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算说到正题,我们在说之前先说说这论英雄的故事,这点评人物在汉末并不希奇,一大堆士人吃饱了就一起坐下来点评当世人物,这种点评有时还能直接影响到此人的前途,如曹操就求人给说他著名的那段点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刘备在刘表那时比较清闲,也点评说当世人物,为陈登说了一堆好话。不过这著名的还是煮酒这段。
不过点评也不是什么好事来着,尤其在曹操这,你看刘备在刘表那就敢说话,可在曹操这怀着心思就是不敢说,毕竟这点评英雄不是什么好事啊,这当时英雄,大都是和曹操作对的,这万一说的不好,就糟糕了。刘备现在处于危墙之下,这谨小慎微过日子,一定要小心。所以刘备就推,可曹操又追,各位看这段,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这刘备推了两次,还是硬被逼上了。其实刘备的点评也挺到位,他先称袁术兵粮足备,再称袁绍四世三公,部下能事多,再说刘表号称八俊,然后提到孙策血气方刚,都是抓住了四人的要点,可这被曹操都一一破了,要不称之为冢中枯骨,要不就是虚名无实,籍父之名,也只有原来的盟友多说了两句。
其实演义说了如此之多,但是史书上只提到了袁绍一人之名,所有人都以本初之徒这个代了,也就是袁绍要作为榜样才留下了名字,当然,当时世间实在也就袁绍可与曹操一比高下。
这刘备试探性说了四个,这一看曹操都不满意,也就不扯了,刘璋作为同姓还单独拿出来说一句,其他的干脆以张绣,张鲁,韩遂等辈一句话带过,其实上他也不认为这些人够得上英雄的标准,也就是那种下料渣了。
其实说到这里,刘备估计也想到一个人了,就是曹操自己。曹操一向以自负出名,而且确实颇有能力,这说了半天,哪一个都不是英雄,可这当世还是有英雄的,不然曹操何来此问,那就是曹操想变相的说自己是英雄了,当然这要通过刘备嘴中说出来,带些颂扬之词,那就到位了,可这刘备也是牛脾气,就是不说,这才引发了落箸一事。
演义中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正史上多了几句,”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曹操说自己是理所应当,以他的脾气正常无比,刘备自然早就料到,可说到刘备,确实让刘备吃了一惊,本来想这曹操已经去了戒心,可没想他还把自己比准和他一样的英雄,这下便令他惊慌失措了,曹操此人不会客套,更不会白白褒扬别人,这一说刘备,便是把刘备当作了自己的对手,而自己的上司把自己作为对手,那自己还有好日子过,这一惊之下,匕箸掉了,这煮酒的最高潮也就到了。
现在回头再看看,前面那两惊都是为这个最高潮准备的,假若没有前面那两个一惊,现在这一惊就太过突凸,可正是有刘备前面那两惊在打底,还有刘备言语间表现出的谨小慎微,才把这一惊表现的十分自然,但是也把大家吓坏了。
要是平时,这掉了就掉了,说手滑也好,抽筋握不住也好,就说觉得自己无聊没事掉着玩也好,可这现在掉了,可就不对了,这曹操刚说你是英雄就掉,岂不是心中有鬼?这曹操本就多疑,这本就在试探你,你还就被看出来了,这样不说被处死吧,至少备加监视是逃不了的,这刘备下半辈子就毁在这里了。要是这样,也就没三国了。
天意再弄人,一个霹雳将之前的慌张掩饰为对自然的恐惧。刘备的掉箸也成了很平常的事,而且连曹操也被骗过去了。还嘲笑其“丈夫亦畏雷乎!”一场杀身之祸就此躲过。最高潮之后那一般就是要到收尾的时刻了,关张闯园则是为这煮酒论英雄划个句号。随便还与老前辈太史公的鸿门宴打个招呼。
这次论英雄可说是缓和了曹操对刘备的戒心,也坚定了刘备出走的决心,之前或许他还有先在许都看看情况的想法,可在得知曹操将自己列为对手后,便一心想离开,而打袁术则给了其大好机会,刘备破网而去,而曹刘两人几十年的对手戏也就此展开了。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二十二章 檄文
(更新时间:2007…3…27 19:27:00 本章字数:2840)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二章檄文
(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本章袁绍和曹操正式翻脸,并由陈琳写下令曹操出了一身冷汗,把头疼治好的讨曹檄文,从这个角度看,曹操还得谢陈琳才对。
陈琳是建安才子,他的檄文被身为文学家的曹操都称作好,那自然是好的,当然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这檄文的好坏,而是来说说这檄文的。
檄文,是什么呢?他是一种主要用来声讨和征召的军事文书,这类文书大都是公告天下的,而且文辞夸张,带有极大的炫耀功能,所以写檄文的要求文笔好,这就是檄文和一些文学家结合起来的原因,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最早以檄命名的檄文是战国时期善于动嘴皮子的张仪先生写的。(委任下属和迎接上级晓谕天下在古代也是檄文的一种功能,但是现在我们大都只知道军事类的檄文了,这很大就得益于这些文学家的贡献。)
我以前在大学里学应用文写作,要学习各种文书写法,比如通知啊,公告啊!要是到了古代,想来这檄文也是要学的应用文之一。当然哦,细说起来,我们现代也是有檄文的,不过名字改了,叫宣战公告,战前动员诸如此类的东西。
虽然说正式的檄文是战国才出现的,但是广义上的檄文在战争出现不久就出现了。檄文是和战争和文明直接挂钩了,最远古的檄文是什么呢?
最早的檄文不是宣战公告,早期部落战争,双方连语言都未必相通,就算宣战了也不知道啊,所以一开始的檄文不是宣战给外人听的,那是给自己人听的?
这个也对,也不对!古代时候迷信,这天,神,鬼,祖先比自己重要,这凡是大事,尤其是打仗了,就要占卜,这时就要准备一段说辞给上头那虚无缥缈的东西听,当然啦,想来也不会说自己的坏话说敌人的好话,基本上就是说敌人怎么怎么欺负我了,我乞求您的帮助,给我启示等等,这万一占卜结果好了,那就军心大振了。而最初的檄文也就在祭司的口中成型了。最初的檄文最重要的一点是批评敌人,这我说敌人坏话给神听,让神诅咒死你最好!
当然,这后来打仗的次数多了,这一来,占卜不一定有好结果,二来嘛,这整天孝敬上头的,从来不给我们准信,虚假信息太多,还不如说给战士们听,也是为了能征召更多的人参加战斗,这样檄文的征召和战前动员功能也有了。
再之后我们文明了啊,不能象以前那么野蛮,只动拳头了,也要动动嘴皮子,尤其这交流多了,语言上也不成问题,宣战公告的功能也有了。
而到了更加文明的时代,我们要讲道理,守纪律,这样就不单要宣战了,还要尽量的宣传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赢得宣传战的胜利,尤其是内战,这点是很重要的。有时只要腰杆子硬,嘴巴又喊的响,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也能达到,当然我们现在叫做谈判桌前解决问题。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看看檄文的几大要素:
1。批评对方,这点是很重要的,假如对方是正人君子,完美的圣人,我去打他,还指望别人来帮忙,还公开贴出去叫嚷,那不是脑子有病嘛!所以说一定要抓对方的小辫子,说对方的罪过,当然啦,统治阶级都有罪,不过你也要看什么罪,也要看你檄文写的针对的对象,比如满洲女真在东北造反的时候,说明朝和自己有七大恨,这里面说的主要就是明朝欺负我们了,我们要打回来,这针对的是自己族人说的。再比如铁木真那句“你要战,便作战”这是针对自己的士兵说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刚起兵时,那时要团结自己的族人,挑起与敌人的仇恨,此时是顾及不上对对方的宣传的。但是到了后期,他们都学会了声称对方皇帝国王等等昏庸无能,政府腐败透顶,而自己的讨伐是奉天行事,希望民众投降,来迎王师,此时就不是单纯要挑起仇恨了。
2。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历史回顾,建立自己的观点即点题,比如正义和邪恶之分,再以历史举例来证明之,这个在之前的古代檄文中是很重要的,近代则常会说对方违反了某某公约,便举事例。但是其实正如菲特烈二世所说的,律师总是请的到的,现在这已经不太讲究这了,现在讲究先办事,后补票。
3。确立自己的正统优势,正所谓成王败寇,这没成败之前敌人一律是寇是贼,我们一律是王,是正义之师,这点是要牢牢确立的,正统这个位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古代,讲究名正言顺,假如名不正言不顺就要被人群起而攻之。所以有天子在这边总是好的,假如没有的话,或者扶植一个,称对方是伪的,比如日本足利幕府搞一个北朝出来。第二个就别管那天子了,就抓住下面的人狠批,比如说“清侧”,多好的借口啊,自然清完侧后怎么办那再说。
4。扩张声势,这个最虚了,所谓几万可以说成几十万,十万可以说成百万,小小百里可以说成九州天下,正所谓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明明就你一个也可以说成群起拥之,檄文最不可信处,就在此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先把你吓趴下再说。
5。封官许愿,这个是对内部说的,所谓三军为何用命,不外乎富贵耳,你大军出征,这大军自然要作到赏罚分明才行,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公告天下,凡有功者重赏,必然将士乐于效命。否则象宋太宗那样打完北汉没赏赐就又去打仗,这将士心里都不乐意啊。
6。宣传攻势,这个就是要抓住对方民众将士的心理弱点,对症下药,有时能起到千军万马的效果,所谓传檄而定,在檄文流传的时候对敌方的心理进行动摇打击。最佳的莫过于明太祖北伐的那道檄文,先是喊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奠定北方汉人之心,再宣布既往不咎,之前元朝官吏即便是异族只要归附明朝,则一视同仁,一段檄文,起到了分化打击的效果,之前观望之徒纷纷投效,实在是经典之作。
自然,檄文并不单是宣战征召文那么简单,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类型上是表,但是从内容上他也有部分檄文功能,表明北伐出征的目的和自己的立场信心,再比如《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种总攻命令也是一种号召檄文,有时如谴责对方但是不发兵的公告,也可以算作檄文。但是凡是檄文,一般都至少拥有上面的三到四个要素,我们就拿陈琳这篇来看看吧
陈琳一开始讲了一番大道理,并回溯了之前的历史,这是檄文的第二要素确立观点和历史回顾。然后便是说曹操的罪状,如杀边让,杨彪,发掘陵墓,包括和袁绍的关系,其中如何对不起袁绍,这一一说来,这是第一要素,批评声讨对方。
再称曹操把持朝政,这样一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正统地位便不被袁绍承认,这是第三要素。再说和建忠将军张绣协同,可张绣其实后来投靠了曹操,这一点很明了了,是第四要素,虚张声势。
再称得曹操首级,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这是第五要素封官许愿。又劝说曹操阵营中大批袁绍人马,包括原来的吕布所部,曹操所有的人来归降,这宣传攻势第六要素也有了。
再加上陈琳的好文笔,一篇经典檄文就出现了,不过,这秀才的笔最后还是要靠兵的拳头来才能起作用,正如那七岁作诗的骆宾王,檄文做的再好,还是兵败逃亡的份。
正如曹操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众位假如有意从事檄文这个有前途的职业,切记此话。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
(更新时间:2007…3…27 19:27:00 本章字数:1663)
第二十三章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
(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本章死去的两位人物,祢衡和吉平,可以说是古代文士或者说古代知识分子中两个群体的代表,吉平很明显,是忠诚之士,传统儒家教育,对于忠义两字看的很重,尤其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了自身需要,更是讲究这个忠字,这在后期达到了颠峰,正所谓君君臣臣,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当然,这说的是在传统宣传上如此,但是要做到就很难了,所谓忠臣义士,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要用生命作为代价。但是也就是因为不好当,才引得众人的仰慕。
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所做的事有难度还选择前进,这才能称之为英雄,忠臣义士并不是凡人所能做到了,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人所不能”的这些忠臣义士而仰慕之。三国演义或者说历代的传说在刻画了关羽,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同时也塑造了吉平等忠臣义士。在三国之中,虽然作者有所倾向,但是对于忠臣则无关立场,都是加以赞颂的,如许贡三门客,张任,审配,沮授他们所忠于的对象并不是作者所认为的明主,但是对于他们本人,即便站在主角的对立面,演义都给予高度评价,古代知识分子虽然不一定做的到忠义,但是大都希望能做到。
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还有一种代表,或者说一种倾向,就是做狂士,便是祢衡这样的人,则是和正统的儒家教育截然相反的。儒家小则自身讲究修身,大则讲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入世,以礼为重,从传统的儒家教义上,狂士这样的人自然不是儒家所赞同的,但是,偏偏就是众多的士大夫推崇狂士。
假若硬要说狂士的起源,则一般说的是以李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是后者,庄子的逍遥是很得士大夫的欣赏,由此进化而来黄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