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菀逅档奈寤⒔栽浦掌湟簧恚济挥型沉齑缶木椋沓浦以诜ノ馇岸妓懒耍欧梢苍诹偃デ氨淮躺保劣谖貉哟耸彼涞煤褐刑匾恢埃俏吹弥谌诵姆豢纱齑缶慌禄贡炔簧匣迫ǎ送庵罡鹆猎诹醣干砬岸贾饕诤蠓胶笄冢儆写齑缶椋导噬鲜窈旱木滦卸饕怯闪醣负凸赜鹆饺怂绕涫橇醣浮4苏搅醣覆怀觯羌负蹙兔挥锌沙龅娜肆恕
至于彝陵之战败于陆逊,则正如事后诸葛亮哀叹法正的话,这是谁也不能在事先便想到的了。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八十四章 彝陵之战
(更新时间:2007…4…19 22:32:00 本章字数:3432)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四章 彝陵之战
(演义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彝陵之战是汉末时期三大重要战役之中的最后一战,此战的结局从而确定了日后几十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决定了日后蜀汉东吴两国的战略格局。
与前两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不同,彝陵之战并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演义里大都有一个极坏的毛病,便是喜欢在作战数字上胡作修改,尤其是当史实中对这个数字并不明朗的时候,便自作主张,乱改一气,而且一改便是以十万为单位递增。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有这样的毛病,其中赤壁之战还可尚说基本按照史实,因为在演义中引用到了史书上关于曹军的资料,八十余万与二十余万两个数字,自然演义中是着重表现这八十余万的。而在官渡之战中,演义第三十回中称官渡袁军七十万,曹军七万,这比例倒是也算没错,史书中确有袁军十倍曹军之说,不过这数字就有过度夸大之嫌疑,官渡袁军在七万到十万左右,曹军大致在二万左右,这演义如此夸大,也就是那喜欢将十万为单位的坏习惯。
到了彝陵之战,这个习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给刘备生生造出七十五万大军的声势,当时整个天下人口不过数百万,军队不过几十万,若刘备真有七十五万的大军,别说东吴,便是天下都被刘备占了。说来也可怜,刘备当时只占着巴蜀,以巴蜀人口来说,只怕是要把上至八十岁,下至八岁的男丁都派遣上阵才行,考虑到运粮还需大量人力,那只有请躺在巴蜀地下的鬼来帮忙了,如此老弱残兵,又动用歪门邪道,难怪刘备会输啊。
开个玩笑,其实刘备这次伐吴,估计只有七十五万的零头,五万上下而已,蜀汉本就地域有限,兵力有限,荆州的兵力又因为关羽军团的失陷而告覆灭,只有汉中与蜀中能提供这次作战的兵力,其中还要考虑到在领土需要布置一定的兵力进行防御,蜀汉兵力不可能倾国而来,至多也就五万多一些而已。而在东吴方面,获得荆州后实力大增,为了应对刘备的这次攻势,孙权可说是倾其全力,除了布置部分兵力防御曹魏和本土外,主要兵力主要是针对刘备,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陆逊为大都督的军团,大致在五万左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陆逊是孙权任命的第一个大都督,之前周瑜吕蒙虽然统领大军,但是都没有大都督这个名号,陆逊是第一个大都督,这一方面是因为陆逊的资历不足,不加大都督之衔无以统御众将,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权将大部吴军调至与刘备对抗,不明置一个大都督不能控制全局的缘故。孙权的选择是彝陵之战获胜的关键之一。
实际上彝陵之战中,任何一方都不没有谈到敌众我寡或者敌寡我众等双方兵力相差极大的说法,而在官渡和赤壁中,都有兵力相差悬殊的评论,由此可见,彝陵之战中蜀汉东吴两国都是倾力而战,两国实力相当,兵力也大致相当,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战役。
彝陵之战实力相当,但是最终刘备惨败,其原因在何处呢?
现在的观点大都集中在连营这一项,认为连营是刘备失败的关键,那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是从演义中而来,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说“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那连营肯定是不对的。只是,这只是演义中的诸葛亮说的,事实上诸葛亮就说了法正若在不至于失败,可没说连营一事,那这个连营失误之说是在于哪里呢?找了找,原来此说在曹丕所说的: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原来是曹丕所说的,只是这位说刘备不晓兵的曹丕是否晓兵呢?至少从他在生的几次用兵来看,是不善用兵的,至多是熟读兵书罢了,他也好象忘记了,当年他父亲一代名将曹操在官渡也是连营几十里抗拒袁绍的。
曹丕的话,实在是信不得,那我们应该信谁的呢?陆逊,作为战役的实际指挥者,东吴一代名将,他的话比曹丕要有说服力的多。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在此之中便是彝陵之战的关键——兵疲。
作战中凡是进攻的一方,最怕的是什么?便是僵持,进攻一方,往往开始时士气高昂,装备精良,作战勇敢,求战心切,如蜀汉这次开始便是如此,蜀汉与东吴兵力虽然相当,但是初期蜀汉斗志高昂,兼之本来的战斗力就略高于东吴军,所以连连获胜,此时的蜀汉军求战心切,而假如东吴军与这些战意旺盛的蜀汉军对抗,便是实力相当只怕也要失败,所以陆逊采取了收缩兵力和防线,将兵力集中到彝陵一带,而且不与蜀汉军作战,形成僵持的局面。
形成僵持局面会怎么样?所谓“刚不可久”旺盛的斗志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有斗志旺盛的时刻,就一定有斗志低落的时刻,原本充足的后勤补给,也会因为时间的延长,运输线路的延长而开始困难,这会导致士气的进一步下降。人不可能保持长期的斗志,尤其是在漫长的僵持阶段,这一点对于进攻一方更是如此,远离家乡使得思乡情绪蔓延,原本渴望获取的战利品也因为战事的僵持而变得遥遥无期,还要忍受不熟悉的环境,这使得进攻一方远远要比防守一方更厌倦僵持。之后多次的战争史都表明了一点,无论是任何一方,假如不能快速进攻获胜而形成僵持局面的话,失败便就等待着他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备一心想诱使吴军作战,比如设伏八千兵的一事。(说起此事,又要说说演义的漏洞,既然写了蜀汉军七十五万,那何必再抄史书中的设伏八千啊,这堂堂七十五万大军在此,只拿几千人当饵,八千人设伏,也太浪费了,而且七十五万减这几千人,除非吴军不会算术才会上当吧,演义这个数字前后不一致的毛病实在是大问题。)便是因为刘备急切的心情所至。因为一旦僵持延续下去,最危险的一刻就要来临。
什么是最危险的一刻,僵持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便是僵持之后发生的撤退。僵持总有结束的一天,而往往进攻一方的僵持要远远比防守一方的僵持辛苦吃力的多,而更可怕的便是撤退。
在打仗中,什么时刻最可怕?撤退,无论是作战过程时还是僵持阶段甚或胜利之后的撤退,都会在军中酿成一股可怕浓重的失败气氛,劳而无功,没有战利品的获得,失败的流言很容易在军中蔓延开来,细看古今多次战役,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僵持之后,谁都不肯先退,因为撤退的一方往往会被追击而溃败。
而此时的蜀汉军的状态是如何呢?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伐吴,先锋吴班等破吴将李异等,章武二年的二月自秭归进军,与吴军相拒夷陵道,直至六月,在这段时间刘备开始在要害建造数十屯,也就是常说的连营,这是为的什么?
在我看来,刘备此时的目的是准备撤兵了,这些连营的建造是为了保证撤退的安全性,所以在各处要害屯兵,也是希望能以后再度出兵。
而这一切正好被陆逊看在眼中,东吴前后四将中,鲁肃没有主持过大的战事,其他三人各有特别,周瑜最有战略性和进取心,虽然被称为儒将,但是其实是勇于进攻的将领,吕蒙善于用计谋,务求一战成功,布置周详;而陆逊年少便得到前几任都没有的大都督重任,身负重任,心绪周密,虽然进取心略显不足,但是将略可算得上最全面的一人。
蜀汉军的变动,他正好看在眼中,六月酷暑,将蜀汉军折磨的不轻,蜀汉已显疲态,正因为如此,他才敢于对孙权说,克敌就在眼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他还要做一番试探,试试这刘备是准备再一次的诱敌还是真正的兵疲撤兵。这也就是先攻一营的试探,在试探之后,其他诸将对这连营战术头疼的时候,他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蜀汉本就兵疲,又准备撤兵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陆逊的全面进攻打乱了手脚,原本扼守要害的屯兵却被吴军火攻阻隔起来,各个击破。(随便说说火攻,演义中将火攻说的那么神话,但是实际上火攻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在陆上,火攻的作用更是多混乱和阻隔作用。)从而导致了彝陵之战蜀汉军惨败的结局。
彝陵之战中,蜀汉军是否有太大的错误呢?确实,有错误,比如分兵等等,但是细究起来,当时的种种举措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其实同样的是,如赤壁中的连环战船,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若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说不定就成为了胜利的保障之一,但是关键是失败了。战争其实没有一定的错与对,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失败者的种种都会被提出来仔细端详一番,而胜利者往往会忽略。
有一句话,犯错最少的才会胜利,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只有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刘备在彝陵之战中便是败给了更高一筹的陆逊,而胜负在陆逊选择与刘备僵持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八十五章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更新时间:2007…4…19 22:33:00 本章字数:4136)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五章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演义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命世英才”
“英雄之器”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三句评语,第一句或许有些朋友不太熟悉,至于第二句读过三国志几位主要领袖人物传记的想必应该有些印象,至于第三句,这只要喜欢三国的无论是演义的三国还是历史的三国肯定都知道在说谁了。毕竟,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太出名了。
既然第三句知道说的是谁,那前两句的评价对象也不用说了,这三句都说的是同一个人,刘备刘玄德,第一句是钟会在发布对蜀汉的檄文中所提及的,而第二句是陈寿在《蜀书先主传》最后对刘备的评价,第三句是曹操对刘备所说的话。
评价刘备的自然不止这三句,其他如称刘备雄才,枭雄,雄人,有王霸之略,宽仁等评语有无数,其中不乏如程昱贾诩周瑜陆逊这样的谋臣良将。其众人的立场角度不同,时代不同,看法也都不是完全一样,但是基本上都肯定了一点,即刘备乃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大家都可能会想到三国演义中那动不动便哭鼻子,凡事就要依仗诸葛亮,没了诸葛亮就一无是处的刘备,大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便就是这样的人,也能称之为英雄?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在普及历史上做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人物的形象。诸葛亮关羽被高高抬起,而刘备则成了其中的一大牺牲品,当然这和当时一般老百姓和士人对君王的理想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隋唐等故事中李世民等人也被塑造成如此的形象,而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历史的人便可以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李世民。而三国演义则比隋唐的影响大得多,这使得刘备的演义形象深入人心,一些号称的学术著作也开始将演义的刘备当成真实的刘备,饶有其事的研究起来。
错误的资料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将三国演义当做真实历史,无法解释虚构的小说人物,干脆便凭空制造一些古怪的理论,于是乎,领袖什么都不用会,不需要才能,不需要实力,不需要根基,只要会懂得用人,或者只要厚黑,便可以无往而不胜的奇谈怪论便诞生了。可怕的是,却真有人相信这些厚黑至上或者用人至上的话,却不知这些所谓的真理也只有在小说中才会成真,真要想凭借什么厚黑学用人学就想爬上顶峰,还不如渴望天上下金子把你砸死先。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脱不了一个字,实力!实力是基础,有了实力,便需要等待机会,没有实力,机会来了也抓不住。这个实力包括许多,其中和成为英雄最相关的两点:地盘,个人能力。
地盘,或者可以说是起家的本钱,真的是非常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也一样,再有才干的英雄,没有地盘就一无是处,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这不是说说而已的。现在的那些商业领袖,说一句话便可以令世界震动,但是一旦剥夺他们的名气财产,一分钱也没有,放到大街上,大喊大叫,那也和常人没什么两样,这从无数破产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不是他们的才能失去了,而是没有了实力,才能便没有用了。再回到三国看,吕布也算是个人物,征战上确实很有一手,但是没有了地盘后,尽管依然拥有一群良将和军事力量,依然要到处沦落,曹操,若不是得到了兖州这一基地,便是自己再有才能,手下有荀彧这样的不世能臣,也依然只能看着袁绍席卷天下,曹操比袁绍才能高出多矣,但是在官渡依然被逼得萌生退意,不是别的,实力不济。再说刘备,要是他一直在老家呆下去,那再有才能,也不能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有做了平原相,获得徐州,他才一步步被人认可,成为世人所认识的英雄人物。
个人能力:没有地盘不行,有了地盘没有个人能力也不行,这些个人能力不是什么厚黑,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