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林徽因传 >

第35部分

林徽因传-第35部分

小说: 林徽因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三弟恒在对日作战中身亡。

  1942年38岁

  在李庄镇。
  春,作诗《一天》。
  是年,梁思成接受国立编译馆委托,编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为写作《中国建筑史》抱病阅读二十四史,作资料准备。她写了该书的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并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
  11月4日,费正清、陶孟和从重庆溯江而上,去李庄访问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40岁

  在李庄镇。
  是年,作诗《十一月的小村》、《忧郁》、《哭三弟恒》。
  是年,费慰梅到李庄访问林徽因。

  1945年41岁

  在李庄镇。
  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是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思成,徽因将不久于人世。

  1946年42岁

  2月,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住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莫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
  7月31目,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
  10月,梁思成应聘赴美耶鲁大学作访问教授。
  11月24日,发表散文《一片阳光》。
  是年,作诗《对残枝》、《对北门街园子》。

  1947年43岁

  夏,饱经欧战浸染的萧乾,由上海来清华园探望林徽因,二人长谈七年来各自的经历。
  是年,作诗《给秋天》、《人生》、《展缓》、《病中杂诗。小诗(一)、小诗(二)、写给我的大姊、恶劣的心绪》。
  12月,做肾切除手术。

  1948年44岁

  2月18日,作诗《我们的雄鸡》。
  2至5月,发表诗《空虚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杂诗九首》、《哭三弟恒》。
  11月,国民党当局迫使北平高校南迁。清华园展开反迁校斗争,林徽因说:“我们不做中国的‘白俄’。”
  是年,大军攻城前夕,张奚若带两名解放军到林徽因家,请梁、林划出保护古建筑目标,为此深感新政权对他们的信任。
  是年,叔林天民故。

  1949年45岁

  北平解放,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2月,为百万大军挥师南下,与梁思成等编印《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春,送女儿再冰参加南下工作团。
  7月,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七人参加设计工作。

  1950年46岁

  6月,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设计的国徽图案完成并在中南海怀仁堂评选,经周总理广泛征求意见,清华小组设计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
  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国徽图案命令。
  是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
  设想。
  是年,妹燕玉故。

  1951年47岁

  是年,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48岁

  是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
  是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49岁

  10月,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
  是年,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江丰在美术家协会的报告上,对林徽因和清华小组挽救景泰蓝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54年50岁

  6月,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风寒,由清华园搬到城里去住。不久,因病情恶化住同仁医院。

  1955年51岁

  4月1日6时20分,病逝于同仁医院。
  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
  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主要参考书目
  林徽因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林长民给林徽因的信(26札)   1913…1923年   手稿

  林徽因给胡适之的信(7札)   1926、1931年   手稿

  梁思成先生诞辰85周年纪念文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梁思成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建筑师梁思成   林 洙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梁任公年谱长编   丁文江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徐志摩文集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徐志摩书信   晨 光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徐志摩年谱   陈从周编印1948年版

  徐志摩怀念集   秦贤次编   台北兰亭书店1986年版

  徐志摩新传   梁锡华著   香港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梁思成与林徽因【美】  费慰梅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清华大学校史稿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专刊

  东北大学北京沈阳校友会合编(内部)  1988年版

  新月派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附录
才女的影子
  李安

  旧的或新的传说总也离不开才女。一个才女就有了一个传奇的梗概,就会留下无限的遗憾和向往,比如林徽音。 

  做过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双括老人林长民曾经很感慨地说过: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林徽音也声称她的父亲是她唯一的知己。林徽音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毫不珍视地遗弃,确能证明她的聪明和明智。她有着文学和艺术上的天生的聪明,也有着对于诗人的热情天生地了解到不可信任的聪明,所以她最后和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结婚让京城里无数诗人名士莫名地惆怅而失落。 

  梁思成学了西方的建筑理论,专门研究中国古典建筑,林徽音便用她的绘画才华替梁思成画草图,整理古建筑遗迹。梁的著述中的插图,都是经由林徽音的手绘,她对思成的爱也画得明晰生动而执着。因为怕战争对所剩不多的古建筑的毁坏,梁思成和林徽音回国后便去边远的内地农村记录绘制中国古建筑的图样,生活条件的恶劣使林徽音染上肺病,但梁思成无论怎样也不能放弃那些即将被毁的古建筑,林徽音也就拒绝了再回美国养病的安排,她知道梁思成不可能没有她做助手,也只有她才能把梁思成登高爬低从许多即将倒塌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中得来的草图誊正成最满意的最细致的记录。 

  林徽音因为肺病而早逝,梁思成的内疚注定也象是那些古建筑的剥落的红漆,无奈之极地若隐若现吧。一直在林徽音才气压迫之下的梁思成,续弦时是绝对不再考虑才女了,那是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朋友的女儿。林徽音的脾气不是很好,不知是否因为肺病的关系,她也许是自傲而尖刻的,但更多的却是多情而温柔地在近代的文化史上被人们一代代地流传,虽然她写在诗句里是希望自己消失得有如风和光:
  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地落了去,忘掉;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
  你也要忘了我,
  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

我的母亲林徽音
  梁从诫╱口述

  ◇母亲自幼即聪慧且有主见
  母亲原名林徽音,後改名林徽因,其间有一段故事。三十年代,北京有一位女作家,名叫林微音,是写「花边文学」的。与母亲的名字仅有一字之差,且「徽」与「微」极相似,常被外界弄错,母亲不高兴,就改名林徽因。
  母亲的童年不太快乐,所以不常谈小时候的事。她生於官宦之家,外祖父林长民曾任司法总长,但外祖母是旧式妇女,不识字,又是殷商的女儿,也不會女红和家事,所以得不到外祖父的欢心。但是母亲偏偏生得美丽、活泼、聪慧,深受外祖父及全家的锺爱。尽管如此,却并不能改变外祖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後来外祖母就住进跨院,外祖父再娶,生了好几位子女。
  母亲极爱外祖父,但恨他对外祖母无情;母亲也极爱外祖母,但恨她不争气。那个半封建家庭的人际关系,使她的心灵爱到伤害。可能由於这些事,使母亲长大後很少表现三从四德的温顺,而不断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 母亲在上海和北京时,都在教會女子学校读书,跟外国教员学會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她後来吸取新知、到国外读书和游历,以及结交外国朋友、扩大生活圈子,都很有帮助。
  ◇与徐志摩在伦敦初遇
  我父亲是一位建筑学家。世人多以为我母亲後来也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其实是不对的。母亲读中学时,到一位同学家玩,同学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正在画图,当时中国没有这个行当,这是她生平第一次看到建筑绘图。画一个图样,为人盖房子,这事使母亲著迷。她後来说,把艺术创造和人们的生活需要结合起来,这就是她想做的事。若干年後,她和父亲一同出国学习建筑,不是没有原因的。
  外祖父林长民和祖父梁启超两家是通家之好,母亲很早就认识了梁家的长子、後来成为我父亲的梁思成,那时他刚入清华大学就读,在亲友的眼里,不仅两个年轻人很匹配,而两个家庭,一是司法总长,一是财政总长,更是门当户对。不过两人年纪都轻,两家没有很认真的谈过。
  一九二一年,外祖父在北洋政府受到排挤,被迫「出国考察」,就带著母亲去伦敦。碰到在剑桥读书的徐志摩,徐对母亲一往情深,为她写了很多诗,又从伦敦追回北京。这件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事件」,直到现在,还受到大家的谈论。 当时也在伦敦的一位留学生张奚若,是徐志摩的朋友,後来也成为母亲的朋友。他回忆说,徐志摩常邀他去「和林长民先生聊天」。到了林家,稍事周旋後,徐志摩就不见了,剩下他一个人对付林长民。起先他颇为不解,後来听到内间谈笑之声,这才(炫)恍(书)然(网)大悟,原来徐志摩拿他当幌子,让他缠住林老先生,而徐自己去找林大小姐去了。
  ◇两人是性灵上的友情 而非俗世爱情
  那麼我母亲对徐志摩究竟是个什麼态度呢?母亲是一个性格开朗、对自己诚实的人,她与徐志摩的情感问题,不仅我父亲深切了解,她也从不隐瞒我们姐弟。我可以这样说:她对徐志摩的友谊十分真挚,但绝不是男女之间可论婚嫁之情。
  她在伦敦初见徐志摩,对徐确有好感,甚至可说仰慕他。但她只有十六岁,徐志摩大她八岁,且早与张幼仪结婚。基本上,徐志摩是外祖父林长民的小朋友,不是林徽音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友情,很难解读为爱情。
  母亲曾告诉我们,她是一个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她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当年离婚是不得了的事,她怎麼能叫一个男人离婚再跟她结婚,她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过。
  母亲还说过,徐志摩爱的不是她,而是一位浪漫诗人想像中的林徽音。至於她自己,她要「对得起」人——她的父母、大夫、子女,甚至也要对得起徐志摩。
  母亲对徐志摩的感情,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伦敦,对他有好感,仰慕。第二阶段是回到北京,两人再见面,母亲可能愈来愈欢喜他。那种欢喜,比一般友谊更深,〃炫+………書……………网…3ǔωω。cōm〃但仍非外界所想像的爱情关系。这可从两份文件上看出来,一是徐志摩遇难,母亲写的追悼文;另一是为了向凌叔华借阅徐志摩康桥日记事,给胡适的一封信。这两份文件过去一直找不到,现在发现它们,足可证明母亲对徐志摩的真正感情——是性灵上的友情,而非俗世里的爱情。
  要知道,在七十年前的中国,男女朋友间的感情,在有名望的人之间,可不像现在这麼简单,社會舆情压力极大。而母亲以如此坦直的态度写入悼文、告诉胡适,可见她心中没有阴影。如果她确有半点暧昧,她必定避而不谈,以免愈描愈黑。以母亲平常做人的态度,以我们对她的了解,她不是一个會对自己说谎的人。
  这几十年来,很多人相信市井间流传的故事,认为林徽音对徐志摩态度模稜两可,害得徐单恋多年,最後还为了赶去听她演讲而摔了飞机,言下多少有点责怪林徽音「玩弄」了徐志摩的感情,这实在是一桩冤案,是不懂林徽音个性和为人的说法。大家只要看了上述两份文件,自會有公平的论断。尤其是给胡适的信,最具可信性。胡当时是北京文化圈公认的领袖,是徐志摩的好朋友,也是梁启超、林长民的朋友和弟子;小胡适十多岁的林徽音,以师友视胡适,一向尊重和信赖他,不會对他言不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