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樯弦裁挥兴得髡饬娇ぴ谝怀銎钌较群蟮墓槭羟榭觯让挥兴凳窈菏ィ裁挥兴挡芪菏崭椿蛘吖ト。怯忻挥锌赡苁窍旅娴那榭瞿兀
从诸葛亮只派遣陈式所部攻打两郡,还有两郡的地理环境看,武都阴平两郡对于拥有汉中的蜀汉来说很易得手,但是对于曹魏来说,却很难将两郡控制在手,所以曹操才将武都之民迁徙出去,这样更加造成武都阴平两郡的空虚化,能作为守备力量的汉民不多,氐羌却不少。在史书中这段历史的记载可以看出,武都阴平两地除了作为两军出兵所经之处外,便就是里面的氐羌之民事,并没有蜀汉在此置府的记载,但是在诸葛亮夺取两郡之后,此两处便成为了蜀汉守御的要地,那位做先锋官的廖化就曾经任过阴平太守。(此在《三国志郭淮传》中有记载,但是在《魏书》记载中却还有一个阴平太守廖惇,不知是同一个人还是同姓的另一任。)那有没有可能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虽然曹魏从两郡大量撤兵撤民,只是保持名义上的地位,但是刘备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方面是考虑到此两地民众稀少,实无夺取的必要,二来也没有把未来北伐的重心放在这条路上,毕竟此路极其险峻,进出都极为不便,三来也是日后接连发生了失荆州,东征失利,刘备病死,诸葛亮南征等一系列大事,蜀汉忙于内部事务,没有对两郡进行征伐,到得第一次北伐时,一方面这两郡根本不足为虑,只是途经而已,随手收复那些路上经过的地区便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北伐事不泄漏,尽管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冒险战术,但是第一次北伐也是相当机要的,在此之前收复两郡很容易泄露北伐的动机。当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魏大胜之余,对于两郡的处境却依然是毫无办法,只要曹魏没有准备大举进攻蜀汉,那增兵阴平只是将兵力送给蜀汉而已。但是在蜀汉这边,诸葛亮在试探陈仓之后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祁山来,为此夺取两郡,解决后顾之忧,乃至形成一个扩大的防御进攻基地就成为了必要,于是才有了夺取两郡的计划,也就是在此之后,两郡在蜀汉中尤其是北伐的地位节节上升。
不过这次出征,实际上没怎么打仗,曹魏那边郭淮出兵看情形不妙就回去了,而诸葛亮所部自然也没遇到什么对手,至于陈式所部对付两郡,只怕安抚人心的工作要比作战工作多得多。连郭淮都只是晃了一枪便跑了,那张郃司马懿更是不用说了,日后那四出祁山也是,曹魏那边遇到了大雨,蜀汉这边就是来防守的,看到大雨把曹魏赶走了也就收兵了,也亏得演义将那许多故事搬到这里来,还造出这么多事,也颇为不易。
在此虚构之战事中,有几件事还是要说一说。
其一:王平诱敌。这回演义中有一段故事,是说诸葛亮要设计需一大将,本属意魏延,但是魏延暗拒之,反是王平出来,从此王平成为诸葛亮的守备大将。
这魏延的事自然是没有,魏延虽然和诸葛亮战略上有些不和,但是毕竟是蜀汉重臣,诸葛亮也颇信重之,断没有如演义之中那样糟糕的关系,演义在此写只是为了日后魏延之死安排伏笔而已。不过王平的事却有例子可参照,不过就没了魏延在里头。
还是说的王平在街亭战后得到诸葛亮重用,并在与曹魏作战中,自率一部,挡住张郃,不过这是建兴九年,也就是演义中五出祁山的事了,日后王平守备汉中,颇有实绩。
其二:诸葛亮生病:演义中写诸葛亮大胜,但是这次取两郡并没有发生什么战事,倒是建兴八年,也就是曹真率兵出征那次,虽然曹真因雨与诸葛亮大军没有碰上,但是魏延到羌中倒是和郭淮费瑶打了一仗,或许是此战的前哨战,但是在演义中没有提及。
至于演义中说的诸葛亮大胜后要再度进取,却因为张苞的死伤心过度吐血生病,这自然不可能,张飞其子张苞早夭,没有上战场的记录,更不用说让诸葛亮心伤吐血了,这一来还是为了塑造诸葛亮乃是一个性情中人,为他的智慧形象加点色彩,二来便是为了日后生病做伏笔了。这三来嘛,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告终结,三出是生病,四出是后主处有谗言,五出是李严之事,六出身死,以表现天意,而非诸葛亮之人力,这也加了悲剧色彩了。
其三:刘晔故事,在演义中有一段刘晔故事,此在刘晔传的注释中也有记载,因与曹魏攻蜀有关,便提及了,过程大致相同,但是结局却不相同,演义中刘晔说了一番道理后,曹叡愈加敬重,还委任其军师和司马懿曹真一起出征。但是正史中曹叡可是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皇帝等在高位之人最恨的是什么?不是其他,就是讨厌下面的人骗之,如演义中刘晔那样,骗人之后讲了一番道理还愈加敬重只怕也只有白痴皇帝才会如此。
所以演义中一些东西实在信不得啊。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一百章 诸葛亮之将略
(更新时间:2007…4…29 20:48:00 本章字数:4182)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章 诸葛亮之将略
(演义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本回演义中的故事自然都是虚构的,诸葛亮在这次出征中并没有和曹魏主力进行会战,曹魏那边因为连日下雨无法进军就退兵了,蜀汉见此也退兵,魏延与郭淮倒是打了一仗,但是并非主力会战,自然也没有司马懿过来与诸葛亮斗阵的故事。至于那个陈式被杀的事件也大有问题,在三国志中陈式早在刘备时代便被点用,在诸葛亮时代也是被重用的大将,不过其中并没有记载其被杀一事,或者说其死都没有记载。另有一说陈式是陈寿父亲,但是这也只是传说而已,其因乃是陈寿父亲早亡,且当年陈寿父亲为马谡参军,在马谡被杀后也同受牵连受罚,有观点便认为陈式便是陈寿之父,但是在之后攻打阴平武都两郡时陈式被委以重任,这点与前者有悖。所以说陈寿的父亲为谁?陈式之死都是一个大谜团,至于演义中的那个陈式被杀是肯定不可能的。
我们继续说下来,本回演义并无太多历史事实,倒是虚构了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阵,在此我们正好可以说说诸葛亮的将略。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对于演义中那些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无限扩大扩张甚至如仙人一般,或者将如刘备庞统等其他人的军事战绩挪移到诸葛亮身上的事进行了一番介绍,相信在这些介绍之后大家对于演义中的诸葛亮之军事才能是不会再认同了。
确实,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军权,自然更不会象演义一样在幕后指挥刘备,只有在刘备死后,根据其临终嘱托,诸葛亮才正式的开始执掌蜀汉的军权,而即便是其后的大段历史,在演义中也有被夸大之处。
但是,这并非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便可以小视了,虽然说陈寿在诸葛亮传最后对诸葛亮的评语称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是在三国之后的历代,对诸葛亮的军事评价却十分的高,司马懿称其为天下奇才,两晋时代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这从裴注中便可以看出,虽然说有许多不认同诸葛亮军事才能的看法,但是相对起来认为诸葛亮擅长军事的看法明显处于上风,而到了唐朝,建立武庙的时候,诸葛亮作为名将便进入其中,从此一直常驻在内,而到了宋代说三分渐渐流传开乃至三国演义成书后的历史自然不需说了,便就其三国演义说三国之后的历代对诸葛亮的评价来看,都是认为其是相当杰出的军事家。
为何历代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此推崇呢?我们还是先看他的军事生涯,其实诸葛亮的行军打仗并不太多,东汉末年那段乱世前期他没有介入,后期参加了刘备一边,但是主要在后方处理政务,准备后勤补给与军事训练,前方还是刘备关羽这些人为主,只有到了刘备死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诸葛亮才开始执掌大权,其南征之事因为敌手太弱倒不必说,我们就说他北伐之战,演义称他是六出祁山,我们自然知道并没有那么多次。而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误用马谡,街亭惨败,无功而返;第二次围陈仓,久攻不下,也是无功而返。这样看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很有限。但是在之后的几次北伐中,面对司马懿这样的杰出将领,诸葛亮却能逼得其避战不出,虽然说这其中司马懿本来就持有固守不出,待其后勤不足退兵的战略目的,但是就司马懿这一生作战来看,只要敌人弱于自己,有机可趁,他必不会放弃机会,定会选择对阵歼灭之,但是在与诸葛亮的作战中,曹魏之兵并非不多,但是司马懿却硬是做缩头乌龟,小心为上,在偶尔的几次正面交锋中还遭惨败,可见诸葛亮在正面对战上确实要胜出司马懿一筹。而且在几次撤退之中,也从未给司马懿等人占得任何便宜,由此看来,诸葛亮在布军上有所一套。
确实如此,在我来看,诸葛亮确实是个军事家,但是并不等同于那种善于沙场作战机动应变的战将,诸葛亮之将略是在其治军行军之道上。日后多有兵书以诸葛亮之名撰写,这是有其道理的,诸葛亮以一介书生,跟随刘备转战,在吸收当时的军事精华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在当时来说颇有成效的治军行军之法。这套兵法对于日后的将领来说都有其意义。
其一者:讲究以法治军,街亭之败,为马谡等说情者不在少数,其中也多有诸葛亮身边亲信,但是诸葛亮仍以严惩,并自降官职。当时世上如曹操等人便也是以法治军,从而带出一支铁军来,诸葛亮以法治国治军之思想乃是长期以来贯彻,无论是其政事还是军事都是如此,蜀汉能得以度过一段困难期,诸葛亮之法治功不可没。
另说之:这其实本就是军事的基础常识,兵法中多有阐释之,兵事乃国之重事,不可以常事待之,往日之小事,放到军营之中则可能就祸及无数人之性命,所以军营行事需要慎之又慎,法令非严无以治军。如以平时之准则来做军中之军务,则军务便无从上令下达,文人治军为何是大忌?便是文人将平日之准则来从军务,军令不行,则军纪不整,军纪不整,有功不赏,有过不罚,那军人则离心背德,打自己的小算盘,自然不会有胜利。
其二者:重权,诸葛亮认为兵权乃是兵中大事,不可随意处置之,兵权也不可被分,兵权不可被牵制,兵权如此重要,只能由重臣任之。所以在诸葛亮出师之前给刘禅上表,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出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请求刘禅在后方不要任意左右他的计划。终其诸葛亮几次出师,刘禅都做到了这点,在演义中那样的近臣进言让诸葛亮回师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那其中倒更多有岳飞的影子。
另说之: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是古代作战的准则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后方君主未必如前方将领知兵,另一方面也是古代消息并不灵通,情况不能及时送打后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需要给前方的将领足够的空间,让其见机行事,才能获取最大的战果。假若后方不顾实际,给予前方百般牵制,就好比如北宋什么阵图一般,便是兵士再英勇,将领再能干,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然而,正因为行军打仗大权都集中在主将身上,掌握生杀大权,使得威胁性也增大之,早先统治者或许还能亲自带兵,不使大权旁落,如曹操刘备,等得后几代皇帝只能待在深宫之中,对下面的大将便开始不放心起来了,监军这样的制度也开始建立起来,这种情况自然不符合兵法之道,但是却符合政治之说,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其三者:整军。诸葛亮在整军之上有自己的一套,在街亭之败后,一方面严格治军,另一方面也开始整备军事,兵士不增反减。但是兵士的战斗力却得以上升,在与曹魏的对峙中占得上风。诸葛亮在北伐的休止期就是主要便是讲武练兵,整备军械,研发如连弩木牛流马这样的器械为军事所用。
另说之:都说精兵精兵,但是何者之兵才能称之为精兵却是众说纷纭,衡量的角度也是各个不同,所以在讨论战力时常常还是以能战之兵的数量作为准绳。但是对于精兵的追求却是不见得少,甚至还有得十万精兵扫平天下之说。但是,要训练出一支精兵又谈何容易,挑选,花费几何,几千年历史中军士不下亿万,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精兵屈指可数。因为精兵不单挑选花费甚耗时耗力,关键是还要经过沙场考验,便是如此,一支精兵辉煌也不到几十年而已,但是期间往往能造就一个时代。
其四着:正面作战,这可说是刘备时代便留下的传统,在相同的兵力上,正面作战大都不吃亏,到得诸葛亮时期,更是将之发扬光大,便是兵力稍少于对方犹可胜之。有此依仗,诸葛亮才敢几度北伐。
另说之:都说兵法乃是诡道,但是若要取得最终胜利,正面作战必不可少,虽然以多打少乃是兵法要术,但如无一定的单兵作战实力,便是以多也未必能胜少。最终会战的胜利才是战争的关键。
其五者:后勤,诸葛亮在后勤上耗费心血,汉中之途险峻无比,曹操当年进来未战便心生退意,诸葛亮几度出征,连年在此等险路上奔波,若不是研制出木牛流马这样的运输工具外加诸葛亮治军严整,赏罚分明,众军不起异心,以蜀汉弱小之国力,确实无力北伐。
另说之:后勤乃是军事出征之重点,古今亦然,多少能征善战之辈便是被那两招坚壁清野与拉长战线攻击补给而打垮。所以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便实在是演义给我们的真正宝典,不知保障后勤的将领绝不是好将领。诸葛亮在那种情况犹能保证作战实在不易了,而后勤补给也确实是其蜀汉北伐的短处。
其六者:撤兵,诸葛亮在撤兵上颇下了一番心思,凡是曹魏追兵,都免不了遭到阻击,大败特败之。便如张郃这样的名将也不例外。
另说之:撤兵在军事行动中实在是一项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