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大日本帝国特命全权大使子爵? 武者小路公共(印)
德国特命全权大使? 约希亚姆·丰·里宾特洛甫(印)
1936年11月25日于柏林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附属议定书……
1。两缔约国的有关当局应在交换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对共产国际采取揭发和防范措施方面,进行紧密合作。
2。两缔约国的有关当局,对于在国内或国外,直接或间接为共产国际服务,或助长其破坏活动者,应在现行法律范围内,采取严厉措施。
……
(签名略)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附属协定
……
第1条两国约定:缔约国的一方,在非因挑衅而受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攻击,或非因挑衅而受到攻击的威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不得采取在效果上足以减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负担的一切措施。
在发生上述情况时,缔约国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当就应该采取的措施,立即进行协商。
第2条缔约国在本协定有效期间,未经相互同意,不得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缔结与本协定的精神相抵触的一切政治性条约。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1969年再版,《文书》第352~354页。'
(签名略)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附属协定文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被同盟国拿到手的。'〔苏〕Л·H·斯米尔诺夫、E·Б·扎伊采夫:《东京审判》,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页。'
1936年10月25日和11月25日,以德国法西斯为枢纽,在1个月内分别和意大利、日本签订两个协定。
10月25日,德意两国在柏林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规定意大利不干预德国兼并奥地利,德国承认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并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方针,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1月25日,日德两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双方在反苏反共的侵略行动中,取得相互的谅解和支持,从而达成东西方法西斯的勾结。因此,《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是德日意法西斯在扩大侵略的道路上,实现世界性的勾结的重要一步,它标志着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初步形成。
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是反苏反共的,在协定的秘密附属协定中,更是赤裸裸地指明了这一点。心怀鬼胎的日本政府在谈判缔结协定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守秘密,防止任何消息的泄露。当时,日本驻德国大使武者小路给日本外相的电报说:“坚信,只有上述秘密协定对德国将来的对苏政策才具有决定性作用。”'〔苏〕Л·H·斯米尔诺夫、E·Б·扎伊采夫,《东京审判》,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11月14日,当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第2东方司司长在询问日本驻苏代办,关于日德协定的传闻是否真实时,代办回答说:“传闻不合事实,外务省责成他正式辟谣。”然而,在日德反共协定签订的当日,日本外务大臣有田八郎在枢密院会议公然宣称:“苏维埃俄国应该懂得,它所面对的是日本和德国。”'〔苏〕C·Ю·维戈兹基等:《外交史》第3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85~886页。'
这是日本政府对协定实质最有力的说明。
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也是针对英法美等国的。日德法西斯在东西方的扩张侵略,必然加剧和英法美在这一地区的矛盾,直接间接地损害它们在这一地区的利益。而且争霸世界斗争的发展,最终必然要与英法美等国决一雌雄。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就道出了该协定的要害,他说:“尽管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想联合德国对抗英法并进而对抗美国。”'〔日〕猪木正道:《吉田茂传》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44页。'
采用《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名称,也是日德法西斯的一种阴险策略。他们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便于给英法美等国以迷惑和麻痹,有利于侵略者首先从弱处开刀,对弱小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避免过早地和英法美正面冲突,以便积蓄力量,进行最后的决斗。希特勒曾对齐亚诺表示,如果英国认识到德意是在“反布尔什维主义”的旗帜下结盟的,那么他深信,英国非但不会反对这种结盟,反而会“寻求同它达成协议和谅解的手段。”'马尔康姆·莫格里奇约:《齐亚诺外交文件》,1948年伦敦版,第43~48页。'
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对日本法西斯来说,首先是为全面侵华战争服务的。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的内政、外交主要是围绕着侵略中国、变中国为独占殖民地的总目标而展开的,这一点在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已作出明确的规定。日本侵略者周密地计划着使外交配合军事侵略以及牵制第三国的策略,它“希望借这个协定加强日本在对华交涉中的地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同时,也“是为了想把苏联牵制在西方,至少在几年内得到稳定的环境。”'〔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100页。'
这就清楚地说明,日本是把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当作它全面侵华战争的外交保护伞。在该协定缔结仅仅半年之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就发动了。这也是对签约意图和协定本质最有力的证明。
以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形成的日德意法西斯集团的勾结,使他们伉瀣一气,在东西方扩大侵略的胆子更壮。加之英法美等国继续以本身的安全有保障的幻觉来安慰自己,不但不制止法西斯的侵略,反而实行绥靖怂恿政策,这就使东西方新战争的危险急剧增长。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十章 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第三节 制订全面侵华战争计划
一、早期的侵华作战计划
日本帝国主义在国防方针中,虽然也提出以俄国(苏联)和美国为首要的假想敌国,中国为第二位的假想敌国,但是按照对象强弱的程度,预定的侵略步骤却是先中国后苏美。因此,在确定用兵计划时,始终把中国作为首先的侵略目标,拟定其侵华作战计划。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3省后,陆军当局进一步研究和制订全面侵华的作战计划。由于只出动少数部队就兵不血刃地侵吞了东北,进一步增长了日本对中国抵抗力的轻视。因此,其作战计划的基本点,是要乘中国国民党政府对内全力进行内战,对外推行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不可能出现全国抵抗侵略的有利时机,以“保护”日本权益和侨民等借口,出动少数兵力,“尽速”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必要”地区,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投降,变中国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1934年,日本陆军中央部制订了1935年度侵华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如下:
1。对华北方面作战在平津地方作战时,第7集团军(以中国驻屯军、关东军的1个旅以及由日本国内及朝鲜派来的3个师为基干)占领北平及天津附近要地。
在山东方面作战时,第8集团军(以两个师为基干)与海军协同,在山东半岛及海州附近登陆,占领青岛、济南、海州附近要地。
根据情况,可合并第7、第8集团军为1个方面军。
2。对华中方面作战第9集团军(以3个师为基干),与海军协同,在上海附近长江下游地区登陆,占领上海附近地区。
根据情况,可由华北方面沿平汉铁路南下,策应沿长江向汉口方面作战。
3。对华南方面作战以1个师的兵力,主力占领福州,一部占领厦门,必要时占领汕头。
以上对华作战总兵力,为3个集团军共9个师。'〔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5年增印,第101页。'
1936年度日本侵华作战计划,大体沿袭了1935年度的计划,不同之处,只是取消了深入腹地的汉口作战。
二、《帝国国防方针》和《用兵纲领》的修改
1936年,日本国内的法西斯统治已经形成,准战时体制已经建立,在国际摆脱了裁军条约的限制,加强了和法西斯德国的勾结,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得手。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独霸东亚和称雄世界的侵略计划,即“以迅速巧妙之手段使中国本部归我支配,以日满华三国为基本范围实行自给经济,以武力对付苏联陆上及英美海上之武力,切实掩护我东亚联盟地区,进而寻求制服敌人之方策,开拓战胜之途径。”'〔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1〉,朝云新闻社,1969年增印,第379页。'
日本陆海军中央部经过近半年的研讨和协商,于5月对《帝国国防方针》进行了第3次修改。
日本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于5月1日修订完毕,6月3日经裕仁天皇批准,其要点如下:
帝国国防方针:
(一)帝国国防的根本意义在于,根据建国以来天皇的宏图,经常以大义为根本,倍加发扬国威,保证增进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
(二)帝国的国防方针在于,根据帝国国防的本义,充实国力,特别是军备,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稳定东亚的势力,同时付之以相应的外交活动,以确保国家的发展,一旦有事,制敌机先,迅速达到战争的目的。
而且鉴于帝国国情,竭力增强作战初期的威力尤为重要。另外,将来的战争很可能要长期化,因此必须有能够经受住这种战争的认识和准备。
(三)帝国国防鉴于其本义,应以与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拥有强大国力特别是军备的美国和俄国为目标,同时防备中国和英国。为此,帝国国防所需兵力,必须足以控制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满足帝国国防方针的要求。
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
(一)帝国军队的作战基本要领是:
根据国防方针,陆海军协同行动,采取先发创人的攻势,谋求速战速决。
为此,陆海军应迅速摧毁敌野战军及敌主力舰队,同时占领所需疆域。
此外,随着作战的进展或鉴于外交上的需要,可以必要的兵力占领政略上的要地。
陆海军共同担任国内防御,在不违背上述作战的基本要领的范围内实行之。
对马海峡的海上交通线由陆海军协同,经常确实防御之。
(二)以俄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
(三)以美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
(四)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
初期的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陆军在击溃华北方面之敌,占领京津地区的同时,应协同海军攻占青岛,并占领上海附近。
海军在协同陆军攻占青岛的同时,协同陆军占领上海附近并控制扬子江流域。
(五)以英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
(六)以便、美、中、英四国中两国以上为敌对,基本援用第二条至第五条,根据情况对这几个国家尽可能逐次作战。
(七)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应根据本纲领起草各项作战计划,经相互反复协商后,奏请天皇裁可。'〔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60~262页。'
日本修改后的《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露骨地反映了日本的世界战略的侵略性和疯狂性。它公然宣称要实现天皇的宏图,发扬帝国的国威,以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战略,逐次向中、苏、英、美进攻,消灭其陆海军主力,占领其疆域,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
三、《国策基准》的制定
日本陆海军中央部在完成《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军队用兵纲领》的修改后,展开新的政治攻势,促使议会通过适应扩大对外侵略的基本国策。
日本陆海军对外侵略的方针,历来存在着分歧。陆军主张以陆为主、以海为辅的北进方针,海军则主张确保大陆、发展南方的南进方针。因此,陆海军分别拟定国策纲要的提案,双方分歧很大。海军坚持“北守南进”的方针,对陆军的方针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为解决战争指导方面的分歧,日本陆军参谋部进行了改编,在第1部内设置了主管战争指导和判断形势的第2科,专门研究国防国策,调整陆海军之间的意见。
1936年6月30日,日本陆军参谋部作出《国防国策大纲》最后方案。
它是一个包括军事、外交、财政等各方面的广泛的国防政策的纲领,其中陆海军在方针方面也达成一致协议,将“北守南进”改为“南北并进”。
1936年8月7日,日本在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参加的五相会议上,通过了《国策基准》'《国策基准》又称《基本国策纲要》、《国策大纲》。',其主要内容如下:
1。国家大政的根本,在于根据大义名分,内则巩固国家基础,外求发展国运,……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基准的大纲如下:
(1)排除列强在东亚的霸道政策,……具体体现皇道精神,……
(2)……确保帝国在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成为东亚安定势力的地位,应充实必要的国防军备。
(3)对大陆的基本政策,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
(4)对南方海洋,特别是对外南洋方面,努力促进我国民族的经济发展,一面避免刺激他国,一面以渐进的和平手段扩张我国势力,……
2。以上述根本国策为轴心,统一调整内外各项政策,力求适应现在的形势而实现刷新国政。其纲要如下:
(1)扩充国防军备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于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
……海军军备,应配备和充实兵力,足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
(2)我国外交政策,总的说来,应以不折不扣地完成根本国策为基本精神,加以综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