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11部分

三国随章侃-第11部分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种类型的迷信,便是阴阳五行说,这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也搞得轰轰烈烈,不少学者参与讨论。至于拉个帝王来做祖先这就不希奇了,那后来连少数民族都能在前代中找到祖先,这谁当了皇帝不能找个来?象朱元璋那样没拉朱熹只称自己是布衣的是稀罕了。)
  几十年后,“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袁术认为是为了自己定做的谶文日后被曹魏和司马又拣起来用了,所以说,不要相信迷信,而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不然就要象袁术老兄一样,上了迷信的当啊!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十八章 攻城和伏兵
(更新时间:2007…3…27 15:03:00  本章字数:3371)


  三国随章侃第十八章攻城和伏兵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拨矢啖睛
  三国演义不单是本好小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军事战术教材,尽管不能和真正的军事著作相比,而且一些内容过于小说化,不能当真,但是三国演义中列举的一些战例也是颇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点,而本回中说到张绣曹操,吕布和刘备两次战役,其中说到曹操攻城,撤退时设伏,吕布夺小沛这几个例子,我们本章便围绕着这几个例子说说古代的攻城和伏兵。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之一,而在军事上,城市则代表着文明部族的防卫力量,当农耕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一个地区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定居人口和财富时,城市就出现了,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强盗,这些强盗有可能是野蛮部落,尤其是游牧民族,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文明,无论如何,为了保护自己,城市便需要高墙来作为防御力量的补充。当发觉砖瓦构成的城墙能极大程度的减少血肉之驱的民众伤亡后,作为弱势一方,选择守城就成了必然,而战争也往往成了对城市的争夺。
  在相当成的时间内,城市的建筑能力远远超过了军队的攻城手段,尤其是如首都一样的大城,在几代人不断的修筑下,坚固无比,所以在古代兵法中说,攻城为最下策,攻城不单伤亡数量要远远高于野战,而且往往徒劳无功。春秋战国时期,便常有围住对方都城数年却不得攻破的结局,最著名的便是秦军攻打邯郸了。
  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卫力量,除了对城墙加高加宽之外,其他的附属设施自然是必要的,增加一道内墙和护城河已经是最简单的办法,箭楼、闸楼、城楼、角楼、敌台、敌楼、堞墙、垛口、吊桥等城墙附属建筑使城市的防御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难以攻下,在攻城器械缺乏尤其是火药没出现时,古代攻城是怎么样的呢?
  一般来说,选择攻城的一方在兵力之上会处于优势,为了减少自身伤亡,围城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在自身粮草充足而对方粮草不足又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围而不攻往往能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太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攻城的一方在人数优势的同时也消耗了更多的粮草,尽管城市中往往会有大量的平民,但是攻城一方的粮草往往要从远方运来,外加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很多也是粮食存储中心,这样一来攻城方选择围而不攻就不是明智的选择,除非已方占据了太大的优势而对方孤立无援,时间和空间都在自己这边。
  而当攻城成了必要时,攻城器械和办法便是第一位了,最常用也是在小说演义中最常见的就是云梯和攻城槌,而演义中对应的往往就是滚石檑木沸油了,虽然说演义里说的实在太过简单,但是也不能不承认,这些攻防办法确实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了。假如没有效果,那我们在之后官渡之战中会看到投石机,地道的出现,实在不行的话,引水灌城也是一种办法,不过那种另类的办法并不是每种城市都适用的。
  我们还是结合战例来说,攻城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选择其薄弱环节,在其中短时间投入大量兵力攻破之,当然为了防止守城方也在同时聚集大量兵力,则利用声东击西计策,诱使对方将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侧则是必要的。曹操在演义中可以说是做了最佳的选择,先填掉壕沟,去掉行军障碍,再填柴薪积草在城边,这并不是要烧城,而是如填壕一样的做法,减少城墙与地面的高度差,以便军队的进攻,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云梯,只是绝不会放那些容易燃烧的草,而是黄土沙包等物了。(不过假若以演义这样的描写,这次攻打的到不是真正的大城,而倒象一般的小城甚至城寨了。)实际上把真正的兵力集中起来于夜间在另一侧进攻,假如没有被识破,这确实也是一种完美的攻城套路。
  不过真正的攻城自然不会那么简单,那是一套复杂的程序,本章也并没有打算做军事贩子,详细介绍攻城器械的用途和攻城办法,那会在以后的一章中专门叙述。
  再说说刘备和吕布对峙一战,那也是另一种攻城态势,刘备在得知曹军来援后,便分兵在城外立寨,这也是一种守城方式,尽管单纯的守城能减少伤亡,但是很容易陷入被动之中,而在城外立寨,与城市相互策应,这样攻城一方在进攻的同时就不得不预留部分兵力在防备城外城寨的攻击,这样对城市的压力就减轻了,陈宫日后便在被围时向吕布提出这一意见。而且在有援军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策应援军活动,而不至于被攻城一方分离,所以古代重要的城市防御体系都是由几座位置可以相互策应的城池构成的,而攻城一方就要占领各要地,一来限制守城一方的活动,二来阻碍对方的援军。(甚至有攻城一方在敌方援军来时自己修筑城寨的,最著名的西方莫过于恺撒对高卢一战。)
  当然,刘备和曹操一样,效果都不是很好,小沛的失去也是失城中很常见的追击溃兵入城,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两个事件在历史上都没有明写,只是小说中运用了这种写法,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到是曹操和张绣刘表联军一战,却是如演义中所写这般。演义中张绣对曹军战中伏,而之后刘表张绣联军追击又中伏,张绣听贾诩言再度追击大胜,这都是史书上有所记载的,而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例子,便是伏兵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
  演义中将伏兵说的如同神话一般,三国演义中火攻和伏兵可说是以少胜多的当家宝贝,只要是大胜,不是计出伏兵就是火烧什么来着,而且都和诸葛亮等人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免觉得火攻伏兵实在是制敌之良药,其实倒并非如此。
  伏兵确实很好用,中国史书上伏兵的例子屡见不鲜,伏兵是以少胜多的重要手段,其一大原因便是军事阵型的限制。
  军事阵型在古代作战中出现的很早,西方出名的如马其顿方阵,东方的阵型繁多,不少还带了神话色彩,如八卦阵,但是总体构思是一样的,便是在纪律基础之上在战斗的部分地区集中优势攻击。而由于阵型的平面效果,使得作战中大多数士兵只能面对一个方向,而一旦侧后方受到攻击时,则往往会动摇,所以东西方战斗都讲究迂回到敌人的后方或侧方,在此进行打击能得到比正面对抗好千百倍的效果,往往会使得对方溃散,而溃散的士兵人数再多,也无法与有组织的阵型军队对抗。所以伏兵的以少胜多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此。
  而伏兵又占了另外两大优势,一来是突然性,人的心理对于突然出现的事物总有恐慌性,假如本来以为安全的地方出现了大量不知数目的军队,很容易军心溃散,而另一方面,伏兵往往是先引诱敌方,敌方追击的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完美的阵型,此时的冲击那要有效果的多。
  所以伏兵确实很有效果,但是,中国史官过于讲究计策的重要性,追求文字的戏剧性,重视战略构想,而忽视战术细节的描写,导致伏兵被神话了,任何一次战役都是由最小的细节构成的,没有一次战役是只靠某人的神机妙算就能成功的。
  就以伏兵来说,要对敌方埋伏这并非所有的军队都能做到,必须令行禁止,就以埋伏的军队来说,假如不听指挥,不等时机成熟就冲出,那要不就被人识破,要不就得不到大的战果。再以引诱的军队来说,要求先败后胜,说来简单,这先败要败得不让人怀疑又谈何容易,打得过了,自己逃回去的机会也没,一触即溃,则别人怀疑不来追击,而且被人追击又岂是那么容易逃的,搞不到还没到伏兵地点,就被灭了干净,而且等敌人中计后,伏兵大起,你这引诱部队可不能还是一直逃下去,不然追兵便可乘机追围攻击而逃过一劫,你这诱兵还要反过来迎击,此时敌人很可能拼死突击,要堵住才行。
  这一切,没有长期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能指望连战斗都没有战斗过的新兵甚至土匪来做伏兵这种高技术活,历史上能使用伏兵的大都是战斗多年的军队,如曹操在攻打董卓时中伏,非他不懂兵法,而是他军队不能用,只是一些乡勇而已,怎么能和凉州正规军对抗。等到了日后有了基业,严行军法,才锻炼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样才能驰骋中原。
  不但伏兵如此,对付伏兵也是一样,比如敌人溃逃,若是令行禁止的军队,便可控制,不盲目追击,反之就会盲目追击,导致阵型混乱,被敌军所乘,如日后在白马斩文丑一仗。或者即便中伏,有经验的军队也比一般的军队容易镇定,而且由于纪律的约束,也容易在指挥下统一行动,不溃散,以减少伤亡,甚至反败为胜。
  演义小说总说为将如何如何神机妙算,或者武艺如何高强,好象将领最重要的便是奇计和武勇,其实,真正的将领,能将下属训练成一支真正的军队,才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没有军队的战斗力作为基础,一切都是空的。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十九章 吕布之死
(更新时间:2007…3…27 15:04:00  本章字数:4103)


  三国随章侃第十九章吕布之死
  (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在本章的故事里,白门楼下,汉末的弄潮儿吕布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此,不能不对这位重要人物做一个简单总结。
  汉末三国英雄辈出,其中佼佼者莫过于后来三分天下的三雄曹刘孙,除此之外,群雄割据时袁绍吕布两人也是群雄中的顶尖人物,袁绍乃是北方霸主,天下大乱便是由他起,之后做关东诸侯的盟主,甚至一度号令半壁江山,后期雄据四州之地,用老话说便是兵多将广,其实力在群雄中当称第一,就是曹操在如天赐一般的官渡大捷前也远非其对手,一度甚至还依附于袁绍。虽然说袁绍起家有其世家背景的关系,但是对比其他的弟弟袁术来,袁绍要好的多了,不论他日后如何,袁绍在群雄割据时期其地位可称的上举足轻重四个字。而另一位便是在本章中死去的吕布了。
  比其袁绍是以势力称为顶尖人物,吕布则是以其经历而成顶尖人物,起初为丁原之下一主簿,因董卓而叛丁原并杀之,之后又因王允叛董卓并杀之,这两次叛变并诛杀之前的主公给吕布莫大的好处,叛丁原后董卓任命其为骑都尉,后为中郎将,叛董卓后吕布更是成为温候,并假节,与王允等人共秉朝政,实际上掌握着长安朝廷的统兵权,可说的上位高权重了。而后又突发其变。逃出京城,连妻子都来不及带出,在袁术袁绍之下辗转流离,一时受到重用一时又被追杀,四处寻人收留,几与流匪无疑,对比其在董卓死后那几十日的辉煌,可说是从天上落到了地下。在此人生潦倒之时。忽然得到兖州地方势力的支持,起兵对抗曹操,还一度把曹操逼的险些无家可归的境地,然而情势又变,被曹操击败,逃至刘备处乞求收留,再趁刘备外出征战夺徐州,在徐州和袁术又是时而联合,时而相互攻伐,最终兵败,在白门楼被杀。其一生跌荡起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传奇而有戏剧的一生,别说他杀丁原杀董卓之事,就说他能一下把汉末这么多风云人物曹操刘备袁绍袁术都得罪光这一点来看,就很不容易了。(这点上不能不说他是人材啊!)而且他无论到哪,总是能成为中心人物,引起一番风波,这点也是无人可及,在关中他杀董卓,朝中权力换手,并要杀凉州人,间接引发后来的西凉军入主长安一事。到了关东,他在曹操背后捅一刀,使曹操陷入人生最大的危机,兖州势力大为变动,兖州之乱还间接影响张扬和臧洪之死,到了徐州又夺了刘备的立基之地,让刘备日后十几年流离失所,四处投奔,寻找一块割据地。假如没有吕布,汉末的群雄争霸要简单的多,不过也要逊色的多了,对于这位改变历史的人物,我们将其列在袁术刘表之上,并不过分。
  上面是从历史的角度,而从演义角度来看,吕布也是拥有大量戏份的主角之一,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并没有专一的主角,刘备曹操关羽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其中对关羽有所侧重一些,而之外就轮到了吕布,这点上就连袁绍也远远不及,这不能不说是因为吕布那传奇的人生和个人武勇名声的关系了,古代演义要写的好,有几位角色必然不可少,这在前言一文已经说到,吕布便是担当着这武勇天下第一的角色,而且因为三国演义带有强烈的历史因素,而即便在三国这个时期,吕布的传奇色彩也不见减少,所以说将其戏份大大增加,对其的戏剧角色大为渲染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如三英战吕布等虚构的故事,在给了刘关张等人戏份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吕布武勇天下第一的概念。在演义中,吕布这个人物可以说刻画的相当成功的。
  那吕布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综观其一生,很难说用几个简单的字来概括。
  吕布乃是首先以武将的身份出现,其武勇确实了得,对此吕布也很有自信,三国志中记载,吕布被擒后,对曹操说:
  “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
  吕布对自己很有自信,认为曹操所患者所担心的只有自己,而且认为由自己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