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不演义-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
隋唐不演义(实体书精校)
作者:蒋柳
隋唐故事不需演义,真实历史倍加精彩
隋唐演义故事中的十八条好汉,究竟有几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到底是谁真正左右过历史的走向?
第一篇 瓦岗风云 第一章 风云初起
惊变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底,高句丽的军事重镇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
杨广率领他的隋朝大军已经苦攻了辽东城三个月。
这是杨广的第二次东征,他从繁华的中原跑到苦寒的辽东大打出手,当然不是为了搞点高丽人参。
倾国而来、欲灭其国的原因很简单,作为大隋朝的藩国,高句丽的国王却拒绝到长安参拜杨广,保护费也是交一年不交一年,还时不时在北方那里动武。
杨广是当时的“圣人可汗”,他从父亲隋文帝杨坚那里继承了这个光荣的称号,也就是说他类似于武林盟主,不服号令自然是虽远必诛,但杨广亲征高句丽也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帝国的权威。
很多年以前,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同样攻过高句丽,最后以失败告终。
每个二代都有超越一代的梦想,“征服高句丽”将是杨广超越父亲最好的机会。
杨广望向箭矢遍地,墙损门破的辽东城,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城外,诸路大军群起而攻。飞楼、撞车、云梯、地道、冲梯竿各施其技,中原的攻城术在辽东城下尽数展示了一番。但显然,对方的神经相当强大,凭借着坚城深池,一次次抵挡住了进攻。
杨广并不着急,他还有最后的撒手锏。
城外已经准备了上百万只麻袋,里面装上了泥土。只需一声令下,这百万只麻袋就能堆到辽东城墙下,堆成一道直达城头的鱼梁道。为了保障施工进度,维持施工秩序,工头杨广专门组织了防暴队,装备了八轮楼车,这个楼车非常彪悍,比城还要高,杨广在上面布置上弓箭手,可以随时居高临下,对胆敢破坏鱼梁道建设的高句丽士兵进行严厉打击。
万事俱备,连东风都不需待。
辽东城指日可下,进攻的号角就握在杨广的手上。很快,他就可以实现扫荡天下,超越父亲的梦想,从而达到人生的另一个顶峰。事实上,他一直是命运的宠儿,但命运似乎决定不再眷顾这位雄壮的男子。此时,一匹从涿郡出来的快马正疾驰而来,它将把杨广的梦想击得粉碎。
涿郡(今北京),辽东隋军的中继站,深夜。
摇曳的烛光照亮了一张略显老气的脸,这位长者的旁边是另一位稍年轻的官员。
年长者压低了声音,告诉对方他最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群本该待在辽东前线的人在悄悄回撤,这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礼部尚书杨玄感的兄弟或者亲戚。
如此组团逃亡,只意味着一点:杨玄感要造反!
听到这惊天动地的消息,年轻的官员似乎并没有吃惊,只不知是因为烛光还是兴奋,他们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而声音却更低了,低得只有天知,地知,他们两人知。
天亮的时候,他们终于结束了密谈,似乎已经得出了答案。
年长者叫来随从,掏出一封密函,下了一个命令:“速将此信送达御驾。”
年长者,是时为卫尉少卿的李渊,后人多称他为唐高祖。年轻者,尚辇奉御宇文士及,杨广的女婿。
真正的惊涛骇浪即将掀起,每一个欲驾长风破巨浪的人都不会畏惧这样的时刻,但真正高明的弄潮儿是不会抢着去冲第一浪的。
望着随从匆匆离去的背影,李渊朝宇文士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杨玄感能将此浪掀得有多高呢?
黎阳,辽东隋军的后方粮草基地。
御河岸边,一个留有须髯,身材健壮的男人正望着河面,河面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船里装的是本该早就送往辽东前线的军粮。
这位仁兄正是隋朝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他在此地负责督运军粮。
烈日下,杨玄感眯紧了双眼,脑海里似乎又浮现出父亲杨素的身影。
大隋朝第一重臣光禄大夫、太尉公、十郡太守杨素去世已经有一些年头了,他的死是一个谜。
七年以前,杨素突然病倒,一病就有驾鹤西去的势头,这实在有点反常。杨素虽是高官,但平常也没忽视体育锻炼,虽然好色,但绝不纵欲,虽然年已六旬,但极重养生,断然不是说病就病的干脆人。
种种迹象表明,杨素发病之前,曾经跟杨广吃过饭,喝过酒。当然,杨广是不是下了毒,史书没有明写,我们不能断言。
况且,自从杨素病倒之后,杨广特批宫里的名医前去医治,赐予各种名贵药材。
家人将熬好的药端到杨素面前。
杨素原本闭上的眼睛睁开了,眼帘里又重新射出慑人的光芒。看清了那碗药之后,杨素露出了一丝苦笑:“我难道还需要再活下去吗?”
蝼蚁尚且偷生,而曾经征战南北,杀人无数,权倾天下的杨素却放弃了生的希望。
杨素大概知道,皇帝陛下不是搞送医下乡,他是盯着沙漏来掐自己的死期的。
事实确实如此,这会儿杨广就在宫里秘密召见太医,询问杨素的死期。
这一切源于杨素的一次政治投机。数年以前,杨素为了延续自己的权势,选择把赌注押在时为晋王的杨广身上,帮助杨广战胜了当时的太子杨勇,夺得嗣位,不久后,更助杨广登上了帝位。
显然,杨素立下了佐立的大功,但同时,他又犯下官场大忌。
他知道得太多了。
杨素复又闭上眼,抿紧嘴。不久后,杨素便因病“不治”永远离开了。
杨素去世的时候,杨玄感还在外地当刺史,他并没有马上理解父亲放弃治疗的原因,直到有一次,他听到一个消息。
有一次,杨广冷笑着跟旁边的随从说道:“杨素要是不死,他全族都要完蛋!”
原来父亲是为了保全家族而主动走向了死亡。
明白真相以后的杨玄感变了,他不再是大大咧咧的官二代,善于高谈阔论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时人不知,以为杨玄感又傻了,变回了小时候的“痴儿”。只有少数人知道,沉默的杨玄感才是可怕的杨玄感。
此时的杨玄感是一座沉默的火山,在黑暗处,正在积累起力量,一旦喷薄而出,将扫荡它经过的一切。
杨玄感从黎阳岸边站了起来,目光转向了北方,嘴角不经意露出了冷笑。
杨广,你的末日到了。
沉默的火山终于爆发。
怒啸吧,以父之名!
杨玄感率领亲信冲进了黎阳城,关上城门,将城内的壮丁都集中了起来,城内有数千运粮到黎阳的丁夫以及船工。杨玄感告诉他们,杨广昏庸无道,现在强征辽东,百姓生怨,从今天起,我将与大家一起讨伐暴君。
杨玄感听到了满意的回应,这些丁夫并没有感到害怕,反而山呼万岁。
千里迢迢运粮到辽东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要是一不小心,损失粮食,对不上数量,也是死路一条。造反虽然也会死,但至少死得壮烈。
杨玄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他将等待自己的盟友,数天前,他就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发出了警报,指示他们迅速逃离所在的隋营,前往洛阳共襄盛举。在这些人里面,杨玄感最热切盼望的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一个朋友,这是父亲留给他的一个朋友,很多年前,父亲就曾经告诉过他,这个人可以帮你成大事。
此人大概算是隋末年间最不安定的一分子,他姓李名密,原是隋帝杨广的一名侍卫。
志向
隋朝大业初年,时任左亲卫大都督李密被赶出了宫殿,据记载,在一次上朝结束后,皇帝杨广找到了左亲卫大将军宇文述,劈头就是一句:“左仪军中那个黑脸小儿是谁?”
愣了一下,宇文述发现皇帝脸色不对,于是马上搜索记忆库,好在标的物特征明显,黑脸,年纪轻,个小。
“此人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名叫李密。”
李密?杨广默念这个名字,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不适。
“这个人左顾右盼,以后不要让他进宫宿卫了。”
说罢,杨广转身离去。下一个命令,等自己的结果,这是他的权力。
李密算是站着中枪了,史书记载,李密个头不高,形象不佳,气质一般。此种长相,颇似《水浒传》中的宋江。
形象决定命运,杨广十分重视下属的外在形象,他喜欢搞国际大联欢,在长安城接待属国来使,李密如此长相有损大隋帝国更高更富更强的国际形象。更不妙的是长得还黑,试想一下,皇帝陛下在上面展望帝国未来,描绘宏伟蓝图,猛然望见角落里的李密,难免会有眼前一黑的感觉。
实在不是利国利民的好兆头啊。
让李密滚蛋很容易,皇帝要炒一个人本是不需要理由的,但解聘李密还真有点不好办,困难在面子上。
李密的父亲是知名武将——蒲山公李宽,其曾祖李弼更厉害,是西魏皇朝最为显赫的八柱国之一。就是刚才一不快乐就要让人下岗的杨广,他祖上在那时也不过是八柱国下面的大将军。
人家是有根有底的,没来由地让人家卷铺盖走人,虽然没有劳动局管,但朝野舆论却不得不顾及。
好在,宇文述是一个聪明人。
宇文述,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总领军事,此人没别的特长,唯善办事,领导交付之事,能办的则办,不能办想办法也得办。
不过二日,宇文述叫来了李密。寒暄之后,宇文述也不说话,把眼睛盯着李密看,直看得李密额头渗出一层细汗。
望着开始露出不安表情的李密,宇文述心知事情办成了一半,但凡劳资谈判,讲究气势,只需两眼直视,就让李密惶惶不安,手足无措,足见此人是庙堂菜鸟,容易打发。
视线交锋之下,李密萎靡不振,宇文述气定神闲,一切尽在掌握。于是,宇文述叹了一口气。
长长的一口气。尾音升空之后,绕梁三圈,在梁上打了一个结方扑通落地。
“看兄弟也是一个人才,智力超于常人,家世更是显贵,应该以才学显名,何苦在近卫里混迹!”
听到这句,李密当场表示马上辞掉亲卫都督之职,回去苦读经书,以才学报效朝廷。
宇文述果然雄才,活生生把辞退办成了自动离职。
宇文述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但马上,他就有些笑不出来了。
只见李密正容,肃立,然后朝宇文述深施一礼:“多谢国公指点!”
别人要炒你,你还要谢人家,这大概是脑袋烧煳了吧。
事实上,确有一股熊熊烈火在李密的身上燃烧,燃烧部位却不是别处,而是内心。
李密又黑又小,按理不容易被人发现,可却被杨广一眼挑了出来。个中原因其实是李密经常在大殿上东张西望。李密经常东张西望,不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找不着北,而是走了神。走了神的原因是李密总觉得自己站错了人生的位置。
宫殿之内,九五之尊自然高高在上,俯视众臣,这种气派,就是心存模仿之意都是罪过,而帝御之下,文武百官,个个紫衣金带,气度非凡。
天下权势尽在此殿,为什么偏我站在这里,穿着奇怪的武服,拿着笨重的兵器,还挺直了腰,跟殿中的柱子较劲。
每个迷惘的人都会问自己:
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
托宇文述的福,李密终于找到了让自己站立不安的原因。
原因只有一个——无志。
男人无志就不知道明天要向哪个方向努力,对明天的自己一无所知,才会不安。
宇文述的客套,正中李密之内心最深处。此刻的李密仿若被三万伏高压击中,一种无比神圣的感觉如电光般疾走全身。
李密想起了曾祖李弼的格言:“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
曾祖的名言早已记于家传,教谕后人;曾祖的名言亦丹青史册,留芳千古。
做替人清道、为人警戒的侍卫不是我的人生,我相信我的人生有更重要的内容等着我去完成。
李密打了报告,辞去了工作,理由是伤病,好在当年病退也不需要医生证明,又有上司宇文述亲自督办,很快就办好了手续。
脱下官服,李密离开了宫城,走之前,他回过头来,眼前是富丽堂皇的隋朝大兴宫。
他曾经在这里虚度过年华,希望走一条官宦子弟寻常晋升的道路,但命运却拒绝了他的平庸。
离开吧,告别昨天的自己,奔向明天的自己。
明天的我将是全新的我,我之所以成为李密,不是因为我是李宽之子,李弼之曾孙。李密之所以为李密,是因为他人无法代替的光芒!
甩开长袍,迈开大步,李密将皇宫留在了身后。
当找对方向,路会越走越宽。
牛角挂书
转眼数月过去了。
自从当天李密炒掉杨广,潇洒地从大兴宫迈步而去后,长安城内就再难看到他的身影。许多跟李密来往的亲朋好友纷纷报告,许久没见着李密其人。
在李家大宅里,李密双眼发红,头发蓬松,身上还散发着一股三月不着清水的奇味,俨然一宅男尔。
李密面前书桌摆着散乱的书籍,乍眼一看,兵书有之,《史记》有之,《汉书》有之。
原来在闭门充电。
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这种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闭门充电跟闭门造车并无两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结合两者推导可知,独习之不如众习之。
不见天地,怎知世界广阔,不站于巨人之肩,怎能超越巨人。
李密猛然醒悟,收起桌上的书卷,取块布包好。转身出了书房,来到牛棚,牵出家里的老黄牛,铺上蒲草垫子,将书包挂在牛角之上,牵出家门,向目瞪口呆的家人丢下一句话:“我寻师去。”
李密早有名师的人选。东海人包恺博学多才,尤精《汉书》,为当时世上习《汉书》之宗匠。李密欲习《汉书》,当然必寻此人不可。
于是,道路之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