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
这是老套路了,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一方受到进攻或是进攻曹魏,另一方便会协同出兵牵制,这次东吴发兵曹魏必然要作出反应,大军多在西方,若是被东吴乘虚在东部搞出什么事来,可就得不偿失了。曹魏希望西部战事速战速决,而后勤补给也希望战事能速战速决,虽然曹魏夺取大片土地,但是战线拉的越来越长,后勤补给也越来越困难。虽然得阳安关粮草,但是拖延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钟会想从速攻破剑阁,可是姜维据险防守,就是打不下来,时间一长,魏军已心生退意。就是此时,邓艾那一路大军传来了好消息。
之前在谈到隆中对时,曾经说过分兵多路进攻的问题,对于该一路进攻还是多路进攻实在很难说出好坏,不过司马家率领的两次进攻蜀汉和东吴两战却都是多路进军胜利,而且邓艾这路偏师还立下了头功。(偏师立功。许多战役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或许是因为战役的焦点集中在主力上,不断的为之加筹码,想一举定江山,反而让偏军得了便宜的关系吧,不过这也要看进攻一方的实力和偏师领军人物之魄力了。)
我们继续说邓艾这路,邓艾邀请诸葛绪合军由阴平道进攻,被诸葛绪拒绝,这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条路实在太难走了,根本不是军队可以用来进军的路。由此进军,很可能走到一半粮草用尽不得不退兵,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灭的可能,这样的风险太大了。当然,要不是这样的路太难走。蜀汉也不会对这路放松警惕了。(其实诸葛绪真的加入邓艾的计划反而成功可能性小了,人多了,粮食补给也更加困难,而且两军想法不一,很容易分裂。)
不管怎么说,邓艾率军走了这条路,冒了很大的风险,失败了命就没了,而阴平道果然难走。三国志中记载: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邓艾此路的难行,即便在现代工具的帮助下,要在西部群山中开辟道路也是难事,更不用说当时了,尤其是粮食补给的问题,最为可怕。此时邓艾做了一件让我长期以来都莫名其妙的事。
“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
一般这句话都解释为邓艾用毛毯包裹自己,滚到山下。起初想想有可能,但是仔细一想也不太可能啊?假如是悬崖这样成九十度的,那不用说了,别说毛毯,就连用气垫包裹也肯定死。用毛毯包裹自己,再滚下去,应该是坡度尚可的山地,但是这样的山地也用不着滚吧,后面就记载“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那说明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下去,其实就算悬崖也该是用绳子绑住放下去而不是滚下去吧。邓艾这样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手脚没力,只好用滚的,当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邓艾长期征战,虽然年老,但是也从未记载他老成这样了,何况也完全可以用绳子绑住放下去。另一种就是邓艾这样做更是为了表达决心。尤其结合上文处“粮运将匮,频於危殆”,紧接着就是“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可见是邓艾为了坚定将士之心,以身作则,才如此做的。
邓艾经过长期艰苦的跋涉,终于到了江油,但是此时的魏军处境应该不会很好,根据前面的记载,马匹是不太可能有了,大型工具也不太可能带来太多,应该只有随身兵器和部分干粮,可以说是疲军,要是蜀汉此时坚壁清野,那邓艾军得不到粮草补给,就会全军覆灭。而此时蜀汉江油守将马邈的投降,使得邓艾军获得了及时的补给,休息和器械,更为邓艾军的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
应该说,蜀汉对于战事的发展完全没有料到,虽然阳安关失陷实在出人意料,但是姜维回师,坚守剑阁,魏军不能进,让蜀汉上下安心了许多,在内部基本上没做太多的警惕,安南将军霍弋提出到成都增援的要求也未被许可,因为当时蜀汉完全没有想到事态会进展到那一步,于是,等到邓艾军来到时,蜀汉此时只有调遣所有的军队,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迎战邓艾。
尽管汉军此前已经多路增援前线,但是考虑到一般朝廷多有后备,外加存亡之际,蜀汉此次能迎战邓艾的军队不会很强,但是也不至于很弱。可此次领军人物却大有问题。这次领军的人物是谁呢?
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长子,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
倒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自然,是说他们的父辈和祖辈,这其中,张遵黄崇不用说了,他们不是领军者,真正的领军之人为诸葛瞻。
诸葛亮的才能不用说了,但是诸葛瞻嘛,陈寿对其颇有微词,据说是因为受到诸葛瞻责罚的关系,记载中也未说诸葛瞻才能如何,虽然有说他工书画,强识念,才思敏捷,但是政绩不知,只是当时蜀汉人因为他父亲的关系,对他的评价不错。诸葛瞻在当时已经做到了行都护卫将军。不管诸葛瞻才能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没怎么打过仗,蜀汉虽小,但是战事频繁,不说姜维的北面,南面也有战事,但是在之前的记载中,没有看到有诸葛瞻指挥或者参与任何一次战役的记载,从官位变迁看,应该都在成都就职。
这点之上诸葛瞻还与诸葛亮蒋琬费祎不同,他们虽然以文吏见长,但是一个个都是长期经历战事的,诸葛亮不用说,不说后期,就说前期,他也是领军增援过入蜀一战的,蒋琬长期负责后勤,费祎更是在前方跟随诸葛亮,他们对带兵都有经验,而且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事,一步步由底层升迁上来。而诸葛瞻不同,不管他才能如何,他的升迁多得以父辈,而且多没有经历战事考验,甚至在后方负责后勤的经验也少。(也并非这些功臣子嗣就无能,很多人还是有才能的,如霍戈,但是之前没有经验,一开始就要打这种存亡之战也太难为了点,假如诸葛亮从诸葛谨那里过继来的儿子诸葛乔活着就好多了,他到是有过带兵的经验,尽管只是负责后勤运输而已。)
然而,当时那些能战之辈如张翼廖化跟姜维在前线防御,如霍戈在南方还没回来,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有叫诸葛瞻上阵了。正是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不在了,就上诸葛瞻”。
诸葛瞻的行军果然出了问题,邓艾军最大的弱点就是后勤补给,而蜀汉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据险自守,这就好象姜维北伐时一样,只是局势倒过来,当时曹魏遇到不利局面,就据险自守,等姜维粮尽,而现在诸葛瞻也只要据险自守,那邓艾粮尽,大军就覆灭了,黄崇便劝说诸葛瞻如此。可是,诸葛瞻思虑很多,也没有如此做,不单如此,还在邓艾的战书诱使之下,与邓艾列阵大战。
当年司马懿无论诸葛亮怎么挑拨,就是不肯出战,而曹魏军在姜维北伐时,也采取这种龟缩战术,诸葛亮姜维一点办法也没。可是诸葛瞻一受挑拨,就要和邓艾决战,正中邓艾下怀,这就是一种没有经验的表现。(当然,邓艾那书也做的巧妙,说什么表诸葛瞻琅邪王,在当时蒋舒马邈投降的背景之下,诸葛瞻不做点表示确实会引起刘禅疑心,不过这完全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决战未免也太过了。)
邓艾率领的乃是百战精兵,但是决战开始,居然被诸葛瞻率领的军队击退,在邓艾威逼之下,终于击败汉军。诸葛瞻,黄崇,张遵,诸葛瞻之子诸葛尚都战死。
(蜀汉其实和其他两国一样,对功臣子嗣颇为优待,但是蜀汉第二代在此时还未完全接班,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有年纪的关系,比如诸葛亮和关羽张飞三家,诸葛瞻生的就晚,关羽张飞两家长子都早夭,关羽尤其,关平战死,关兴和关兴长子关统都死的很早。当然也有一些如蒋斌霍戈傅佥这样的人物,已经得到了重用,身处重职。可是这些有阅历有经验的人物都在外地回不来了。只好由诸葛瞻等人上阵。)
诸葛瞻统领的是成都几乎全部的军队,他的战败,则意味着成都已经成为空城,从当时的记录便可以看出,群臣或者支持入吴,或者支持入南,但是并没有说依城防守的。便是刘谌,也只是提出背城一战,以死社稷,也未认为可以依城死战。可以说,当时局势很是头疼,当年刘璋在成都,成都有兵,但是外围基本被扫除了。而此时的刘禅面临相反的局面,成都没兵,外围倒是有兵,姜维自有数万大军,各郡县也在守御,南面东面也在蜀汉控制之中。邓艾偏偏就从中路来了一个中间开花。
确实,以当时的局势来说,诸葛瞻兵败,成都是很难保住,唯一的希望就是姜维回军,姜维回军倒是可以期待,但是邓艾被灭,钟会大军还在其后,这路大军比邓艾还要危险,这一来,成都到头来还是保不住。在成都建立的政权在历史上命运往往都是如此,一定要守住外围,一旦被兵临城下,基本上就失败了,以蜀汉来说,其军心民心都向汉。一旦兵临成都,则只能束手就擒。
蜀汉之亡,倒并非他的朝政腐败,刘禅明君算不上,昏君也不是,也并非他不得民心军心,蜀汉之民,军,臣多向汉者。蜀汉的灭亡,更大的因素还是实力的强弱和军事布置的失误。国家的兴亡,国与国的对抗,关键是实力,蜀汉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他的失败。
蜀已亡,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灭亡蜀汉的两大功臣,各怀其志,一场勾心斗角就要开始,而亡国的忠臣,在一边试图力挽狂澜,再做最后一把努力,即便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士之死 (上)
(更新时间:2007…5…14 16:09:00 本章字数:3469)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士之死 (上)
(演义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公元263年冬,蜀汉灭亡,公元264年春,当时天下的三大名将,蜀汉最后一战的主角,蜀汉大将军姜维,曹魏司徒钟会,曹魏太尉邓艾先后死亡,三士之死,并非沙场战死,也并非自然死亡,而是他们三人卷入或者说参与了当时围绕蜀汉这个战利品而发生的一场乱局。
尽管说邓艾在这场乱局之中扮演的或许是受害者的角色,但是这场乱局却是他引起的。
在说乱局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邓艾,邓艾,义阳棘阳人,自幼丧父,跟随母亲生活,在曹操南下后迁徙到汝南,成年之后为吏,后得司马懿赏识,在江淮屯田,后辗转各地,在几次大的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华,后期主要在西部领军与姜维率领的汉军对抗,多有成绩。蜀汉一战中,以偏师行险攻蜀汉腹地,迫使蜀汉投降,立得头功,升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其二子封为亭侯,各食邑千户,其赏赐可说无以复加。
然则,这样一个大功臣在几日之后便获罪坐上囚车,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邓艾在蜀汉投降所奉行的政策。
刘禅宣布投降可说让邓艾欣喜非常,尽管说当时成都被破已成定局,但是并不意味着破成都的功劳会落到邓艾手中,相反,当时邓艾军经过长期征战,粮食缺少,军事疲乏,若是刘禅坚守下去,待得姜维回军,邓艾的处境就非常难过了,战败或者退兵都有可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魏军的失败,毕竟钟会大军已经到来,但是这是邓艾的失败,兵临城下最终却还是要等得钟会来分功。
说到战功,不得不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古时或者说战时军功的丰厚可说是没有其他功劳可比,所以对军功的争夺也是颇为激烈,司马家对蜀汉和东吴的两次讨伐应该说都很顺利,蜀汉这里还有些麻烦,东吴那次顺利很多,投降者众多,几次战事又都是大胜,反倒是晋军内部为了争功闹得不可开交,差点相互打起来直到战役结束王浑与王濬还因为军功争执不已,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军功的赏赐丰厚,尤其是破敌首城,更是头功。
邓艾因为刘禅的投降顺利获得头功,为了安抚人心,他对蜀汉官吏军民都颇为优待,这倒也正常,新降之地安抚本就是常事。但是邓艾在此时上表的建议却犯了大忌讳。他在上表中是这样说的: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这其中的主要意思就是说为了在灭了蜀汉之后攻取东吴,应该对蜀汉的军民优待,刘禅也别急着送京都,等到东吴灭了再说,还要给刘禅封王,给予高待遇,并大为宣传,让东吴人归心,同时在蜀地留陇右和蜀兵各二万,准备伐吴。
这样的建议算不算对呢,应该说是有道理的,本来司马昭的意思就是先灭蜀汉,再顺流而下灭东吴。邓艾的建议正是从司马昭这个想法出发的。但是邓艾的想法却犯了忌讳,什么忌讳呢?就是独断专行。大将在外,君主最怕的就是大将独断专行,不听从命令,若说战时因为事态变化大,君主还可以容忍将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所谓战时从权。但是一旦战事结束,君主则不会容忍大将在地方上独断专行了,虽然司马昭还要伐吴,但是那也是日后的事,对于蜀汉战役,已经告一段落,邓艾不应该象原来那样独断专权了。尤其邓艾言下之意多有将自己认同为蜀地都督的意思。司马家当权时几次作乱的主力都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甚至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