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252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52部分

小说: 中国抗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小矶国昭求和心切,竟于1945年3月邀他前往东京商讨中日和平问题。此举遭到日本朝野许多人的指责,而缪斌的活动实际上表演了一场政治行骗的丑剧,结果日本的求和又一次落空。小矶国昭被迫于4月5日辞职。
4月7日,铃木贯太郎内阁成立,东乡茂德出任外相。此时,日本政府则企图利用苏联与英美的矛盾,把求和的希望寄托于苏联的斡旋。东乡起用前首相广田弘毅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举行会谈,在6月间会谈了4次。因苏联政府早在2月间美英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已承诺对德战争结束后二或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于4月5日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所以对日本的谋和反应甚为冷淡。5月11、12和14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决定,要努力防止苏联参加对日战争、并请苏联从中斡旋,同英美进行和谈。6月22日,美军全部攻占冲绳岛,逼近日本本土。日本天皇亲自召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提出迅速谋求结束战争的途径,确定通过苏联驻日大使和日本驻苏大使向苏方交涉,希望苏联以“中立国”的身分在日本和西方盟国之间进行调停,沟通谈判渠道。接着,天皇下令,派遣近卫文麿为特使,携带天皇的亲笔信,赴莫斯科请苏联出面斡旋和平。
另一方面,日本通过各种途径挑拨英美与苏联的关系,致使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于1946年7月10日发表正式声明,否定所谓美日接触之传闻,保证:“美国政府的政策将一如既往,立足于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从而戳穿了日本的阴谋行径。7月12日,东乡电告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要求苏联接见近卫特使,并说在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下,日本愿意和谈。而苏联却迟迟不予答复。
与此同时,7月上甸,日军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命秘密到河南省周口的新站集,会见中国第10战区副司令长官何柱国,提出:“日本希望日华两国的直接和平谈判,不知中国方面是否有接受的打算?”何柱国强调说:“日华单独和平在《开罗宣言》以后的今天,无论如何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日本如果希望同中国和平,那么必须同时要把世界和平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事项。”'《今井武夫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204页。'
中日单独议和的幻想完全破灭。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从而完全堵住了日本有条件求和之路。
三、日本“本土决战”的破产
1944年10月下旬,美日海军在菲律宾莱特湾展开海空大决战。日军大本营决定,在这里投入全部海军力量与美军进行最后决战。此役,日本海军被击沉战舰3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8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损失殆尽。自此,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开始运用“特攻队”战术,即由飞行员驾驶一种特别装置的飞机,去攻击或撞击对方的军事目标,最后同归于尽。这充分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绝人性的野蛮性和垂死挣扎的疯狂性。但是,这些都无法挽救日本的失败。
1945年3月初,美军攻占马尼拉。3月底,攻占琉黄岛。4月,美军在冲绳岛登陆,6月占领全岛。日军在冲绳岛一役损失9万多兵力和2300多架“特攻队”飞机。战火已临近日本本土,日本法西斯已处于败降的前夕。然而,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仍不甘心失败,一方面幻想在有利的条件下谋求妥协“和平”,以保住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另一方面则极力准备在本上实行决战,妄图进行最后挣扎。
1945年1月20日,日军大本营即制订了《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预定计划在日本本土动员240万陆海军部队,组织大量国民义勇队,生产飞机1。6万架,特攻船舰9000艘,并从中国大陆抽调大量兵力和军需品转用于日本本土,以便进行所谓“本土决战”。2月,通过包括临时军费850亿日元在内合计1119亿日元的预算。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成立国民义勇队。
25日,大本营陆军部向全国颁发了《国民抗战手册》,要求国民要有参加作战的思想准备,还决定把人民群众组成“国民义勇战斗队”,协同军队作战。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土决战准备,6月8日,日本御前会议就下一步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基本大纲,作了如下决定:
御前会议决定第一号“方针以七生尽忠的信心为力量的源泉,利用地利人和,战斗到底,以此维护国体,保卫皇土,决心达到征战之目的。
要领:
一、迅速加强本土战场的备战阵势,将皇军的主要战斗力量集中于此。在其他疆域上的战斗力量的配置,应考虑我国的实力,主要着眼于进行对主要敌国美国的战争,同时也要考虑北边形势的突然变化。
二、利用世界形势转变的微妙之处,灵活而有力地推行对外政策,特别是对苏对华政策,以利于进行战争。
三、在国内,要准备好可以适应举国一致的本土决战,贯彻国民战争本质的各种体制,尤其要以国民义勇队的组织为核心,更加巩固全体国民的团结,日益提高战斗意志,充实国家的物质力量,特别要把国家政策的重点指向确保粮食,以及生产特定的武器。
四、以本人纲为基础的实施措施,要按各自分工,具体规划,力求迅速促其实现。”'〔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原书房,1984年版,《文书》第615~616页。'
日本实行本土决战的战略企图,就是利用现有残存的陆海军实施特攻作战,力求在海上挫败准备登陆的盟军;尔后将日本本土全部地面兵力,集中于主要方向,实行纵深配置,对上岸的盟军部队进行坚决抵抗,以挽救军国主义者失败的命运。日军参谋次长河边在这次御前会议上叫嚷,实行本土决战对美军不利,而对日军“绝对有利”。他宣称要把“皇国的万物众生统统化为战力”,“发挥一亿国民玉碎精神”,以保卫国土。
根据6月8日的战争指导大纲,日本内阁6月22日召开的帝国议会第78次会议,通过颁发了“义务兵役法”,规定凡属15岁至60岁的男子和17岁至40岁的女子,均须服役。23日,公布实施“国民义勇战斗队统率令”,明令规定凡属上述限定年龄内的男女国民均为国民义勇战斗队员。据此,日本全国组织起来的“国民义勇战斗队”队员,包括男女老少在内,总人数竟达2800万之多。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本土决战的需要,日军大本营还重新调整了战时组织体制,撤销了原东部、中部和西部军司令部,成立了专门担负本土作战任务的5个方面军司令部和专门负责地区警备任务的5个军管区司令部。另外,日本还进行了三次扩军运动,在日本本上除原有的和从关东军调回的21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外,又新组建了42个步兵师、4个高炮师、7个独立坦克旅、17个独立混成旅。至6月中旬,日本在本土共有步兵53个师、25个旅、2个坦克师、7个坦克团、4个高炮师。陆军航空兵编为3个军,共有待攻机2100架,其它飞机1100架。海军仅有驱逐舰19艘、潜艇38艘。至7月底,组成特攻突击队33个、特攻艇2593只。海军飞机共有5200架,大部为特攻机。陆海军总兵力最后达370万人。但是,“这是一项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下,被迫大胆制定的人力断难做到的计划”。'〔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751页。' 因为,“对新军备部队所需武器、器材的补充,是更为重大的、令人担心的事情。以武器为例,当时拥有的数量同需要比起来,步枪仅及所需的50%,轻机枪为23%,步兵用火炮为28%……不足数量的相当部分,只能依靠从满洲抽调来的以及海军转让的武器,特别是有待此后至9月底以前国内预定生产的武器。”'〔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753页。'
因此,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也不得不承认,“今后恐怕将使战时经济难以进行有组织的管理”。'〔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1390页。'
所以,所谓“本土决战”计划原本就是先天不足的死胎,因而,它的破产也就早已注定的了。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七章 实行全面反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第二节 苏美盟军加强对日进攻
一、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德国法西斯灭亡,欧洲战争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在亚洲、太平洋战场,盟军已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岛,并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发起了反攻,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此时,在主要同盟国苏联与美英之间,美、英、法三国之间,原已存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如如何分享战争的胜利果实,如何使世界和平的安排对自己有利等问题,就成了美国、英国和苏联几个大国特别关注的问题,从而迫切需要主要同盟国首脑再次聚会协商,予以适当调整和解决。
为此,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参谋长和顾问等,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就一些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的第三次首脑会议,波茨坦会议有时又称柏林会议。罗斯福己于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会议进行期间正值英国大选,因此丘吉尔于7月25日返回英国等候大选结果。由于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下台,新任英国工党首相艾德礼借新外长贝文于7月28日参加了最后几天会议。
波茨坦会议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从7月17日至25日为第一阶段,共开了九次会。7月26日至27日因等候英国大选结果而休会两天。第二阶段,即7月28日至8月2日,共开了四次会,在会下展开了紧张的活动和磋商。在整个会议进行中,苏、美、英三国各有企图:苏联主要考虑巩固胜利果实,确定德国赔款数额,并让美英承认在东欧各国建立起来的新政府和领土变更;美国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苏联实践对日作战的诺言,并确立自己在战后世界的霸权地位;英国则力图同苏联争夺胜利果实,并设法阻遏苏联社会主义在欧洲的扩大与影响。为此,苏、美、英三大国在会上与会下展开了尖锐的明争暗斗。但由于日本法西斯这个共同的敌人仍在远东负隅顽抗的现实,迫使三国首脑在会上进行尖锐斗争的同时,也互相作了让步,以保证大战最后阶段的团结与合作。美国首先采取了主动妥协的步骤,苏联也作了一些让步。所以,三国首脑对一些主要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协议,有些问题分歧意见一时还不能完全统一,只好暂时搁在一边。
会议通过了两个主要文件,一是《柏林会议公报》;二是《柏林会议议定书》。两个文件都由斯大林、杜鲁门和艾德礼分别代表苏、美、英三国政府签署。当时只发表了包括14项内容的公报。议定书则有21项,内容比公报多。此外,会议期间还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柏林会议议定书》,就成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在盟国管制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及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德国舰队和商船的处置;对待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哥尼斯堡地区的归属问题,以及对战败国某些领土的“委任统治权”等,都载明在三国政府首脑的协议。8月1日签署的这个议定书是苏、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达成协议的最后结果,为战后处置德国和欧洲问题打下了初步基础。
波茨坦会议着重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问题。美国为避免在日本本土进行登陆作战,迫切希望苏联能对日参战。
这一愿望在雅尔塔会议上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美方估计彻底打败日军须牺牲100万人,美军要到1945年11月在九州登陆;如果失利,要到1946年春才能在本州登陆;美军仍至少牺牲30万人,而且基点是苏军在美军进入日本本土前参战,以牵制关东军;如果关东军能撤回日本,美军伤亡将会增加更多。因此,杜鲁门直言不讳:“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里,最迫切的是得到斯大林个人重申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的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
美国原子弹的试验成功,推动了波茨坦公告的发表。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荒芜沙漠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杜鲁门迅速作出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一方面指望以此应付国内人民出现普遍厌战情绪的压力,促使日本尽快投降;另一方面则企图以此来对苏联施加政治压力,认为美国不象以前那样需要苏联参战了。但由于斯大林不为原子弹所动,美国没有达到其目的。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社鲁门在每天交叉议论对日作战问题时,都念念不忘原子弹。7月21日,当他新收到一份进一步描述原子弹威力的报告时踌躇满志。7月24日,他又收到关于准备用于日本的原子弹即将装好的报告,便认为向日本发出劝降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与丘吉尔计议,决定将美国有了“一种破坏力异常大的新式武器”这个所谓“支配大局的伟大的新事实”,透露给斯大林时,斯大林听后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只是微笑说:“希望好好地用它来对付日本人”。杜鲁门和从旁注视的丘吉尔猜测斯大林没有懂原子弹的意义。斯大林的反应使杜鲁门和丘吉尔大失所望。
其实,苏联从1942年6月即开始研制原子弹。据朱可夫回忆:当时斯大林并未显露出丝毫异常的表情,而是装作未从杜鲁门的话语中发现任何别的东西。当天回到住处后,斯大林说:“让他们抬高身价好了。应该告诉库尔恰托夫加快我们工作的进度。我知道,他指的是原子弹。”美英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