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切为着民族革命战争、自由和解放,为着民主政治的争取和巩固而教育的群众运动。
1937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文化教育建设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提出:“目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全国一致的抗日战争,和全国一致的民主政治。首先在自己直接领导的陕甘宁特区建立民主抗日的模范,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把广大的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普遍的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个特区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扫除一切教育上的垄断和畸形发展,普及教育是目前的中心口号之一。”
同时提出了实施民众教育的纲领:
“(一)实施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为民众教育的中心内容。
(二)在一定时期内(大约若干年)普及最低限度(规定课程标准)的教育于四十岁以下的成年和青年男女,及十四岁以下七岁以上的男女儿童。
(三)动员广大的男女群众无论识字与不识字的自动的参加教育工作,从工作中创造教育干部,从学生中创造他们自己的领袖。同时需要迅速的建设大规模的程度较高的学校以训练专门替教育服务的人员。
(四)实行优待小学教员,不断的提高小学教员的文化政治水平,使之成为乡村中文化教育的支柱。
(五)小学校免收学费书籍费,中等以上的学校免收学膳等费,使学生不致因生活问题妨碍学习,同时使已在社会服务的人员得已暂时抛弃谋生职业学习更高的学问。”'《新中华报》1937年4月29日。'
边区政府还确定了教育方针:
(一)以民族解放运动为教育的根本内容,党的主义和宗教的信条不列入普通教育科目,任个人信仰自由及在大学研究,以实现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宗教的统一的教育。
(二)消灭文盲提高大众文化政治水平是教育的中心标准。
(三)取消区分劳心劳力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一切人民不分男女、不分阶级,给予受教育的均等机会。
为了号召和推动群众文化运动的开展,西北青年救国会提出了普及教育突击年的标语口号:“提高苏区青年儿童的文化水平!”“克服苏区人民的文化落后!”“实行国难教育!”“提高我们政治上、国防技术上、生产上的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才能了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争取苏区文化成为全国的模范!”等等。
在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号召下,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文化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
首先是学校教育大大发展。许多干部学校培养出大批干部人才,同时增加了许多中小学校,吸收了更多的青年、儿童到学校学习。以小学教育发展为例:边区成立以前,仅有学校120所,1937年春季,小学增至320所,学生为5000人;到1937年秋季,小学增加到545所,学生增加到10396人。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群众性的扫盲运动。
一切不能脱离生产的青年和成人,可以参加为他们设立的识字组、夜校、半日校和冬学等,还设立巡回补习学校到各地巡回扫盲。由于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扫盲运动发展迅猛,1937年原定设立冬学400所,招收学生6000人,结果达到60O 所,10000人。随着群众文化运动的开展,陕甘宁边区开始逐渐摆脱文化落后的状态。
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还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巩固政权的建设和军事方面的建设。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抗日战争的政治中心,是红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和总后方,通过边区政府和军民的努力建设,使边区日益成为中国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九章 国共两党进行全国抗战的准备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准备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严酷现实,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有识之上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在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既定国策的同时,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也不得不对抗战准备进行某些筹划。但是,这些都停留在计划及口头上,绝大部分未能付诸实施。
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1935年华北危机的日益加深,严重威胁和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地位。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内部分化趋于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对日抗战;一些国民党将领及有识之士,“憬悟于亡国之可怕与民意之不可侮”,'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不满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有的毅然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联合抗日,有的要求北上抗日,不愿参加“剿共”,“各将士皆屡求北上抗日,故无剿赤斗志”。'蒋介石1933年3月23日致何应钦、黄绍竑电。'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和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救亡、共赴国难的呼声,以及英、美开始逐渐改变其过去对日所采取的纵容态度,使国民党对日政策开始发生若干变化,初步投入一定的力量,进行一些抗战准备。但国民党政府并未放弃其“安内”政策,仍然用主要精力“剿共”。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被迫改弦更张,基本上停止了内战,开始筹划全国抗战,加快了抗战准备的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些准备很不充分,特别是由于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严重阻碍和破坏了全民族抗战准备的进行,消耗了国力,削弱了抗日的中坚力量,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灾难,在日本帝国主义加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步伐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时期内从根本上扭转被动的局面,这无疑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曲折性。
一、整理军务加强国防
(一)成立国防决策机构
1936年7月10日至14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的五届二中全会上决定成立国防会议。
《国防会议条例》规定:“为整理全国国防特设置国防会议,讨论国防方针及关于国防备重要问题。”'《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社,1985年版,第415~416页。'
蒋介石任国防会议议长,会员有阎锡山、冯玉祥等32人。1937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负其责任。”同时规定: “国防委员会为便利决议之执行,得直接秘密指导国民政府之军事及行政各高级机关,并督促其完成”。国防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副主席兼任之。'《民国档案》,1985年第1期,第58页。'
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的设立,表明了国民党政府从国防决策机构方面开始初步调整。
(二)拟定国防作战计划,确立国防区域和划分战场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1935年度防卫计划大纲》,在上年度国防计划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国防区域、阵地线和兵力部署,将全国划分为三道防卫区域:
第一线有察冀晋绥区、山东区、江浙区、福建区、粤桂区;
第二线有察冀区、山东区、河南区、安徽区、江西区、湖南区;
第三线有晋绥区、宁夏区、甘肃区、陕西区、湖北区、四川区、云南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该年度防卫计划大纲还根据对日采取消极和积极两种不同作战态势,分为甲、乙两案,分别拟定了未来抗日作战的战略方针。
《1936年度国防计划大纲》又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4个大区:
(1)抗战区:察、绥、冀、晋、鲁、豫、江、浙、闽、粤;
(2)警备区:皖、赣、湘、桂;
(3)绥靖区:付、陕、川、宁;
(4)预备区:陕、川、鄂、湘、桂、赣、云、新、青、藏、康。
并以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机关,设冀察、晋绥、山东、江浙、福建、粤桂6个国防军总指挥部,1个预备军总指挥部(由陕、甘、川、鄂、湘、赣、云、贵8省组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1936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规定了预定战场的阵地设置。
(1)北正面:
甲、山东区,包括潍河阵地,鲁南阵地,鲁西阵地。
乙、冀察区,包括平津张据点,沧保阵地,德石阵地。
丙、河南区,包括豫北阵地,归兰阵地,汴郑阵地,巩洛阵地。
丁、徐海区,包括海州阵地,运河阵地,徐州阵地,蚌埠阵地,淮阴阵地。
(2)晋绥侧面:
甲、山西区,包括晋东阵地,晋北阵地。
乙、绥远区,包括绥东阵地,绥北阵地。
(3)东正面:甲、江苏区,包括京沪阵地,南通据点,首都阵地。
乙、浙江区,包括沪杭阵地,宁波阵地,温台据点。
(4)南海岸:
甲、福建区,包括龙延阵地,闽厦据点。
乙、广东区,包括潮汕据点,雷琼据点,广惠据点。
(5)警备区:
甲、陕甘宁青区。
乙、湘鄂赣皖区。
丙、广西区。
丁、滇黔区。
戊、川康区。'蒋纬国:《抗日御侮》第1卷、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79年版,第129~138页。'
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又拟订《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1937年3月修订完毕。
此外,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防空委员会也拟定了防空作战计划,准备以七·五厘米高射炮营担任南京与各战略要地的防空任务,在全国各省、市、县成立防护团及防空协会,在各省会及各重要地区设置防空情报所或分所,以构成全国防空情报监视网,并将全国划分为9个防空区:苏浙皖、河南、赣闽、晋绥、冀察、湘鄂、粤桂、陕甘、川滇黔。
(三)整建陆海空军
1。整理陆军
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是由若干个新军阀集团的松散联盟所组成。这些新军阀集团各自拥有一支以个人为中心的私人军队,有相对固定的地盘,割据一方,自成体系,军队的编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各不相同。全国除新疆、西康、西藏外,计有180个师、又94个旅、40余个独立团。为适应对日作战的需要,必须加以整理。同时,蒋介石也一直企图借整理军队之机,削弱地方异己力量,发展中央嫡系势力。
1935年1月,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整理会议,布置整军工作。3月,在武昌成立陆军整理处,任命陈诚为处长,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和训练。
1936年国民党政府开始第1期整编陆军10个师,称为“调整师”。到年底,共整编了20个调整师。随后,又决定在以后2年各调整20个师,连同1936年度已调整的20个师,共60个师,“以作国防军之基干”。此外,还决定同期整理60个师,称为整理师,补充装备,使各师单位编制划一,“作为预备部队,及守护地方之用”。'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3),台北1981年版,第375~376页。'
至1937年7月国民党政府对陆军实际调整、鳖理共85个师又9个独立旅,此外已适用调整编制但尚未充实的有5个师。
同时,国民党政府还对特种兵进行了整建。
1937年上半年,共编装甲兵1个团、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铁道兵1个团、装甲汽车兵1个团、通讯兵2个团、工兵2个团。
迄全国抗战爆发,国民党政府陆军已整理与未整理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加上特种部队,共约170余万人,预定使用于第一线作战者,计步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又16个团。
2。扩建空军
随着国民党政府对全国抗战筹划的开始,空军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1934年以前,国民党政府原有空军8个中队。1935年增编了6个中队,1936年又增编了17个中队(其中包括归顺国民党政府中央的广东空军共10个中队)。至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空军增至31个中队,编成9个大队(即3个轰炸机大队,3个驱逐机大队,2个侦察机大队,1个攻击机大队,共辖26个中队)和5个直属中队,此外尚有4个运输机队。总计全国空军共有各类飞机600余架。全国有飞机场262个,飞机修理厂6个(分设于南京、南昌、洛阳、广州、杭州和重庆)。至1937年春,中央航空学校和航空机械学校已培养飞行员、机械师各700余名。
1936年与意大利合办南昌飞机制造厂。
1937年2月,又与德国合资兴建萍乡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
1937年5月,将全国划分为6个空军区,先后在南昌、南京成立第3、第1空军区司令部。
3。海军建设
在全国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的军队建设中,以海军建材最少,“为经费所限制,未能作大量之建设。”'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3),台北1981年版,第380页。'
1934年海军部曾有1个为期5年造舰50艘的计划,呈送军事委员会,但未能付诸实施。至1937年上半年,中国海军虽有3个舰队,大、小舰艇100余艘,但总计不过6万吨。且各舰艇都是旧式的,威力很小,仅能在沿岸或江河一带协助陆上战斗或担任警备。
(四)修筑国防工事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和爱国人士的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对国防建设进行一些筹划。
1935年,虎门要塞改归军政部直辖,经过整理,71门火炮分别修配齐全。
1936年3月,对镇海要塞进行了调整。为增强各要塞火力,国民党政府向德国订购了一批要塞重炮,先后装置在江阴、镇江、南京、武汉各要塞。
到1937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南京、镇江、江阴、宁波、虎门、马尾、厦门、南通、连云港等9个要塞区整建完毕,拥有炮台41座,各种要塞炮273门。'《全国要塞现状一览表》(193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国民党政府按照国防区域、作战计划以及战场划分构筑国防工事是从1935年开始的。当年底开始投入较多的力量从事国防工事的构筑。国防工事按其坚固程度分为三种:永久性工事系用钢筋水泥构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