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7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7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次看到这一段,我就仿佛看见一段无厘头的场景:本该是整齐划一的军营中,几个披头散发的男男女女口吐白沫,念念有词,疯疯癫癫地说说跳跳抖抖,围观的士兵们则一脸虔诚地看着“大仙”们,嘴里跟着哼哼唧唧。除了借力于超自然领域,王世充还不知从哪找来了一个长得很像李密的家伙。战斗打响后不久,就把那人捆成个粽子在阵前押过,很快军中便传开:“已经抓住李密了!”

由于古代通讯手段的落后,李密军短期内无法辨别消息的真假,更挡不住感觉老天都站在我这边的隋军,大败。溃不成军的李密只好带领残部回到洛口。

人心散了的队伍是不好带的,大家都觉得前途暗淡,李密也是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猛然想到同姓同宗的李渊与自己关系倒还不错,而且亲戚刘文静也能帮着说上话,于是带着愿意前往的部下西入潼关。

进入李渊的地盘后,长安方面不断派出使节欢迎和接待,态度极为热情。

李密大喜,认为此去必定大有可为,而且他一直认为自己在东都吸引了隋军大量的兵力,直接给李渊起兵提供了帮助,功劳大大的,这回进京肯定能捞个宰相之类的官职当当。

不料进了城之后,李渊只封了他个光禄勋(负责宫廷饮食,算是皇家大酒店总经理)、上柱国(过去曾是个大官,但现在只是个荣誉职位,没有实权)、邢国公。另赏美女(美丑有待进一步考证)一人——李渊的表妹、大唐独孤公主。

虽然物质待遇还算优厚,但唐政府的官员们普遍认为李密不过是走投无路才来投奔,与丧家犬无异,因此大多对其表示轻蔑,更有甚者,一些高官直接向他索贿。李密只能打破牙齿往嘴里吞,心情十分郁闷。

没过多久,李渊听说李密原先的部下大都不肯归附王世充,觉得可以收为己用,准备派李密前去招抚,收为己用。了解这个情况后,李密也合计了一下,打算收拢完旧部后有可能的话便自立山头,不再回来了。于是,便拍胸脯保证说绝对不辜负皇上期望,定要生擒那王世充。

自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惜李渊没能做到这一点。

李密走后,李渊听信了他人进言,又开始担心他背叛,下令速召他回京。圣旨到时,李密刚走到桃林县。由于本来心里就不那么纯洁,担心自己的小算盘已被看破,回去便要砍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逮捕传令使者,突袭桃林县。

要说李密到底是个人才,攻城手段十分高明:他先是派人去通报县令,说自己是奉旨到此,现在皇上急招我回京,但身边带着一干小老婆和丫头,希望能让她们进城休息休息。

估计县太爷也是一边嘲笑李密的好色,一边羡慕他的艳福,一边漫不经心地就同意了。嗬,李密的小老婆和丫头还真是不少,足足数千个女人半遮半掩地就进了城。这边县太爷还没回过味来呢,那边一声令下,刚刚那几千个娇滴滴的女人顷刻间变成了几千条大汉,从裙子下面抽出兵器便四处杀人。

占据县城后,李密继续引兵东进,准备前往伊州,与旧部张善会合,再进一步召唤昔日旧部。唐政府行军总管盛彦师识破了李密的意图,抢先在他的必经之路熊耳山设下埋伏,措手不及的李密被斩杀于乱军之中。就此一位曾经呼风唤雨的人物就此谢幕。

对于李密,史书最后给了他十六个字的评价: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乱终逆。

李密有见识,有才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从他的经历看,应该不是一个甘愿在唐朝安安分分做顺民的人。《旧唐书》用了一个“狂”字来概括他,十分精炼。书中责怪李密不能为大唐尽心尽责,反而思图叛逆,是自寻死路。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其他被唐政府消灭的势力中,只有像秦琼、尉迟敬德等非政治领袖的将领才得以善终,其他首领级人物,不是战死就是被活捉后砍头。李密的做法,也很难去评价是非。毕竟当时的唐政府根基尚不牢固,又不是什么“正统”,最终鹿死谁手还很难见分晓。

第八章 殊途同归

李密死了,王世充心情大好——再也没人能在洛阳与他抗衡了。随后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先是逼杨侗下诏封自己为太尉,再进一步升为相国,总领百官,爵位升级为郑王。

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也纷纷攀附过来,其中拍马屁最有“科学含量”的是一位名叫桓法嗣的道士。他献上的是一幅图和两篇说明文章。图中画的是一个男人手持竹竿在赶羊,两篇文章分别是《庄子人间世》、《德充符》。科学分析如下:

羊者,杨也,指隋朝皇帝姓杨;一根竹竿者,一干也,一加干是王;一根竹竿在羊后面,说的便是姓王的要取代姓杨的做皇帝。两篇文章标题中分别取“世”和“充”两个字,指的就是名字叫世充,而且具有“明受符命,德被人间”的伟大意义。所以合在一起就是上天要王世充当皇帝,大吉大利。

马屁拍到这个地步,真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难得脑筋又这么好。桓法嗣道士也因此火箭般被提拔为谏议大夫。

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又有大权在手,王世充顺理成章地逼着杨侗退了位,自己登基称帝,国号大郑。

在善后问题上,王世充没有显示出作为君王应有的气度,而是为自己找来了弑主篡位的骂名:为根绝后患,王世充强迫杨侗喝毒酒自杀。可怜杨侗喝下毒酒还没有断气,等不及的士兵们已经一拥而上,把年仅16岁的他活生生勒死在了佛像前。

当了皇帝不等于解决了问题,王世充和他家东面的邻居、自称夏王的窦建德一直打打杀杀,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也腾不出手好好巩固自己的基地。外部条件不利,内部条件也不咋样。王世充为人阴险,之前已经活活把李密吓得二次起义,对待自己的部下也是刻薄寡恩。表面上他欢迎所有人前来献计献策,还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实际上却根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意见,喜欢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

最能体现王世充水平的有两件事:一是每次上朝,他都要苦口婆心地说上一大堆高尚的大道理来告诫文武百官,可是轮到自己去听百官奏事时,却又觉得政务繁琐,且索然无味,于是哈欠连天,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搞得下面的人见皇帝这副模样,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二是王世充自诩亲民,宣称自己是为了给人民谋福利才当皇帝的。大家都知道,古代不要说皇帝,就是个七品芝麻官上街,都要有几个人在前面敲着锣,嘴里大声吆喝,再有几个人举着“肃静”、“回避”之类的牌子,就差把街上的人赶得一个不剩。王世充却来了个装模作样,他上街时不要求大家回避,只需站在路旁不动即可。末了还来了一句:“大家不要怕,我虽是皇帝,为大家做事和官员们都是一样的。考虑到皇宫门禁森严,下情难以上达,我特地在顺天门外设置了办公场所,大家有意见和要求可以到那里找我。”

可谁敢没事找皇帝说话玩呢?

见专项工作开展不顺利,王世充又通过公文系统,下诏在西朝堂听取冤情申诉,在东朝堂听取献计进谏。大伙见这回有正式文书,足见政府的诚心,便放开手脚,积极投稿。结果搞得奏章和案卷堆积如山,王世充根本就看不过来。

本来这也是正常现象。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加上政事确实纷繁复杂,所以才需要分工合作,而文武百官便是他的助手兼事务分包者,皇帝只需听取汇报、进行决策即可。可这王世充发现自己根本看不过来,索性就不看了,也不再出面接待上访和建议,索性玩了把消失。

结果所有奏章和诉状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

这样一个水平的领导,与西面蒸蒸日上的唐政府相比,高低立现。于是相当多眼光还不错的社会人士纷纷弃郑投唐。

王世充见叛逃分子日益增多,便修改了相关法律,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叛逃分子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强化司法手段,主要规定有:

NO。1 一人逃亡,满门抄斩,亲人主动向司法机关报案的,免予处罚。

NO。2 每五家实行连坐,一户逃跑的,杀其他四家。

NO。3 出城打渔、砍柴的,限定每日出城总人数,严格把关,决不允许因任何原因超过规定数量出城。

NO。4 启用紧急预案,授权司法部门可以对任何有叛逃嫌疑者实施拘捕,看守所设置在皇城内部。所有外出征战的将领须将直系亲属送至有关部门作为人质,待返回后再行释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如此严苛的命令,人们逃亡的更加厉害。而且由于缺乏劳动力和生产者,洛阳的粮食也开始短缺。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便是城里开始饿死人。

王世充办法也没少想,无奈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根本无法安心做生意,急得只能挠脑袋。

再来看看那个当年和李密打了个两败俱伤的宇文化及。

宇文老兄一路向北,占领了魏县,暂时安顿了下来。

怎奈魏县地小粮稀,宇文一派的势力无法得到恢复和扩张。偏偏这宇文化及也是个平庸之辈,不想着发展,只会借酒浇愁。浇了一阵子,倒是浇出个主意了:这年头,天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提心吊胆的,为啥啊?横竖总有一死,不如该享受的先享受起来——咱也干把皇帝玩玩!考虑到目前的形势,那就一切从简吧——祭天,分封百官。好了,朕是皇上了,国号么,也好办,我不是许国公嘛,国号就叫大许吧。

占据着河北山东的夏王窦建德一听宇文化及杀了杨广还不算,居然还自己称帝了,心里那叫一个悲痛啊,当即宣布要为君父报仇,与世代享受国恩却大逆不道的宇文化及势不两立!(一直搞不懂窦建德同志怎么如此忠义,他可是趁乱造反的啊,莫非伊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于是他下令出兵讨伐。结果很好:“连战,大破之”。

宇文化及退保聊城,窦建德不依不饶,兵临城下,四面围攻。早已丧失斗志的宇文化及军没能守住最后的城池,很快被攻克,宇文化及父子被活捉。

进城后,窦建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拜被宇文化及裹挟的杨广老婆萧皇后,自称为“臣”。接着就是将当年参与政变的人全部斩首,没直接参与的宇文化及和他的儿子们也都不幸身首异处。

说起窦建德,那可实在是位不错的同志。据说他打小就喜欢帮助别人。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村上有个人死了,由于家里穷,连下葬的钱都没有。窦建德同志知道后便主动把自己的耕牛送给了那户人家,还帮忙他们办理了丧事。此后便名声大震。

有件事很能反映当时窦建德的人气——他父亲老窦去世的时候,有千余人自发前往送葬——注意,这时的窦建德不过平民老百姓一个。而且,在葬礼上,窦建德“凡有所赠,皆让而不受”。

后来天下大乱,窦建德也学别人起兵,多年征战,一点点的积累,终于攒起了数十万军队的家当。更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取得战利品,窦建德全部分给手下将领,自己分文不取;当了夏王后,他也几乎从不吃肉,每顿饭只配几样蔬菜和糙米饭;他的妻子曹夫人,没有绫罗绸缎做的衣服,所使唤的婢女不过十几人,生活和士兵们一样艰苦,所以他的部下皆愿为其效死力。

消灭了宇文化及后,宫中数千美女和上万的官兵一下子都成了窦建德的战利品。

他的处置方法也让人肃然起敬:美女们全部遣散回家;俘获的官兵和朝中官员,同样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如果有想去长安或者洛阳者,由政府发给补助,并派军队护送出境。

无论窦建德出自何种考虑,他的做法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对此我不想多作评价,相信历史自有公论。

当然了,窦建德同志也不是一味的忠厚老实,政治头脑还是很好的。东突厥可汗之妻,隋朝的义城公主探听到窦建德救下了萧皇后,便派人前来接她去东突厥团聚。窦建德抓住这个机会,派数千骑兵护送萧皇后去东突厥,一同送上的还有宇文化及的人头和财物若干。从此便与东突厥建立了同盟合作伙伴关系,“兵锋日益”。

势力不断扩张的窦建德终于把手伸到了唐政府的地盘上。

武德二年,窦建德先后攻克了唐政府的相州和卫州,相州刺史吕珉战死,唐河北大使淮安王李神通、安长公主和大将李世眅(即前文提到的李密部下徐世眅,李渊时被赐李姓)被俘。

窦建德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一如继往的宽大:俘获人等全部释放。李世眅继续镇守黎阳,李神通和安长公主入住国宾馆,享受国家元首待遇。

这时,附近的唐滑州刺史王轨(就是从宇文化及那边投降李密的那位,后与李世眅一样随着李密归附唐政府)被家奴所杀,家奴提着王轨的脑袋屁颠颠地前来投奔。结果窦建德同志一句定性:“奴杀主,大逆。”下令砍下家奴的首级,连同王轨的首级一并送还给了滑州。

出于对窦建德仁德的感动,滑州连同齐州、济州举城投降。山东、河北尽皆归顺。

武德三年,李世眅逃回长安,不过老爹尚留在河北。于是不少人建议窦建德杀了李世眅的父亲,以示惩戒。可窦建德的决定依旧非常厚道:“世眅,唐臣。不忘其主,忠也。其父何罪?”于是好人做到底,把前面俘虏的淮安王李神通和安长公主连同李父全部送还长安。夏、唐从此交好。

可惜,窦建德论品德和为人实在没得说,但是离成功者的标准,终究还是差了些判断力。

他手下的一员大将王伏宝屡立战功,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嫉妒。于是,他们便合起伙来诬陷王伏宝有反意。结果暴怒之下,窦建德下令诛杀了王伏宝;他任命的纳言宋正本为人正直,直言纳谏,同样被人诬陷谋反,也被处死。

这一文一武的死,直接导致了军中无良将,政务上无谏官。窦建德的势力也自此由盛转衰。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向东挺进,准备解决掉已是焦头烂额的王世充。

王世充开始还打肿脸充胖子,带兵出击,结果是大败而回。吃了亏的王世充见识到了唐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