞

    当下小黑把饭菜热好,端到东厢房的一个大木桌上,这个地方估计是太过偏远的缘故,竟然没有通电,众人只能就着油灯或蹲或站,围在一起饱餐一顿。

    席间黎叔跟山羊胡搭话,老头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梓杨从谈话内容里大概知道,这地方原来是个古庙,祖上不知何年何月就有,但是因为地势偏远,所以天长日久逐渐破落下来,文革时期红卫兵来抄家破四旧,结果发现这庙破旧的已经不需要人再破了,只得乘兴而来,悻悻而归。

    临走的时候把院子里的香炉给端了,本来想把雕像砸了,结果这雕像是整块石头雕砌而成,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干动,当下胡乱扔了几块石头,表示已经破除一切牛鬼蛇神,凯旋而去。

    吃饭完收拾碗筷,山羊胡说这东厢房比较大一些,西厢房小一些,你们几个人自己看着住。说罢也不跟众人啰嗦,直接背着手回到正堂,小黑也亦步亦随地跟在后面,看来这爷两儿是住在这正堂的侧室里。

    黎叔看山羊胡不提住宿费的事,自己也就不说。

    当下众人一商议,黎叔人多就住在东厢房,梓杨跟老王“委屈”一下,住在西厢房。陕北这个地方住的都是土炕,炕上只有黑乎乎的凉席,好在现在是夏天不需要被褥,晚上山头倒也凉快,蚊虫不扰。

    这庙里水电不通,老王在院子里灌了一肚子凉水,回到厢房抱着肚子说,“这牛肉干,真咸”,说罢倒头就要睡。

    梓杨躺在炕上,双手抱在头后,望着黑乎乎的梁顶说:“你不觉得这地方到处都透着奇怪?”

    老王气呼呼地说,“我们两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好好的旅馆不住,跑到这鸟地方体验生活,还有比这更奇怪的?你这个人啊,就是想得太多。睡吧睡吧!”这家伙就是心大,经历过这么多怪事之后还能保持“天真无邪”,真是虱子多了不愁,怪事儿见多了就不怪了。

    梓杨不打算让老王睡觉,仍旧说道,“黎叔那帮人就不说了,这老狐狸做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不知道安得什么心。你看这一老一少两个人,处处都是疑点,我来分析给你听啊。”

    “第一,这名义上是古庙,你看除了有尊石像之外,哪里还有个庙的样子?连幅对联都没有。那石像也奇怪,说佛不是佛,说观音不是观音,说是将军……从关二哥到岳飞,我看过那么多将军庙,从来没见过这么不讲究的将军像。而且那石座也很奇怪……”

    老王打断他道,“这能比么?这穷的鸟都不稀罕来拉屎的地方,能有多讲究啊?你该真不会相信了那莫老三的神鬼传奇吧?我看你怎么跟黎叔一个德行。”

    梓杨又自顾自地道,“第二,既然这老丈说这里是个庙,但是你看他跟他孙子,非佛非道,一点也不像神职人员的样子。我们跪拜进贡,他一点表示也没有,不但不念经,连声谢谢也不说。而且荤腥不忌,我们吃饭的时候,这爷孙两专拣肉吃……”

    老王这时已经没了声息,梓杨以为他听的入了神,又接着分析道:“第三……”

    “呼、呼……”老王震天的鼾声已经响起。

    老王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解决所有难题的方法只有一个——睡觉,简单又有效!

    梓杨叹口气,心想无知真是幸福啊,想了一会儿心事,不知过了多久,竟然也昏睡过去。

    次日凌晨,5点左右的时候,梓杨突然惊醒!

    从上高中的时候,他就得了神经衰弱,外面有什么细微声音很容易惊醒。这时候他听到外面悉悉索索,似乎有什么细碎的声音,几乎可以微弱到不计,梓杨看窗户上有破的地方,便凑上前观看,这一看一下子睡意全无,脊背发凉,头上汗毛直竖。

    此时月正中天,地面物事已经清晰可见,院中央摆着一只大簸箕,簸箕沿上站着那山羊胡老者,脚蹬千层底,黑布缠腿,身穿对襟黑褂,沉腰探步,含胸拔背,双手为拳,摆了个开山之势,气定神闲,一时定住不动,犹如雕像一般。

    约莫过了半支烟的功夫,老者变拳为掌,双手如封似闭,抱怀若虚,在那簸箕沿上缓缓走了起来。

    最诡异的是,那簸箕中竟然空无一物!

    梓杨心想,这簸箕底为圆弧,就算一块砖头放在上面都无法放稳,看那山羊胡虽然身材不高,人却精壮,百十来斤总归有的,在簸箕沿上行走却如履平地,那簸箕如灌了铅一般,纹丝不动。

    那山羊胡双手仍旧缓缓摆势,脚下却逐步加快,到后来如飞一般迅疾而行,直让人看花了眼。这山羊胡子老头就在夜幕中如鬼魅一般飞舞,周围万籁寂静,似乎连蚊虫也收了叫声。

    约莫有半个时辰的功夫,老人一个鹞子翻身,轻轻巧巧地落在地上,一个收势站定,大气也不喘一下,站在当地,飘飘若仙。返身拎起簸箕,缓缓走向正堂。不经意间,眼光往东厢房看了一眼。

    梓杨趴在炕上看的是目瞪口呆,心想这大半夜的,到底是鬼还是仙?看那老王在旁边睡得正酣,一手捏住鼻子,一手捂住嘴巴,嘴里轻声道,“别出声。”

    突然感觉脖子一紧,老王一个翻身已经将他压在身下,梓杨强忍着疼痛轻声道,“别出声,是我,别出声。”

    老王这才从本能反应中清醒过来,看到梓杨已经憋得脸颊发青,连忙松手,低吼道,“我正梦见跟人打架,怎么是你小子,我跟你无冤无仇何苦要害我命。”

    梓杨一手捂住老王的嘴巴,侧耳倾听,外面似乎没有什么声响,只有蝇虫偶尔寂寞的叫声。强忍着说道,“闭嘴,别出声。”当即把刚才所见一五一十地告诉老王。

    老王狐疑地看着梓杨,也悄声说道,“你该不是也得梦游症了吧?你是不是睡糊涂了?”说着要摸梓杨的脑袋看是不是发烧烧坏了脑壳什么的。

    梓杨气急败坏,真想给这家伙一个耳刮子。老王看梓杨不像开玩笑的样子,沉吟着说,“根据你刚才所说,这莫不是传说中失传已久的草上飞功夫?”

    梓杨问道,“什么草上飞?”

    老王说,“在我们武术界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轻功练到极致的人,可以脚不沾地在草尖上行走如飞。只不过大家都是耳闻,从来没人真正见过。“

    “我在武校的时候,有专门练轻功的,人都是在腿上绑沙袋,穿沙背心爬山跑步,每天大量训练。然后逐渐加重,吃饭睡觉撒尿都不解绑,等练个几年过后,直到负重个几十斤行动却如常人的时候,把沙袋和负重都去掉,那身手可就不一般了,可以跑的跟狗一样快。”

    梓杨听了大开眼界,点点头道,“那练到这种在空簸箕上行走如飞的地步,需要多少年的火候?”

    老王摇头道“练到那种程度的话,光靠沙袋负重是不够的,还得更高级的功夫。”

    看梓杨听得入神,老王也来了劲,盘腿在炕上连说带比划,“我听说有一种练梅花桩功夫的人,梅花桩知道吗?就是碗口那么粗的木桩,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寸,人就在上面练步法——可不是瞎走,得有套路,还得有节奏。随着功夫不断增进,桩要不断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砖块代桩,先在平砖上练习,再站横砖,然后站立砖。”

    梓杨道,“听起来也很简单嘛,这练起来也不难吧。”

    老王努力地睁着一双小眼道:“我的哥!这看起来简单,但是练起来就难了,要讲究天赋,有些人练到一种程度之后,就一辈子也没法提高了,我们教练说这叫人体极限。”

    “这桩子看起来简单,里面学问可大了!布桩讲究上应天象,下合地时,中合节气,而且桩子也不是随便就能摆的,也有讲究,像‘北斗桩’、‘三星桩’、‘天罡桩’、‘八卦桩’、‘五行桩’、‘九宫桩’等。”

    这老王正经读书不行,但是说起武功来却头头是道、侃侃而谈、唾沫飞溅。

    “刚才跟你说的,这都是民间正统的功夫,这练草上飞的人,练得是偏门!用的是大簸箕,就像你刚才所说那个一样,一开始簸箕里装满铅砂,人在上面站稳都难,练到站稳之后开始绕着沿走,要在上面疾走而铅砂不撒,等在上面能行走如飞的时候,就把铅砂换成沙土,继续练,练到人在上面奔走而簸箕不动的时候,再换成麦子或者玉米,最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舀出一瓢米麦,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人在行走之上时,簸箕不摇,米麦不撒。米麦越舀越少,直到全部舀空。这就算大功练成。”

    梓杨听得连连咋舌,中华武术果然是博大精深,“这么高明的功夫,为什么到了现代就失传了呢?”

    老王道,“练武之人有种坏毛病,高深的武功都当做家传秘术藏着掖着,深怕别人偷学了去,都是一脉单传,传子不传女的那种,这是一点,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难练了,上面说的每一步可能都要练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练的人也少。就算让你知道要诀也很难坚持下来!”

    梓杨点点头,“这就跟我们背英语单词一样,你一天背10个单词很简单,但是坚持一年却很难。明知坚持10年就能精通八国语言,那也没几个人人能做到”。

    老王道,“关键是,就算你好不容易练成了,你也七老八十了,跑的再轻快也没女孩子看上你,有一身功夫有什么用?”

    老王摸了摸下吧啧啧道:“如果这老头真像你讲的那样,那就厉害了,据我所知,这种草上飞功夫不光讲究外家之力,还讲究内家之气,要练成这种功夫得内外兼修,没个百八十年是练不成的。江湖上只有传说,谁也没见过真人。”

    梓杨点点头,“这胡子老头看样子不像一百五六十岁的样子,也没店伙计说的七老八十,我看最多五六十岁……按理说,道行不够啊,这太不合理了。”

    老王道,“你是不是没看清啊?是不是最近营养不良影响了视力啊?”

    梓杨反唇相讥道,“你不是一直吹牛逼说自己在武校多么厉害么,刚才叨逼叨那么多,你轻功练到几层了?”

    老王脸上一红道,“我师父虽然说我天赋异禀,但是只适合练外家功夫,你让我劈砖断瓦行,练轻功,打死也练不上去,再说我这一百八十多斤,别说簸箕了,你给我一块铁板我都能踩瘪了——我看你那发小身手就不错,只不过要做到像你说的那胡子老头的地步,恐怕差的远。”

    梓杨说,“你说这老头半夜三更露这么一手,到底是为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